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百家姓堂號堂聯(lián)

     春夜喜雨吧 2014-07-21
    堂號:天水堂     郡望:天水郡
    堂聯(lián):一琴世澤    半部家聲
      趙氏是以封地命名的姓。伯益(禹時的重臣、嬴姓各族的祖先)的九世孫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駛車馬的能手,輔佐周穆王(西周國王)平定徐偃王叛亂有功,穆王賜趙城(今山西洪洞縣一帶)于造父。自此,其子孫以趙為姓。
      造父的20世孫趙恒于公元前408年建立趙國,定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末代趙國君主受秦命主西戎,世居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縣),在此發(fā)展成望族,因此以“天水”為郡望堂號。
      北宋時期,趙氏中有兩位杰出人物,一位是殿中御史趙抃,字閱道,號知非子。彈駭不避權(quán)貴,人稱鐵面御史,為官十分清廉,赴成都做官,只帶一琴一鶴相隨,被視為清官典范。一是太祖太宗兩朝宰相趙普,每次朝罷回府,總是閉門讀《論語》,為宋朝的建立和強大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對太宗皇帝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定太平。”
      為紀念兩位先賢,氏人以“一琴世澤,半部家聲”為趙氏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趙氏排第7位大姓。
          
      
      錢姓
      堂號:武肅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lián):射斗世澤朝笏家聲
      錢氏是以官名命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彭祖的裔孫彭孚,在西周時任錢府上士(掌管錢財?shù)墓伲藗円运墓俜Q他為錢孚,以后他的后代便以錢為姓。”
      由于錢姓是從彭姓中分化出來的,錢姓人仍以彭姓發(fā)源地彭城為郡望,事實上從戰(zhàn)國時期起,錢姓人主要在江南發(fā)展。
      唐末杭州人錢繆,任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公元852—932年),相傳曾在杭州用弓箭射錢塘江潮頭,與海神交戰(zhàn)。公元896年擊敗董其昌,據(jù)今浙江及江蘇西南部、福建省東北地區(qū),于公元907年被后梁封為吳越王,自稱吳越國王,在位期間征發(fā)民工修建錢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使當?shù)剞r(nóng)業(yè)得以發(fā)展。(吳越國共歷5主84年),卒謚武肅王。為紀念錢繆,氏人以他的封謚“武肅”為堂號,以他的業(yè)績“射斗世澤、朝笏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錢姓排第89位大姓。
      
      孫姓
      堂號:映雪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lián):山西源流江東開國
      孫氏是采用祖父名字命氏的姓。《元和姓篡》記載:“周文王姬昌的九世孫惠孫的孫子武仲為紀念祖父,以祖父名諱中的孫字為姓,就是孫氏。”
      春秋時期,齊國人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被任為將軍,曾率兵攻破楚國。所著《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的兵書,至今仍受到中外推崇。孫武的孫子孫臏,也是杰出的軍事家,由于這支孫姓人受到孫武孫臏的影響,發(fā)展很快,在山西太原形成了人多勢眾的望族,因此,《百家姓》列孫氏為太原郡。史稱孫氏太原望。
      到了東漢末年,孫武的22世孫孫策、孫權(quán)在江東地區(qū)(今南京)建立吳國,史稱東吳,與劉備、曹操、三國鼎立,歷4帝59年。
      東晉時期,孫武裔孫孫康,家貧,夜讀無燭,乃出庭坐于雪地映雪讀書,后來成了大學者,官至御史大夫,實現(xiàn)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世人發(fā)憤讀書的典范和楷模。因此氏人以“映雪”為堂號,以“山西源流、江東開國”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孫姓排第12位大姓。
      
      李姓
      堂號:隴西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lián):登龍世澤射虎家聲
      李是避禍改字的姓。堯帝時有皋陶氏世襲大理(司法長官)歷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稱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孫理征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子利貞隨母出逃,靠食李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說:“李利貞的十一世孫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孫李曇入秦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隴西太守(今甘肅境內(nèi))發(fā)展為當?shù)赝濉J先艘浴]西’為堂號。”
      李氏在發(fā)展中人丁興旺,繁衍昌盛,歷史上李氏稱帝者60余人,最使人仰慕的是東漢學者李膺和名將李廣。李膺字元禮,為人清廉,聲望極高,被太學生稱為天下楷模,士人稱得到李元禮接見為登龍門。李廣,以勇敢善戰(zhàn)者著稱,一生與匈奴作戰(zhàn)70余次。《前漢書·李廣傳》著:“李廣出獵,見草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羽。”氏人為有這一文一武兩位人物感到驕傲,因此以“登龍世澤、射虎家聲”為堂號。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李姓排第2位大姓。
      
      周姓
      堂號:愛蓮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lián):汝州世澤細柳家聲
      《姓源》記載:“周太王(古公亶父)的裔孫周平王(東周國王,姬宜咎,公元前770—720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姬烈,被賜封于汝州(今河南汝南),人們都稱他為周家,于是以周為姓,后來發(fā)展成名門望族,因此以汝南為郡望。”
      周氏在發(fā)展中有兩位人物值得稱頌,西漢時有名將周亞夫(?—公元前143年)江蘇沛縣人,文帝(劉恒)時匈奴進攻,以河內(nèi)守為將駐軍細柳(陜西咸陽西南),軍令嚴整,文帝親自到軍營犒嘗勞軍。景帝(劉啟)時以功遷為丞相。北宋時有哲學家周敦頤,字茂叔(1017—1013年)官大理寺丞,國子博士,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范疇。晚年筑室于廬山蓮花峰下的小溪上,稱廉溪先生,寫下千古名篇《愛蓮說》。氏人以“愛蓮”為堂號,以“汝州世澤,細柳家聲”為其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周姓排第9位大姓。
      
      吳姓
      堂號:三讓堂郡望:延陵郡
      堂聯(lián):平治世澤至德家聲
      吳姓源于吳國始祖太伯和仲雍,是以國名命氏的姓,其中有一段賢德故事。
      周部落首領(lǐng)古公為亶父(周太王)姬姓。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季歷。季歷賢而有才干,季歷之子姬昌(后來的周文王)有圣瑞之象。太王把周部落的興盛寄希望于姬昌。太伯、仲雍明白父親讓季歷繼位(封建社會傳長不傳幼)以便傳位于昌的想法,乘太王生病的時候,以給父親采藥為借口,遠奔東南吳越地區(qū),以家為業(yè),聚眾成部落。太王去世時,兄弟二人回去奔喪,得太王遺書,立太伯為王,太伯推讓,仲雍也推讓,季歷也推讓。為之太伯、仲雍返回吳地。據(jù)當?shù)仫L俗,斷發(fā)紋身(以表示其堅強的決心)建立吳國。孔子讀及此節(jié),拍案叫絕:“此乃至德也,三讓兩家天下,民無澤而稱矣。”氏人為紀念始祖的賢德,以“三讓”為堂號,以“平治世澤,至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吳姓排第10位大姓。
      
      鄭姓
      堂號:滎陽堂 郡望:滎陽郡
      堂聯(lián):尚書世澤通德家聲
      鄭是以國名命氏的姓。周宣王(西周國王姬靜)公元前806年,封其弟姬友于鄭地(今陜西華縣東)建立鄭國。公元前375年被秦所滅,其子孫散居河南中部一帶以鄭為姓。河南中部是古代滎陽郡管轄的范圍,所以在鄭姓人中,自古就有天下鄭姓出滎陽,或滎陽鄭姓遍天下之說,因此,鄭姓人以“滎陽”為堂號郡望。(載《姓氏探源》)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鄭姓名人輩出,其中東漢隱士鄭鈞,曾屢被征辟,特拜侍御史,遷尚書,后以病辭官還鄉(xiāng)。漢章帝(劉炟)東巡,親到均家,敕賜尚書奉祿,以終其身,當時人號“白衣尚書。”《東觀漢記·鄭云傳》載:“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字康成,學識廣博,曾入太學,最后跟馬融學古文經(jīng),學歸故里,辟館“廣交”,門旌“通德”,聚徒講學,弟子至數(shù)百千人。因黨錮事件被禁,潛心注書,通注群經(jīng),成為漢代經(jīng)學大成者,稱為鄭學。”氏人為紀念兩位先賢,以“尚書世澤、通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鄭姓排第23位大姓。
      
      王姓
      堂號:太原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lián):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王是王氏貴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周靈王(東周國王,姬泄心,公元前571—545年在位)的兒子姬晉,才識過人,被立為太子,因直諫被廢,由王子一下變成了平民百姓,姬晉的家人為紀念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為姓。”《姓氏探秘》說:“如今天下王姓都尊晉為祖先。”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王姓成為蕃衍興旺,分布廣泛的姓氏,在全國許多地方形成了人口眾多,勢力強盛的名門望族,《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載:其中太原(山西)是王氏最著名和最有影響的郡望和堂號。唐代曾把太原王氏封為“海內(nèi)第一高門”。
      在發(fā)展中,王姓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家庭文化,誕生了無數(shù)名人。西晉末王敦握重兵屯武昌,與其堂弟王導(dǎo),字茂弘,擁護瑯琊王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quán),公元318年司馬睿稱帝,王導(dǎo)任丞相,王敦為大將軍,成為王氏的顯赫時期。到了宋代,王導(dǎo)后裔王祐任北宋后兵部侍郎。《宋史王旦傳》載:“祐手植三槐于庭前曰:‘我之后代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次子王旦作宰相。建立“三槐堂”以為慶賀,時稱三槐王氏。”后來“三槐世澤、兩晉家聲。”之堂聯(lián)便成了王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續(xù)下來。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王姓排第1位大姓。
      
      馮姓
      堂號:大樹堂郡望:始平郡
      堂聯(lián):將軍世澤天官家聲
      馮是出自封地的姓。《元和姓篡》載:“周文王姬昌的十五子畢高公受封于魏,以魏為姓,裔孫魏長卿又受封于馮城(河南滎陽西南)其子孫以馮為姓。”
      在馮姓發(fā)展史上,在諸多名人公卿中,東漢馮異是最值得稱道的。馮異,穎川(河南)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34年,從劉秀為偏將軍,封應(yīng)侯(河南魯山東),戰(zhàn)場屢立戰(zhàn)功,諸將并坐論功時,他常退避大樹下,軍中因號“大樹將軍”,后世稱不爭名利的將軍為大樹將軍。劉秀即位,任征西大將軍,封陽夏侯,治河南太康縣,卒于軍中,為二十八宿之箕星,氏人為紀念馮異,以“大樹”為堂號,以“將軍世澤、天官家聲”為堂聯(lián)。
      
      陳姓
      堂號:德星堂郡望:穎川郡
      堂聯(lián):穎川世澤太丘世澤
      陳是以封邑為氏的姓。周武王(周朝開國皇帝),姬發(fā)將女兒嫁給舜帝后裔媯滿封于陳邑(河南淮陽),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祠,建立了陳國,其子孫以陳為姓,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姓。
      陳國歷588年傳20世26代君王,公元前479年于亡楚國。媯滿的第十二世孫陳完逃往齊國改姓田,其子孫任齊國大夫、卿、相。秦始皇滅齊,有田軫者逃往穎川恢復(fù)陳姓,此后陳姓在中原瓜瓞綿綿,生齒甚眾,發(fā)展為名門望族,因此以“穎川”為郡望。
      陳軫的八世孫,東漢陳寔,字仲弓(公元104-186年)穎川人,是陳氏族中的關(guān)鍵人物,初為縣吏,曾入太學讀書,后任太丘長(河南永城西北地區(qū))黨錮之禍起,被連累,余人匆逃亡,他自請入獄,免他人禍,里人念其為人正直平和。互相告誡:“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公所短”,而赦免。年八十四卒于家中。謚“文范先生”,海內(nèi)外往吊者三萬余人。
      公元568年南朝陳宣帝元年追封陳寔為陳氏穎川始祖。為紀念陳寔,氏人以“德星”為堂號,以“穎川世澤、太丘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陳姓排第5位大姓。
      
      褚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lián):登善世澤輔政家聲
      褚是以官名命氏的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鄭、衛(wèi)等國設(shè)置褚?guī)煟ü芾硎袌龅墓伲渥訉O以官名為姓褚?guī)煟笕熜振摇?br>   褚姓自得姓以后主要在河南發(fā)展,因此,《百家姓》列褚氏為河南郡。
      在褚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代大臣褚遂良(公元596-695年)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法繼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以后,別開生面。后人把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法家。太宗時官至中書令(宰相)。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太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任史部尚書、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任尚書右仆射,也稱褚河南。氏人以“河南”為堂號,以“登善世澤、輔政家聲”為堂聯(lián)紀念褚遂良。
      
      衛(wèi)姓
      堂號:長平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lián):河東世澤漠北家聲
      衛(wèi)是以國為氏的姓。周公旦(周武王遺詔輔政周成王者)平定武庚(商紂王之子)三監(jiān)(看管武庚的三個人)叛亂之后,把殷民(原商朝國民)七族和商朝故都周圍地分封給武王的弟弟姬封,建都朝歌(河南淇縣)國號衛(wèi),其國民以衛(wèi)為姓。
      秦代以后,衛(wèi)姓主要在山西發(fā)展,在河東郡(今山西臨汾)發(fā)展成望族。故《百家姓》列衛(wèi)氏為“河東”郡。
      西漢時期,名將衛(wèi)青(?-公元前106年)字仲青,河東平陽人(山西臨汾西南),武帝時官至大將軍,封長平(山西高車縣)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收復(fù)秦時河南失地。元狩四年(公元119年)又與霍去病(漢代名將)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的一生中先后七次帶兵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面諸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氏人為紀念衛(wèi)青,以他的封爵“長平”為堂號,以他的出生地和業(yè)績撰堂聯(lián):“河東世澤、漠北家聲。”
      
      蔣姓
      堂號:樂安堂郡望:樂安郡
      堂聯(lián):三徑世澤九侯家聲
      周成王(西周國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齡于蔣地(今河南光山縣),建立將國,其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將氏。
      春秋時期蔣國被楚國所滅,其裔有遷居樂安者(今山東鄒縣),并在當?shù)匕l(fā)展成望族,因此以“樂安”為郡望、堂號。
      西漢時伯齡裔孫蔣詡,哀帝劉欣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著稱,后因王莽撮政,借病歸隱,荊棘塞門,舍中開三經(jīng),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東漢初年,蔣詡曾孫蔣橫,佐光武帝劉秀討赤眉有功,官至大將軍,其九子俱封侯,公華侯穎;會稽侯(今浙江紹興)鄭;臨江侯(四川忠縣)川;臨湖侯(安徽無為縣)曜;臨蘇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遠縣)稔;云陽侯(陜西淳化縣)默;函亭侯(江蘇宜興)澄。蔣澄為宜興始祖,其裔孫將仕杰,元朝末年避亂而遷浙江奉化溪口鎮(zhèn),這便是蔣介石的血緣始祖。
      為標榜蔣氏的發(fā)展,氏人以“三徑世澤、九侯家聲。”為堂聯(lián)。成為蔣氏的代名詞一直延用至今。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蔣姓排第4位大姓。
      
      沈姓
      堂號:吳興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lián):八詠世澤四韻家聲
      周文王姬昌之子季載受封于沈地(今河南平輿北)建立沈國,公元506年被蔡國所滅。其子孫以沈為姓。
      春秋時期,沈氏主要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發(fā)展,秦末有季載裔孫博士沈遂十一世孫沈戎徙居吳興(今江蘇蘇州地區(qū)),子孫昌盛,累世為官,發(fā)展成名門望族。所以吳氏以“吳興”為郡望、堂號。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沈氏子孫自強不息,為中國的繁榮進步做出了貢獻,曾涌現(xiàn)出不少知名人物。南朝時有文學家沈約,吳興建康人,歷任宋、齊二朝,后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書令。創(chuàng)四聲(平上去入)八病(平頭上尾、蜂胺、鶴膝、太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說,對古體律詩的轉(zhuǎn)變有很大影響。
      氏人以沈約為自豪,以“八詠世澤、四韻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沈姓排第37位大姓。
      
      韓姓
      堂號:晝錦堂郡望:南陽郡
      堂聯(lián):南陽望族北斗高名
      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韓氏之始本自先周,文王之子封于韓(今山西河津東北,為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諸侯國),因此以封地為姓就是韓氏。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氏人播遷于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等地。西漢末年的韓騫辟王莽之亂,徙居南陽(山東以南地)發(fā)展成為望族,因此,韓氏以南陽為郡望。
      在韓姓的發(fā)展史上,人才輩出,其中成績突出、影響深遠者是韓愈,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公”,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傳世錦文》載:“文望尊隆,韓退之若泰山北斗。”
      到了北宋,有大臣、宰相韓琦,天圣進士歷右司諫,寶元三年(公元1040年)出任陜西安撫使,神宗即位(公元1068年)以武庚軍節(jié)度使兼相州,相州是韓琦故鄉(xiāng),更有衣錦還鄉(xiāng),風光非常之感。因筑堂曰:“晝錦堂”慶賀。歐陽修為之作《晝錦堂記》。氏人以為榮。即以“晝錦”為韓氏堂號,撰堂聯(lián)“南陽望族、北斗高名”也書“南陽世澤、北斗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韓姓排第25位大姓。
      
      楊姓
      堂號:四知堂郡望:弘農(nóng)郡
      堂聯(lián):五貴四澤三鳣家聲
      西周時周宣王姬靜的小兒子尚父,被周幽王封于楊(今山西省洪洞縣范村古城一帶)建立楊國,其子孫以國名為姓,就是楊氏。
      春秋時楊國滅于晉,其子孫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華陽(今陜西秦嶺以南、四川、云南、貴州一帶)后北遷落籍弘農(nóng)(河南黃河以南、宣陽以西和陜西洛水、丹江流域)在此發(fā)展成大族。《姓氏探源》說:“當今90%的楊氏出自弘農(nóng)這一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為第6大姓。
      在中國歷史上楊氏稱帝者有十幾人,名人賢士代不泛人,其中東漢楊震是最受世人敬仰的。楊震,字伯起(?—124年)弘農(nóng)華陰人,自幼博覽群書、對《五經(jīng)》最人研究,時稱關(guān)西孔子。早年薄于仕途,聚徒講學。一日正課,忽然一只大冠鳥嘴銜三條鳣魚放于講壇上而后飛走。眾人說:“蛇鳣者,卿大夫之象也,數(shù)三者,法治也,先生自此升矣。”至此,楊震步入仕途,歷任荊洲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為官清白,拒絕饋贈。《后漢·楊震傳》寫道:“王密為昌邑縣令,至夜懷黃金十斤贈震,報當年知遇之恩,震拒。密說:“至夜無人知。”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密愧而退。”此“四知”成為千古佳話。楊震子孫世代任大官僚,使“弘農(nóng)”楊氏成為東漢有名的大家族,氏人為紀念楊震,以“四知”為堂號,用“五貴世澤、三鳣家聲”為堂聯(lián)。
      
