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們來講第17條,審因論治的原則。請看條文: “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二類,熟悉) 這里面的[詞解],就象《講義》里面所提示的,“在臟”也是在說泛指在里的疾病,“攻”和前面講的“救”,救治,當治療講,救治之義。“所得”,這個“所得”實際上是兩方面的意思,原文的[釋義]里講是病邪相結合,[選注]里第二個[選注],請大家注意,就是《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唐容川,作者是清代的,他在他的注解里面,又提出了一個什么呢?“《內經》曰:‘五臟各有所合’此云病在臟者,當隨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渴系腎臟之病,而豬苓湯利膀胱,腎合膀胱故也”,這就等于他提出了一個,不從病因上來進行考慮相結合的問題。第二個解釋就是說臟病治腑,所以,請大家注意,“所得”詞解,除了要知道指病邪相結合的意思以外,還應知道唐容川《補正》關于臟腑相合的原理,病在臟,治在腑,所以“臟病治腑”,這個盡管所論不同,但是道理皆宜,都有臨床意義。我覺得這個條文里面的經典句就是,“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就是要“隨其所得”,這個“所得”一定不要和上一條的“所得”搞混,上一條是指的什么呢?適應于病人的飲食、居處,現在要強調的,是在治法、治則上,要求審因論治,審證求因,或者說從治法上,病在臟,治在腑;病在腑,治在臟,這在治法上又拓展了一個思路。 下面講要“審證求因”,首先他舉個例子,叫做“如渴者,與豬苓湯”,這就是一種省文法,渴的原因多了,都用豬苓湯能行嗎?但是它這就是仲景自己把他熟悉的,點到為止,那我們就只好從方測證,豬苓湯所治的這個病證,它應當兼有什么癥?才能用豬苓湯治之呢?除了渴以外,應當發熱,最主要是小便不利,這就叫“審證”,得把沒寫出來的,在無字之中把這個癥補充進來。因為咱們審這個證,要求因你得把病因、病機分析出來,豬苓湯證的病因病機,我們在《傷寒論》的《陽明病》篇,《少陰病》篇已經清楚,它屬于熱邪自己獨傷人,還是熱邪和什么邪氣相結合呢?所以這就是教給你,不應該只看到熱邪為害的問題,一定要看到熱邪和水邪相結合,這就是“隨其所得”,把病邪的相結合,給他找出了這么一個復合性的病因,要察清。這個地方就是熱邪和水邪互結以后,不僅是互結了,而且還傷陰了,而豬苓湯的方劑組成,恰恰針對病機,有針對性的治療作用,它就恰好發揮什么功效呢?育陰利小便而清熱。又解決口渴,又解決發熱,還解決小便不利。所以這個舉例,它等于說,后面有一句話,“余皆仿此”,叫你“舉一反三”,不僅豬苓湯是這樣,要找相結合的病邪,比方說拿熱邪來舉例,熱邪如果和瘀血相結合,張仲景也有方,還是《傷寒論》里的桃核承氣湯,既要攻下瘀血也要去清熱,所以熱邪和瘀血相結就叫“蓄血證”,用桃核承氣湯。如果熱邪和宿食相互結,這一定是里實熱結證,是用大承氣湯,還是小承氣湯,還是調胃承氣湯?這就看熱結的程度,體質的情況,綜合來分析再選用,熱邪如果和痰互結,張仲景的方,還是《傷寒論》中比較熟悉的,小陷胸湯連、夏、蔞嘛,用溫膽湯行不行?屬不屬于痰熱互結?也可以,特別是臨床見有痰熱導致的,精神神經癥狀,特別是失眠,溫膽湯,甚至連《蒲輔周醫案》里邊有,對冠心病是用十味溫膽湯,這都是從痰熱互結來考慮的。 我現在講第二點意見,就是對于“相結合”是從臟腑相合來理解,從唐容川的注解,我們可以看到,他把口渴、小便不利、發熱等癥,認為是病在臟,病在腎臟,因為腎為水臟,從蓄水證來說它是少陰熱化,所以用豬苓湯從膀胱的利小便法,來解決口渴、小便不利、發熱癥,這就叫做“臟病治腑”法。這個認識我覺得臨床實際意義,也是對中醫治療又多出一種治法,多出一條思路。比方說在兒科里面,常見的消化不良證,如果纏綿不愈一段時間以后,他口腔出現潰瘍(口糜瀉),也不容易好,給核黃素,有的說給制霉菌素片,效果不好。我們考慮從中醫基本理論來說,是心熱移于小腸,代表方:導赤散,或者用導赤散配合核黃素(維生素B2),都比單一的用藥療效好。這個有待于臨床繼續觀察、總結它。還有比方說咳嗽的病人,往往伴有大便干燥,或者便秘的情況,這個在小孩也尤為突出,這時候也可以根據辨證施治的底方,在那個方基礎上,加入象杏仁、瓜蔞仁,包括桔梗,這就是從“肺與大腸相表里”,這樣一個基礎理論出發,基本知識出發,象桔梗它就有開提肺氣,疏通腸胃的作用,而且桔梗配甘草,是我們治肺癰的一個化痰,祛痰的方劑。有的小孩,他患肺炎,也可能伴有上呼吸道的感染癥。因為肺炎是下呼吸道的一個感染癥,往往是起于上呼吸道。那么桔梗、甘草對于扁桃體的,包括鼻粘膜的感染癥,都有治療作用。這樣的藥物加減,我看和“臟病取腑”,“腑病取臟”這樣的一個治法,給予的啟迪是很重要的,這個供大家臨床實踐上作總結。 