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人口城鎮化速度越來越快,城市數量越來越多,類型也更加紛繁。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城市史研究者依據某些共同特征進行分類,然后再逐類研究、比較。美國學者肖伯格(Sjoberg)把所有歷史上已知的城市劃分為兩類:即前工業化城市與工業化城市。韋伯(Weber)則將城市分為西方型與東方型。施堅雅(Skinner)將前工業化城市分為兩類:農業文明城市與原始國家城市,加上工業化城市,即農業文明城市、原始國家城市和工業化城市三種。在諸多城市類型中,東方型、華夏型、中國古代城市是自成一格的,而且這一類型的城市發展以中國為主體,并深深影響了東亞諸多國家。 一、華夏型都城城制特征 古代華夏型都城城制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中軸線、宮城、郭城環環相套,街區呈棋盤狀。這三個特征,中軸線為重中之重,先確定中軸線,然后才有宮城、郭城及街區規劃。 漢魏鄴城到明清北京,中國古都中軸線沿承發展1800多年。 明清北京城圖 中日韓古都城制具有共同特征,原因是什么,一些學者認為是“模仿”,“模仿”須有媒介,但又找不到媒介,所以只能將相同相似的現象聯系起來進行推測。實際上,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東亞各國是按照某一統一理念來設計、建造都城,所以才有了共同的特征。這一理念就是天人關系。 二、天人理念與中國古都城制系統 先秦王朝選址建都,比較重視風水意識?!吨芏Y·天官冢宰第一》:“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建都首重地理方位?!对姟ご笱拧す珓ⅰ吩唬骸昂V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于京。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是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又曰:“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边x址建都重視地理、地貌、自然環境諸要素。 秦漢是中國古都城制的一個轉折期。從建都理念上講,一方面重視地理環境,一方面也重視天人意識。秦始皇建未央宮,將天人意識引入宮殿建筑。東漢張衡作《西京賦》曰:“正紫宮于未央,表峣闕于閶闔。”宮門兩傍立闕,以闕表峣者,言高遠之。將天象引入宮廷建筑,此時都城的朝向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先秦都城坐西朝東,到了秦漢,由坐西朝東轉向坐北朝南。都城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先秦都城多為兩城,即小城、大郭,兩城東西排列,或由西南--東北,或西北--東南。秦漢則實現了城郭合一。 秦漢都城制度的變化到了曹魏鄴城時,得到了一個總結。這個總結最顯著的成果有四項:一是中軸線,二是單一宮城形成,三是宮城郭城環環相套,四是街區呈棋盤狀。這四項成果被以后歷代王朝所繼承。 另有三項建筑規制深刻影響魏晉南北朝、隋唐都城建設: 一是東西堂制度。曹魏鄴城外朝立文昌殿,內朝立聽政殿,聽政殿之東又建有東堂,開啟了魏晉到隋唐宮城東西堂制度,到了魏明帝時洛京主殿太極殿,殿之左右建東、西堂,東西堂制度形成。這一制度一直沿承至唐。五代后周建汴梁,北宋都汴,東西堂制度被打破,宮城主殿建筑轉為南北排列,最后形成明清北京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南北順序。 二是鄴城置里,里中開巷,開啟了里坊制度。北魏平城置坊,洛京、東魏北齊鄴南城、唐代長安、東都洛陽沿襲此制度,到了北宋時,坊墻被打破,向街開門,形成街市。 三是曹魏鄴宮城之東、之南建有官署,形成“曾宮”,即重宮,影響魏晉南北朝,至隋文帝楊堅建大興城,將宮城周圍官署圈起來,又形成皇城,宮城、皇城、郭城由內到外環環相套,此規制形成并沿襲至明清北京。 漢魏鄴城開啟了中國中古都城制系統。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將唐代長安城制度追溯至北魏洛京和東魏北齊鄴南城。他說:“唐之宮城承隋之舊,然隋建新都大興城,實受北魏孝文著建洛陽都城及東魏、北齊之鄴都南城之影響。”日本學者將陳寅恪的看法概括為“鄴--大興--長安”中世紀都城系統。實際上,鄴南城承洛陽之舊,洛陽承平城之舊,平城承襲后趙鄴城,后趙鄴城承曹魏之舊。所以說,曹魏鄴城是中國古都城制度的淵源。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先秦、秦漢、魏晉至隋唐五代、北宋至明清。鴉片戰爭之后,走向近代,由傳統城邑向近代誠市轉型。這一系統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700多年,經過明清北京的總結,走到了它的終點。然其影響深遠,今天的北京仍保留了舊有的城制傳統:如中軸線、棋盤狀街區等。 中國古都城制發展圖 三、古代朝鮮都城系統 古代朝鮮都城制度于公元5世紀發生新的變化,其標志是郭城修筑和里坊制設置。552至586年,高句麗建平壤城,即長安城。