      朱姓
      堂號:紫陽堂郡望:沛郡
      堂聯(lián):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朱氏乃以國名命名的姓。《姓苑》記載:“周武王姬發(fā)(西周國王)封顓頊(傳說中古代部落首領(lǐng))裔孫曹挾于邾國(今湖北黃崗西北),其子孫以邾為姓,后為楚國所滅,其子孫逃往沛郡(今江蘇沛縣一帶)去邑旁而姓朱。”
      至西漢朱詡之子朱浮為大司馬、大司空,其子朱永為下邳太守,世代大官,在此發(fā)展成大族。使沛郡成了朱氏最具影響的郡望。
      到了南宋,在朱氏族人中出位了哲學家、教育家,歷史上稱為朱子的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一生廣注典書,對經(jīng)史、文學均有貢獻,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體系。他集注的《四書》一直被后來當作科舉考試的范本。他曾講學于白鹿書院(江西廬山五老峰東南),后又建紫陽鵝湖書院,從事教育50余年。氏人為紀念朱熹,以他的別號“紫陽”為朱氏堂號,以他的書院名撰堂聯(lián)“鵝湖世澤、鹿洞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朱姓排第14位大姓。
      
      秦姓
      堂號:天水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lián):奉獻世澤賜福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大禹時的大臣伯益的后裔有個叫非子的人,善于養(yǎng)馬,周孝王(西周國王)命其在汧、渭二水間養(yǎng)馬,馬生眾多,因之封秦邑(今甘肅張家川東)與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秦氏。”
      秦氏得姓以后主要在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發(fā)展。春秋時期非子的曾孫秦仲為周宣王(西周國王)的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陣亡,其子秦莊公請命續(xù)征,打了勝仗,收復(fù)了失地,因功封為西垂大夫。莊公之子亦因功封侯,其子孫世代大官,在當?shù)匕l(fā)展成強宗大族,史稱“天水望”。氏人多以“天水”為堂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統(tǒng)治王朝,更使秦姓人名人輩出。東漢有茂陵人秦彭、秦襲、秦固等兄弟五人同為郡守一級的官,年俸二千石,合起來剛好萬石,所以京城稱為“萬石秦家”,秦周常以錢財接濟人,名聲極好,官至北海相,所以氏人以“奉獻世澤、賜福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秦姓排第78位大姓。
      
      尤姓
      堂號:遂初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lián):東吳世澤南宋家聲
      尤是因避諱而改的姓。五代十國時福建沈姓者,為避閩(福建)王王審知的“審”字諧音,而改姓尤,遂有尤氏。
      由于改姓者在福建,所以尤氏主要在江南發(fā)展,因此《百家姓》列尤氏為吳興郡(今江蘇)。
      南宋時有詩人尤袤,字廷之(1127—1194年),號遂初居士,江蘇無錫人,紹興進士,曾任泰興令、江東提舉常平等,官至禮部尚書兼侍讀,博學多知,藏書豐富,詩學江西派,風格平淡,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并稱南宋四大家。宋光宗(趙惇)為其藏書樓親書“遂初堂”賜之。氏人以為極度榮耀,即以“遂初”為尤氏堂號,用“東吳世澤、南宋家聲”為尤氏堂聯(lián)。
      
      許姓
      堂號:高陽堂郡望:高陽郡
      堂聯(lián):忠孝世澤節(jié)義家聲
      許是以封地命名的姓。周武王時,炎帝(上古部落的首領(lǐng))的裔孫孫伯夷的后代姜文叔被封于許由曾居住過的地方稱許地(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其國人以許為姓。春秋時許國被楚國所滅,其子孫散居四處,主要在高陽發(fā)展(山東臨淄一帶),大多以“高陽”為郡望堂號。
      在江南,明代有兩位志士很受氏人敬仰,明代崇禎七年進士許直,字若魯,歷任浙江義烏知縣、廣東惠來縣令、吏部文選司主事,進考功員外郎,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崇禎帝朱由檢吊死于景山,許直寫絕命詞6章,亦上吊自盡。
      許直族侄許德溥,清兵強行《發(fā)令》德溥抗命剃成頭陀狀,并于兩臂刺上“生是明朝人、死為明朝鬼”,于胸部刺上“不愧本朝”,后被人告發(fā)死于江寧。
      為紀念許直和德溥,氏人撰堂聯(lián):“忠孝世澤、節(jié)義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許姓排第35位大姓。
      
      何姓
      堂號:三高堂郡望:廬江郡
      堂聯(lián):廬江世澤學海家聲
      何氏系出韓姓。秦始皇消滅韓國后,一部分韓氏人逃往長江中下游,其中有韓瑊者攜妻遁于廬江郡,隱于東鄉(xiāng)要津造舟以渡行人。秦始皇巡守過博浪沙,韓國舊臣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令力士椎擊始皇而誤中副車敗事,始皇遂下令搜索六國遺族,欲斬盡殺絕。時冬有秦吏過東鄉(xiāng)津,請問客居者姓氏,及瑊,瑊指冰冷的河水(意思姓寒(韓))說:“姓此”,秦吏以為姓河,遂登記為“河氏”,后有秦吏告知此事,瑊大驚:“吾家免于刀禍,河字之力也,然姓氏當以人附丁口,豈可似水泛濫而無所歸,遂以何氏為姓。”至漢代這支何姓人已發(fā)展成人多勢眾,官宦顯赫的望族,因此《百家姓》列廬江為何氏郡望。
      南朝時,有何點、何求、何胤兄弟三人,博學多才,隱居不做官,人稱游俠處士。齊宋好幾次請他做官,他都拒而不去,梁武帝也想請他做官,把他召到華林園,他托病辭歸,人們稱他兄弟三人為“三高居士”。
      氏人為紀念何點兄弟三人以“三高”為何氏堂號,以“廬江世澤、學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何氏排列第17位。
      何氏字派自二十四起為:南邦鐘達秀、循起乃榮昌、振家承祖德、興國用賢良。
      
      呂姓
      堂號:道德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lián):五祖世澤八仙家聲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炎帝(上古姜姓部落的首領(lǐng),即神農(nóng)氏)的后裔伯夷協(xié)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呂地(河南南陽西)建立呂國,氏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呂氏”。
      呂氏得姓以后,播遷頻繁,分布廣泛,主要在河東(今山西)發(fā)展,所以《百家姓》列呂氏郡望為河東郡。
      呂氏發(fā)展史上,名人志士不絕于世。其中唐末道士呂巖,字洞賓,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年)中兩舉進士不第,浪游江湖,在廬山遇漢鐘離授天仙丹訣,時年64歲,隱居終南山(今陜西省西安市南)修道,百余歲而童顏。傳說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道教全真教尊為北五祖之一,又傳為道教八仙之一。氏人為紀念呂洞賓以“道德堂”為呂氏堂號,以“五祖世澤、八仙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呂姓排第40位大姓。
      
      施姓
      堂號:陽山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lián):勤儉世澤耕讀家聲
      《元和姓篡》載:“春秋時期,魯國國王魯惠公的兒子名子尾,字施父,為魯國大夫,施父的子孫以祖父的名字施父為姓,后去父而姓施。”施姓得姓以后,形成了吳興郡望。
      元代有文學家施耐庵(1296—1370年)原籍蘇州,元朝至順辛末(1331年)進士,曾官錢塘,因和當?shù)罊?quán)貴不和而棄官退居故鄉(xiāng),曾在江蘇如皋、泰州一帶“隱居”教書,是劉伯溫(朱元璋軍師)的同窗,親歷“驅(qū)除鞭虜”大戰(zhàn)。晚年隱居興化施家橋(新垛鄉(xiāng)),此地河港縱橫,流水清清,環(huán)境優(yōu)美,堪稱“桃園勝地”,獨施家橋乃高埠。施耐庵稱之為“陽山”,在此閉門著《水滸》,囑后裔“克勤克儉,精耕細讀”,因此,施氏后裔以“陽山”為堂號,以“勤儉世澤、耕讀家聲”為堂聯(lián)。
      
      張姓
      堂號:清河堂郡望:清河郡
      堂聯(lián):九居世澤百忍家聲
      軒轅黃帝的兒子揮,因發(fā)明弓箭,被任命為弓正(監(jiān)管制造弓箭的官),因為弓正引申為開弓、弓長,所以賜姓張。
      據(jù)明嘉清年間張浚等纂修的《張氏統(tǒng)譜》稱:“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皇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日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國于青陽,后改為清河郡,此張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者獨最。”揮的后裔居清河。以“清河”為郡望堂號。這是張氏最著名的堂號郡望。
      唐代有山東鄆城人張公藝,是張氏最崇拜的人。鄆州張公藝,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李治那兒,麟德中(664—665年)高宗有事泰山,親幸其宅,向他請教保守家業(yè)和睦宗族的道理,公藝請紙筆,但寫百余忍字回復(fù),使宋高宗從中悟出。封建社會聚族而居,易起糾紛,非百忍不能相安。賜給百匹綿帛給公藝。氏人以為榮極,遂有“九居世澤、百忍家聲”之堂聯(lián)。成為張氏的專用標志。
      當今中國以人口多少張氏排列第3位。
      
      孔姓
      堂號:至圣堂郡望:魯郡
      堂聯(lián):東山世澤北海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大司馬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被權(quán)臣華督所殺,其子尚小,被家人抱著逃往魯國,其子孫為紀念祖父,便以祖父名諱孔父為姓,后去父為孔,遂有孔氏。孔氏在魯國傳到第四代,生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者。他周游歷國后歸魯,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歷代帝王屢加褒獎,他所創(chuàng)立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被尊為圣人。
      東漢時期,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公元153—208年),山東曲阜人,自幼賢孝,勤奮博學,官至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因激怒曹操被殺,為建安七子之一。
      為標榜孔氏的輝煌歷史,氏人以“至圣”為堂號,以“東山世澤、北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孔姓排第72位大姓。
      
      曹姓
      堂號:譙縣堂郡望:譙郡
      堂聯(lián):相王世澤才子家聲
      上古時期有部落首領(lǐng)顓頊為高陽氏,其孫名安者,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曹(山東定陶縣西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就是曹氏。
      曹氏得姓后,主要在山東發(fā)展,到了漢代初年,曹氏中有一支南遷譙郡(安徽毫州),在此發(fā)展成望族,到了東漢末譙郡曹氏中出了位顯赫人物曹操(155—220年),他在東漢末年鎮(zhèn)壓黃巾起義中擴充了軍事力量,公元196年迎獻帝劉協(xié)定都許昌,后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公元208年進位丞相,封魏王,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公元220年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俱愛好文學,共同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建安文學”,為一代才子。
      由于譙縣是魏王室的籍貫,名聲顯赫,故曹氏都用“譙縣”為堂號。為紀念曹操父子,都以“相王世澤、才子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曹氏排列第32位。
      
      嚴姓
      堂號:富春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lián):耕山世澤釣水家聲
      嚴是莊氏避皇帝諱而改的姓《急救篇》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去世后謚號為“莊”即歷史上的楚莊王,其子孫以莊為姓,東漢時為避明帝劉莊(公元58年稱帝)之諱取莊嚴同義之意,改姓嚴。所以歷史上說莊嚴一家。
      在嚴姓的發(fā)展史上嚴子陵是值得稱道的人。嚴子陵,又名嚴光,浙江余姚人,與光武帝劉秀同學,公元26年劉秀即位后,他隱姓埋名,后被召到京師洛陽,任諫議大夫,他不肯受,隱居富春山耕釣自娛。年八十七卒于家(富春山臨桐江,岸上釣臺,景色秀麗,人稱錦峰秀嶺)。為紀念嚴光的清高,氏人以“富春”為堂號,以“耕山世澤、釣水家聲”為堂聯(lián)。
      
      華姓
      堂號:西岳堂郡望:武陵郡
      堂聯(lián):青囊世澤丹灶家聲
      春秋時期,宋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間地)上卿(宰相)名督,字華父,又稱華督,其子孫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為華氏。也說受封于華邑,以封地為姓,稱華氏。
      《百家姓探源》說:“華氏為紀念祖先出于華山,以“西岳”(華山為五岳之一其西岳即指華山)為堂號。”
      東漢時期,華氏有著名醫(yī)學家華佗,沛國譙郡人(今安徽毫州人),精于內(nèi)、婦、兒針灸各科,尤擅外科,創(chuàng)造了世界醫(yī)學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術(shù),后因不從曹操征召被殺。氏人為紀念他,以“青囊世澤、丹灶家聲”為堂聯(lián)(青囊指裝醫(yī)書的包,丹灶指練丹藥的灶)。
      
      金姓
      堂號:彭城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lián):鉈侯世澤貂珥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黃帝的兒子少昊當了皇帝,稱為金天氏,在位84年,建都山東曲阜,其子孫以金為姓。
      金氏得姓之后,自山東曲阜向南遷徙發(fā)展,最后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一帶形成望族。史稱金氏彭城望,成為金氏最著名的郡望和堂號。
      在金姓發(fā)展史上,西漢大臣金日磾,字翁叔,使后人最感榮耀。金日磾為匈奴休屠王太子,漢武帝時從渾邪王歸漢,因篤實忠誠,官至車騎大將軍。漢武帝去世時,遺詔讓他與霍光、桑弘羊一起輔佐漢詔帝,封鉈侯。金日磾去世后,其子孫累世相繼,貴顯于西漢中后期。史書記載:“自漢武帝始,歷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獲得七世貂珥(指漢代官宦帽上插的貂尾和耳朵上掛的金環(huán),喻功臣世族)。因此氏人以“鉈侯世澤、貂珥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金姓排第69位大姓。
      
      魏姓
      堂號:鉅鹿堂郡望:鉅鹿郡
      堂聯(lián):鶴山世澤虎觀家聲
      《史書·魏世家》記載:“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封于畢,其裔孫畢萬為晉大夫。公元前661年畢萬與趙夙一起討滅了霍、耿、魏三國。晉獻公便把魏地封于畢萬,其后裔便以封地為姓,即魏氏。
      到了秦漢時期,畢萬的裔孫魏歆任鉅鹿太守,子孫留居鉅鹿(今山東鉅野)在當?shù)匕l(fā)展為望族。世代顯貴,所以魏姓人言必稱鉅鹿。鉅鹿成為魏姓人的代名詞,因此以“鉅鹿”為堂號。
      魏姓人在歷史發(fā)展中人才輩出,其中,南宋思想家魏了翁(1178-1235),字鶴山,官至工部侍郎,后知潭州(今湖南長沙)紹興、福州,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東漢中郎將魏應(yīng),字伯君,少好學,習魯詩,舉明經(jīng),永平初為博士,時會稽諸儒于白虎觀談?wù)撐褰?jīng)同異使應(yīng)專掌問難,因升騎都尉。氏人為紀念二位先賢,以“鶴山世澤、虎觀家聲”為堂聯(lián)。亦書“鶴山守道、虎觀談經(jīng)”。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魏姓排第47位。
      
      陶姓
      堂號:愛菊堂 郡望:濟陽郡
      堂聯(lián):百梅世澤五柳家聲
      《元和姓篡》說:“堯在稱帝前首先被封于唐后封于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故稱陶唐氏,他的子孫有一支以陶為姓。
      陶姓在得姓之后,主要在發(fā)源地發(fā)展,所以《百家姓》立陶氏郡望為濟陽(山東定陶和河南蘭考以東境地)。
      東晉時期,陶氏有位詩人名揚天下,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潛,江西九江人,為人志趣高雅,有著名的不為斗米折腰的處世哲學,曾任江洲(今重慶市)祭酒(學官名),彭澤(江西省縣名)縣令,因不滿當時的政治腐敗,辭官歸隱,安居樂道,門栽五棵柳樹,以“五柳先生”自居,專于詩詞辭賦。《百家姓探秘》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寫出了其豐富的鄉(xiāng)間生活,成為千古佳句。”氏人為紀念他,以“愛菊”為堂號,歌頌他俏也不爭春的高風亮節(jié),用“百梅世澤、五柳家聲”為堂聯(lián)。
      
      姜姓
      堂號:渭水堂郡望:天水郡
      堂聯(lián):友愛世澤至孝家聲
      《元和姓篡》說:“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領(lǐng))神農(nóng)氏生于姜水畔(今甘肅省渭源縣),其后裔即以姜為姓。”
      姜氏得姓后,主要在發(fā)源地發(fā)展,因此,《百家姓》列姜氏的郡望為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境內(nèi))。
      姜姓中有一位人所共知的人物,這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曾在昆侖山從原始天尊學道,后奉師命輔佐周室伐紂。年輕時不得志,常在渭水河邊垂釣,被武王得悉告知文王(姬昌),文王感到此人有來歷,在渭水河邊拜訪了他,使他大展才能,輔助周室,建立大功,氏人為紀念姜太公,即以“渭水”為姜氏堂號。
      東漢時有隱士姜肱(江蘇沛縣人)與其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聞名,兄弟友愛,常同被而眠,后世稱“姜被”為兄弟友愛,為光大友愛至孝的家風,氏人以“友愛世澤、至孝家聲”為堂聯(lián)。
      
