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詩余話(44):六朝吳歌 在《中國俗文學史》中,鄭振鐸先生對于六朝民歌“新樂府”述論甚詳。所謂“新樂府”,鄭先生以為和漢魏樂府不同,是從民間升格的。郭茂倩《樂府詩集》與馮惟訥《古詩紀》都把“新樂府”列入“清商曲辭”。鄭先生認為,“清商樂”即是“清樂”,“清樂”即是“徒歌”,也就是無伴奏的歌曲。所舉例證為兩首《大子夜歌》: 歌謠數(shù)百種,子夜最可憐。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絲竹發(fā)歌響,假器揚清音。不知歌謠妙,聲勢由口心。 《韓非子·十過》:“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聲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徵。’”所以,“清商樂”或指調(diào)式,未必就是“徒歌”。不過呢,六朝的民歌,一定是“徒歌”。南國女娃,采桑采蓮,北地漢子,彎弓馳馬,誰也不會帶著吉他的。等到被“樂府”采集,歌于堂室,則一定加上伴奏,今之《東方紅》,就是這個路數(shù)。 鄭先生將六朝民歌分為三類:一是“吳聲歌曲”,為吳地的歌謠,即太湖流域的歌謠,其中充滿了曼麗婉曲的情調(diào),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蕩。二是“西曲歌”,為荊、楚西聲,也就是長江上流及中流的歌謠,其中往往具著旅游的匆促的情懷。三是“梁鼓角橫吹曲”,是受了胡樂影響之作,充滿了北地的景色和風趣。在“吳聲歌曲”的部分,鄭先生列舉了《子夜歌》42首、《子夜四時歌》75首、《子夜變歌》3首、《讀曲歌》89首、《懊儂歌》14首、《華山畿》25首、《碧玉歌》6首。對其形式結構,歸納如下: 【形式1】: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高山種芙蓉,復經(jīng)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朝思出前門,暮思還后渚。語笑向誰道,腹中陰憶汝。 駐箸不能食,蹇蹇步闈里。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 郎為傍人取,負儂非一事。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 年少當及時,嗟跎日就老。若不信儂語,但看霜下草。 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憶。 歡從何處來,端然有憂色。三喚不一應,有何比松柏。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子夜歌) 春園花就黃,陽池水方淥。酌酒初滿杯,調(diào)弦始終曲。 思見春花月,含笑當?shù)缆贰7陜z多欲擿,可憐持自誤。 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暑盛靜無風,夏云薄暮起。攜手密葉下,浮瓜沉朱李。 涼秋開窗寢,斜月垂光照。中宵無人語,羅幌有雙笑。 秋愛兩兩雁,春感雙雙燕。蘭鷹接野雞,雉落誰當見。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冬林葉落盡,逢春已復曜。葵藿生谷底,傾心不蒙照。(子夜四時歌) 人傳歡負情,我自未嘗見。三更開門去,始知子之變。 歲月如流邁,春盡秋已至。熒熒條上花,零落何乃駛。(子夜變歌) 芳萱初生時,知是無憂草。雙眉畫未成,那能就郎抱。 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連喚歡復歡,兩誓不相棄。 五鼓起開門,正見歡子度。何處宿行還,衣被有霜露。 思歡不得來,抱被空中語。月沒星不亮,持底明儂緒。 闊勉行負情,詐我言端的。畫背作天圖,子將賦星歷。 嬌笑來向儂,一抱不能已。湖燥芙蓉萎,蓮汝藕欲死。 坐倚無精魂,使我生百慮。方局十七道,期會是何處。 紫草生湖邊,誤落芙蓉里。色分都未獲,空中染蓮子。(讀曲歌) 寡婦哭城頹,此情非虛假。相樂不相得,抱恨黃泉下。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我與歡相憐,約誓底言者。常歡負情人,郎今果成詐。 我有一所歡,安在深閣里。桐樹不結花,何由得梧子。 長檣鐵鹿子,布帆阿那起。詫儂安在間,一去三千里。 暫薄牛渚磯,歡不下廷板。水深沾儂衣,白黑何在浣。 愛子好情懷,傾家料理亂。攬裳未結帶,落托行人斷。(懊儂歌) 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顛倒。芙蓉凌霜榮,秋容故尚好。 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 (按):五言四句。