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馬欣 廣東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林曙光 誤區一:拿保健品當藥吃 不少心腦血管病患者對宣傳有補腦、降壓等治病作用的保健品天天不忘吃,但對正規治療藥物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少患者及家屬糊里糊涂,沒有擺正保健品與藥品之間的關系。這一現象在腦神經科,尤其是中風患者中顯得格外突出。 中風的元兇是高血壓,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要手段。在中風患者中,80%由缺血造成,20%為腦溢血,診斷不同,治療也不同,如果一味亂補,而忽視中風發生的原因,很易導致疾病再發。有的人總以為藥物有副作用,其實那些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害處可能更大,不僅達不到控制心腦血管病的目的,而且還延誤最佳治療時間。 保健品只是一種食品,具有保健功能,但不以治療為目的。患者在看病吃藥時,一定要把保健品和藥品區分開,治病只能選擇“國藥準字”號藥品。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應該注意,稍有不慎,就可能上演“人財兩空”的悲劇。 誤區二:保健品與治療藥物隨意搭配 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藥不得與人參、麻黃及含麻黃堿的中藥同服。同時,珍珠母、龍骨、瓦楞子、牡蠣、石決明等含鈣高的中藥不宜與強心苷類藥物合用,不然會使藥物的毒性增強,易導致心律失常及心衰。 有些心臟病患者可能會用到洋地黃等強心藥,此時最好不要同時服用含鈣和維生素D的保健品,否則容易誘發洋地黃中毒。 如果老年人骨質疏松非常嚴重,必須補鈣,應在嚴密監測下應用鈣劑,最好定期監測血鈣水平和洋地黃不良反應。 如果僅是常規補鈣,最好通過食療補鈣,比如多攝入牛奶、豆制品等。 紅霉素與鈣離子結合會形成牢固的絡合物,延緩和減少藥物的吸收。而鈣離子和甲硝唑結合會形成沉淀,既達不到補鈣的作用,又降低藥物療效。 誤區三:阿司匹林吃吃停停 在我國,雖然大部分老年人都已經有了使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意識,但是不能夠堅持按時按量服用的情況還很普遍,很多人甚至不管醫生叮囑,擅自停用阿司匹林,造成嚴重后果。 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預防心腦血管意外事件,且服用阿司匹林的時間越長,獲益越大。一般不能隨便停藥,突然停藥,可能誘發血栓形成,成倍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尤其是接受過介入治療和冠脈內置放過支架的病人。如偶爾忘服或因故少服情況,下次服藥時不宜加倍補上漏服的藥量。 已經診斷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腦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病患者,沒有明顯的禁忌證,應當長期服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男性超過50歲、女性超過60歲,若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癥、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吸煙等危險因素,也要服用阿司匹林,而且危險因素合并得越多,阿司匹林就越該用。 誤區四:老年患者隨意服用人參 長期以來,人參的補益作用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并成為男女老幼常用的“補品”。現代研究證明,某些老年患者貿然服用人參及制品有可能會引發不良作用,于健康不利。 過去很多人認為,人參能改善心臟功能,故不少冠狀動脈硬化者認為吃人參有利于病情的好轉。然而,最新研究發現,人參中含有多種抗脂肪分解的物質。其中的天門冬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也都有抗脂肪分解的特性,能抑制體內脂肪的分解代謝。若長期服用,會使動脈壁上脂類物質增加,加重動脈硬化的病情。 此外,人參對防治動脈硬化不利的原因與人們服用人參的劑量和時間也有一定的關系,即患者服用的劑量越大、服藥的時間越長,其出現的不良后果就越明顯。 人參是種藥物,而不是人皆可服用的“補品”,尤其是已經出現動脈硬化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更不宜以人參作為“補品”長期服用,否則其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暢,中醫稱之為“瘀血”。人參有促進紅血球生長的作用,紅血球增多,血液黏度會更高。因此,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病人不宜服用。高血液黏度的患者也不宜服人參制品。 誤區五:服降脂藥見好就收 就高血脂而言,飲食調節、適量運動和藥物控制是治療的“三駕馬車”。當血脂水平偏高時,首先考慮的是前兩種方式,如清淡飲食,少吃油膩食物、雞蛋和動物內臟,每天堅持半小時以上的慢跑等,一般血脂即可得到控制。但當血脂濃度高于一定水平,特別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較高時,單純的生活方式調節效果甚微,必須遵醫囑進行藥物治療。 