      戚姓
      堂號:三禮堂郡望:東海郡
      堂聯(lián):西周世澤東海家聲
      戚是以封地命名的姓。周朝衛(wèi)國上卿孫林父因輔佐殤公登基有功受封于戚地(河南濮陽縣北部戚城,其地西瀕古黃河,為晉、鄭、吳楚之交通孔道),他的子孫以封地為姓。即是戚氏。
      戚氏得姓后,逐步由發(fā)源地向東南發(fā)展,在東海(今江蘇徐州、連云港地)形成望族。所以《百家姓》列戚氏郡為東海郡。
      梁朝戚袞受三禮于國子助教列文紹,對《儀禮》、《周禮》、《禮記》三禮十分精通。年十九,梁武帝(陳霸先)召袞及諸儒講論,應(yīng)答如流。簡文(詔書)予以重賞,立為江洲(重慶市區(qū))刺史,氏人因此以“三禮”為堂號。以姓源和郡望撰堂聯(lián)“西周世澤、東海家聲”。
      
      謝姓
      堂號:東山堂郡望:陳留郡
      堂聯(lián):芝蘭世澤寶樹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宣王(西周國王),的母舅申伯,因平玁狁(古族名)之亂而被封于謝地(河南汝南縣謝城),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春秋時期謝氏主要在河南發(fā)展,以后逐漸向全國搬遷,晉朝時陳留(河南淮陽地區(qū))謝氏已成望族。其中陽夏(河南太康縣)謝氏有中郎將謝攢之子謝衡(任國子祭酒),因避亂遷會稽始寧(浙江上虞)東山,在此孕育了許多著名人物。
      東晉時有宰相謝安(320—385年)字安石,出身仕族,筑室會稽東山,以山水自娛,至不惑之年出仕,孝武帝時任宰相。即“東山再起”成語之來歷。公元303年,使侄謝玄,弟謝石等率水陸軍8萬人抵御前秦符堅90萬大軍在淝水大捷,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光輝戰(zhàn)例。謝安稱其侄謝玄“芝蘭玉樹載于庭前耳”謂后繼有人,氏人為紀念謝安、謝玄,以“東山”為堂號,以“芝蘭世澤、寶樹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謝姓排第24位大姓。
      
      鄒姓
      堂號:范陽堂郡望:范陽郡
      堂聯(lián):賓賢世澤德逸家聲
      《姓苑》記載:“周武王(西周國王)封顓頊帝后裔曹挾于邾國,史稱邾婁國,其國在今山東鄒縣。戰(zhàn)國時邾婁國成為魯國的附庸國,魯穆公(公元前372—289年,魯國國王)根據(jù)邾婁合音將邾婁國改名為鄒國。其國人隨之以鄒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鄒氏早期主要在發(fā)源地發(fā)展,秦漢時期,鄒氏有一支遷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西南一帶)發(fā)展成望族,氏人以范陽為郡望堂號。”西漢后鄒氏逐步南遷。
      鄒氏名人主要有戰(zhàn)國時期的鄒忌,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為相國,封于下邳稱成侯。勸說齊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正法律,監(jiān)督官吏,并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使齊之國力大增。西漢時鄒氏有文學家鄒陽,被梁王尊為上賓,所作散文有游士縱橫善辯之風。氏人為紀念鄒陽、鄒忌,多以“賓賢世澤、德逸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鄒姓排第67位大姓。
      
      喻姓
      堂號:遺仁堂郡望:江夏郡
      堂聯(lián):蒼梧世澤交州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漢朝時期有蒼梧(今廣西梧洲市)太守渝猛,把渝改成喻,謂曉喻一切,其子孫以喻為姓。”
      《百家姓探源》說:“公元89年和帝劉肇時渝猛為蒼梧太守,以清白為治,皇帝褒獎,百姓愛戴,郡人頌之,族人敬之,被人稱之為‘交趾遺仁(交趾是漢武帝時所置的十三刺史之一,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中北部地區(qū),東漢時改為交州)梧守之流風可尚’。”后來喻氏就以“遺仁”為堂號,用“蒼梧世澤、交州家聲”為堂聯(lián)。
      
      水姓
      堂號:廉政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lián):清明世澤慈愛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夏禹的一個孫子住在會稽(今江蘇長江以
      南,浙江牛斗山、天臺山以北及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地區(qū)),以水為姓。以吳興為郡望。”
      《百家姓探源》說:“水姓人數(shù)很少,但分布很廣。浙江鄞縣多此姓。”明代有禹王庶孫水蘇明,無錫人,洪武初為邵武知縣。清正廉明,秉公辦事,愛民如子,嫉惡如仇。群眾口碑清官。水氏人為紀念這位清官,多用“廉政”為堂號,以“清明世澤、慈愛家聲”為堂聯(lián)。
      
      竇姓
      堂號:五桂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lián):燕山世澤義方家聲
      竇,孔洞,地窖是也。竇是為紀念先人從洞中逃走而命名的姓。
      《風俗道》記載:“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后沉緬于酒色田獵,太宗即位時,兄弟內(nèi)訌,國力哀微,東方諸侯國剩機擴充勢力,殺死太康。其皇后正懷孕,為避難,她從一個后墻洞中出逃,奔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后,聯(lián)合各諸侯中起兵,恢復(fù)了夏朝的統(tǒng)治。為紀念母親從墻洞中逃出,少康賜小兒子龍姓竇,即竇龍,從此有了竇氏。
      晉朝竇禹鈞,北京燕山人,是族人所敬仰的。原先他家境極富,但為人心術(shù)不正,勢壓貧賤,三十尚無子嗣。一夜得夢,其父責:“汝惡名已張滿天曹,日后無子且無壽,速要悔過遷善。”鈞醒,謹記父訓,棄惡揚善,處處以善待人,后得五子俱登科。侍郎馮遞贈詩一首:“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jīng)》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因此氏人以“五桂”為堂號。以“燕山世澤、義方家聲”為堂聯(lián)。
      
      蘇姓
      堂號:五風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lián):北海世澤南天家聲
      上古帝王顓頊有孫名重黎,是高辛氏帝嚳的火正(管理火種的官)以光明四海稱之為祝融,其孫昆吾氏有子封于蘇(今河南縣一帶),其后裔以封地為姓,即蘇氏。
      蘇氏得姓以后,主要在河南發(fā)展,史書說,蘇氏世居河內(nèi)(河南溫縣一帶)后來向湖南、湖北、陜西等地播遷,形成扶風、北海、武功等諸多郡望。
      在蘇氏的發(fā)展中,人才輩出,代不乏人。西漢時有大臣蘇武,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將節(jié)出使匈奴,因匈奴背信棄義而被扣留,歷盡威脅誘降,并被遷往北海(今貝爾加湖)牧羊,矢志不諭,始終不屈,整天手執(zhí)節(jié)絨權(quán)杖,歷經(jīng)19年,把杖上的飾物都磨掉了,始終不屈,表現(xiàn)了堅強的民族氣節(jié)。直到昭帝與匈奴談和,才得以回國。死后,宣帝于公元前57年,年號五風命其畫工畫于麒麟閣表彰。史稱“五風功臣”。
      北宋時四川蘇氏在文壇上占有顯赫的地位,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合稱三蘇(四川湄山人)以文章聞名于世,為唐宋八大家之三,其詩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為紀念蘇軾、蘇洵父子,氏人以“五風”為堂號,以“北海世澤、南天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蘇姓排第41位大姓。
      
      潘姓
      堂號:花果堂郡望:滎陽郡
      堂聯(lián):錦懷世澤美儀家聲
      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兒子季孫食樂于潘邑(河南固始縣境內(nèi)),其后代以潘為姓。
      春秋時期有楚成王太子商臣的老師潘崇,商臣繼位是為楚穆王,封潘崇為大師。到了晉朝潘姓已在滎陽中牟(河南)形成望族。因此,《百家姓》以滎陽為潘氏郡望。
      潘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名人輩出,晉代文學家潘岳(公元247—300年)字安仁,滎陽中牟人。潘崇裔孫,曾任沙陽令,勤于德政,縣里滿栽桃花,傳為美談。潘安貌美如花,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所行之處,婦女看到他都感到榮耀。擲水果給他。有“擲果盈車”之典故。因此潘氏以“花果”為堂號。
      潘岳長于賦詩,尤善哀誅之文,與陸機、陸云齊名,辭藻華麗,因此氏人撰“錦懷世澤、美儀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潘姓排第52位大姓。
      
      葛姓
      堂號:抱樸堂郡望:頓丘郡
      堂聯(lián):稚川世澤傳治家聲
      葛是以地名為氏的姓。《通志·氏族略》載:“夏朝諸侯國中有葛國(今河南偃城北一帶)爵位為伯,史稱葛伯,葛伯的后代以葛為姓。”
      《風俗通》說:“遠古時候,中原有個部落叫葛天氏(今河南長葛一帶),這里人民安居樂業(yè),是歌舞之邦。”葛洪《抱樸子》自述:“謂先人為葛天氏”。
      葛氏早期在河南發(fā)展,后來向河北、江蘇句容發(fā)展。
      葛氏名人最有影響的是東晉道教理論家、醫(yī)學家、煉丹家葛洪,字稚川,號抱樸子(意為抱守真意、不為物欲所惑)江蘇句容人,從小好學,博覽群書,晉元帝召他為丞相官職,賜封為關(guān)內(nèi)侯。他承祖父(三國隱士)葛的煉丹術(shù),對祖國的醫(yī)學發(fā)展有一定貢獻。為紀念他,葛氏后裔以“抱樸”為堂號,以“稚川世澤、傳治家聲”為堂聯(lián)。
      
      奚姓
      堂號:衍慶堂郡望:北海郡
      堂聯(lián):車正世澤墨香家聲
      上古時期的黃帝的第二十五子禺陽,受封于任,其子孫以任為姓。六傳生仲,食采于夏王朝的奚地(今河北省承德地區(qū))。史稱奚仲,因發(fā)明車,官至車正(管理和制造車輛的官),其后代有一支以奚為姓。
      奚姓在發(fā)展中,望族居北海(今安徽毫縣),所以史稱北海奚姓望。
      奚姓在發(fā)展中人才輩出,除去奚仲還有唐代造墨家奚鼎對整個氏族頗有影響。
      奚鼎,河北易縣人,所制的墨有香氣,有光澤,傳至子奚超,孫奚遷珪,制墨尤享盛名,時稱遷珪墨,與“澄心紙”、“龍尾硯”并稱文房三寶。
      氏人以“衍慶”為堂號。說奚姓乃多姓之家。以“車正世澤、墨香家聲”為堂聯(lián)。是說奚姓祖宗是車正之官,后裔發(fā)展以墨盛名。
      
      范姓
      堂號:萬笏堂郡望:高平郡
      堂聯(lián):義田世澤墨帳家聲
      《唐朝宰相世系表》說:“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無辜被殺,其子隰權(quán)逃往晉國,被晉國任命為士師(法官),他的曾孫因功受封于隨,史稱隨會,后又封于范(今河南范縣),又稱范會,其子孫有一支以范為姓。”于今中國排62位大姓。
      范氏得姓后,世為晉國上卿。公元前493年,“六卿內(nèi)爭”,范姓人開始散居北方各地,《百家姓》列范氏為高平郡(山東金鄉(xiāng)縣)。
      在范姓的發(fā)展史上,名人輩出,最有影響的是宋代宰相、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公元969-1052年)貴顯時,在蘇州城郊置良田千畝稱為義田。用于祭祀和族中鰥寡孤獨的給養(yǎng)以及興辦學校,資助讀書應(yīng)舉,培養(yǎng)本族氏子,死后葬于蘇州萬笏山(今江蘇吳縣靈巖北天平山),此地系花岡巖山丘楓樹遍野,有萬山紅霞,萬笏朝天之譽。其一生豐功偉績被后人傳頌。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光輝思想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和千古名句。
      其子范純?nèi)剩僦猎紫啵杂缀脤W,夏夜蚊蟲叮咬亦不肯罷讀,乃置燈帳中啃讀,使其蚊帳變成墨色,及考取仕途,夫人收其帳,名曰墨帳,以此教育子孫勤奮讀書。
      為紀念范仲淹父子,后裔以“萬笏”為堂號,以“義田世澤、墨帳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范姓排第61位大姓。
      
      彭姓
      堂號:述古堂郡望:宜春郡
      堂聯(lián):宜春望族高陽衍慶
      彭姓出自高陽氏,是顓頊的后裔,起源于商代,是用國名命氏的姓。
      《元和姓篡》記載:顓頊的曾孫吳回,繼其兄重黎之職。復(fù)居火正(管理火種的官)為祝融,生陸終,陸終取鬼方氏妹為妻,懷孕三年不產(chǎn),剖腹而生6子,其三子名箋鏗,帝堯封于彭地(今江蘇徐州)為大彭氏國,其后裔以國為氏,即彭氏,尊箋鏗為彭祖。
      彭祖是有名的長壽者,據(jù)說他年輕的時候,做了一碗野雞肉羹獻給了天帝,天帝吃了很高興,就賜他長壽,歷夏、商兩代,活到八百多歲相貌并不衰老。商朝時,朝庭派人向他請教長壽的秘訣,他侃侃而談:“我自幼父母雙亡,長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多年,從年輕到現(xiàn)在一共死了四十九個妻子,五十四個兒子,像我這種人先天不足,后天也保養(yǎng)不好,那里談得上延年益壽的辦法。”說完,長嘆一口氣,飄然而逝。
      彭氏得姓之后,歷夏、商而被商武丁所滅。自此彭氏向河南、湖南、湖北一帶播遷。晉代之后又播遷于山東、陜西、甘肅、江西、四川福建,在江西宜春形成強宗大族。
      為紀念彭祖,氏人以“述古”為堂號,以“宜春望族、高陽衍慶”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彭姓排第39位大姓。
      
      魯姓
      堂號:三異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lián):扶風世澤中牟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最初封在魯(山東曲阜一帶),為輔佐周成王就留在都城,讓兒子伯禽去魯國。伯禽到魯國后征服了周圍的夷國,使魯國成為當時的東方大國(公元256年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魯為姓。”
      魯氏起初在發(fā)源地發(fā)展,后在扶風(陜西咸陽)形成望族,史稱魯氏扶風望。
      魯姓名人,史不絕書,其最受氏人稱頌的是東漢時期中牟縣令魯恭,字仲康,平陵(陜西咸陽)人,章帝時(公元76-83年)任中牟(今河南鄭州市中牟縣)縣令,鄰近各縣蝗蟲成災(zāi),而中牟縣卻無蝗災(zāi),上司來檢查時,看到一只野雞從小孩身邊經(jīng)過,上司問小孩為何不捉,小孩答:“雉雞正在帶雛,不能捉。”上司聽了也不檢查了。對魯恭說:“蝗蟲不飛汝界,德化施行飛禽,小孩有仁愛之心,此三異矣。”說完便回復(fù)上司去了。為紀念和歌頌魯恭的德政,氏人以“三異”為堂號,以“扶風世澤、中牟家聲”為堂聯(lián)。
      
      韋姓
      堂號:一經(jīng)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lián):詩書世澤天國家聲
      韋是以國命名的姓。出自顓頊高陽氏,與錢、彭同宗。
      夏少康時,彭祖的支孫元哲受封于豕韋(今河南滑縣)為諸侯,是夏朝的同盟部落和重要的支持力量,其子孫以韋為姓。
      商朝初,豕韋國被成湯所滅,氏人逃往陜西,在陜西長安形成名門望族,《百家姓》列韋氏郡望為京兆郡。
      韋氏在歷史上的名人代不絕書,《百家姓全覽》說:“唐代韋氏宰相就有14人,而頗受氏人敬仰的是漢代韋賢,字長孺,山東鄒縣人,精通《禮》、《尚書》,時稱鄒魯大儒,召為博士,受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官至宰相。祖父韋孟、兒子韋云都是宰相。”
      《三字經(jīng)》中說道:“人遺子,金滿貫,我遺子,唯一經(jīng)。”就是指韋賢教育后代以詩書為重的故事。韋賢認為“金銀俱死寶,子孫賢無須積金,子孫不肖,縱有黃金屋,千種粟也自枉然,經(jīng)書遺子,黃金自來,遺金于子,禍自始之。時語遺子黃金滿貫,不如教子一經(jīng)。”因此韋氏成為很高貴的氏族。《龍文鞭影》說:“城南(陜西西安城南郊為京兆郡)韋杜氏去天尺五。”因此氏人以“一經(jīng)”為堂號,以“詩書傳家、天國流芳”為堂聯(lián)。
      
      馬姓
      堂號:伏波堂郡望:扶風郡
      堂聯(lián):銅柱世澤絳帳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馬姓出于趙姓。趙國的將軍趙奢,破秦有功,被封于馬服(今河北邯鄲),世稱馬服君,公元前222年被秦所滅。趙奢的孫子趙興由邯鄲遷往陜西咸陽(扶風郡)改姓馬。馬興的子孫世代為官,在扶風發(fā)展成名門望族,史稱馬姓扶風郡。”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最使馬氏人驕傲的是兩位,東漢時期的人物。一扶風人馬援,字文淵,原為王莽大將,歸順漢帝后消滅了隴西作亂的隗囂,被封為隴西太守,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拜伏波將軍,封新息侯,年屆六十二歲,仍率兵鎮(zhèn)壓交趾征氏起義和五溪蠻造反,病死于軍中。曾在西北青海發(fā)展養(yǎng)馬業(yè),并以銅鑄馬式。二是東漢經(jīng)學家、文學家馬融,扶風人,恒帝時官南郡太守,博學有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樂女,后以“絳紗”為師長或講座的代稱,富有尊敬稱美的意思,為紀念二位先賢,氏人以“伏波”為堂號,以“銅柱世澤、絳帳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馬姓排第19位大姓。
      
      花姓
      堂號:東平堂郡望:東平郡
      堂聯(lián):成都猛將懷遠英侯
      《百家姓》注:“花姓系出華姓。古代無‘花’字通作華。”《說文解字》注:“花字起源于北朝,后專用花草之花。”《中國姓氏起源》載:“唐朝之前有華姓人以花華通用自改為花姓。”望族居東平(山東東平縣東20里)
      唐代有猛將花敬定,唐太宗年間,四川段子璋叛唐,他任平叛軍牙將率兵征討,以寡敵眾,勢如破竹,平定了叛亂。詩圣杜甫為他作《贈花卿詩》說“成都猛將有花卿。”
      到了明代又有了懷遠人花云,驍勇絕倫,他所領(lǐng)導(dǎo)的懷遠軍,屢建奇功,升樞密院判,守太平(安徽當涂、蕪湖、繁昌等縣地)。
      氏人為有兩位將軍而感到自豪,即以郡望“東平”為堂號,以“成都猛將、懷遠英侯”為堂聯(lián),亦書“成都世澤、懷遠家聲”。
      
