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葉、出五毒,端午習俗傳承了2000多年,那么哪里保存的最為完好呢?唐代詩人文秀所寫的《端午》一詩當中說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湖北秭歸是屈原的故鄉,這里端午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許多傳統習俗都與祭祀屈原有關。端午節在秭歸是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有端午比年大的說法,過得比春節還要隆重。秭歸人稱端午節為端陽節,整整一個月都在過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而且出了嫁的女兒和女婿一起回娘家過節。秭歸的粽子也是講究的多,雪白的糯米代表屈原廉潔清貧的一生;紅棗代表屈原對國家和人民的一顆紅心;有棱有角代表屈原剛直不阿的崇高品格。而艾蒿在秭歸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個在當地流傳了幾千年的習俗,那就是用艾葉煮水,然后沐浴和泡腳,在小孩子的臉上和額頭上點上雄黃酒,給孩子傳遞美好的祝福。紀念屈原還有一個特別的節目是騷壇斗詩。這里劃龍舟也與其他地方不同,保留著游江招魂的習俗。 游江招魂 艾葉煮水沐浴 騷壇詩會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由湖北秭歸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三省四地共同申報的中國端午節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