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腳掌還是后腳跟先著地 開始跑步時,我是用后腳跟先著地,后來改成前腳掌。然后有一段時間跑得慢時用后腳跟先落地,跑得快時用前腳掌先著地?,F在無論快慢,都用前腳掌先著地。 用前腳掌先著地有下面兩個優點: 第一、腳接觸地面的時間短 第二、能更好地緩沖落地時地面對膝蓋的沖擊力。 因此,如果想提高速度,就練習前腳掌著地吧。不過無論是腳掌還是腳跟先著地,在接觸地面的瞬間,應迅速過渡到全腳掌著地。 2、如何提高速度 首先注意到,在長跑中后階段速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步頻的下降引起的。因此,提高步頻是提高速度最有效的方式。馬拉松一般提倡快頻的方式。 另外,步頻上的差別也是與專業運動員的主要差別。 跑步一直采用兩步一呼、兩步一吸的頻率。后來在一次馬拉松中,第一次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頻率,并且全程堅持了下來。前半程1h26’30,后半程1h25’03,基本上保持勻速。由于步幅變化基本上不大,因此我覺得可以用呼吸控制速度。 3、蹬地 增大蹬地的力量、或蹬地時用腳掌扒地,會直接導致速度的提高。增大蹬地的力量大約會同時導致步頻于步幅的提高。但是這個比較耗體力,這些都有一些強化的訓練方法。 如前所述,蹬地時應盡量水平用力蹬出。 4、大腿帶動小腿 一般關于跑步姿勢中有“大腿帶動小腿”一句話,一般不太引人注意。這個其實比較重要。 主要有下面兩個因素: 第一,大腿帶動小腿,能提高小腿前伸的速度、加快頻率。都知道所有踢腿的動作都是大腿帶動小腿的,如跆拳道中的橫踢,散打中的鞭腿,足球中的踢球,自游泳中的打水,等等。為什么要大腿帶動小腿?這可能是有助于力發于腰。在自由泳中,手推完水后小臂立刻放松,大臂帶動小臂前伸。而此刻正是自由泳整個環節中最快的。 這些相似性大約是由于人體結構造成的,相同的結構決定了達到類似效果時須采用相似的動作,用《生理衛生》的話來說,是結構決定功能。 第二,大約這樣能夠有助于小腿的放松。每次訓練完都會小腿緊張,然而現在即使跑完馬拉松,小腿都很松軟。可能與這個關系較大。 5、放松 從小就被告知考試要放松,但是真正認識到放松的意義是近年來的事情。放松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狀態。傳統武術有一個關鍵字便是放松,一個“松”字,值得人們去追求一輩子。 放松講究的是:該用力的肌肉用力,不用力的肌肉放松;該用力時則用力,不用力時則放松。 馬拉松過程中講究“放松省力”。比如腿蹬地后,小腿、腳踝立刻放松。這樣肌肉緊張-放松-緊張-放松,如果能夠達到死循環就完美了。 6、力發于腰 對于武術來說,絕對是講究力發于腰的,打一拳、踢一腿,只有把腰力用上了,才算入了門。 也許是孤陋寡聞,從沒在跑步技術的分析中見到力發于腰的字眼。也許在實際跑步訓練中,教練會教運動員如何運用腰的力量。對于我們業余選手來說,老老實實按照現在的跑步技術、姿勢做就行了,先把自己的速度提高到專業水平再說。其他都是浮云。 但是我想做一些探討。 我曾經試過,在跑步時有意識地用上腰的力量,的確能夠跑得更輕快,但是比較耗體力。但是對于專業人士來說,只要能夠提高一點成績,耗多少體力大概不是考慮的因素了。 也許是試驗次數太少,尚沒找到一種經濟地使用腰力的方式,但是我敢肯定,如果把腰力用上,肯定能提高成績。其實,大腿帶動小腿,伸展髖關節的過程中,應該就是使用腰力的時候。
以下是跑步技巧七忌:
1.大步跑。大步跑使肌肉處在拉伸而效率不高的狀態下,導致足部在膝蓋前方著地,從而產生制動作用。你會感覺好像著地很沉重,足部在膝蓋前方擊打地面。
2.浪費體力的動作過多的上下運動浪費體力。最大的原因是抬膝過高或步幅太小。你會感覺好像在原地跑,而不是向前跑,因而可能出現小腿肚子繃緊或受傷的問題。在軀干前交叉擺臂,牽制了向前的動作,則又是一個浪費體力的例子。
3.足弓過度內壓,這使支撐足弓的肌肉承受額外應力,反過來牽拉附于脛骨內側的肌肉。于是膝蓋內旋,變得緊張。臀肌由于膝蓋內旋而處在效率不高的狀態,引起髖屈肌和背部緊張和骨盆傾斜。
4.坐在臀部上。這種姿勢是盆骨前傾、臀部后縮,這樣會減少后腿腱和臀肌的力量。這常常是關鍵肌肉不夠強健、骨盆調整狀況較差以及髖屈肌緊張所造成的,不過跑步過程中的疲勞也會引起這種姿勢。這會導致許多背部和臀部疾患。
5.腳掌過于外翻腳掌不是過于內旋,而是內旋不夠,停留在外緣。這削弱了腳掌吸收沖擊力的能力,增加了應力性骨折的風險。
6.髖關節驅動不夠,過多依賴四頭肌(大腿前肌)和髖屈肌,而不是利用后腿腱(大腿后肌)和臀部,會減小步幅的距離,削弱步幅的力量。應盡力前擺和后擺。
7.髖部下沉,這使足部落地方法不當,可能導致下腰及腿部外側的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