服用降脂藥物,一般都需要長期堅持。如果服藥一段時間后,血脂降至正常范圍,部分病人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嘗試減少劑量,但還有一部分病人要維持原先劑量。長期服用降脂藥物雖然有副作用,但只要藥品正規,并且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并定期檢測肝腎功能和血脂控制情況,一般都比較安全。 患者每天服用降脂藥物,相當于每天對自己的血管進行清理從而使血脂保持在正常狀態。降脂藥物是通過干擾脂質代謝的一個或多個環節來控制血脂水平,如減少脂質吸收,加速脂質分解,阻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等。自行停藥相當于停止日常清理工作,會使已逐漸恢復的脂質代謝紊亂,血脂會很快上升到服用藥物之前的水平,對健康十分不利。 誤區六:放支架后擅自停藥 很多患者不知道,對于腦中風病來說,擅自停藥是很危險的。患者應當清楚地認識到,走出醫院,遠不是藥物治療的終結。做了支架,并不能讓您高枕無憂,一定要堅持服藥。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的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方案。患者在術后1~3個月還應復查三大常規——— 血、尿、便常規。因為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會出現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情況,這些常規檢查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 另外,所有放支架的患者都應吃降脂藥。這是因為,一方面,很多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癥,他們需要服用降脂藥控制血脂;另一方面,血管壁的粥樣硬化斑塊與脂質沉積密切相關,斑塊內的脂質越多,體積越大,越容易破損,一旦斑塊破裂就容易形成血栓。因此積極降脂治療有助于減小斑塊體積和穩定斑塊。 誤區七:降壓過度 腦血流受血壓控制,受血壓的影響比其他組織更為明顯。當血壓過度升高時,腦血管會過分充血,當血管內壓力超過病變血管所能耐受的程度時,就會引起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 而高血壓患者降壓過度,尤其是老年人,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可能性較大。 當血壓過度降低時,血管內壓力明顯降低,血流動速度減慢,則容易產生腦缺血。如當血壓下降不多時,腦血流尚能維持正常,但下降到50%~55%或收縮壓在50mmHg以下時,就會產生腦缺血癥狀。當收縮壓下降40mmHg以下可引起嚴重供血不足,出現意識障礙。若不能及時矯正則極易發生腦缺血,尤其是老年人,反應會更為強烈。 此外,腎功能差的老人要聽從醫囑適當減量。在服用降壓藥物時,別服用保健品,因為有些保健品內可能添加降壓藥物。 誤區八:拿魚油代替降脂藥 許多患者放著公認的降脂類藥物不用,卻只認深海魚油等效用不確切的保健品。膽固醇升高,同時伴有冠心病癥狀,這種高血脂癥患者多數是由于遺傳所引起的,而魚油對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沒有任何影響。而甘油三酯的升高所引起的高血脂癥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雖然服用魚油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但僅僅是有限的降脂作用,不可能真正從根本上控制血脂的升高。 所以,高血脂患者不要用魚油來代替降脂藥,以免延誤病情。醫學界公認的科學療法是戒煙、服用阿司匹林,出現血脂波動時應使用降血脂藥物,這樣才可能達到治療目的。目前常用有降總膽固醇兼降甘油三酯的藥物是他汀類,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誤區九:輸液“通血管” 在很多老年人當中,一直流傳著“冬夏各輸一次液能疏通血管”,醫生在門診也經常會遇到要求主動輸液預防心血管病的人。 靠輸液來預防疾病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輸液本是腦血管病發病急性期的一種治療手段,對于預防,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有效。一旦發現心腦血管疾病的苗頭,不住院檢查、對癥下藥,想靠輸液“疏通”很可能掩蓋病情,給身體埋下很大的健康隱患。 所謂通血管的藥液,基本是一些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等治療腦血栓的藥物,對于急性期的治療的確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心血管患者常常輸液,不僅不能夠疏通血管,可能還會給血管“添堵”。因為輸液藥物中一些玻璃碎屑微粒、橡膠微粒、藥物殘渣是人們肉眼看不到的,這些微粒會蓄積在心、肺、腎、肝臟、肌肉等毛細血管中,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甚至致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