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述 陽明病按八綱分析,就是陽證在里,就病位上來說是在里。什么叫做陽明病呢?陽明病不是什么特殊個別的病,不像肝炎、腎炎等為個別的病,它與太陽病一樣,在這個書,古人的病名,都是一般的“證”,什么病都可以得陽明病。陽明病不是單獨的那么一種病,它有特征,什么特征呢? 在這個書里分成二段說的。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這就是腹證,日本人常講腹診嘛,就是病實于胃腸之里,拿手按真能有抵抗,就是按心下的部位,甚至于壓痛,這是就腹證上來說的。 有的陽明病只熱而不實,這個腹診就沒用了,它光熱,所以在“陽明篇”里頭又提出陽明病的外證。沒有胃家實怎么辨陽明病呢?外證是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這是外證。 換言之,無論什么病,有胃家實或者有身熱汗出不惡寒但惡熱的外證,都叫做陽明病,無論什么病。所以這兩個,一個是腹證胃家實,一個是外證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這都是陽明病的特征,可以這樣理解它,凡是陽明病就得具備這個條件,臨床上把這作為判斷陽明病的標準。 陽明病怎么來的,這個書開始就說了,由太陽病不解而轉屬陽明者,叫太陽陽明,前面有,還舉例子,如脾約是也。在太陽病,由于我們治療不當,本應發汗而吃瀉藥,使熱陷于里,也能轉為陽明病。即便依法發汗,如果病相當的重,雖然依法治療得正確,但是它在這個段階好不了,它也是要傳里或傳半表半里的。這在臨床上也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真正的傷寒。傷寒為大病,病好的時候全在少陽的末期、陽明病初期,就是在大柴胡湯、白虎湯的階段甚至調胃承氣湯的階段就可以好的,但在太陽病的階段常常不好,即使治療得當,不過是殺一殺病勢的來勢而已,使病勢減輕,使傳里或半表半里不那么猛暴,要治之得當,能達到這個目的。一般輕病,表證的時候就可以好,比如咱們一般的感冒,輕微的感冒,喝點姜湯也可好,弄點姜水你喝一喝,出點汗,吃點茶葉出點汗都可以好的。但那都是輕病,真正的重病不是隨便吃藥就可以好的,就得按規矩,該用麻黃湯非用麻黃湯不可,用桂枝湯就不行,該用桂枝湯用麻黃湯更不行。所以他這個書規律非常嚴,辨證嚴得很,不但要辨六經、八綱,而最后要辨到方證,方證就是咱們講的這套,就是一個方劑有一個適應癥。不這樣則在臨床上常常達不到療效。 所以陽明病,由太陽病傳來的,就有我說的這幾種原因,也有些誤治:有些在太陽病的階段發汗太過,喪失水分太多,里頭燥結;也有重病,在太陽病階段雖然依法治療,但是在此段階好不了,也是要傳里或半表半里的。(前面)咱們講到傳里。 那么如果傳里之后了,陽明病已發生,太陽病還存在,這叫做太陽陽明并病了,就是這個書所說的“太陽陽明是也”。 那么少陽陽明呢?也是一樣的。少陽病已經不是表證了,傳入少陽而發生少陽病。少陽病也有由于誤治的,使之邪更陷于里,而發生陽明病,你像利小便就是的,喪失津液太多了也使著大便干。少陽病,不可吐下或發汗,只能用和解的法子。如果我們用發汗或者吐下, 咱們講到少陽病就有了,“吐下則悸而驚”,(少陽病治以吐下則)虛其里,中醫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本來胃腸不虛,由于吃吐藥、瀉藥虛其胃腸,外邊邪熱趁胃虛就往里頭去,那也發生陽明病。