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百合狐惑陰陽毒 一.概述 1.合篇含義:①病情復雜,變化多端。②病狀相似(精神癥狀,咽喉癥狀)。③病因上與熱病有關。④治療上屬雜病范疇。 2.概念 ①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飲食行動失常,以口苦,小便赤,其脈微數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 命名:治療學——以百合治療此病;病機學——百脈一宗(心主血脈、肺朝百脈)。 證候特點:精神恍惚證;陰虛內熱證。 治則: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治法:內治——主方,百合知母湯;外治——百合洗方。 ②狐惑病:從人體上部(目、喉),下部(二陰),以蝕爛為主,伴有精神恍惚,狐疑惑亂為特征的一類疾病。蝕于上,稱為惑;蝕于下,稱為狐。 命名:診之有疑,病情變化多端;蟲ni為患。 病因病機:濕熱內蘊,蟲毒感染。濕熱蟲毒之邪循肝經上擾目、喉,下注二陰。 治則:清熱解毒(清熱燥濕,殺蟲解毒)。 治法:內治——甘草瀉心湯,赤豆當歸散;外治——苦參湯,雄黃薰法。 ③陰陽毒:感受時邪疫毒所致的以發斑、發熱、咽喉痛為主癥的急性發斑性疾病。 分類:陽毒,陰毒。 治則: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治法:升麻鱉甲湯加減方。 百合病 第一條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嘗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苦溺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各隨證治之。 原文分析: ①意欲食,復不能食——食欲不振。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厭食。病機:脾氣不足,脾運不健;心陰不足,心神不寧。 ②精神常默默,語言異常。病機:肝郁,影響肝的疏泄。 ③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病機:心陰不足,神失所養。 ④“如寒無寒,如熱無熱”的異常感覺。病機:心陰不足,神失所養。 ⑤如有神靈——精神恍惚不定,證狀百出。 ⑥身形如和。 綜上分析:心神不寧證。 陰虛內熱證:口苦——心陰虛,虛火上炎;肝火上炎;小便赤——陰虛火旺;脈微數——細數,陰虛內熱。 治療禁忌:汗、吐、下。 頭痛,頭眩——肝郁化火。 或未病而預見——原發性病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 或病四五日而出——繼發性病因,熱病之后,余熱未清。 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者——耗傷陰液,心肺陰虛,以心陰虛為主。 第五條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分析:心陰虛——神志不寧。脾氣不足——飲食上的改變。肝失疏泄(肝郁氣滯)——精神上的改變。肺朝百脈——膀胱——排尿時異常。 1.百合地黃湯(百合7枚、生地黃汁1升、泉水)百合漬一宿,中病勿更服。正治,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分析:百合,潤肺,清心,安神;生地黃,滋腎陰,清熱涼血,益心陰,清血熱;泉水,清熱利尿。 第二條 百合病,發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原文分析:心肺陰虛因誤汗而加重。 2.百合知母湯(百合7枚、知母3兩、泉水)百合漬一宿。 分析:百合,潤肺,清心,安神;知母,清熱除煩,止渴,養陰,潤燥。 其它方介紹: 甘麥大棗湯(甘草3兩、小麥1升、大棗10枚) 當歸芍藥散(當歸3兩、芍藥1斤、茯苓4兩、白術4兩、澤瀉半斤、川芎半斤) 酸棗仁湯(酸棗仁2升、甘草1兩、知母2兩、茯苓2兩、川芎1兩) 第三條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原文分析:誤下之后。 3.滑石代赭湯(百合7枚、滑石3兩、代赭石1格如彈丸,綿裹、泉水)百合漬一宿。養陰清熱,利尿降逆。 分析:滑石,利尿而不傷陰,清熱,實大便;代赭石,和胃,降逆,止嘔。 第四條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雞子湯主之。 原文分析:誤吐之后。 4.百合雞子湯(百合7枚、雞子黃1枚、泉水)百合浸一宿。 分析:雞子黃,滋養胃陰,固陰和陽。 第六條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分析:百合洗方,肺主皮毛的理論。 5.百合洗方(百合1升,水一斗,漬一宿,洗身,洗后食煮餅) 第七條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6.栝蔞牡蠣散(栝蔞根、牡蠣各等分)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析:栝蔞根。清熱養陰,生津止渴;牡蠣,育陰潛陽,引熱下行。 第八條 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7.