      方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lián):三邑世澤六桂家聲
      《風俗通》記載:“神農(nóng)氏8世孫帝榆罔之長子,因協(xié)助黃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河南嵩山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春秋時期,方氏主要在河南發(fā)展,成為當?shù)氐拿T望族,因此,方氏以“河南”為堂號。”
      《金紫方氏宗譜》載:“唐德宗大中年間,都督長史方淑自安徽歙縣回河南居住,其子方殷符任御史中丞,其孫方廷范為大唐大順二年辛亥進士,歷長溪、古田、長樂三邑。”方廷范六個兒子俱以固始籍第進士,方仁岳、方仁載唐乾寧元年甲寅(公元894年)年進士,方仁瑞乾寧三年丙辰進士,方仁逸光化二年已未(公元899年)進士,方仁遜天祜三年乙丑(公元905年)進士,方仁遠天祜三年丙寅(公元906年)進士。其五子方仁載封為上柱國紫金光祿大夫,方廷范亦被贈封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因此以“三邑世澤、六掛聯(lián)芳”為堂聯(lián)。
      于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方姓排列第62位。
      
      任姓
      堂號:九真堂郡望:東安郡
      堂聯(lián):西苑世澤南海家聲
      《唐書·世系表》載:“黃帝的第二十五子禺陽受封于任地(今山東濟寧一帶)后建立任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先秦時期,任姓主要在湖北、山西、陜西發(fā)展,秦漢以后逐步向江浙廣東發(fā)展,而《百家姓》列任氏郡望為東安郡(今浙江富春)。
      任氏名人,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層出不窮,其中最受人敬仰的是東漢任延,字長孫,西苑人(今蘭州市西),十二歲就明白《春秋》、《詩經(jīng)》的意義,大家都稱任延為圣童。十九歲任會稽太守,二十三歲升為九真太守(轄區(qū)在今越南清化省和義靜省東部地區(qū)),當?shù)厝瞬恢婪N田和禮法,于是他教他們種田和禮法,五年后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為改善,生子育女以取任姓為榮。子孫留居當?shù)亍R浴熬耪妗睘樘锰枺浴拔髟肥罎伞⒛虾<衣暋睘樘寐?lián)。
      于今中國以人口多少,任姓排列第59位。
      
      袁姓
      堂號:臥雪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lián):清廉世澤惠政家聲
      《名賢氏族言類稿》載:“舜帝的后裔胡公滿封于陳,建都宛丘(河南淮陰),公元前479年被楚國所滅。胡公滿的八世孫伯爰,亦作伯轅,其孫濤涂以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古代袁和爰通用),這樣便有了袁姓。”
      袁姓在得姓以后,主要在汝南(河南)發(fā)展。東漢時袁安,字邵公,是袁氏是最有名望的人,旅居洛陽時天下大雪,洛陽令出外巡視,見袁安門前積雪很深,沒有足跡,令人除雪入戶,見袁安直挺挺躺在床上,問其為何不出,回答“大雪人皆餓,不宜于我。”縣令很感激,薦之為“孝廉”,漢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嚴明著稱,后歷任太仆、司空、司徒,其子孫世代任大官僚。氏人為紀念袁安,以“臥雪”為堂號,以“清廉世澤、惠政家聲”為堂聯(lián)。
      在今中國以人口多少袁氏排列第32位。
      
      柳姓
      堂號:河東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lián):文宗世澤筆正家聲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春秋時期,魯孝公后裔在魯國任士師(法官),為人正直,恪守禮儀,以知禮聞名于諸侯,被封邑于柳下(今山東新泰里夏家隅),其人有‘坐懷不亂’的美德,死后謚號為惠,故史稱柳下惠,其后代子孫以柳為姓。”
      魯國滅亡后,柳氏族人遷往河東(山西永濟縣)史稱河東柳氏。
      在柳氏族人中最有名望的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柳宗元(公元773—819年),人稱柳河東,著有《河東先生集》,與韓愈齊名,為唐宋八大家之冠,其大量的詩文都抒發(fā)了進步的政治、哲學見地。
      與柳宗元齊名的還有唐代書法家柳公權(quán)(公元778—865年),封河東郡公,工書、正楷尤知名,自成一家,也稱柳體,與顏真卿齊名,并稱顏柳,唐穆宗十分喜歡他的書法,問他字為什么寫得那么好,公權(quán)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為紀念柳宗元和柳公權(quán),氏人以“河東”為堂號,以“文宗世澤、筆正家聲”為堂聯(lián)。
      
      史姓
      堂號:孝友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lián):溧陽世澤京兆家聲
      史是以官職命名的姓氏。西周初年有伊佚者為史官,為人忠于職守被世人尊為楷模,他因此終身司其職,子孫因此世襲其職,并以史為姓。
      西漢有魯國人史恭,宣帝時三個兒子俱封侯。其長子史高任大司馬,封樂陵安侯。史高的二兒子史丹,成帝時為左將軍,封武陽頃侯,自魯遷杜陵(陜西西安),有九子皆為侍中,在京兆發(fā)展成名門望族,所以《百家姓》列京兆(陜西西安)為史氏郡望。
      史丹的曾孫史崇,東漢初封溧陽(江蘇)侯,舉家遷溧陽,此后因做官等原因遷徙各地,其名人志士,史不絕書。
      為使史氏成為禮儀之邦,史氏以“孝友”為堂號。
      據(jù)清乾隆十六年,史氏十世鴻達齊柏所作《孝友堂史氏宗譜序》載:“吾愿吾氏族人,稍有積蓄而當量力為之,慎勿計較分毫,我斯是非不起,曲直無形,而和好永固,愛敬頻生,藹然而成禮讓之族,油然而生孝敬之心,不亦大暢予懷耶”,可見,“孝友”堂是其門風規(guī)范也。
      史氏字派自七世起為“朝化祖文世,成風士南長,孝友傳家法,詩書訓子方;功名惟德顯,仁義起宗昌”。史氏堂聯(lián)為“溧陽世澤京兆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史姓排第80位大姓。
      
      唐姓
      堂號:桐葉堂郡望:晉昌郡
      堂聯(lián):梧圭世澤蓂楷家聲
      唐是以封地命名的姓。上古帝王堯在做天子以前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執(zhí)掌天下后,立國為唐,所以稱為唐堯。唐堯是一位圣明天子,深得百姓愛戴,被后世儒家稱為楷模。據(jù)說堯做了一百年天子傳位給舜。唐國歷夏商兩朝到西周被周武王所滅,所以唐國人以國名為姓,就是唐氏。
      周武王死,其子成王年少,由周公旦輔政。值唐國叛亂剛平,成王與弟虞游戲,削桐葉為圭(用作憑證的玉形狀,上圓下方)對叔虞說“以此封你”,在場的官吏伊佚便請成王擇日封叔虞,成王說“我與之戲耳”,吏官伊佚說:“君無戲言”,于是成王便將唐國封于叔虞,史稱唐叔虞,其子孫以唐為姓。
      為紀念這種封賜和圣明的唐國開國始祖,氏人以“桐葉”為堂號,以“梧圭世澤、蓂楷家聲”為堂聯(lián)。
      楷是一種瑞草,借稱堯。意為堯之后裔。
      于今中國以人口多少,唐氏排列第26位。
      
      費姓
      堂號:神助堂郡望:江夏郡
      堂聯(lián):源自瑯琊望出江夏
      費是以地名為氏的姓。周公旦之子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費(今山東魚臺西南費縣)姓嬴,其二子若木留于費,以費為姓。
      費氏在得姓后,到了漢代在江夏形成名門望族。《百家姓》列費氏為江夏郡,史稱費氏江夏望。
      《姓氏探源》說:在費姓氐族中,名望最高者東漢方士費長房,傳說從賣藥翁壺公入山學仙。未成辭歸。翁給以竹杖與符,從此能醫(yī)治百病,鞭苔百鬼驅(qū)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數(shù)處傳為佳話。因此費氏以“神助”為堂號,以姓源和郡望撰堂聯(lián)“源自瑯琊、望出江夏”,也書“瑯琊世澤、江夏家聲”。
      
      薛姓
      堂號:三風堂 郡望:河東郡
      堂聯(lián):河東世澤 江南衍慶
      黃帝時的第二十五子于禺陽受封于任地(山東濟寧),故有任姓。禺陽裔孫名仲者,食采于奚地(河北承德),故有奚姓,奚仲于夏朝初受封于薛地(山東騰縣),因此其子孫又以薛地為姓。
      奚仲的后裔有仲虺者,任商王湯之左相,薛國歷夏、商、周三代共六十四世,周末滅于楚。
      薛氏得姓之后,主要在山東境內(nèi)發(fā)展,起初沿黃河向西播遷,繼而向全國遷延。《新唐書·宰相世系》說:“薛國亡于楚,其亡國君主薛洪之子薛登任楚國,楚懷王以沛地(江蘇沛縣)賜于登,登率眾族遷于沛。”
      漢代登之裔孫薛永從劉備入蜀,為蜀郡太守,其子薛齊拜光祿大夫遷于河東(山西汾陽),在此發(fā)展成名門望族。史稱薛氏河東望。唐代河東人薛攸與堂兄薛元敬,族兄薛德音齊名。文才傾動當時,也稱河東三風,因此氏人以“三風”為堂號。
      唐未河東薛推遷至江南,子孫昌盛,瓜瓞綿綿,因此有堂聯(lián)“河東世澤、江南衍慶”。
      
      雷姓
      堂號:信義堂 郡望:豫章郡
      堂聯(lián):孝廉世澤 膠膝家聲
      《姓苑》記載:“黃帝時有大臣,名雷公,雷公精通中草藥炮制,又長于醫(yī)術(shù),雷公的后代以雷為姓。”
      《姓氏探源》說:“早在炎帝時期的原始部落時代,當時有方雷氏部落與黃帝部落的關(guān)系較為密切,在黃帝成為部落聯(lián)盟長以前,娶方雷氏部落的女子,生下趙陽玄囂,兩部落有了婚姻,關(guān)系就更加密切,后來,方雷氏部落生下雷公,就在黃帝手下任職。”
      西漢時期,雷公后裔主要在(江西南縣)豫章發(fā)展,并成為名門望族。
      在雷氏族人中,最令人羨慕的是東漢豫章鄱陽人雷義,字仲公,與陳重友情。雷義舉茂才,要讓給陳重,刺史不允許,雷義便裝瘋不就,后來二人同舉孝廉,同樣官拜尚書郎,《幼學》朋友篇中說:“膠膝自為堅,莫如雷和陳”。為紀念雷義,氏人以“信義”為堂號,以“孝廉世澤、膠膝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雷氏排第88位大姓
      
      賀姓
      堂號:詩文堂 郡望:會稽郡
      堂聯(lián):儒宗世澤 學仕家聲
      《姓氏考略》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恒公姓姜名小白,他有孫子叫慶克,慶克的兒子以父親的字為姓,叫慶封,遂有慶氏。”
      慶封在齊景公時任左丞相,景公因荒于政事,發(fā)生內(nèi)亂,慶封逃到吳國(江蘇丹陽),吳王余祭把朱方(江蘇鎮(zhèn)江一帶土地)賜給他為食邑,此后慶氏主要在南方發(fā)展。漢未為避安帝父親劉莊的名諱,慶封的裔孫慶質(zhì)以慶賀二字意義相近之意改為賀氏。在會稽發(fā)展成望族,史稱賀姓會稽望。
      在賀姓族人中出現(xiàn)了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最受崇敬的有晉代賀循(260-319年),浙江紹興人,初任武康令轉(zhuǎn)侍御史,與顧榮同為支持司馬睿(晉元帝)的江南士族領(lǐng)袖。《幼學》說:“世稱賀循為當世儒宗。”
      唐代有詩人賀知章,字季真,浙江蕭山人,武則天證圣間進士,歷任禮部侍郎,集賢院士秘書監(jiān)等官,少因文詞知名,后因“清淡風流”,為世人頌?zāi)剑娨云呓^見長,通俗而有新意。因此氏人為紀念賀知章,以“詩文”為堂號。
      賀知章與李白友善,自號“四明(寧波府別稱)狂客”,明天寶初還鄉(xiāng)隱居,詔賜“鏡湖剡川”之地(今浙江紹興會山南北)。
      為紀念賀循、賀知章氏人以“儒宗世澤、學仕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賀氏排第97位大姓
      
      倪姓
      堂號:千乘堂郡望:千乘郡
      堂聯(lián):鋤經(jīng)世澤教孝家聲
      倪是以封地為名的姓。源于曹姓。周武王封顓頊后裔曹挾于邾,建立邾國(在今山東邰縣一帶),周宣王時邾文公之子又封其孫肥于郳,為邾國之附庸國(今山東騰縣東),戰(zhàn)國時郳國亡于楚,其郳國子孫去邑旁為兒,后又加人字旁為倪。
      倪姓得姓之后,主要在山東發(fā)展,漢代形成千乘望族,史稱倪姓千乘望(在今山東高苑縣北)。
      倪姓最使氏人稱頌的是西漢名臣倪寬(?-公元前103年),山東高青人(千乘郡),自幼好學,無奈家貧,常常雇于人家鋤田,每鋤田時總是帶著經(jīng)書去,但有歇息的時候,就取經(jīng)書誦讀,后來學成官至左內(nèi)史,在任數(shù)年間,勸農(nóng)業(yè),緩刑罰,并負責在鄭國渠上流南岸,開六條小渠灌溉兩旁高地,史稱“六輔渠”,后任御史大夫。每有信函多以人兒謙稱,氏人為紀念倪寬,以“千乘”為堂號,以他的業(yè)績撰堂聯(lián)“鋤經(jīng)世澤、教孝家聲”。
      
      湯姓
      堂號:執(zhí)中堂 郡望:
      堂聯(lián):中山世澤 臨川家聲
      湯姓是出自商朝的建立者商湯,又稱成湯的姓氏。
      黃帝的曾孫帝嚳之子,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河南商丘),傳至14世孫履,字湯,正值夏朝末代君王桀統(tǒng)治昏腐時期,湯即位后,愛護人民,施行仁政,周圍一些小部落國都慕名投附,因之勢力不斷擴大,先后攻滅韋、顧昆吾等國,經(jīng)十一次出征攻滅夏朝,建立商朝,建都毫(山東費南縣)。成湯去世后,他的子孫有一支便以湯為姓。
      湯姓早期主要在河南發(fā)展,到了宋代,湯姓主要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地發(fā)展,《通志·氏族略》說:“湯為著姓,望出中山。”
      湯姓中最杰出的是明代文學家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江西臨川人,早年負有文名,1583年萬歷十一年中進士,授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后為遂昌知縣,以抑豪強,觸怒權(quán)貴,被刻歸里,精心研究詩詞,曲賦和傳奇。明清兩代稱其詞曲風格為臨川派。
      湯氏多以“執(zhí)中”為堂號,以“中山世澤、臨川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湯氏排第90位大姓。
      
      羅姓
      堂號:匡正堂郡望:豫章郡
      堂聯(lián):宣城世澤豫章家聲
      羅是以國名為姓的氏。《通志·氏族略》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后分封的異姓諸侯國,帝王顓頊后裔受封于羅(今湖北宣城西部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羅氏宗譜》載:“羅國一世祖名鄶,字匡正,殷紂王時從周伐紂有功,于周武王二年被封于宣城(湖北),因內(nèi)有羅水出入故曰羅國。”傳至24世孫羅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長子芳噩逃往四川,次子蒼噩逃往襄陽,周顯王時有羅氏31世孫羅乘,字凌甫,晚年佐秦,封益伯侯遷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惠帝時任大司農(nóng),遷居豫章(江西南昌),在此以展成望族,因此《百家姓》列羅氏郡望。
      為紀念羅氏的發(fā)展,氏人以“匡正”為堂號,以“宣城世澤、豫章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羅氏排第20位大姓。
      
      郝姓
      堂號:曬腹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lián):成湯世澤太原家聲
      郝是以地名為氏的姓。成湯的后代帝乙封兒子期于郝鄉(xiāng)(今山西太原)其后代以封地為姓,即郝氏。
      到了秦代,期的后裔郝晏任秦國上卿,其孫郝瑗任太原太守,世代官宦,成為當?shù)氐拿T望族,因此史稱郝氏太原望。
      在郝姓諸多名人中,東晉郝隆是頗受氏人敬重的。郝隆,字仕治,少年家貧,但非常好學,滿腹經(jīng)綸,有一年七月七日,有錢人家皆曬衣服,郝隆家貧無衣可曬,他便跑到太陽下面仰面朝天躺下,人問其故,郝隆答曰:“曬我腹中書耳。”因此傳為佳話,氏人為之以“曬腹”為堂號,以“成湯世澤、太原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郝氏排第71位大姓。
      
      常姓
      堂號:忠武堂郡望:
      堂聯(lián):懷遠世澤開平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黃帝時部落中有個叫常儀的人負責占卜日月星辰,其職務(wù)相當于太史一樣的官職。另一位叫常光,任大司空,負責司法刑獄,他們的后代都以常為姓。”又說周武王之弟衛(wèi)康將其子分封于常邑(山東騰縣東南),其子孫以地名為姓。
      常姓中最受氏人敬仰的是明代名將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安徽懷遠人,元朝未年參加朱元璋軍,為前鋒渡江取采石,朱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利用他做副將軍,自謂能以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號“常十萬”。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領(lǐng)兵攻克開平(內(nèi)蒙古正旌旗東閃電河北岸),還師時暴病身卒,謚“忠武”,后追封“開平王”,為紀念常遇春,氏人以的封謚“忠武”為堂號,以“懷遠世澤、開平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常氏排第94位大姓。
      
      于姓
      堂號:寬平堂郡望:東海郡
      堂聯(lián):東海世澤西侯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封其三子于邗地(今河南沁陽市邗臺鎮(zhèn)),建立邗國,其子孫以邗為姓。因邗和于同音通用,因此有去邑旁為于姓者。”
      早期于氏主要在河南發(fā)展,戰(zhàn)國末年開始向外播遷,其中遷到東海郯縣的西漢于定國,(0—40年),字曼倩,宣帝時任延尉,決獄審慎,有疑者俱從輕處理,時稱“寬平”,后為丞相,封西平侯,享年七十余歲,為紀念這位清官,氏人以“寬平”為堂號,于定國之子于永,嗣父爵,官至御史大夫,由于這一支于氏世代宦官,繁衍昌盛,在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是東海望族,所以用“東海世澤、西侯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于姓排第28位大姓。
      