第五個問題,就是關于轉歸與預后,這是12條,三類原文。昨天我在講病機,講到“厥陽獨行”的時候,曾經把11條里的“卒厥”,12條里的“脈脫”聯系在一起,來說明病理狀態,就是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就是陰陽的偏盛偏衰,陰陽相維系是正常情況,一旦陰氣衰竭,陽無依附,就會怎么樣呢?有升無降,有陽無陰,就稱之為“厥陽獨行”。也講了“卒厥”和“脈脫”那種突然出現脈乍伏不起,摸不見了,循環衰竭,也就是入臟,因此它的預后不好。 現在我要講的這個預后,仍然是以臟、腑分內、外,分輕、重,又以浸淫瘡為例證,它是一個瘡瘍的病,它預后判斷也是,根據若由外傳內,難治,預后不良,反過來說,若病由內傳外,就是好的征象,容易治,這也是一種舉例說明。在雜病里面,既要觀察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主要脈證表現,來選方用藥,觀察療效,同時要判斷藥后,它是向好的方面發展呢?還是向不好、甚至惡化的方面發展?這個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時候,不是我們開方,方方都那么理想,都那么起效,這時候你得時時掌握時機,和它病情發展的階段,然后按照我們中醫的基本理論,特別是仲景雜病的理論,來指導臨床實踐。 好了,第一篇的主要內容,共十七條原文,我講完了,下面,我用表格的形式把我所講的五個問題,特別是把原文的經典句式,作為本篇小結。 小結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一、預防醫學與病因 1.治未病 ├─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01) │ │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02) │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02) │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02) │ │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02) │ └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02) ├─已病防傳(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01) ├─早期治療┬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02) │ │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 └ └勿令九竅閉塞 2.虛實異治─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01) │ 以肝病為例┬肝實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01) └ └肝虛證─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01) 3.病因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 │ │ ( ) │ ├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02) │ │ ( ) │ │ ( ) │ │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02) │ │ ( ) │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02) │反常氣候─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08)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寒、濕、霧、榖飪之邪) 二、病機 陰陽失衡──有陽無陰──厥陽獨行(10) 三、四診舉例 ├望診┬望氣色┬面部(3) │ │ └鼻頭 │ └望形態─呼吸(05,06) ├聞診┬聞聲音(04) │ └聞氣味(見肺癰篇) ├問診─所得,所惡,所不喜(16) ├切診─同一脈象,脈位不同,主病不同(09) └四診合參─四時各隨其色,非其時色脈,皆當病(07) 四、論治原則 ├1.治未病 ├2.虛實異治 ├3.表里同病一一當分緩急,急者先之,當先救里(14) ├4.