百合滑石散(炙百合1兩、滑石3兩) 分析:滑石,清利小便,清熱而不傷陰。 第九條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原文分析:百合病的冶法總結。 狐惑病 第十條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原文分析: 狀如傷寒——發熱(不揚,低,病程纏綿);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焦慮不安,失眠煩燥。濕熱內蘊,肝、心病變為主。 蝕:于喉——惑;于陰——狐。濕熱毒邪循肝經侵淫,上擾或下注。 不欲飲食,惡聞食臭——濕熱內蘊,困脾,脾運不健。 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乍——或。 1.甘草瀉心湯(甘草4兩、黃芩3兩、干姜3兩、半夏半升、黃連1兩、大棗12枚、人參3兩)清熱解毒,安中化濕。 分析:甘草,可用生炙各半,生甘草清熱解毒,炙甘草益氣健脾。 (干姜、半夏)辛開,化濕。 (黃芩、黃連)苦降(泄),清熱解毒,燥濕,瀉火。 (人參、大棗)益氣健脾,安中化濕。 (干姜、半夏),(黃芩、黃連)兩組藥一陰一陽,一寒一熱,一升一降,一開一泄,符合脾胃的特性,斡旋中焦,調理氣機。 舌苔厚膩者,加重黃連,并加佩蘭、藿香、白蔻等。黃連長期服用傷胃氣,可用馬尾連代。口腔濁爛可加紫貝齒。肛門濁爛可加槐花、地榆。眼部蝕爛加羚角。 辛開苦泄法:以苦為主,以辛為輔,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瀉為陰,苦寒兼可堅陰止利。 辛開苦泄法對中焦脾胃:斡旋中焦,調理氣機,升清降濁,疏通腸胃,增進食欲。辛散無劫陰之弊,苦寒無礙陽之害。 藥物介紹:黃連少量可健胃。大黃粉末有祛脂作用,大黃的瀉熱力強于瀉下力。木通對腎功能有影響,可考慮用通草代之。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因脾胃虛引起的口腔病,其它辦法久治不愈,可采用補益、升陽、泄熱法治脾胃虛弱引起的九竅不通的思路。如(白術、黨參、黃芪、砂仁、羌活、升麻、柴胡、炙甘草、黃連、黃柏、通草、竹葉)。 第十一條 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第十二條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原文分析:蝕于下部則咽干:前陰蝕爛,上下聯合病變,內外合治。 2.參雄熏方(苦參1升,水1斗,煎湯熏洗,日三。雄黃1味,為末,筒瓦2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分析:苦參,清熱燥濕,殺蟲解毒,(外洗);可加入土茯苓、地膚子常用藥對組合。雄黃,殺蟲,解毒,燥濕,(熏法) 第十三條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兩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原文分析:脈數——濕熱在里,熱盛;無熱——表無熱象;汗出——血分有熱;目赤如鳩眼——濕熱蘊目起毒;目四眥黑——瘀血內積,膿已成熟。 3.赤豆當歸散(赤小豆3升發芽后曝干、當歸10兩、漿水)清熱利濕,排膿解毒。 分析:赤小豆,去濕解毒清熱排膿;當歸,補血活血去瘀生新;漿水,清熱解毒。清利濕熱可根據不同的部位加入相關的藥。 臨床應用: 肝經濕熱: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g、黃芩9g、山梔子9g、澤瀉12g、木通9g、車前子9g、當歸8g、生地黃20g、柴胡10g、生甘草6g) 血分有濕熱:芩連四物湯。(芩連四物湯:川芎、當歸、白芍、生地各15g、黃芩、黃連各7.5g) 心熱移小腸,導赤散、甘草瀉心湯或配赤豆當歸散。(導赤散:生地6g、木通6g、生甘草梢6g、竹葉6g) 木通換成通草更安全。 狐惑診斷:陰部病變,眼部病變,皮膚病變,陽性針刺實驗。四項有具備兩項即可確定。 陰陽毒 陰陽毒都屬熱癥。 第十四條 陽毒之為病,面赤班班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第十五條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原文分析:陽毒——面赤斑斑如綿紋(因發熱,色赤鮮活),咽喉痛,唾膿血。陰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因瘀血凝滯),咽喉痛。 4.升麻鱉甲湯(升麻2兩、蜀椒1兩,炒、雄黃5錢,研、甘草2兩、當歸1兩、炙鱉甲手指大一片)頓服。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分析:升麻,辛涼解表,解毒;(蜀椒、黃雄)殺蟲、解毒。以陽從陽,取其速效;甘草,清熱解毒;當歸,補血活血散瘀;鱉甲,滋陰清熱,養陰潛陽。 陰毒去蜀椒、雄黃,防熱藥傷陰。 陽毒:爛喉丹痧(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 陰毒:斑疹傷寒(栓塞型),DIC(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
|
來自: johnney908 > 《金匱要略傷寒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