二、四句押仄聲韻。一、三句之末字則不拘平仄。 【形式2】: 秋愛兩兩雁,春感雙雙燕。蘭鷹接野雞,雉落誰當見。(子夜四時歌) (按):五言四句。一、二、四句押仄聲韻。只此一首。 【形式3】: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絕人愿,故使儂見郎。 宿昔不梳頭,絲發(fā)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 見娘喜容媚,愿得結金蘭。空織無經(jīng)緯,求匹理自難。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綠攬迮題錦,雙裙今復開。已許腰中帶,誰共解羅衣。 常慮有貳意,歡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清流乖。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口朱發(fā)艷歌,玉指弄嬌弦。(子夜歌)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青荷蓋淥水,芙蓉葩紅鮮。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輕衣不重彩,飆風故不涼。三伏何時過,許儂紅粉妝。 盛暑非游節(jié),百慮相纏綿。泛舟芙蓉湖,散思蓮子間。 自從別歡來,何日不相思。常恐秋葉零,無復連條時。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昔別春草綠,今還墀雪盈。誰知相思老,玄鬢白發(fā)生。 未嘗經(jīng)辛苦,無故強相矜。欲知千里寒,但看井水冰。(子夜四時歌) 歲月如流邁,行已及素秋。蟋蟀吟堂前,惆悵使儂愁。(子夜變歌) 花釵芙蓉髻,雙鬢如浮云。春風不知著,好來動羅裙。 千葉紅芙蓉,照灼綠水邊。余花任郎摘,慎莫擺儂蓮。 日光沒已盡,宿鳥縱橫飛。徒倚望行云,蹀躞待郎歸。 音信闊弦朔,放悟千里遙。朝霜語白日,知我為歡消。 執(zhí)手與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鈩。 一夕就郎宿,通夜語不息。黃檗萬里路,道苦真無極。 罷去四五年,相見論故情。殺荷不斷藕,蓮心已復生。(讀曲歌) 江中白布帆,烏布禮中帷。撢如陌上鼓,許是儂歡歸。 月落天欲曙,能得幾時眠。凄凄下床去,儂病不能言。(懊儂歌) (按):五言四句。二、四句押平聲韻。一、三句之末字亦不拘平仄。 【形式4】: 儂年不及時,其於作乖離。素不如浮萍,轉動春風移。(子夜歌) 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山林多奇采,陽鳥吐清音。 光風流月初,新林錦花舒。情人戲春月,窈窕曳羅裾。(子夜四時歌) (按):五言四句。一、二、四句押平聲韻。第三句之末字仍不拘平仄。 【形式5】: 歡相憐,今去何時來。裲襠別去年,不忍見分題。 歡相憐,題心共飲血。流頭入黃泉,分作兩死計。(讀曲歌) (按):為3555結構。二、四句押韻。 【形式6】: 通發(fā)不可料,憔悴為誰睹。欲知相憶時,但看裙帶緩幾許。 聞歡得新儂,四支懊如垂,鳥散放行路,井中百翅不能飛。(讀曲歌) (按):為5557結構。二、四句押韻。 【形式7】: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暝不復曙,一年都一曉。(讀曲歌) (按):為5575結構。二、四句押韻。 【形式8】: 所歡子,蓮從胸上度,詞憶庭欲死。 攬裳渡,跣把絲織履,故交白足露。 上知所,所歡不見憐,憎狀從前度。 思難忍,絡罌語猶壺,倒寫儂盾盡。 折楊柳,百鳥園林啼,道歡不離口。 所歡子,不與他人別,啼是憶郎耳。 所歡子,問春花可憐,摘插裲襠里。 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讀曲歌) 山頭草,歡少四面風,趨使儂顛倒。(懊儂歌) 啼著曙,淚落枕將浮,身沈被流去。 將懊惱,石闕晝夜題,碑淚常不燥。 奈何許,所歡不在間,嬌笑向誰緒。 啼相憶,淚如漏刻水,晝夜流不息。 奈何許,天下人何限,慊慊只為汝。 松上蘿,愿君如行云,時時見經(jīng)過。(華山畿) (按):為355結構。一、三句押仄聲韻。第二句之末字可平可仄。 【形式9】: 百花鮮,誰能懷春日,獨入羅帳眠。(讀曲歌) 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 夜相思,風吹窗簾動,言是所歡來。 長鳴雞,誰知儂念汝,獨向空中啼。(華山畿) (按):為355結構。一、三句押平聲韻。 【形式10】: 坐起嘆汝好,愿他甘叢香,傾筐入懷抱。(讀曲歌) 懊惱奈何許,夜聞家中論,不得儂與汝。(懊儂歌) 開門枕水渚,三刀治一魚,歷亂傷殺汝。 未敢便相許,夜聞儂家論,不持儂與汝。 懊惱不堪止,上床解要繩,自經(jīng)屏風里。 