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端午申遺成功背后的故事2012年06月18日 12:43來源:深圳廣電集團
2009年10月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來喜訊,由湖北省代表中國三省四地聯合申報“端午申遺”順利入選。此次中國共有22個項目成功進入世界非遺名錄,而端午節是唯一的傳統節日。
2009年10月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來喜訊,由湖北省代表中國三省四地聯合申報“端午申遺”順利入選。此次中國共有22個項目成功進入世界非遺名錄,而端午節是唯一的傳統節日。 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 ◆獨具特色的端午習俗 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家鄉,秭歸人過端午節的習俗由來已久,已經擁有了2500余年的歷史。而端午節也被當地人視為和春節同等重要的傳統節日。 在秭歸,每年的端午節過的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長,農歷五月初五、五月十五、五月廿五分別被當地人稱為“頭端陽”、“大端陽”和“末端陽”,節日的歡樂整整要持續一個月。 在節日期間,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辦農民詩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競賽和習俗,更是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的目光。 在秭歸舉行的龍舟賽,是一項全民參與的節日。從千百年來,劃龍舟一直都是當地最大的群眾性集會,每個村子都將派出代表隊參與比賽。 秭歸過端午節的主要內容,是以祭祀屈原為主。因此賽龍舟前,不但需要對龍形船頭進行祭祀,還要舉行游江招魂。當頗具古韻的招魂曲在峽江邊響起時,往往能引來江邊爭睹龍舟賽的萬人齊聲相和。同時,取得龍舟賽的勝利,對于村子來說象征著至高的榮譽。當地甚至有,“寧荒一年田,不輸一次船”的說法。 ◆三省申遺湖北領銜 除了秭歸的龍舟賽、“騷壇”詩會、屈原公祭等活動外,黃石也進行了“西塞神舟會”。武漢東湖也舉行了端午文化節暨湖北首屆龍舟大賽。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秭歸等地如此熱鬧的端午民間活動,整個湖北都已經成為國內端午節習俗最為濃厚的省份。 在此種情況下,2008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 這次以“中國端午節”的名稱申遺,是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 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說,雖然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但“端午申遺”工作依然以湖北為主體。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湖北擁有像秭歸、黃石這樣更具典型性城市,擁有獨特地方特色的端午民間活動習俗。 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讓許多文化界人士心堵不已。 秭歸文化館負責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副館長盧丹就一直在關注韓國“端午祭”申遺的情況。她告訴記者,“韓國的全民參與性、地域普及性遠遠趕不上中國?!?/p> 有韓國端午申遺在前,此次湖北代表中國為端午節的申遺,也引來了更多的關注。盧丹就感覺到,“此次媒體的宣傳力度超過以往。”[NextPage] ◆緊密的申遺步伐 其實,在此次多省聯合為端午申遺前,關于對秭歸的傳統民俗端午節申請非遺的腳步就一直沒有停歇過。 2004年6月,秭歸縣文化局正式向湖北省文化廳行文請示,要求申報秭歸端午節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秭歸將端午節申遺,當地政府官員坦言,是因為韓國將“韓國端午節”申報世遺,這讓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國傳統民俗節日都感到了危機,作為屈原的后人,他們也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因為只有進入了中國首批 “申遺”名錄的項目,才有資格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但當時秭歸的端午節習俗還尚未收錄入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讓當地文化界人士更感覺到了緊迫感。 秭歸政協委員冀士清在深入調研后,撰寫了《落實經費,盡快啟動“秭歸端午”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提案,引起了縣委、縣政府重視。撥出1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申報“秭歸端午”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2006年6月,秭歸“屈原故里端午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此后,秭歸開始進一步尋求將端午習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途徑。而同時,包括湖南汨羅、江蘇蘇州等地,也都開始了各地端午申遺的步伐。 2009年3月18日,秭歸向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交了授權書,同意將秭歸縣文化館、秭歸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申報的民俗《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使用申報材料開展宣傳推介等公益性活動。 2009年3月,向省文化部門提交端午習俗授權書的,還有湖北黃石。 ◆減少爭議著眼分享 端午節在中國源遠流長,在此之前,關于端午節的歷史起源甚至歸屬,都曾經在國內各地引起了一些爭議。 2008年8月,湖南和江蘇兩地,就曾經為端午節究竟是祭祀屈原還是為紀念伍子胥產生了廣泛的爭論,甚至驚動了兩地文化旅游政府官員出面解讀。 對于這個說法,盧丹認為,秭歸人對這樣的爭議表現得很淡泊,不會去參與到爭論中去,但“中央10臺播出的端午詩會應該是對端午緣于屈原,緣于秭歸的最好證明?!?/p> 她說,“不管哪個媒體,端午的出發點不同,但最后又都歸于屈原與詩,我們很欣慰,秭歸更是很欣慰?!?/p> 而三省聯合“打包”為端午節申遺,是否意味著大家拋棄原有的爭論,而進一步著眼于如何將這個傳統節日繼承和發揚下去? 盧丹說,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將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各地都有好處的事情。 而且,“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秭歸應該是所有端午申報地中知名度最高的,打包申請會更利于秭歸端午習俗的發揚?!?/p> 其實,三省聯合申遺也是由湖南汨羅市主動提出的建議。曾任汨羅市屈原紀念館館長近20年的劉石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為了使端午申遺有更大勝算,應將端午習俗和屈原的家鄉秭歸聯合 “申遺”。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江清和認為,此次通過三省四地的密切配合,中國端午節申遺具有了更大的成功可能。 有專家認為,更重要的在于,在三省四地聯合申遺的背景下,將此次申遺的“抱團之風”持之以恒,摒棄功利之念,不受任何局部與團體利益左右,從長計議,理性務實地做好規范保護事宜,同時通過各種活動與載體向全國民眾普及端午節歷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