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有光的故事,從江蘇常州開始。周有光的童年,以水為友,記憶中波光粼粼,碧草青青。常州是個非常詩意的地方,它的好山好水,浸染了周有光的童年時光,常州是這位文化大家生命的底色。周有光生活過的常州青果巷只有短短數百米,卻被譽為“江南第一巷”。 青果巷記憶 從常州青果巷走出了許多名人,比如南宋末年抗元名將劉師勇,明代文豪唐荊川,清代書畫家錢維誠、惲鴻儀、湯貽汾,洋務運動先驅盛宣懷,清末譴責小說家李伯元,模范縉紳汪作黼,故宮博物院開創者吳瀛,劇作家吳祖光,語言學家趙元任,革命先驅瞿秋白,七君子之一、中國第一任司法部長史良,民族工業開創者劉國鈞……“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是他們中間特別杰出的一位。 周有光對于青果巷的記憶,也與他的專業疊加在了一起。趙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3人都住在青果巷,都搞文字改革。趙元任與周有光既是遠親,又曾是近鄰。他在青果巷16弄西側的湛貽堂居住了10年,度過了青少年時代。他比周有光年長14歲,當時彼此未能交往。直到40多年后,周有光才與這位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在美國相會。瞿秋白就出生在周有光家對門的八桂堂天香樓,但1903年,他4歲時,被迫隨家人遷出八桂堂,輾轉住進了常州城西的瞿氏宗祠。如今,這里定名為瞿秋白故居,成了他的紀念館。抗戰勝利后,周有光住在上海山陰路東照里,他驚奇地發現,這里也是瞿秋白曾經住過的地方。周有光和瞿秋白在認識之前,已經在常州和上海做過兩次鄰居。所以說,常州的青果巷不但是一個地名,它也代表了一種文化,是江南文化傳承的一個很好的樣本。 周有光的“常州情結” 今年,周有光109歲了,作為常州籍的學術大家和文化名人,常州市已經連續3年派出代表到北京為周有光祝壽。去年5月,中共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常州舉辦“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研討會,并首發《周有光文集》。目前,常州市還計劃與有關方面發起設立“周有光語文現代化貢獻獎”。 周有光一直關心著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當他得知常州廣播電視臺進駐現代傳媒中心,全臺實現跨越式發展時十分高興,欣然題寫了“常州廣播電視臺越辦越好”。他希望常州廣電傳媒事業能夠繼承優良傳統,開創美好未來。 |
|
來自: zman3703 > 《未命名zman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