長安城由外城、中城、內城和北城構成。內城建于566年,外城建于569年,即先筑內城,后修郭城,工程順序似鄴南城。平壤城改變了高句麗前期都城在平原、山區各建一城的制度,如國內城(集安市通溝)和女鶴宮土城(朝鮮大同江畔清巖里土城)。平壤城街區呈棋盤狀,郭內里坊,寬窄不同,坊呈“田”字形,受鄴南城制度的影響明顯。 新羅都城慶州王京宮殿處于偏北部的半月城,南、西、北面街區呈棋盤狀,建有大小不等的條坊,其城制布局與鄴、長安大體相似。 高麗時代的開城王京由宮城、皇城、郭城構成,皇城位于西北部,三城內外相套,明顯是受了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影響。 漢陽城是李氏朝鮮時代的都城,宮城居都城西北部白岳山南,坐北朝南,正門光化門南大道(今世宗路)為全城最寬,禮、樞、憲、兵、刑、吏六部官署分置于光化門前南北大道兩側,并依《考工記》“左祖右社”禮制,于景福宮東偏南建宗廟,宮之西偏南建社稷壇。市在崇禮門(南大門)和興仁門(東大門)附近,演變成今南大門市場、東大門市場。由于受地理地貌的影響,都城建筑在朝向方面并不統一,其主要宮殿及禮制建筑則坐西朝東,如景福宮、太廟、昌德宮等;昌慶宮、慶熙宮及社稷壇則坐西朝東。因朝向和地理的緣故,崇禮門、興仁門成為往來城內外最主要的通道。城內主干道為靠近西城垣中部的慶熙宮至興仁門的東西大道(即今鐘路),南北主要道路均于東西干道相接,構成城內交通網,街區大體呈棋盤狀,城內置坊。如型必坊、汛德訪、蓮花坊、彭善坊等,城外四郊置里,如孔德里、細橋里、水鐵里等,這樣的城制與鄴南城十分相似,鄴南城也是城內置坊,四郊置里。但在建筑朝向上,漢陽城坐北朝南,兼坐西朝東,鄴南城完全是坐北朝南,城制之整齊劃一,漢陽城不及鄴南城。自高句麗平壤城至朝鮮漢陽城,形成了古代朝鮮都城城制系統。 古代朝鮮的漢陽城(今首爾)圖 四、日本古都城制 日木在公元6世紀接受了中國古都城制理念,最早表現在奈良時代的藤原京,694年建造。其結構布局與鄴南城甚為相似。宮城位于城內中央偏北部,以宮城為中心,規劃街區和建筑,講究對稱規整,坐北朝南,宮城前南北大道即朱雀大路為全城中軸線。大路以東為左京區,路西為右京區。街道縱橫交叉,呈棋盤狀。日本學者稱這種棋盤狀街區為“條坊制”。宮城南朱雀大路兩旁設有東市、西市,每市占一坊之地。宮城布局與鄴南宮大致相同,由南向北依次為外朝、后宮、后園。 公元708年,元明天皇又據藤原京城制建造平城京,平城京位于奈良盆地之北,面積是藤原京的3倍,兩京在宮城位置、條坊制、中軸線、街道、坊市、佛寺方位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因革關系。此后,古代日本又沿承平城京制度建造平安京。日本藤原京采用中國建都理念,創制規整的日本古代都城,以后平城京、平安京承襲演進,形成了日本古代都城系統。1868年遷都東京,這一系統終結。 日本藤原京圖 五、中世紀末東亞都城城制系統 中古東亞各國遵循相同的建都理念,使得各國都城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相互影響、傳承,形成中世紀東亞都城系統:以宮城為中心,劃設南北中軸線,建筑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街區呈棋盤狀,這種都城規制是中世紀東亞都城系統的核心。而在這一系統內部,其傳承關系并不是單線的,而是多線的,如日本平城京,不僅沿襲了藤原京,還學習借鑒了唐代的長安。古代朝鮮的漢陽城,不僅繼承了開城王京的城制,還借鑒了明代北京的制度。從這一系統整體看,其源頭應該是鄴城,鄴城是中世紀東亞都城城制系統之源。 中日韓古都城制源流 六、中軸線在現代都市規劃與建設中的作用 古人依據天象建都,以北極星為端點,設置一南北中軸線,作為都城的基準線,宮城置于北部中央,宮城主殿與北極星相對應,向南形成中軸線,整個都城圍繞中軸線設計建筑。都城的擴建也是以這條中軸線為基準向外擴展,如曹操建鄴北城,到了東魏時,拓建鄴南城,南城建在北城中軸線向南延伸帶上,南、北城用一條中軸線貫串;明代擴建北京外城,也是以中軸線為基準,建在中線向南延伸帶上,這和東魏北齊的思路是一樣的。 中軸線也是古城重建的基準線。如汴梁城,始建于五代后周,后來又成為北宋東京,黃河泛濫,沖淤淹沒汴梁城,明代在其址上重建開封城,以汴梁城中軸線為基準,現在開封又是在明城基礎上重建,開封上下三層,中軸線重疊,遂有開封城摞城之說。 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奧運會主場館建在北京中軸線向北延伸帶上,現代與傳統美妙結合。中軸線北端建奧林匹克公園,公園內筑假山,這些都是將傳統理念斌予現代意義與價值,至于在山上建什么,卻成了一個難題。古人對中軸線北端的處理是建齊斗樓。十六國后趙鄴都宮城主殿是太武殿,從太武殿出北望,齊斗樓頂與北極星在同一條視線上。借鑒古人的理念,啟發現代北京中軸線北端建設設計思路,可以設想在奧林匹克公園假山上建一大型仿古日晷,天人合一,傳統與現代融合和諧。歷史研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還要從變中求不變,找出其永恒的精神。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東亞古都研究與亞洲共同體的展開”系列講座,作者:牛潤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