任何一件藝術品,如果能長久的被人玩味,另人激動不已,其中必定蓄積著一股內在的力量。之所以這樣撥動人們心弦的,絕不是模擬自然的程度,或是胡亂的編排涂抹,而是那潛伏在作品中的內在思想河內在精神。 一幅好的藝術作品是作者內心思想的綻放。我曾見過一些古代的建筑遺址,雖然殘破,但其工之精,其勢之宏,遠超后期至重建。原因是后期的重建只是憑概念去做,而非用心所為,故而只有其形而乏其神。 建筑如此,繪畫也如此。中國畫發展至今歷史悠久,我們的作者是否真的用心所為,而這個心是用在了畫內還是用在了畫外,應該是現代繪畫工作者用心考慮的首要問題。 將心用在畫內,是按國畫之六法進行思考和構建的,反映畫家內心思想及畫的內容主題的綻放。將心用在畫外,是按著別人的喜好去做,萬全喪失了自己的主觀意思和中心思想。二者聯系在一起就如同這樣兩句話,“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了”,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自主創新,而后者是依賴服從。內在因素決定藝術作品的形式。 中國畫講筆墨究造型,講氣質重格調,南北朝時期的畫家謝赫對中國畫進行了一次概論與品評,依‘六法’而論,畫品并與人品,既而形成最初的品評標準。 中國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氣韻生動、傳移模寫------是總觀和總表事物形象色彩的內在美,是主要法則;應物象形、隨類賦彩------是分觀并分表事物形象色彩相應相隨的外表美,是基本法則;骨法用筆、經營位置--------是機樞會通意象實象的內外結合美,是主要的技法。 主要法則和基本法則及主要技法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所以說‘六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外表美的實象是專顯,內在美的意象是渾玄,內外的完整結合,給繪畫的事物具有專顯和渾玄,這樣的美是深厚和耐久的。專顯----物必某物、人必某人、幼童易懂,乃天成之耳目能力;渾玄---------會通諸事,類易取同,意足統物,學士多者也難盡致,因為人能違其凌雜而得其貫通者向為不易。聽人講話,語次多會通之言,此人畢有學問,若語次拘執割裂,言彼此限于彼此,此人神識不會很深。那么看畫只講形式美不重內涵者,其欣賞能力不會很高。作畫只講技巧熟練造型好看,不重視寓意者其畫品不會很高,如此“人品即畫品”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很有道理的。繪畫的專顯與渾玄結合而一為中國畫的寶貴傳統,同時又是“六法”的根本精神。 評畫優劣,以格分品,神格重思想內容,形格重技巧風格,神形合一而言乃為畫的品格,而畫的品格由自于人的品格,所以中國的畫家格外注重個人品格的修養。 畫品有以具體作品定品的,也有以畫家全部作品的總概來定品的,也有以畫家的人品代畫品的,更有以作者的官階名位列品的,官高位顯,雖不善畫也以非凡視之,價重于一品之上,其實與畫并無關系。 謝赫定品內外合一。上上品-------神格特勝形格相應;正上品(二品)--------形格特勝神格相應;上中品(三品)-------神形并格、技法特勝而有才巧;正中品(四品)-------神形并格才智一般;上下品(五品)------神形不相契,形制單省,筆記困弱;正下品(六品)-------神形皆差。 六法用詞,無一相同“氣韻生動”-------神氣、意氣、情韻、調韻、妙理生機、懷抱志向。 “骨法用筆”-------氣質、品性、生態、精確、歷落不泥滯、力遒不困弱、韻雅絕倫。 “應物象形”-------不似之似,似與不似之間 。 “隨類賦彩”-------物色盡而情有余。 “經營位置”------外不呆思、內不空想。 “傳移模寫”-------傳神、移情、模真、寫實,神以形顯、形以神正。 畫之宗旨由繪者之內在精神所灌注,而非形式之拼湊,重在抓住傳神之妙處而表現之。“傳移模寫”乃“六法”前五法的總結,也是最難達到之所在。 上述乃在讀書學習與實踐中淺知淺解,操作起來明其理未盡其表,尚在不斷的學習中鍛煉自己,人人皆圣人,唯我是凡夫,望朋友們給予點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