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花門在北京應用很廣泛,從宮廷建筑到民間四合院都可見到。一般來說,一個屋頂的前檐后檐都有柱子,檐柱上面支撐屋頂,下面頂在柱礎上,但是垂花門的前檐柱相當于在一人多高的地方給截斷,下半截不要了,上半截從前檐兩側懸下來,懸下的柱頭做成花瓣狀或吊瓜狀,并飾以美麗的圖案和色彩,而前檐的枋額(兩個柱子間位于屋檐下的木構件,橫木不起承重作用就叫枋,枋和枋及墊板等組合構成的外立面)一般有精美的鏤空裝飾或彩畫。最典型的垂花門應該是一殿一卷式勾連搭,也就是兩個小屋頂前后連在一起,前面屋頂是帶正脊的硬山或懸山類,后面屋頂是沒有正脊的卷棚式,今天看的宜蕓門(宜蕓館的大門)屋頂是卷棚懸山式勾連搭,前后屋頂都沒有正脊。選擇主要看這個門,是因為它好久沒有維修,看起來比較有歷史感。 1,宜蕓門外景。 2,門樓。匾額是慈禧題字。 3,方形吊瓜狀垂花。 4,方形吊瓜狀垂花。 5,方形吊瓜狀垂花。 6,從院內側面看宜蕓門,它的兩個門樓不一樣大,前面的小,后面的大。 7,站在門內向后看,后門洞兩側立著綠色門板,還有兩扇門板向外打開了。在過去時代,正常情況下后門洞的四塊門板都是關閉的,起影壁的作用,人們進出時走兩邊的臺階或游廊。 8,這是從門的西側的游廊向東拍。 9,這是從門的西側的游廊向東拍。 10,后側屋頂的狀況。因為是卷棚頂,所以屋脊處有兩個并列的檁。吊燈桿上的節能燈泡肯定是新的,但這個吊燈桿也許是清末的,因為清末頤和園引進了電燈。 11,這個彩畫的位置,就是前后屋頂相交的地方,我們前面已經看到了,前屋頂的進深很短。 ![]() 12,蘇式彩畫。 ![]() 13,后屋頂的最高處。 ![]() 14,中間的大橫木叫大梁,上面兩個瓜柱(很短的、立在其它梁上而不是地上的柱子,位于正脊之下時也叫童柱)支撐著一個次梁,次梁支撐著兩個脊檁。畫面右側的圓木是兩個屋頂共用的檐檁。最左面順著畫面的是后屋頂外側的檐檁。大梁下面紅色薄板是墊板,墊板下面的方木是枋,檁下面的方木也是枋。 ![]() 15,看看懸山頂懸出來的地方。 ![]() 16,四步垂帶踏跺。 ![]() 17,抱鼓石,也就是門墩兒。這個石頭構件做成這個樣子就叫抱鼓石,抱著一個石鼓,實際上在門框底下固定門框的建筑部件叫門枕,門框和門檻枕在這個部件上。 ![]() 18,從內側看宜蕓門。正面也是四步垂帶踏跺,但是兩側還各有一個三步如意踏跺(沒有斜坡垂帶石)。 ![]() 19,在古代從這里是看不到外面的,四扇門都會關閉。我聽過往的導游說,這四扇綠門也叫二門兒,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是指的這個門,我也不知說的對不對。 ![]() 20,這是頤和園清華軒的垂花門,是最典型的一殿一卷式。和圖1對比觀看,這個門靠外的屋頂有正脊。 ![]() 21,這是頤和園云松巢小院兒的垂花門,它是標準的歇山式屋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