那么還像我方才說的那個表證的那個樣子:也有病重的,在少陽病沒治錯,但也有傳為陽明的。如果轉屬陽明了,就是少陽病還沒解,陽明病已發生,這個階段就叫少陽陽明并病,就是這個書上說的“少陽陽明者是也”。 假設說無論是從太陽轉屬陽明,或者是從少陽轉屬陽明,而太陽少陽沒有了,只是陽明證了,就是胃家實,就叫“正陽陽明”。沒有少陽太陽的痕跡了,只是陽明病了,陽明病最終還是胃家實,叫“正陽陽明”。 所以把陽明分成三個,特以設個問答。這是就陽明的發生而分陽明有太陽陽明、少陽陽明、正陽陽明的說法而已,這個(分法)不是重要的。方才說的重要,陽明病得有它的特征(里實或里熱)。 另外講治則,陽明病在原則上怎么治療呢?這個書上也提出來了,如果里實,當攻、當下;如果里熱而不實,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只有外證而沒有胃家實,這個不能吃瀉藥,只能清熱,用白虎湯,就是清熱劑。 這里頭,我們要回頭想一想,凡是熱結于里需攻的都是陽明病,咱們講太陽病那里頭有很多。結胸證實不是陽明病啊?結胸證是陽明病,所以現在把它(結胸證)放在太陽病里是不對的,明明是說熱結于里嘛,水結胸脅,熱結于里就是陽明病,所以也得攻,而且所用的方劑比大承氣都猛烈,不過是攻水,一方面攻里實,一方面攻水。 所以攻下這種方劑,我們可以看出來,配伍什么就起什么作用。你像承氣湯這幾種,它都想法祛食(濕?實?)水積滯,所以它配伍厚樸、枳實,厚樸、枳實這二味藥在健胃中常用的,平胃散不也是有厚樸嗎?它里頭有東西,有存食(濕?)就覺得有脹滿,所以咱們只是說行氣消脹,其實由于食積的方面最多,所以配厚樸、枳實就去宿食、燥屎等等;配甘遂、大戟、芫花這類藥,就下水,也用大黃嘛;配合血分藥,如桃仁、丹皮,就下血、祛瘀。 所以在太陽篇就講到很多是陽明病,結胸證屬陽明,桃仁承氣湯證也屬陽明,抵當湯證更不用說,這些全是(屬陽明)。不過是在陽明病里頭有些其他的關系,有兼發瘀血證的,有水濕結于胸脅的結胸證。我們再好好想一想,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是不是里證?也是里證,不過它下火。我們剛才說了,里熱當清,由于火郁在那個地方不去,《神農本草經》中說是“熱氣”,也得往下攻。所以大黃要配合苦寒藥就能下火,現在用的黃連解毒湯都是這種情況,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此為黃連解毒湯,若再)加上大黃,那下火相當有力量。火郁結在心下的部位就成痞,這個(實證的)痞不是指胃虛衰那個痞,這也是由誤治造成的多,在表證的時候,吃瀉藥,可它沒結實,但熱可是陷于那個地方,就是心下部位,這也是應該屬于陽明,是下火的一種手段。還有前面講過的瓜蒂散,也是里證。里證我們現在可以這樣體會。為什么會發生里證? 人的身體是妙不可言的,當人有疾病了,就會對疾病抗議,《內經》上有,“夫邪氣交爭于骨肉”,這就是表證的階段,表證階段就是邪與人的精氣在皮肉、骨肉之間打仗,所以中醫老講正邪紛爭,這是指這個問題。我們講柴胡證時,說得很好。在這(皮肉、骨肉之間)打仗,人的生理不是萬能的,雖有這種反應,限于自然良能,打算從體表解除疾病,事實上它解除不了。怎么辦呢?像打仗似的,打不勝了,就想法往里頭鉆,變更御病的機制,就發生少陽病。前面柴胡劑講得非常好,“血弱氣盡,腠理開”。