      時姓
      堂號:留犢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lián):清白世澤惠愛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朝帝王的后裔名來,仕宋國大夫,受封于時邑,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時氏在發(fā)展中在隴西形成望族,此后向全國播遷,因此《百家姓》列時氏為隴西望。
      在時氏族人中,東漢末年的時苗,建安時(公元196年始)任壽春縣令,上任時所駕之牛到任所后,生下一犢。到離任時,時苗對主簿說:“我來時并無此犢,此犢應(yīng)留于縣府衙。”許多官吏都說:“六畜不認父,自宜隨主。”時苗不聽眾人勸說,留犢駕車而去。此事成為清官秩事記入史冊。時氏后裔為紀念時苗,以“留犢”為堂號,用“清白世澤、惠愛家聲”為堂聯(lián)。
      
      傅姓
      堂號:雙鳳堂郡望:北地郡
      堂聯(lián):二邑世澤三德家聲
      傅姓是出自商朝宰相傅說的姓。相傳商朝至高宗武丁時,國勢已經(jīng)出現(xiàn)敗落現(xiàn)象,武丁即位后,不甘心祖宗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斷送在自己手上,便希望能找到一位得力大臣振興國家,三年后的一天晚上,武丁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神仙把一個弓身駝背穿著破衣胳膊上系著繩索、囚徒模樣的人推薦給他說:“你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就必須依靠這位圣人。”武丁一覺醒來,立即請人畫了夢中囚徒的畫像,令群臣四處尋訪,結(jié)果在一個叫傅巖的地方(今山西平陸東南)找到了夢中的那位圣人,名說,原來是一個筑土墻的奴隸,武丁與之交談后,認為他真是一位圣人,便大膽地任用他為相,在說的輔佐下,天下大治,歌舞升平,武丁因此被譽為“中興之主”。于是賜說為傅姓,稱他為傅說,子孫以傅為姓。到了周朝,黃帝的裔孫大由被封于傅巖,子孫世居于此,亦以封地為姓。
      傅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fā)展,漢晉時期,北地靈洲傅姓最盛。《百家姓》列傅姓為北地望(甘肅慶陽西南)。
      傅姓在歷史上名人薈萃,最令人敬仰的是南宋傅增祐與其子傅琰相繼為山陽縣令,父子并著奇績,人稱父子治縣有譜。司馬光稱之為“清、直、勇”三德俱全,為紀念傅增祐父子,氏人以“雙鳳”為堂號,以“二邑世澤、三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傅姓排第36位大姓。
      
      卞姓
      堂號:忠貞堂郡望:濟陽郡
      堂聯(lián):抱璞世澤連城家聲
      卞姓源于曹姓。《廣韻》記載:“西周時,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鐸于曹(山東曹縣),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是為曹氏。叔振鐸的后裔名曹莊,在魯國做官,又被封于卞邑(山東袞州、沂水一帶)爵位為子,又稱卞莊子,其子孫以卞為姓,望族居濟陽郡(山東定陶西北)。”
      春秋時楚國有卞和得一寶玉,先后獻給厲王和武王,都被認為是假的,以戲君之罪被砍去雙腳,文王即位后,卞和又抱璞哭于荊山下,文王使人雕琢其璞,果見是寶玉,稱為和氏壁,秦昭王聞之愿以十五座城購買。后來人門以抱璞喻為懷有真才實學,把極其珍貴物品比喻連城,氏人為紀念卞和,即以“忠貞”為堂號。以“抱璞世澤、連城家聲”為堂聯(lián)。
      
      康姓
      堂號:三省堂 郡望:
      堂聯(lián):明經(jīng)世澤 霸廉家聲
      《姓苑》記載:“周武王姬發(fā)封同胞弟姬封于衛(wèi)(河南湛縣),建立衛(wèi)國,周成王時又賦于姬封監(jiān)督商朝遺民的使命,因為他勤政為民,因公逝于任上,賜謚‘康’,以表彰他的功勞,故稱衛(wèi)康叔。衛(wèi)康叔的子孫中有一支以康為姓。”
      康姓在發(fā)展中形成了京兆等郡望。
      在歷史上康氏名人輩出,最愛氏人敬仰的有宋代康希詵,《三省堂康氏宗譜》記錄:“康希詵,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以方正異材及第。授翰林,承旨累官樞密院正卿。樞密院統(tǒng)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因此以“三省”為堂號,而此“三省”又是皇帝下屬的綱領(lǐng)辦事機構(gòu),因此氏人以“明經(jīng)世澤、霸廉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康姓排75位大姓。
      
      余姓
      堂號:風采堂 郡望:
      堂聯(lián):新安世澤 下邳家聲
      余姓是由先人名字中的字演變而來的姓氏,《姓氏考略》記載:“春秋時代,有黃帝裔孫(唐叔虞后裔)由余,避亂由晉逃往西戒,后以使臣身份出使秦國,便留于秦,很得秦穆公信任,為秦國廣地益國稱霸西戒做出了貢獻,其后代子孫便以由和余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春秋時代的秦國建都陜西,由余作為秦國功臣,自然居于皇都”,因此以“風采”為堂號。
      秦漢以后,余氏人東遷,一支定居河南西部。《元和姓篡》云:“余氏代居陜州。”(河南山門峽市)一支遷江南,主要繁衍于安徽、江蘇、浙江,后發(fā)展成當?shù)赝濉!锻ㄖ尽⑹献迓浴份d:“余氏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因此氏人以“新安世澤、下邳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余姓排第51位大姓。
      
      卜姓
      堂號:西河堂郡望:
      堂聯(lián):大夫世澤御史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朝專門主持卜卦的官員叫太卜,相傳夏帝太康的弟弟封在莘國,他的后裔作太卜(上古時期占卜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一般由部落首領(lǐng)或者首領(lǐng)親族擔任,或者智者長者擔任,所有大事舉行前,都要預(yù)卜是否吉兇,由太卜來解釋卜卦的含義,傳達上天的意志,是神和人中間的叫神人),其子孫以卜為姓。”
      卜姓得姓以后,主要在山西發(fā)展,形成西河望族(今山西離石縣)史稱卜氏西河望,因此氏人以“西河”為堂號。
      在卜氏中最有聲望的是西漢卜式,河南人,以牧羊致富,多次以家財進貢朝庭,用于鞏固邊防,同時又以部分財產(chǎn)周濟窮人,有一天漢武帝問他牧羊的秘訣,他說:“鏟除劣種,不使它影響一群羊”,武帝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于是拜為御史大夫,封關(guān)內(nèi)侯,后封太子太傅。為紀念卜式,氏人以“大夫世澤、御史家聲”為堂聯(lián)。
      
      顧姓
      堂號:孝親堂郡望:武陵郡
      堂聯(lián):武陵世澤文獻家聲
      《顧氏宗譜》記載:“春秋時期,今浙江一帶為越國,越王勾踐的第八代孫被封為顧余侯,其后裔以顧為姓,居會稽(浙江紹興),稱為南顧,漢代有顧翔,事母孝,母親喜歡食雕胡,即菰米(菰米生于沼池)徙居江蘇太湖,在此發(fā)展成望族,氏人因此以“孝親”為堂號。
      《姓氏探秘》說:“會稽顧氏后來有人西遷武陵,在武陵發(fā)展成望族,史稱顧姓武陵望。”
      明清之際,顧氏中出了位學者顧炎武,江蘇昆山人,所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錄了各地風俗、方物、地理等情況,是研究古代經(jīng)濟及地理的重要文獻,氏人以為榮,即以“武陵世澤、文獻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顧姓排第81位大姓。
      
      孟姓
      堂號:亞圣堂 郡望:
      堂聯(lián):七篇世澤 四書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期,魯恒公次子慶父,以兄弟排行被稱為仲孫氏,因其過錯而喪心病狂地先后殺害兩位國君,畏罪逃往莒國,改稱孟孫氏,后來被莒國遣送回國,畏罪自殺。其子孫繼承祿位以孟孫為氏,后裔又簡化而姓孟。”
      孟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發(fā)展,所以《百家姓》列孟氏為平陵郡(山東歷城)。
      孟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人物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孟軻(公元前372-289年),著有《孟子》七篇,被后人稱為“亞圣”,與孔子齊名,代表孔門嫡系正傳,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把孔子的“仁”的觀點發(fā)展成“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勸說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闡明了儒家的重民思想,其著《孟子》列為“四書”之首。氏人為紀念孟子,以“亞圣”為堂號,有堂聯(lián)“七篇世澤、四書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孟姓排第84位大姓。
      
      平姓
      堂號:文泉堂 郡望:
      堂聯(lián):明經(jīng)丞相 博洽中書
      平乃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姓氏考略》記載:“戰(zhàn)國時期,韓國君主韓哀侯的兒子婼被封于平邑(今山西省臨汾市),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在平氏的發(fā)展史上,漢代平陵人平當父子是很受氏人仰慕的,平當,字子思,漢哀帝(公元前6年始)時,以明經(jīng)耀為博士(漢代僅授5人),封騎都尉,對夏禹治水頗有研究,為當時開河筑堤、防止水患作出了很大貢獻。升為丞相,掌中書令,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其子平晏以明經(jīng)歷位大司徒,封防鄉(xiāng)侯(漢代惟平當與韋賢父子至宰相),氏人因此以“文泉”為堂號,以“明經(jīng)丞相、博洽中書”為堂聯(lián)。
      
      黃姓
      堂號:孝友堂 郡望:江夏郡
      堂聯(lián):徽流江夏 景煥陽春
      《廣韻》記載:“舜帝時有顓頊(上古帝王)的后裔伯益的后裔陸終被封于黃地(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北12公里的隆古鄉(xiāng)),建立黃國(公元648年被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黃,
      《黃氏大宗譜》以陸終長子昆吾為黃氏一世祖,公元前262年黃氏后裔黃歇,游學博聞,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為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春申君早期居住在潢川城,后改春申鎮(zhèn)一直到清朝。自從戰(zhàn)國以后,江夏郡一直是黃氏發(fā)展繁衍的中心,故其族人以江夏(湖北武漢)為郡望,有堂聯(lián)“徽流江夏、景煥陽春”,以后黃氏不斷向外播遷,遍布全國。
      黃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人才輩出,東漢時有江夏人黃香,以孝著稱,年9歲時失母,事父至孝,夏日以扇煽枕席,冬天以身溫被以侍父寢。稍長,精通經(jīng)典,文章名于京師,被稱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時任魏郡太守,時遭水災(zāi),黃香以其俸祿和賞賜賑濟貧民,漢安帝御賜“江夏黃童、忠孝兩全”,氏人為紀念黃香,以“孝友”為堂號。
      西漢時有陽夏(河南太康)黃霸,宣帝時任楊州刺史,穎川太守,為政外寬內(nèi)明,后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被后世作為封建循吏的代表,為紀念黃霸、黃香,亦有用“江夏世澤、穎川家聲”為堂聯(lián)的。
      黃姓在今天中國按人口多少排到第8位。
      
      肖姓
      堂號:芳遠堂郡望:
      堂聯(lián):興漢世澤輔政家聲
      《元和姓篡》記載:“帝嚳裔孫仲衍是周代宋國始祖徽子啟的胞弟,其后代大心在征伐南宮長萬的動亂中有功,受封于蕭(江蘇蕭縣),建立蕭國(公元297年滅于楚),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就是蕭氏,俗稱肖。”
      戰(zhàn)國時大心的裔孫蕭不疑為楚國相春申君的上客,任楚國上卿,子孫世居豐沛(江蘇豐縣、沛縣),到了漢代,沛縣人蕭何(?—193年)輔佐劉邦起義,當起義軍進入咸陽后,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文件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社會情況。在楚漢戰(zhàn)爭中他推薦韓信為將,以丞相身份留守關(guān)中,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zhàn)。西漢王朝的建立,論功第一,封酂侯,蕭何之子蕭彪任諫議大夫,始遷蘭陵(河南),彪之孫肖望之西漢中葉任宰相。因此氏人以“芳遠”為堂號,以“興漢世澤、輔政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蕭姓排第30位大姓。
      
      姚姓
      堂號:吳興堂郡望:吳興郡
      堂聯(lián):桐城世澤梁國家聲
      《姓篡》記載:“虞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陽縣南)其子孫以姚為姓。西漢時避王莽之亂,有姚恢者遷居吳興,并在吳興形成望族。”史稱姚氏吳興望,所以多有以吳興為堂號。
      在姚氏有發(fā)展史上,唐代有大臣姚崇(650—721年),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向玄宗提出十項治理國家的建議,俱被采納,于是封梁國公,協(xié)理朝政,他首先罷免空閑官職,重修制度,整頓綱紀,形成了唐朝貞觀之治后的又一鼎盛時期,“開元之治”。
      到了清朝出了位桐城人姚鼐(1731—1815年),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桐城派文學的主要作家。
      上述兩位歷史名人使姚氏感到十分光彩,因此以“吳興”為堂號。以“桐城世澤、梁國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姚姓排64位大姓。
      
      邵姓
      堂號:康節(jié)堂 郡望:
      堂聯(lián):甘棠世澤 皇極家聲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和《姓氏探源》等書載:“周文王之子名奭者,因功封于召(今陜西岐山西南),史稱召公。邵古代作召,召公與周公旦同為顧命大臣輔佐周成王,他常巡行于鄉(xiāng)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理下,自伯侯到庶人各得其所,無失業(yè)者,后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周平王時,召公采食于王屋(河南濟源市邵源鄉(xiāng))召公的后代散居河南、陜西許多地方,他們以召為姓。至戰(zhàn)國時期,住在河南、汝南、安陽一帶的召氏,為紀念被秦呑并了的故土,在召旁加上阝旁為邵,至三國其召氏絕而邵氏興。
      在邵氏發(fā)展的歷史中,名人薈萃,其最受世人敬慕的是北宋哲學家邵雍(1011-1077年),字堯夫,范陽人,幼隨父遷河南,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自耕自給,自號安樂先生,謚“康節(jié)”,人稱“百源先生”,朝廷屢授官不赴,后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交往甚密,他把《周易》加以劃分,把周文王所著的易列為后天易,伏羲所著的易列為先天易,并創(chuàng)作了先天卦位圖,著有《皇極經(jīng)世》,為紀念邵雍,氏人以“康節(jié)”為堂號,以“甘棠世澤、皇極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邵姓排第83位大姓。
      
      汪姓
      堂號:平陽堂 郡望:平陽郡
      堂聯(lián):歙州世澤 越國家聲
      《姓篡》等書記載:“遠古時有汪芒氏部落是一個原始部落,其首領(lǐng)防風氏身高三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守封禺兩山(浙江武康東南),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會議,防風氏因遲到被斬,國人為避禍遷居湖州的山里,稱汪芒氏,戰(zhàn)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統(tǒng)治,楚滅越后,汪芒氏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州一帶居住,并在姓氏上去繁就簡,稱汪氏。”
      到了唐代有歙州人叫汪華,任歙州太守,總管歙、宣、抗、睦、饒、婺六州軍事,封越國公,其子孫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到了宋代在山西、平陽形成望族。《百家姓》因此列汪氏為“平陽郡”,氏人因此以“平陽”為堂號,為紀念汪華,氏人以“歙州世澤、越國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汪姓排第57位大姓。
      
      毛姓
      堂號:脫穎堂 郡望:
      堂聯(lián):片言世澤 九鼎家聲
      毛是自西周王族的姓。《元和姓篡》說:“周文王第九姬明為伯爵,受封于毛(河南宣陽一帶),建立毛國,其子孫以國為姓,即毛氏。”《姓氏考略》說:“周文王第八子伯崇受封于毛(今陜西岐山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早在春秋時期,毛氏家族發(fā)生內(nèi)亂,遷居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并在西河(山西)滎陽(河南)等地形成望族,明代江西人毛太華因做官遷居湖南湘潭,傳至20世(500余年)出了位偉人毛澤東。
      在毛氏的發(fā)展中,最有影響的是戰(zhàn)國時趙國毛遂,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平原君到楚國求救,毛遂自薦:“臣今日請?zhí)幠抑校孛摲f而出。”到楚國后,平原君與楚王洽談合縱,不得要領(lǐng),至日中不決,毛遂按劍迫楚王,直說秦國圍趙之利害,使楚王同意合趙攻秦。《幼學》說:“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為紀念毛遂,氏人以“脫穎”為堂號,以“片言世澤、九鼎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毛姓排第76位大姓。
      
      米姓
      堂號:寶晉堂 郡望:
      堂聯(lián):西域世澤 南宮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古代西域有米國人來中國,其子孫以米為姓。”
      在米氏的發(fā)展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北宋米芾,字元章(1051-1107年),山西太原人,后遷湖北襄陽,定居江蘇潤州(鎮(zhèn)江),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是歷史上偉大的藝術(shù)家之一,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其山水畫風格獨特,歷史上有米派之稱,得晉代王羲之《王略帳》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墨跡,名其齋為寶晉齋。著有《寶晉英光集》,為紀念米芾,氏人以其齋名“寶晉”為堂號,以姓源和米芾別號為堂聯(lián)“西域世澤、南宮家聲”。
      
      成姓
      堂號:上谷堂 郡望:上谷郡
      堂聯(lián):惟善世澤 詩書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文王的第五子叔武周初封于成國(今山東寧陽縣東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到了秦代成氏在河北上谷郡形成望族,氏人即以“上谷”為堂號。
      在歷史的長河里,最使成氏人驕傲的是西漢名士成公,博覽群書,無所不知,但自隱姓名,不慕利祿,自耕自食,研究學問,為世人所敬慕,稱他為成公。成公迂見漢成帝出游,沒有行禮,成帝說:“朕能使人富貴,也能殺人,你為什么不順從于我?”成公回答說:“你能貴人,我不做官,你能富人,我不受祿,你能殺人,我不犯法。”成帝見他威武不屈,十分嘆服,第二天派了兩個隨從向成公討教,成公便送《政事》十二章。為紀念成公,氏人以“惟善世澤、詩書家聲”為堂聯(lián)。
      