一坐復一起,黃昏人定后,許時不來已。 相送勞勞渚,長江不應滿,是儂淚成許。 郎情難可道,歡行豆挾心,見荻多欲繞。(華山畿) (按):為555結構。一、三句押仄聲韻。第二句之末字可平可仄。 【形式11】: 儂亦粗經(jīng)風,罷頓葛帳里,敗許粗疏中。(讀曲歌) 不能久長離,中夜憶歡時,抱被空中啼。 腹中如亂絲,憒憒適得去,愁毒已復來。(華山畿) (按):為555結構。一、三句押平聲韻。第二句之末字可平可仄。 【形式12】: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華山畿) (按):為35555結構。一,三,五句押平聲韻。只此一首。 所謂吳歌,全部是情歌,歡少愁多,亦足以興嘆。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可略加討論: 【討論1】:關于用韻。若以宋代韻部為標準,用鄰韻的情形是有的,如: 秋愛兩兩雁(十六諫),春感雙雙燕(十七霰)。蘭鷹接野雞,雉落誰當見(十五潸)。 上知所(六語),所歡不見憐,憎狀從前度(七遇)。 聞歡得新儂,四支懊如垂(四支),鳥散放行路,井中百翅不能飛(五微)。 歡相憐,今去何時來(十灰)。裲襠別去年,不忍見分題(八齊)。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四紙)。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十賄)。 月落天欲曙,能得幾時眠(一先)。凄凄下床去,儂病不能言(十三元)。 華山畿(五微),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四支)。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十灰)。 諸如此類。那么是否能據(jù)此認為,吳歌用韻較寬呢?也是未必,或許是方言的緣故,或許是語音的變易,都有可能。有一首吳歌是:“腹中如湯灌(十五翰),肝腸寸寸斷(十四旱),教儂底聊賴(九泰)。”依宋韻“灌、斷”為鄰韻,“賴”字出韻。這正是方言或語音變易的證據(jù)。 【討論2】:關于不用韻句末的平仄。凡隔句用韻,后來的習慣,是押平聲韻的,不押韻句末用仄聲,押仄聲韻的,不押韻句末用平聲,此為一種和諧。但是在吳歌中,不用韻句末之平仄,與韻腳相同的情形,亦是不少,讀著也是另一種和諧。如: 語笑向誰道,腹中陰憶汝。 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宿昔不梳頭,絲發(fā)被兩肩。 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口朱發(fā)艷歌,玉指弄嬌弦。 攬裳渡,跣把絲織履,故交白足露。 儂年不及時,其於作乖離。素不如浮萍,轉動春風移。 等等。這似乎是逐句用韻的遺跡,也說不定。似乎在文人古詩中,也有這種情況,如陶淵明的《讀山海經(jīng)·之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長”是“長短之“長”,還是“生長”之“長”,還不好說。“微雨從東來”之“來”,則無疑是平聲。 【討論3】:關于諧音雙關隱語。吳歌以此助妖嬈,幾乎成了習慣: 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以布匹隱匹配。 高山種芙蓉,復經(jīng)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以“蓮”指代“憐”,以苦味隱苦情。 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以關門隱關心。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蓮子”即是“愛你”。 桐樹不結花,何由得梧子。:“梧子”即是“吾子”。 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碑”隱“悲”。 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局”為謎面,用“期”而不用“棋”,是直接寫了謎底。 湖燥芙蓉萎,蓮汝藕欲死。:以“藕”指代“偶”。 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局”指博局,與“明燈照空局”所指之圍棋盤不同。“博子”應是隱語,只是意思還不清楚。 攜手密葉下,浮瓜沉朱李。:所指為何,亦不明。 另:當時有些習慣用語。如“歡”,指所歡者,詞性與“郎”、“汝”、“君”略同。“儂”,是“我”,不是“你”。“憎”,似言愛意。“度”,似是“過”、“經(jīng)過”之意。“駛”,應是迅速、倏忽之意。 2013.5.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