表證的時候,血氣盡量往體表上來(輸送),干什么呢?攻邪!打算由汗而解。但這時達不到(由汗而解)了,人的體力有所不支了,就往里頭(傳變),撤外邊而自衛于內,就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就是胸腹腔間了,這時候書上說的“血弱氣盡,腠理開”,那不是虛啊,是把外邊的氣血往里頭撤,干什么?防衛里頭,所以“邪氣因入,與正相搏,結于脅下”。這段解釋柴胡劑解釋得相當好,還是要御敵,不過是換個方向,那么我們現在要是結合生理來看,就是利用人的很多的臟器功能來解除疾病,就是由呼吸道、泌尿系各個方面(來解除疾病)。半表半里的部位,就是人身上這些臟腑聚集之地,它利用腑臟來解除(疾病),所以就發生少陽病這么一種病理階段。 如果這個(少陽病)階段也不行了,最后就想利用消化道來解除疾病。消化道有二個方面,一個是吐出,一個是瀉下,所以把病邪盡量包圍到胃腸里頭去,這是人的妙極,所以有個“里”。 所以疾病萬變,反應到人體就三個部位,不是表就是里,再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疾病才有一定的規律,要不就沒有規律啊。為什么呢?人體解除疾病只這么三個方向:汗腺排出疾病,這在人身上說是外圍作戰了,這是最良之道,在體表上打,對人的妨礙不大, 所以表證死證很少。再打不了,往里頭退,退到半表半里,借諸多臟器的協力而消除疾病。若果這也不行了,就要用消化道,涌吐、瀉下,來驅除疾病。 但是都限于人的自然良能,(如果)達不到(解除疾病的目的),怎么辦呢?所以中醫(治病)講順勢利導,即順病勢。所以這在臨床上需要深入觀察。尤其那瓜蒂散寫得最好,說心里頭慍慍欲吐而不能吐,說明病理機制打算吐出(而祛病),甚至于氣上沖咽而不得息,光有這種反應,吐不出來,所以這時候(用藥)一吐準好。所以這個書上說“傷寒嘔多者,不可下”,病(勢)要向上走,你順其勢導之而出就可以了嘛。 那么陽明病就是這樣(順其勢導之而出),雖然把病整個集中到胃腸里頭,反倒發生不大便了,那你怎么辦呢?(攻瀉使其)大便不就好了嘛。我認為涌吐的方劑或瀉下的方劑都是祛里實的手段,(病)在上面,你根據病的趨勢,欲噦者噦之。如果不愿意往上噦,你但使其往上吐是不行的。這是我們總結陽明病。 雖然疾病萬變,但由于人身上有這么一種御病機制,所以病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人的生理是萬人皆通的,不是一人一樣。所以反映出的病,就有一定的范圍。六經之所以有用就在這,不是說(只有)傷寒病有六經,萬病都有六經。六經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個病位,它反映出二類病情,一個太過的陽,一個不及的陰。所以表有陰陽,里有陰陽,半表半里也有陰陽,就這么六個基本類型,這是不會變的。古人發現這個也是經過千難萬困的,咱們先在看書(得知六經)是比較容易,古人在那時候發現六經是很不容易啊。現在在臨床上是不是這樣(萬病都有六經)?的確一點不錯。不過在三陰篇的病發生得比較少,那都是病比較嚴重才有這種(三陰)情況,三陽篇是大家常看到的。也就因為這個,對于三陰篇的解釋,大家就(容易)隨便說了,因為找不到一個很好的現實的說明嘛。三陽篇在臨床上天天看見的。 陽明病的治則方面,我們整個地把它擴展看一看,可能是這樣子。治則是個原則的東西,那么他這個書怎么治病呢?