      戴姓
      堂號:譙國堂 郡望:譙國郡
      堂聯(lián):解經(jīng)世澤 敘禮家聲
      《通志·氏族略》記載:“在西周的諸侯國中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quán)縣東,公元前713年被鄭所滅),其國民以戴為姓。”《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春秋時期,宋戴公之孫以祖父的謚號為氏。即戴氏。”
      《百家姓探秘》說:“先秦時期,戴氏主要在發(fā)源地發(fā)展,漢代以后,宋戴公后裔戴云升由宋國遷安徽毫縣(譙國郡),在此發(fā)展成望族。”《戴氏譙國堂世系族譜》載:“戴氏以郡望‘譙國’為堂號。”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戴氏名人輩出,東漢時期的戴憑,字次仲,博覽經(jīng)典,建武初年正月初一朝賀,皇帝叫群臣解經(jīng),許多大臣說不出來,就讓給通經(jīng)義的人,次仲共得五十余次,人稱“解經(jīng)不盡戴次仲”。
      西漢時有戴德與其侄戴圣,宣帝時俱被立為博士,叔侄二人集古代各種禮儀,共同編纂了《禮記》。
      為紀念他們,氏人以“解經(jīng)世澤、敘禮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戴姓排第54位大姓
      
      宋姓
      堂號:雍睦堂 郡望:京兆郡
      堂聯(lián):尚書世澤 景文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商朝末代帝君紂王的庶兄弟徽子啟,被譽為商末‘三仁’之一,周成王封其于宋(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京兆之郡望。在宋姓氏族中最使氏人仰慕的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宋祁(998-1016),字子京,與其兄北宋文學家宋庠(996-1016),原名宋效。兄弟二人同入殿試,俱中狀元。
      庠第十祁第一,章獻太后說:“弟弟的名字不能在哥哥的前面”,于是便改庠為第一,祁為第十名。兄弟二人都很有作為,宋祁官至工部尚書、拜翰林院學士承旨。謚景文,與兄并有文名、文章典雅、詩歌詞賦多有秾麗之作。世稱“紅杏尚書”,所以氏人以“雍睦”為堂號,以“尚書世澤,景文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宋姓排第22位大姓。
      
      紀姓
      堂號:善射堂 郡望:平陽郡
      堂聯(lián):穿楊世澤 貫虱家聲
      《姓篡》記載:“炎帝的后代,西周時被封于紀(今山東壽光縣南紀臺村),建立紀國,稱為紀侯。公元前690年(春秋時期),紀國被齊國所滅,紀侯子孫即以國名為姓。”
      《百家姓探秘》說:“紀姓望族居平陽(今山西臨汾)天水(今甘肅通渭縣)。”
      遠古時期,紀氏有紀昌,學射于飛衛(wèi),以牦、懸虱于窗,南面而望之,三年之后生望虱如車輪,睹涂物如山丘,隨手撿一小草即能射中虱心,雖有其枝仍不肯絕懸。《幼學》技巧篇說:“有善射者(紀昌)穿楊貫虱。”為紀念紀昌,氏人以“善射”為堂號,以“穿楊世澤、貫虱家聲”為堂聯(lián)。
      
      董姓
      堂號:臥虎堂郡望:
      堂聯(lián):儒宗世澤良史家聲
      《左傳》記載:“遠古舜帝時有人向舜帝獻了幾條蛟龍,需要人飼養(yǎng)訓練,有人舉薦董父擔任御龍官。在董父的精心訓養(yǎng)下,這幾條蛟龍學會了表演各種舞蹈,舜帝非常高興,賜董父為董氏,并把山東定陶一帶的地分封給他,他的后代便以董為姓。”
      董氏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人才輩出,春秋時晉國有史官董孤,世襲太史之職,因?qū)嵤虑笫牵蛔u為古之良史。
      西漢時期有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舉博士,他所創(chuàng)立的三綱五常被漢武帝采納,奠定了儒學在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地位,被稱為一代儒宗。
      東漢時有洛陽令董宣,居官清廉,大膽地打擊京師的不法豪強,皇親國戚都懼怕董宣,稱他為“臥虎”。為頌揚這些先世豪杰,董氏人以“臥虎”為堂號,以“儒宗世澤、良史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董姓排第29位大姓。
      
      梁姓
      堂號:安定堂郡望:安定居
      堂聯(lián):三清世澤七序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伯益的后裔有個叫非子的人,他的曾孫秦仲,為周室大夫,奉命征討西戎戰(zhàn)死沙場,其五個兒子立志要為父親報仇,請求宣王發(fā)給精兵七千,宣王準。兄弟五人同敵敵愾,打敗了西戎,收復(fù)了失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兒子康于梁(陜西韓城)為伯爵,人稱梁伯,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梁氏。”
      公元641年,梁國亡于秦,《梁氏宗譜》記載:“梁伯的玄孫梁益耳,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居河東(今山西省夏縣西北禹王城)梁益耳的20世孫梁橋因官遷居安定(今甘肅固原縣),在此發(fā)展成望族,史稱梁姓安定望。”
      東漢時有梁橋后裔梁竦(?—83年),習孟氏《易》,好讀書,著有《七序》數(shù)篇。章帝時,梁竦有兩個女兒為貴人,小貴人生和帝,和帝即位追封梁竦為褒親愍侯,其子孫俱封侯。梁竦的孫子梁商,順帝時為大將軍,總管朝政,其女為順帝皇后,稱梁太后,另有一女為恒帝皇后。由梁竦為首的安定梁氏一門前后有7個侯,3個皇后,6個貴人,7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因此氏人以生源地“安定”為堂號,以“三清世澤、七序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梁姓排第21位大姓。
      
      杜姓
      堂號:寶田堂郡望:
      堂聯(lián):忠孝世澤經(jīng)史家聲
      杜姓是以封地名命氏的姓,源于唐姓。《通志·氏族略》載:“舜封堯的后裔丹朱于唐,建立唐國(山西翼城西),周成王時唐國人不聽號令被滅,原唐國君主恒被改封于杜(今陜西西安東南)稱唐杜伯,杜伯的后裔以杜為姓。并在當?shù)匦纬赏澹贩Q杜氏京兆(陜西西安)”望。由京兆杜氏外遷,后有形成南陽(河南)望。由南陽人唐末杜讓能任南山節(jié)度使,遇亂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南宋時杜讓能后裔杜仁避亂遷福建同安。
      在杜氏的發(fā)展中,人才輩出,宋代時杜孟熙寧進士,曾任戶部尚書,因不滿朝中蔡京專權(quán),幡然回到家鄉(xiāng),他說:“忠孝吾家之寶,經(jīng)史吾家之田。”當時人稱寶田杜氏,因此氏人以“寶田”為堂號,以“忠孝世澤、經(jīng)史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杜姓排第53位大姓。
      
      季姓
      堂號:一諾堂郡望:渤海郡
      堂聯(lián):荊楚世澤關(guān)中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魯恒公之子季友的后裔以季為姓。”
      《姓氏辯證》載:“顓瑣裔孫陸終的兒子名季連,其后裔以季為姓。”
      季氏望族居渤海,史稱渤海望。
      漢代有游俠季布,楚國人,以言之可信弛名,楚國有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官至河東太守,《幼學瓊林》說:“季心(季布兄長)季布氣蓋并于關(guān)中,為紀念季布,氏人以“一諾”為堂號,以“荊楚世澤、關(guān)中家聲”為堂聯(lián)。而現(xiàn)實中“千金世澤、一諾家聲”已成了季氏的代名詞。
      
      郭姓
      堂號:汾陽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lián):太原世澤虢國家聲
      《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封他的叔叔姬仲于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建立虢國,其子孫在虢國發(fā)展,因虢和郭同姓,后裔便以郭為姓。”
      春秋時期,郭氏自發(fā)源地向外播遷,漢代開始遷居江南,此后太原一直是郭氏發(fā)展的中心。《姓氏探源》說:“郭氏發(fā)源于虢國,光大于太原,因此有‘太原世澤、虢國家聲’之堂聯(lián)。”
      到了唐代有大將郭子儀(697—781),陜西華縣人,以武舉累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jié)度使,在河東擊敗史思明,肅宗即位,任河東副元帥,因功升中書令,后又進封汾陽郡王,此后氏人便以“汾陽”為堂號。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郭姓排18位大姓。
      
      林姓
      堂號:西河堂郡望:西河郡
      堂聯(lián):九龍世澤雙桂家聲
      商未,紂王的叔叔比干因忠諫被紂王殺害,比干的夫人陳氏懷孕在身,聞聽比干被害,便出逃到郊野(今河南衛(wèi)輝縣北、淇縣湛河以西一帶)的樹林里的石室中隱藏起來,生下一男名堅,字長恩。不久紂王被殺,陳夫人和比干的遺腹子堅都歸于周,得到周武王禮遇,武王因堅在林中所生,因此賜堅姓林,其子孫繁衍,成為林氏的主要支派。
      戰(zhàn)國時期,林堅后裔,趙國宰相林皋居住九門(今河北藁城縣西北)生九子(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時稱九龍之戶,十德之門,因趙國君王嫉才,林皋父子攜逃西河(今山西離石縣),在此發(fā)展成望族,從此便以“西河”為堂號。東漢時期,林皋的十世孫林穎長子任下邳太守,子孫昌盛,成為當?shù)赝澹址f次子林祿任晉安太守(福建),被晉明帝封為晉安郡王。子孫播遷當?shù)爻蔀橥澹虼擞小熬琵堁芘伞㈦p桂遺風”之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林姓排第16位大姓。
      
      鐘姓
      堂號:潁川堂 郡望:
      堂聯(lián):晉賢世澤 楚邑家聲
      西周初,周公旦輔政,封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于宋(河南商丘),建立宋國。春秋時宋恒公的兒子敖在晉國做官,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被稱為晉之賢。因忠直敢諫被執(zhí)政者所害,其子州梨逃往楚國,后來任楚國宰相,食采于鐘離(今安徽鳳陽),其子孫以鐘離為姓。秦末其裔孫鐘離昧隨項羽起兵反秦為名將,項羽失敗后,自刎而死。其子孫鐘離接,為避難遷居潁川長社(河南長葛車北)改姓鐘氏。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先秦時期,鐘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從漢代開始,潁川長社一直是鐘氏發(fā)展繁衍的中心,人才輩出,故鐘氏大多以‘穎川’為堂號。有‘晉賢世澤、楚邑家聲’之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鐘姓排第56位大姓。
      
      徐姓
      堂號:東海堂 郡望:東海郡
      堂聯(lián):南州世澤 東海家聲
      伯益之子若木被虞舜封于徐(今安徽泗縣一帶),建立徐國,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徐氏。西周時徐國君主徐偃王,行仁義,結(jié)眾心,周邊有36個國家向他朝貢,后因舉兵反周,周穆王命造父駕車,派大軍鎮(zhèn)圧,徐偃王不忍百姓涂炭,主動收兵,棄國出走,逃到彭城(今徐州),由于偃王深得民心,彭城因此改名徐州。周穆王也封偃王之子繼續(xù)管理徐國。
      《東海堂徐氏宗譜》載:“漢恒帝時,徐姓在東海(今山東郯城北)發(fā)展成望族,氏人以‘東海’為堂號。漢末遭亂外遷,其中一世祖徐稚居江西南昌,二世祖徐泊遷浙江龍游。恒帝時,徐稚因不滿宦官專權(quán)。皇上雖多次征聘終不為官,時稱‘南洲高士’,東漢豫章太守陳蕃晚年杜門謝客,唯器重徐稚才德,特設(shè)榻禮待徐稚來訪。《騰王閣序》中有‘人杰地靈,徐稚下陳藩榻’之句。”
      為紀念徐稚,氏人以“南州世澤、東海家聲。”為堂聯(lián)。(雖有堂號對聯(lián)用字一致之嫌,但不能妄加改動)。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徐姓排第11位大姓。
      
      邱姓
      堂號:長春堂 郡望:河南郡
      堂聯(lián):龍門世澤 仙山家聲
      西周初,太公姜尚封于齊,都營丘(山東淄博市臨淄北以營丘山得名),其后裔以丘為姓。清朝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奉旨避孔子名諱凡丘一律改為邱。
      在邱氏的發(fā)展中形成河南郡望,宋代末年邱氏中有位很有影響的道士邱處機,號長春子,山東登州人(1148-1227年),十九歲在寧海拜王重陽為師而出家修行。王重陽死后,潛修于龍門山(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及陜西省韓城市東北),形成龍門派,成吉思汗在雪山(嘉瑪拉雅山)召見,尊為神仙,爵“大宗師”,總領(lǐng)道教,邱處機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世號“長春真人”,邱處機以養(yǎng)生之道名世,《姓氏探源》說:“邱氏得姓之后,在吳興、河南、扶風形成三個核心郡望,后逐漸向全國播遷,為紀念邱處機,氏人以‘長春’為堂號,以‘龍門世澤、仙山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邱姓排第77位大姓。
      
      駱姓
      堂號:內(nèi)黃堂 郡望:內(nèi)黃堂
      堂聯(lián):兩朝碩輔 四杰家聲
      西周時姜太公封于齊,其后代中有公子駱,公子駱的后代以祖上的字為姓,遂成駱氏,望族居內(nèi)黃(河南內(nèi)黃縣),氏人因此以“內(nèi)黃”為堂號郡望。
      唐代駱氏中出了位顯郝人物,文學家駱賓王(638-?年),浙江義烏人,善詩賦,工文章,與王勃齊名,為唐初“四杰”之一,高宗時歷任武功主簿,待御史。武則天執(zhí)政后提拔為臨海丞,也稱駱丞,后因政見不合而辭官,徐敬業(yè)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為其撰《討武曌檄》,武則天閱后大加稱賞,認為:“遺漏如此能人乃宰相之過失。”徐敬業(yè)失敗后,下落不明,南通狼山有“駱賓王之墓”,為紀念駱賓王,氏人以“兩朝碩輔、四杰家聲”為堂聯(lián)。
      
      高姓
      堂號:渤海堂 郡望:渤海郡
      堂聯(lián):常山世澤 邊塞家聲
      姜太公的六世孫,春秋時齊國君主齊文公呂赤之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與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齊襄公被孫無忌所殺,傒聯(lián)合其它大臣一起平息內(nèi)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恒公,恒公繼位后,為表彰傒的功勞,允許傒以祖父的字為姓。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任滿舉家居渤海,子孫繁衍,世代為官,在當?shù)匦纬赏澹先艘浴安澈!睘樘锰枴?br>   到了唐代,高洪后裔渤海人高適(702-765年),官至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士兵生活狀況的“邊塞”為著。
      宋代大將高懷德,常山真定(河北)人,五代時隨柴世宗敗北漢,取淮南。入宋為殿前副都點檢,太祖時加同平章事。太宗時官至武勝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
      為紀念兩位先賢。氏人以“常山世澤、邊塞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高姓排第15位大姓。
      
      夏姓
      堂號:敦仁堂 郡望:會稽郡
      堂聯(lián):尚忠世澤 至孝家聲
      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讓位于禹,禹之子啟繼位后,建立夏朝,定都今河南登豐縣,夏朝歷五百余年滅于商。西周初年封大禹后裔東樓于杞(今河南杞縣),讓他侍奉夏禹香火,杞國數(shù)傳至杞簡公,為楚國所滅,簡公的弟弟逃到魯國,魯恒公(魯國國君)見其是夏禹后代,賜予侯爵俸祿,簡公為紀念祖先以夏侯為姓,后來簡化成夏。
      春秋至先秦,夏氏主要在河南發(fā)展,三國時期,越州會稽(浙江)十四姓中夏氏排第一,成為會稽望族。
      三國時有魏將夏侯淵,字妙才,為人有將略,厚仁義,忠孝系于一身。一次有人罵他老師,他便殺了那人,與呂布交戰(zhàn),被暗箭射中左眼,他大聲吶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將眼珠納于口中啖之。與蜀軍對嶼平陽關(guān),戰(zhàn)死沙場。氏人為紀念他,以“敦仁”為堂號,以“尚忠世澤、至孝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夏姓排第55位大姓。
      
      田姓
      堂號:紫荊堂 郡望:雁門郡
      堂聯(lián):雁門世澤 麟趾家聲
      田是由陳姓而得。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胡公滿于陳(河南瞧陽),建立陳國,傳至十世陳厲公時,陳國發(fā)生內(nèi)亂,厲公之子陳完逃到齊國改姓田。
      田完的子孫在齊國發(fā)展成一個強大的勢力,至七世孫田常時,已是一個能左右齊國政權(quán)的大家族,公元386年,歷史上出現(xiàn)了“田氏代齊”。
      到了戰(zhàn)國時期田氏開始向外播遷,唐代宗時,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子孫繁衍,成為望族,稱雁門田氏,成為田氏較大的郡望。
      在田氏中有一段歷史被氏人永遠紀念。隋朝時,有田真、田廣、田慶三兄弟欲分祖上財產(chǎn),商議將堂前荊樹分成三片,這棵樹即枯萎了,田真嘆曰:“木本同株,因分析而摧悴,況人兄弟同懷而可離乎。”于是兄弟不再分家,這棵樹又重新茂盛起來。事載《隋書》。
      《姓氏探源》說:“公元1449年,明朝發(fā)生土木之變,英宗得田項母子救駕,幸免遇難,英宗復(fù)位后,得悉田項宅前曾有柴荊死而復(fù)活之現(xiàn)象,下詔建一座府第名‘紫荊堂’,后來氏人即以‘紫荊’為堂號,用堂聯(lián)‘雁門世澤、麟趾家聲’。”(麟趾是說子孫受到好的德行的感化)。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田姓排第58位大姓。
      
      胡姓
      堂號:安定堂郡望:安定郡
      堂聯(lián):麗霞世澤相賢家聲
      胡陳原系一家。周武王封舜帝的后裔媯滿謚號胡公于陳地(河南睢陽)史稱胡公滿,又稱陳公滿,其后裔有以胡公為氏者。
      胡姓在得姓之后主要在河南發(fā)展,魏晉時有胡質(zhì),胡威父子,由于任官的原因,舉家遷安定(寧夏固原縣),子孫留居當?shù)兀l(fā)展成望族。子孫中名賢相繼,有女胡芳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入宮,生武安公主,使胡氏地位更加顯赫。因此以“安定”為郡望堂號,以“麗霞世澤、相賢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胡姓排第13位大姓。
      
