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是中醫學名詞。人在感到身體不適時,經常用“上火”來形容。如出現咽喉腫痛、煩熱口渴、小便赤黃等癥狀,中醫將其稱為“上火”所致。這些癥狀與“火”有什么關系呢? 中醫認為,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如果失去制約,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的內熱癥,就是人們常說的“上火”,根據其癥狀按“三焦”可劃分為三種:“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按臟腑可分為“肝火”、“肺火”、“心火”。結合內在情況又分為“虛火”、“實火”兩種。 一、三焦火證 1、上焦火:指心肺部位有火,多表現為咽喉疼痛、口干、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 2、中焦火:指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3、下焦火:指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混濁有味,陰部時癢。 二、臟腑火證 1、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2、胃火: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易饑、便秘等。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等。 3、肝火:表現為頭暈脹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數,甚則昏厥、發狂、嘔血等,有時還會感到心煩易怒、睡眠欠佳。常因肝氣郁結日久,或過食辛溫之品,或熱內蘊化火上逆所致。 4、肺火: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5、腎火:一般多因為腎陰不足導致陽火偏亢,出現火迫精泄的病機。一般會出現陽強易舉、遺精、早泄等癥。 引發“上火”的具體因素很多,如情緒波動過大、中暑、受涼、傷風、嗜煙酒;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等食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食物及缺少睡眠等,都會引起“上火”。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宣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