還得往前分析,就是辨到具體的方證上,所以他這個書講辨脈辨證并治,不是讓你(只)辨到六經就完了,你看看就瀉下而言,三個承氣湯和麻子仁丸,用錯了就不行,非常的細。白虎湯里頭有白虎湯與白虎加人參湯,也要細辯。陽明病類方劑若誤來用它,那也屬于誤人的。這都是大夫的責任了。 所以這個書拿大承氣湯反復來論。既要有潮熱,還要有燥屎,才可用大承氣湯。對于大承氣湯,不要誤會(只要)是燥屎就可以用大承氣湯,這是不對的,是以燥屎即大便硬作為用大承氣湯的火候或標準(之一而已),不為大便硬而設。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所以這個書特意對“大便硬”提出很多了(限定條件): 由于汗出多而大便硬,沒有發熱的情形,這個瀉不得,所以有蜜煎導一類的問題。就是(此病癥)厲害了,人平素津液虧,尤其是老人,老人得習慣性便秘最多了,津液虛,這個便秘你也攻不得,陽絕于里嘛,頂多用麻仁滋脾,就是麻子仁丸,這也是大便硬,這不是用大承氣湯的目的(證型與指征)。 大承氣湯既要大熱又要大實,實到什么程度呢?大便硬就行了,不到大便硬的程度不能用大承氣湯。另外用大承氣湯不要老守常規,所以有三個急下癥,一個是“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2條);第二個是“發熱汗出多”(253條),這也了不得,馬上津液脫盡,也得急下,此時別管他大便硬不硬;第三個是發汗后當時就“腹滿痛”(254條),又滿又痛,病勢來得兇猛。這得記住,不然的話,你在臨床上掌握不好。所以為醫之道,既要謹慎,又要當機放膽,才能治病,不然的話不行的。那得怎么辦呢?古人的東西,也是靠實踐,這些(細微的)東西得掌握,不是在原則上立法就會治病的,(現在)咱們研究完了陽明篇,必須要知道(僅掌握原則上的治病大法)那是不行的! 三個承氣湯是有些不同的:調胃承氣湯,擱個“調胃”,就是胃不和有熱,芒硝是寒性瀉下劑,此方以大便干、以“熱”為主;小承氣湯,也是大便干,但以“滿”為主,有厚樸、枳實,還有大黃。調胃承氣沒有枳實、厚樸。小承氣祛熱的作用差得多,沒有調胃承氣湯祛熱的作用大;大承氣湯既能以芒硝治發潮熱,又有厚樸、枳實祛滿,大承氣湯名字有“大”字就是這個原因,能祛大熱又能祛大滿,量也重,厚樸、枳實的量也重,同時大瀉下,所以此方藥特別猛峻。 陽明篇這里頭有茵陳蒿湯,不是說只要是發黃就屬于陽明病。可攻的如茵陳蒿湯就屬于陽明病。不可攻的,書中說“寒濕以為不可下也”,那不屬陽明病。在《金匱要略》內梔子大黃湯也屬于陽明病,皆為現出陽明證候的發黃,根據陽明病的法則治療就可以了。 不是說這個書在陽明篇的方劑都是治陽明病的。桂枝湯、麻黃湯在陽明篇都有出現,說他們是治療陽明的嗎?不是!陽明病在治療上有一定的方法,有表證在的話,“雖有陽明病,不可攻之”,必須先解表。所以桂枝湯、麻黃湯擱在(陽明篇)里頭,全是表不解,都是屬于(太陽陽明)并病之類的,先解表。其他的方劑也有,像豬苓湯是利小便的,這是比較:比如陽明病里熱他渴,豬苓湯也渴,這兩種渴在這里作個比較的。陽明病的渴與豬苓湯的渴是不一樣的。 這本書,太陽篇里的方劑,不全是屬于太陽病。陽明篇的很多方劑,也不屬于陽明病,尤其是四逆湯。四逆湯,是表熱里寒,(放入陽明病)是錯的。王叔和那時候編輯這本書,因為看法不同,把應該屬于太陰病的四逆湯擱到陽明篇,這是錯的。影響諸多注家做文章,說是“胃寒也屬于陽明”,這是錯誤的。到時候我們講太陰篇你們就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