      萬姓
      堂號:扶風堂 郡望:扶風郡
      堂聯(lián):成鄉(xiāng)世澤 槐里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西周時,諸候國中有芮國(陜西大荔縣)有君主芮伯萬,其子孫以萬為姓。《通志·氏族略》又說:“晉國大夫畢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子孫貴顯當朝,因以‘萬’為姓。”
      萬姓早期主要在陜西和山西一帶發(fā)展,形成扶風等較大郡望。因此氏人多以“扶風”為萬氏堂號。
      萬姓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名人輩出,其中最受氏人仰慕的是東漢名將萬修,字君游,扶風茂陵人(今屬陜西興平縣東北),從光武帝劉秀平河北,拜為左將軍,右將軍,因功封槐里侯,為云臺28將之一,即二十八宿之張星。唐代廬洲萬敬儒,三世同居,以孝著聞,親喪結(jié)蘆墓邊。刺血寫佛經(jīng),斷兩指輒復(fù)生,后來改所居洲為“成孝鄉(xiāng)”,廣孝聚。為紀念萬修、萬敬儒,氏人以“成鄉(xiāng)(著孝)世澤、槐里(封侯)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萬姓排第86位大姓。
      
      管姓
      堂號:晉陽堂 郡望:
      堂聯(lián):鋤金世澤 煮海家聲
      周武王封其弟叔鮮于管(河南鄭州)建立管國,史稱管叔鮮。成王繼位后,管叔以自己是成王叔叔而不服周公旦號令,并與蔡叔一起,聯(lián)合商朝國君后裔發(fā)動叛亂,被輔政的周公旦很快鎮(zhèn)壓。管叔死后,其子孫以管為姓。
      春秋時分,管叔裔孫管仲(?-前645年),被齊恒公拜為相,尊為仲父。管仲輔佐齊恒公在政治上實行一系列改革,從經(jīng)濟富國入手,用官府力量,發(fā)展鹽業(yè)、鑄造和管理貨幣,調(diào)節(jié)物價,使齊國國力大振,為齊恒公稱霸諸侯立下不朽功績,世稱名相。
      三國時魏國有學者管寧,字幼安,與華歆同席讀書、種田,一次在田中鋤地,管寧發(fā)現(xiàn)黃金,棄之不拾,而華歆卻拾起,為之管仲認為華歆與自己志向不同而“割席分坐”,魏文帝曹丕,征他為太中大夫,魏明帝曹睿征他為光祿大夫,他都固辭不就。
      為紀念管仲,管寧,氏人以他們的業(yè)績“鋤金(不昧)世澤、煮海家聲”為堂聯(lián)。
      
      盧姓
      堂號:旗羲堂 郡望:范陽郡
      堂聯(lián):范陽世澤 涿郡家聲
      姜太公封于齊,并稱齊太公,數(shù)傳到齊文公,齊文公生子名公子高,公子高有裔孫名傒,仕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恒公有功被賜邑于盧(山東長青一帶),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盧氏。
      田氏代齊之后,盧氏散居北方一帶,到秦代有博士盧敖在涿郡(河北)定居,子孫留居于此,秦末盧敖裔孫盧綰隨漢高祖起兵,因功封燕王,封國涿郡,三國時涿郡更名為范陽郡,由于東漢盧植(盧敖裔孫)字斡,剛義有大節(jié),是馬融之學生,漢靈帝時任博士、九江、廬江太守。董卓篡權(quán)要廢立皇帝,他敢于發(fā)表意見。曹操對此評論說:“植名著海內(nèi)、學為儒宗,仕之楷模、國之楨干。”于是范陽和涿郡成了盧姓人不可替代的郡望,鑒此,氏人以“旗羲(意喻受皇上表彰和寵愛)”為堂號,以“范陽世澤、涿郡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盧姓排第42位大姓。
      
      繆姓
      堂號:二賢堂 郡望:蘭陵郡
      堂聯(lián):蘭陵世澤 東海家聲
      繆氏出自嬴姓。戰(zhàn)國時期,秦穆公(秦國君主)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死后謚“繆”,其支庶子孫以祖上謚號為姓,即繆氏。
      漢代時有長沙內(nèi)史繆生,蘭陵人(山東嶧縣東),為博士,其后代繁衍,在當?shù)匦纬蓮娮诖笞澹贩Q繆氏蘭陵望。
      
      宗姓
      堂號:忠簡堂 郡望:京兆郡
      堂聯(lián):宋京留守 周室春宮
      宗是以官職命氏的姓。堯帝時有司掌四時的官,分春夏秋冬四岳,在周朝有春官,又名宗伯(是掌管邦國祭祀典禮的官相世太宗、上宗,相當于后來的禮部尚書),其世襲其官職的子孫以其官職為氏,即宗氏,宗氏早期在京兆(陜西長安)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史稱宗氏京兆望。
      宋代,宗氏中有一位杰出人物宗澤,字汝林,浙江義烏人,元祐進士,有文才武略。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知茲州(河北邯鄲),募集義勇,抗擊金兵。南宋初任東京留守,用岳飛為先鋒,屢敗金兵,死后追封為“忠簡”,氏人為紀念宗澤,以他的封溢為“忠簡”堂號,以姓源和宗澤的官職撰堂聯(lián)“宋京留守、周室春宮”,也書“宋京世澤、周室家聲”。
      
      丁姓
      堂號:濟陽堂 郡望:濟陽郡
      堂聯(lián):皇華世澤 太史家聲
      丁姓的主要來源是西周初年,齊太公的兒子呂伋是齊國第二代君主,呂伋在周成王時任朝中重臣,周成王臨終時又遺命他輔佐康王,所以在康王時他因是先帝的顧命大臣而倍受禮敬,伋年老去世,康王專門為他賜謚“丁”,表彰他“執(zhí)事弗懈,事主盡忠”,其子孫便以謚為姓,即丁氏。見《通志·氏族略》
      丁氏秦漢時期主要在山東、江蘇、河南聚居,后來遷至陜西、廣西、湖北等地,《姓氏探源》說:在發(fā)展中由呂伋來的丁姓人,在濟陽(山東定陶縣)形成望族,氏人因此以“濟陽”為堂號,史稱丁氏濟陽堂。
      為紀念丁伋,氏人多以“皇華世澤、太史家聲”為堂聯(lián),意在標榜丁姓源來的輝煌和名人輩出史不乏人。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丁姓排第46位大姓。
      
      鄧姓
      堂號:南陽堂 郡望:南陽郡
      堂聯(lián):新野世澤 高密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殷武帝封他的叔叔曼季于鄧(今河南鄧州市),建立鄧國,為侯爵國稱鄧侯。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亡國后的國民以鄧為姓。”
      鄧氏早期在河南發(fā)展,西漢中葉有鄧況自楚遷居河南南陽新野,子孫以農(nóng)業(yè)為業(yè),百年無聞,至東漢時有鄧況后裔鄧禹,字仲華,帶領(lǐng)族人助劉秀興漢,破王匡、敗成丹,震威關(guān)西,拜為大司徒,封酂侯,從此,南陽新野鄧氏成為強宗大族。劉秀統(tǒng)一全國后,論功鄧禹最高,改封高密(今山東淮坊市東南部一帶)侯。光武帝劉秀命將興漢功臣繪像云臺,鄧禹居二十八將之首,鄧禹孫女為東漢和帝劉肇后,和帝死她臨朝執(zhí)政。因此氏人以“南陽”為堂號,以“新野世澤、高密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鄧姓排第34位大姓。
      
      單姓
      堂號:新豐堂 郡望:南安郡
      堂聯(lián):南安世澤 西周家聲
      西周時有多卿大夫篾,周成王封他于單邑(今河南孟津縣東南),篾的后代就以封邑為氏,即單氏。《通志·氏族略》載:“周室大夫篾成王封于單,故為單氏。”
      單氏早期主要在發(fā)源地河南發(fā)展,東漢時單氏中出了位將軍單超,河南人,善謀略,輔佐恒帝有功被封為新豐侯,拜車騎將軍,七代榮獲侯爵,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在南安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為紀念單超,氏人以他的封賜“新豐”為堂號,以姓源郡望為堂聯(lián),“南安世澤、西周家聲”。
      
      石姓
      堂號:三典堂 郡望:
      堂聯(lián):萬石世澤 八公家聲
      《路史》記載:“春秋時期,衛(wèi)國大夫石臘大義滅去叛亂的皇親和自己的兒子厚,迎立衛(wèi)宣公為晉之國君,被譽為忠烈之臣。衛(wèi)宣公為嘉獎石臘,賜其祖父的字為姓,即石氏。”
      春秋之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fā)展,在歷史的發(fā)展中形成武威、渤海、上黨等郡望,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歷史名人。西漢時有石商望出武威人(今甘肅武威縣)有石奮望出渤海,(河北滄縣境內(nèi))。及四子俱官至三公,全家年俸超過萬石,景帝號為“萬石君”。
      十六國時有上堂武鄉(xiāng)族人石勒于公元391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quán),史稱后趙,歷六位君主。五代時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勾結(jié)契丹人滅后唐,建都汴京,國號晉,史稱后晉,歷二帝,這是歷史上石氏的八位皇帝。集武威、上堂、渤海三處望族,氏人以“三典”為堂號,以“萬石世澤、八公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石姓排第63位大姓。
      
      崔姓
      堂號:三戟堂 郡望:清河搏陵
      堂聯(lián):五原世澤 四皓家聲
      崔氏出自西周齊國,齊國開國君主姜太公其子丁伋是二代君主,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他卻讓給了弟弟叔乙,而自己住到崔地(山東章丘西北),后代以邑為氏,即崔氏。
      季子的后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自漢至宋官宦不絕。季子的第15世孫崔如意為秦大夫,其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今河北),次子崔仲牟為博陵太守,居博陵,所以《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崔氏在發(fā)展中人才輩出,商代有四皓之一的崔廣,隱居夏里修道,故稱夏黃公,西漢初四皓出游,消除了漢高祖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的意圖。東漢時有政治家崔寔,曾任五原太守,為官清廉,官至尚書。唐代有崔琳任開元中書令,崔珪任太子詹事,崔瑤任光祿大夫都是以戟護侍,當時人稱“三戟崔家”,氏人因此以“三戟”為崔氏堂號,并以歷史名人撰堂聯(lián)“五原世澤、四皓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崔姓排第74位大姓。
      
      龔姓
      堂號:渤海堂 郡望:武陵郡
      堂聯(lián):荊楚世澤 渤海家聲。炎帝啟姓望出武陵
      龔姓來源較多說法不一,《姓氏探源》說:“黃帝時有共工氏為治水之官,他的兒子句龍承其父業(yè)把共龍合成龔字為姓。”《六桂堂叢刑》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六子俱中進士,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六命名,有六桂聯(lián)芳之譽,其五子翁處兼為龔姓,也稱龔姓六桂堂。”
      龔氏早期主要在河北、河南、遼寧、山東、江蘇、甘肅、山西發(fā)展,并在武陵形成強宗大族,史稱龔姓武陵望。
      龔姓在發(fā)展中名人薈萃,史不絕書。西漢未年彭城(徐州)人龔勝曾三舉孝廉與武源(邳縣)龔全均以名節(jié)著稱,時稱“楚兩龔”。西漢時龔姓人最著名的是龔遂(?-公元前62年),宣帝時渤海附近各郡饑荒,農(nóng)民紛起反抗,他任渤海太守,開倉借糧,獎勵農(nóng)桑,撫恤百姓,獄訟減少,農(nóng)民歸田,德政無限,被稱為封建御吏的典范。
      為紀念龔遂氏人以“渤海為堂號,以“炎帝啟姓望出武陵”為堂聯(lián),也有用“荊楚世澤、渤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龔姓排第99位大姓。
      
      程姓
      堂號:培善堂郡望:廣平郡
      堂聯(lián):懷仁世澤彝德家聲
      上古帝嚳任命顓頊皇帝的曾孫重黎為管理火種的官,名火正,也稱祝融,此后世襲其職至商朝封重黎的裔孫于程(河南洛陽一帶)為伯舜,稱程侯,周朝程侯(休父)入朝任大司馬,宣王又把陜西咸陽市東一帶封給休父,也稱程地,休父的子孫以程為氏。
      春秋時期,程氏主要在山西、河南、陜西發(fā)展,秦代以后始向江南播遷,并在廣平(河北)形成望族,稱程姓廣平望。
      北宋時程氏出了位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就是洛陽人程顥、程頤兄弟。程顥,學者稱明道,在洛陽講學10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風”之喻。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他依據(jù)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莫動”為四箴自警,一言一行以圣人為師,教學30余年,以《大學》、《中庸》、《孟子》、《論語》而達六經(jīng),主張去人欲,存天理,自南宋始,二程受到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諸多褒獎。為紀念二程,氏人以“培善”為堂號,以“懷仁世澤、彝德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程姓排第37位大姓。
      
      陸姓
      堂號:河南堂郡望:河南郡
      堂聯(lián):云間世澤洛邑家聲
      黃帝的后代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堯時任火神正祝融(管理火種的官)有個兒子名終被封于陸鄉(xiāng)(山東平原縣一帶),因此叫陸終,其后代以陸為姓。
      戰(zhàn)國時齊宣王田辟疆封其子田通于陸鄉(xiāng),其子孫亦以封邑為姓。
      春秋時有陸惲國(少數(shù)民族部落),地在今河南,其部落族人以陸為姓,并發(fā)展成望族,史稱陸姓河南望,是陸氏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氏人多以“河南”為堂號。
      西漢時,田通的5世孫陸烈任吳縣(江蘇)令,遷豫章(江西南昌)都尉,任卒,吳人思之,迎葬于吳,子孫遂入?yún)强ぃl(fā)展成望族,史稱陸氏吳郡望。
      三國時陸烈后裔陸遜,為孫策婿,官至丞相,其子孫陸抗為三國名將,陸抗有二子陸機、陸云,均為西晉文學家,太康末年,兄弟二人同到洛陽為官,文才傾動一時,詩重藻繪排偶,以華美深密見稱,其《文賦》為古代重要的文學論文,時稱二陸,也稱二龍,為紀念陸機、陸云,氏人以“云間世澤、洛邑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陸姓排70位大姓。
      段姓
      堂號:忠烈堂郡望:武威郡
      堂聯(lián):汧陽世澤丹笏家聲
      古代思想家老子(李聃)的兒子李宗,春秋時任魏國將領(lǐng),被分封于段干,其后代以封邑為氏,即段氏。東漢以后少數(shù)民族中出現(xiàn)了兩支段氏,一是云南段思平之后,二是鮮卑族段匹磾之后。
      段氏早期在河南發(fā)展,由于官職的調(diào)遷,自秦代開始向外播遷,西漢文帝時有段印任北地郡尉,其玄孫段貞任武威(甘肅)太守,子孫留居當?shù)兀来蠊伲l(fā)展成望族,史稱段氏武威望。
      到了唐代,段氏中出了位很受氏人愛戴和敬佩的人段秀實,字成公(719—783年),陜西汧陽人,祖先居武威,因官而遷汧陽(千陽),官至大司農(nóng)。德宗年間朱泚反叛認為唯秀實能孚眾望,脅迫到軍中議事,他乘機以笏猛擊朱泚,中其顙。遂秀實被害,留取丹心一片使后人稱頌,后追贈太尉,謚忠烈,為紀念秀實,氏人以“忠烈”為堂號,以“汧陽世澤、丹笏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段姓排第87位大姓。
      
      侯姓
      堂號:上谷堂郡望:上谷郡
      堂聯(lián):詩書門第騎射家聲
      侯姓是多源之姓。《漢上谷長史侯相碑》說:“侯氏出自倉頡之后。”《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名倉頡,是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相傳是河南人,姓侯岡氏。他的后代住在馮翊衙縣(陜西的向水縣東北彭衙村)簡稱侯氏。”
      侯姓早期在河南、山西、陜西發(fā)展,漢代侯姓人在河北上谷發(fā)展成強宗大族,稱侯氏上谷望,氏人以此地望為堂號。《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這一郡望堂號直到今天依然在侯姓中最為著名。”
      候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57人,被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121人。南朝時曲江人侯安都,字成師,任南豫章刺史,工詩善書,長于騎射,為當時豪雄之士,后隨陳霸先鎮(zhèn)京口,定計襲擊王僧辯,敗徐嗣徽、王琳,為建立陳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紀念侯安都,氏人以“詩書世澤、騎射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候姓排第82位大姓。
      
      符姓
      堂號:繩武堂郡望:瑯琊郡
      堂聯(lián):樂施世澤騎射家聲
      春秋時期,魯國被秦國吞并后,魯傾公(魯國君主)之孫名雅,入秦為秦九卿尚寶司符爾令官,因工作認真,皇上賜雅為符姓,封為符氏始祖。
      符氏早期在山東發(fā)展,并在瑯琊發(fā)展成望族。宋代有大將符彥卿,字冠侯,出生武將世家,十三歲能騎射,二十五歲當吉州刺史,官至天雄軍節(jié)度使,入宋加封太師,封魏王。柴世宗后,宋太宗后皆其女也。為人有謀善戰(zhàn),謙恭下士,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士卒,所以,每有戰(zhàn)事,上下團結(jié),將士用命,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氏人為紀念他,以“繩武”為堂號作為一種門風規(guī)范,以“樂施世澤、騎射家聲”為堂聯(lián)。
      符氏字派為:
      天進漢伯繼志希可子夫
      思甫時君有日宗芝慶永
      學仁誠登立修德家必昌
      鐘汝樹炳培銘濟模焜均
      錫治植煥坤錦清樸灼增
      
      劉姓
      堂號:傳經(jīng)堂郡望:彭城郡
      堂聯(lián):彭城世澤黎閣家聲
      堯在當天子前,先封于唐,后封于陶,史稱陶唐氏,其后裔封于劉(今河南偃師南),其子孫以封地為姓,即劉氏。
      漢代劉氏在彭城(江蘇徐州)形成人多勢眾的望族,史稱劉氏彭城望,
      唐代有劉晏(718—780年),字士安,山東荷澤人,唐玄宗赴泰山,年僅七歲的劉晏到竹清宮獻頌,玄宗聽后大為稱贊,舉神童,授太子正字之職(秘書省官名,主管校正書籍),為唐代著名理財家。氏人為紀念劉宴,以“傳經(jīng)世澤、正字家聲”為堂聯(lián)。
      西漢時有經(jīng)學家劉向(前77-6)江蘇沛縣人。成帝時任光祿大夫受命校理宮庭藏書于黎閣。至夜太乙精星著黃衣持杖至,吹燃杖頭火焰照明,與向談古說今。俱是人間聞所未聞之事,使劉向?qū)W問大進。
      因此氏人以“傳經(jīng)”為堂號,以“彭城世澤,黎閣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劉姓排第4位大姓。
      
      黎姓
      堂號:京兆堂郡望:京兆郡
      堂聯(lián):西川世澤北宋家聲
      《黎氏族譜源流序》和《黎氏梅縣族譜》載:“顓頊繼少昊之后統(tǒng)治天下時,有位名北正黎的人受命擔任田官,他的后代就以他名字中的黎為姓。”到了商朝末年黎姓中有人因功封侯建黎國(山西長治市境)世代相繼。入周后,周武王又把黎國分封給商湯(亦說堯帝)的后代,仍稱黎侯。春秋時黎國被晉國所滅,黎國的百姓俱以國名為姓,即黎氏。
      《黎氏族譜》說:“戰(zhàn)國時期黎氏族人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西入梁(陜西)、益(云南),東向青(山東)、徐(江蘇),南遷交廣(廣東廣西),北徙燕冀(河北)。唐德宗時,黎干任京兆尹,世代官僚,其后代傳衍,在京兆(陜西西安)形成望族。”于是,黎氏便以“京兆”為郡望堂號。
      北宋時,廣安(四川)人,黎錞。以經(jīng)術(shù)名震西川,以文章輝映北宋。宋英宗問歐陽修四川有哪些名人?歐陽修說:“文章和經(jīng)術(shù)當數(shù)蘇洵和黎錞。剛而仁明,正而不阿。”黎氏祠堂以“經(jīng)術(shù)傳家欽北宋、文章華國耀西川”為對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黎姓排第92位大姓。
      
      步姓
      堂號:紫金堂郡望:平陽郡
      堂聯(lián):東國名賢西陵遺愛
      《潛夫論》說:“春秋時晉國有大夫欲豹,字叔虎,他有三子,稱芮、義、欲義生欲楊被封于步邑(今山西臨汾市南),人稱步楊,其庶子孫以祖上的封邑為姓,即步氏。”
      步氏早期主要在發(fā)源地步邑(屬平陽郡)發(fā)展,繼而至漢代已發(fā)展成強宗大族,史稱步氏平陽望。三國時東吳有名將步騭,字子山,淮陽人,避亂江東,種瓜自給,晝夜苦讀,博覽群書,被孫權(quán)召為主記,后封臨陽侯。孫權(quán)稱帝后,拜驃騎將軍,鎮(zhèn)守西陵(河北易縣)二十余年,敵懼其威不敢妄動,群眾擁戴,后拜為丞相。為紀念步騭,氏人以“紫金”為堂號,以“東國名賢、西陵遺愛”為堂聯(lián)。
      
      沙姓
      堂號:志頤堂郡望:汝南郡
      堂聯(lián):汝南世澤蘇北家聲
      《潛夫論》記載:“商朝末年,殷紂王庶兄徽子啟封于宋,建立宋國,其后裔有封于沙(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其后裔以封地為姓就是沙氏。”
      沙氏早期在河北發(fā)展,到了漢代在汝南(今河南)形成名門望族,史稱沙氏汝南望。
      宋代時有河北宜州太守沙世堅隨高宗(趙構(gòu))皇帝移居錢塘(浙江杭州),后遷居如皋,其后裔沙元炳,1894年恩科殿試進士,援翰林院編修,時逢維新運動破產(chǎn),義然辭官回如皋興辦地方實業(yè)和教育事業(yè),取其“志頤”為堂號,意思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1904年沙元炳被推為如皋縣商會會長,同年11月出任如皋縣民政長,1913年被選為江蘇省議長,任職期間,與南通張謇創(chuàng)辦實業(yè),創(chuàng)立公立醫(yī)院,發(fā)展水利,興建學校,投資大生紗廠、廣生油廠、新生面粉廠、資生鐵廠、大達輪船公司、廣德中藥鋪等。為紀念沙元炳,氏人以“汝南世澤、蘇北家聲”為堂聯(lián)。
      
      蒲姓
      堂號:綽然堂郡望:河東郡
      堂聯(lián):柳泉世澤聊齋家聲
      相傳,帝虞舜的后代夏朝被封于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其子孫以蒲為姓。
      蒲氏得姓之后主要在山西發(fā)展,望族居河東(山西夏縣北)。明未有文學家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人,中年在江蘇寶應(yīng)做慕客,自擬堂號“綽然堂”告示世人,一生光明磊落。淄博城東有莊名“滿井(因井水常溢,故得名)”,井水溢流成溪,垂柳夾岸,故有柳泉之稱。先生設(shè)攤于“滿井”,免費供茶水于路人,索軼聞異事,集各地素材于樹屋“聊齋”而成書《聊齋志異》,名揚海內(nèi)外,氏人為紀念蒲松齡,以“綽然”為堂號,以“柳泉世澤、聊齋家聲”為堂聯(lián)。
      
      賴姓
      堂號:西川堂郡望:西川郡
      堂聯(lián):鄢陵世澤松陽家聲
      周朝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叔潁受封于賴(今河南許州、陳州、汝寧、汝州一帶)建立賴國,其后代以國為氏,即賴氏。魯昭公四年,賴國為楚靈王所滅,賴氏被迫遷于鄢陵,早期的賴氏主要在鄢陵發(fā)展。因賴國舊址在秦時為潁川郡,為潁川望族,清康熙年間御制《百家姓》說:“周文王遷于岐山,即西岐。”叔潁追本朔源,將賴氏郡望列為西川郡。并以“西川”為賴氏堂號。
      叔潁的25世孫賴忠誠,東晉興寧元年任虔州知府,因見松陽(浙江遂昌)山清水秀,遂在當?shù)匕布遥湓鴮O賴遇任江東知府,奏請以所居松陽為府郡,晉安帝親題“松陽郡”三字賜之,氏人因此以“鄢陵世澤、松陽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賴姓排第98位大姓。
      
      喬姓
      堂號:睢陽堂郡望:梁郡
      堂聯(lián):婺州世澤梁國家聲
      《通志·氏族略》云:“黃帝葬于橋山,子孫守冢,因為橋氏。”橋山在今陜西黃陵縣城北,有沮水穿山而過,山呈橋形,因此得名。橋山上有黃帝冢,碑刻“古軒轅黃帝橋陵”,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黃帝的姬姓子孫有一部分在橋山守陵,以山命氏,稱為橋氏。
      橋氏得姓之后,部分遷往安徽、河南。東漢時期河南商丘(古代稱睢陽)橋氏已形成望族,由于睢陽在梁國所在地,后來更名為梁郡,所以史稱喬姓梁國望或梁郡望。
      東漢時有睢陽人橋玄隨孝武帝,從魏時任平原內(nèi)史。與大丞相宇文泰友善。一次,宇文泰很認真地對他說:“你的姓帶木旁,過于笨重,不如去掉木旁,單姓喬。一則具有飛天高升之意,二則意味著橋姓人今后可以步步升遷,光宗耀祖。”橋勤見說得有理,便聽從了他的建議,改為喬氏。
      到了十六國時,橋姓人已不再見于史冊,而喬姓人不斷出現(xiàn)。
      南宋時有大臣喬行簡,婺州東陽(浙江)人,理宗時官至丞相,至平章軍國重事,封魯國公,氏人以“睢陽”為堂號,以“婺州世澤、梁國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喬姓排第96位大姓。
      
      濮姓
      堂號:啟賢堂郡望:魯郡
      堂聯(lián):東海世澤西梁家聲
      《路史》記載:“虞舜為炎帝部落首領(lǐng)時,其子孫散被封于濮地(今河南濮陽),其子孫以封地為姓。”
      濮氏得姓以后在魯郡形成強宗大族,史稱“濮氏魯郡(山東)望”,漢代濮氏出了位了詩人濮仲翁,東海(江蘇)人。宋代時,濮安懿王的兒子被宋仁宗列為太子繼位(宋英宗),使濮氏更加風采,濮氏人鑒此取“啟賢”為堂號。
      明代時,大將濮英,以勇敢善戰(zhàn)著稱,官至西安衛(wèi)指揮史,其所率之兵,稱雄師勁旅,太祖命率部北征,大獲全勝,凱旋途中遭伏擊被擒,以佩刀剖腹自殺,表現(xiàn)了軍人寧死不屈的精神。追封“忠襄”,贈“樂浪公”。為紀念濮英和濮仲翁,氏人以“東海詩傳,西梁著績”為堂聯(lián),亦書“東海世澤、西梁家聲”。
      
      廖姓
      堂號:汝南堂郡望:
      堂聯(lián):襄陽世澤蜀漢家聲
      廖氏源于古代廖國(今河南唐河縣南40公里的湖陽鎮(zhèn)),相傳黃帝己姓子孫叔安的封國其子孫以國名命氏,即廖氏。
      另說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子孫,以祖先的字為姓。
      《中華百家大姓源流》說:“廖氏早期主要在汝南發(fā)展,西漢時期,廖氏族人皆稱,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為堂號。”
      《廖氏源流序》載:“三國時襄陽人廖化任蜀漢右車將軍,其子孫在四川定居,廖化的四世孫廖子璋,西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任左衛(wèi)鎮(zhèn)國大將軍,定居江蘇南京,其長子廖原定居洛陽,次子廖松寬居浙江永嘉,都以祖父業(yè)績撰堂聯(lián)‘襄陽世澤、蜀漢家聲’。”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廖姓排第66位大姓。
      
      白姓
      堂號:香山堂郡望:太原郡
      堂聯(lián):太原世澤洛水家聲
      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述白氏先祖世系時說:“白氏出羋姓,楚公族也。”楚太子健奔鄭,居于吳楚間,公元前487被任為大夫,封于白邑(河南)稱為白公,其子孫以封地為氏。
      戰(zhàn)國時白勝后裔白起為秦國名將,因功封武安君。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其子白仲封于太原,世代大官,故子孫世為太原人。白仲的33世孫便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龍門山(今河南),在此筑石樓,自號香山居士,以詩酒詠佛為事,和胡杲等九人共同組成香山詩社,去世后亦葬于香山,有人為他畫“香山九老圖”。到宋代,宰相文彥博把“香山九老圖”掛于會館中堂,以示追隨。為紀念白居易,氏人以“香山”為堂號,以“太原世澤、洛水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白姓排第73位大姓。
      
      文姓
      堂號:廬江堂郡望:雁門郡
      堂聯(lián):成都興教蜀郡流芳
      《姓氏考略》記載:“周武王繼承父志完成滅商建周大業(yè)后追謚父親為文王,文王遮子中有以謚為氏者,即文氏,這是文氏的主體。”
      文姓在得姓之后在雁門(山西代縣)形成強宗大族,史稱文氏雁門望。
      文姓中人才輩出,春秋時出生楚國的文種入仕于越(浙江),輔佐越王勾踐中興霸業(yè),被譽為一代賢相。
      西漢時有廬江人文翁,景帝時為蜀郡太守,興修水利,重視教育,曾派小吏到長安就學于博士,又在成都辦學,入學者免于徭役,并以優(yōu)異成績者為郡縣吏,對當?shù)匚幕l(fā)展很有促進,鑒此,漢武帝下令各郡都建立學校,培養(yǎng)人才。其后代在四川發(fā)展。為紀念文翁,氏人以“廬江”為堂號,以“成都世澤、蜀郡家聲”為堂聯(lián)。
      文姓在當今中國以人口多少排列第100位。
      
      豐姓
      堂號:渤海堂郡望:松陽郡
      堂聯(lián):松陽世澤蓬萊家聲
      《姓篡》記載:“周文王之遮子封于豐地(陜西長安灃河以西),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春秋時鄭穆公(鄭國君主)之子名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施和卷以祖父的字為姓。稱豐施、豐卷。”
      豐得姓之后,在松陽(浙江)形成大族,稱為豐姓松陽望。
      宋代豐氏中出了位有名道士豐去奢,少年時為崇仙宮的道士,信奉老子、莊子的學說,對道教很有研究,傳說居于茅山,從渤海向蓬萊仙島成仙而去。而《百家姓探源》說:“氏人以此為榮,取‘渤海’為堂號,以‘松陽世澤、蓬萊家聲’為堂聯(lián)。”
      
      諸葛姓
      堂號:臥龍?zhí)每ね含樼鹂?br>   堂聯(lián):南陽世澤西蜀家聲
      諸葛源于葛姓。《通志·氏族略》記載:“葛國滅亡后,葛氏有一支遷往山東諸城西南,因當?shù)赜懈鹗希浜筮w進的葛氏就稱諸葛氏。”
      諸葛早期主要在發(fā)源地(山東瑯琊)發(fā)展并形成望族,史稱諸葛氏瑯琊望。
      諸葛氏中最杰出的人物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瑯琊人,東漢末隱居南陽隆中(湖北襄陽西)耕種自食,留心世事,人稱臥龍。建安12年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向他提出:占荊州(河北湖南)、益州(四川),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抗曹操,繼而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的“隆中對”,從此便成了劉備的得力謀士。劉備根據(jù)諸葛亮的建議,聯(lián)孫抗曹,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并據(jù)荊州、益州,建立政權(quán),劉備即位后,拜為丞相,死后追謚“忠武”。鑒此,氏人以“臥龍”為堂號,以“南陽世澤、西蜀家聲”為堂聯(lián),也有的寫“南陽躬耕、西蜀輔政。”
      
      冒姓
      堂號:榜花堂郡望:
      堂聯(lián):萬卷世澤水繪家聲
      冒氏乃元末丞相馬扎爾臺之后。馬扎爾臺族孫,蒙古篾兒吉得氏,元末任兩淮鹽運使,張士誠稱王蘇州,邀請作妥督丞相,不就而隱居江蘇如皋東陳鎮(zhèn)好友郭道甫處。明朝建立,凡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者一律改用漢姓,因此篾兒吉得氏取漢字單音節(jié)冒氏,名致中,為冒氏一世祖。
      冒氏得姓之后,自四世起即考取進士。按照唐宣宗大中以后,禮部取氏放榜,每年都取姓氏稀僻的人二三個稱“色目人”,亦稱榜花,冒氏首中進士,當然應(yīng)在放榜時掛上紅花,所以冒氏就取“榜花”為其堂號。
      一世祖冒致中隱居東陳,其子孫亦就在東陳發(fā)展,并把其好友劉亮贈送的書籍建了一座樓予以收藏。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獻于成祖朱棣,成祖親書“萬卷樓”扁額贈之。
      到了公元十六世紀,冒氏第十六世祖,冒辟疆,號巢民,與其父冒起宗共同將九世祖冒一貫的逸園擴建成如皋水繪園,使之成為我國著名園林,加上冒辟疆與一代明妓董小宛的風流軼事,更使水會園名震國內(nèi)。所以氏人以“萬卷書富、水繪流芳”為堂聯(lián),也寫“萬卷世澤、水繪家聲”。
      
      關(guān)姓
      堂號:武圣堂郡望:隴西郡
      堂聯(lián):忠勇世澤仁義家聲
      《通志·氏族略》載:“顓頊的后裔董父為舜帝伺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時期關(guān)豢通用,所以又稱關(guān)龍氏。夏朝時有個大臣關(guān)龍逢勸說夏桀帝勤政愛民,被桀帝處死,關(guān)龍逢的后代從此以關(guān)為姓。”
      關(guān)氏得姓之后,在隴西形成望族,史稱關(guān)姓隴西望。
      三國時關(guān)氏出了位名人關(guān)羽,字云長(?—220年),山西臨汾人,與張飛隨劉備桃源三結(jié)義,恩如兄弟。下邳之戰(zhàn),為曹操所俘,曹操待之十分禮遇,封漢壽亭侯,他斬顏良,誅文丑,以報曹操之恩,后仍歸劉備,守襄陽屢敗曹仁,水淹七軍,威名大震,為歷史上最受崇敬和敬佩的人,被稱為武圣,民間多有關(guān)圣帝君廟。氏人因此以“武圣”為堂號,以“忠勇世澤、仁義家聲”為堂聯(lián)。
      
      曾姓
      堂號:三省堂郡望:魯郡
      堂聯(lián):武城世澤魯國家聲
      曾乃以國命名的姓氏。大禹建立夏朝,傳位其子少康,少康封其子曲烈于曾(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建立曾國,歷夏、商、周,到公元前561年被莒國所滅,曾國太子曾巫逃往魯國仕卿。稱曾氏,并在魯郡形成望族。
      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曾氏名人輩出,其中魯國武城人曾參,字子輿,也稱曾子(公元前505—436年),以孝著稱,是孔子的優(yōu)秀學生和孔子學說的重要傳人,被后世儒家稱為“宗圣”。他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的修養(yǎng)方法,每日反省自己,做到非禮勿視,非視勿信,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動靜必須遵循禮法,成為一個至善至美的人。氏人以他的美德為自豪,取“三省”為堂號,以“武城世澤、魯國家聲”為堂聯(lián)。
      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曾姓排第38位大姓。
      
      保姓
      堂號:勤業(yè)堂  郡望:
      堂聯(lián):詩書門第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免费无砖专区2020狼|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肥臀浪妇太爽了快点再快点|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自拍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丰满少妇人妻HD高清大乳|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动漫| 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久在线精品视频线观看| 97人人超碰国产精品最新O| 韩国三级理论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 一本一本久久AA综合精品|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手机看片AV永久免费| 中文字幕人妻日韩精品|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 96在线看片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日韩久久免费影院|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人妻| 亚洲精品香蕉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亚洲A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永久免费AV无码国产网站|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秋霞A级毛片在线看|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一页| 欧美性群另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