新舊同病一一治有先后,先治卒病,后治痼疾(15) ├5.飲食與調護:各隨其所得(16) └6.審因論治:當隨其所得而攻之[臟病治腑,腑病治臟](17) 五、轉歸,預后┬卒厥(11) └浸淫瘡(12) 第一篇小結,首先說預防醫學與病因,“治未病”的內容,我們已經從三個方面概括了,如果用原文來進行概述的話,“未病防病”,“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個重要的立論。 “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元真通暢”對人體有什么重要性? “若人能養慎”,如何做到“養慎”,“內養正氣,外慎風寒”,“不令邪風干忤經絡”。 “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這個都是按照“三條”的要求,所做出的攝生措施。 最后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呢?“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請大家注意,“腠理”的概念是什么?這一定要記住,不管是名詞解釋,還是填空,你要照著原文一字不落的寫正確。 “已病防傳”就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提示了肝、脾,臟、腑的傳變規律有先、后。 “早期治療”,原文說:“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我覺得“治未病”的思想,也是本篇的治療原則之一。 “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就是不要犯“虛虛實實”之誡,一定本著“補其不足,損其有余”“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雜病總的治療原則,等于第一條里面,說了兩個治療原則,不僅是預防醫學思想,也是治療原則。“虛實異治”前兩個自然段,也是以肝病為例,肝實證就是“當先實脾”,或者說瀉肝實脾,瀉肝顧脾,而肝虛證的治法,是“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也叫做“調、補、助、益”法,也可以叫做“酸、甘、焦、苦并用”法,這又是提示了兩個治法。虛實就肝而言,也是要顧脾是一致的。 病因,在第2條里面體現了仲景的“三條”,我請大家注意,它的病因涉及到的是外邪、六淫,還有“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但是講的是三條發病途徑,時間關系不重復“三條”了,但是在邪氣侵淫的途徑上,既有由經絡入臟腑,也有從四肢九竅、口鼻而入,或者是由肛、陰、包括兩耳,這些都含在其中,所以九竅的疾病,張仲景也可以說開了先河。 反常氣候有四種情況“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含義是什么?我覺得尤其是當地的氣候現象多變,確實就變成了致病因素,在那個時候,張仲景已經把它提出來了。 還有的病人就涉及到“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五邪”是什么?風、寒、濕、霧、榖飪之邪,我已經用一個表格形式給大家概括了,因為它就是提示了一般的致病規律,和它應該表現的臨床特征。 二、第三(講錯了),講的病機,我剛才已經重復了,“厥陽獨行”這個概念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有陽無陰,有升無降”。 三、四診舉例,望診,包括望氣色,這個氣色在望診的部位上,有面部、有鼻頭,什么含義。望形態,呼吸。聞診,突出在第4條里的聞聲音,聲音不同,病變部位不同。問診,這就表現在16條,我剛剛講過的審因論治的原則,問病人的飲食,問他的習慣,“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問診“所得”,他本身個體的喜惡,臟腑生理、病理狀態下的喜惡,還有治療方面、護理上的喜惡,都要照顧到,我已經給大家講了,叫“近其所喜,遠其所惡,適其所應”,是防病、包括護理上的基本原則。切診,我特別是用了第7條、9條講述的,同一脈象,脈位不同,主病不同。同一個浮脈,關前、關后,主病不同。四診合參是第7條“國時各隨色,非其時色脈,皆當病”,這就是第7條的經典句,我特別給大家講了,不要拘泥在他所舉的那個例子,就是春天見了秋天的色脈是當病,泛指內傷雜病,只要和節令氣候,包括五臟應該相適應的變化,不適宜皆當病,全是病態。 四、至于論治原則,現在如果加上前面的兩個,治則:“治未病”和“虛實異治”,現在就是表里同病,當分緩急,急者先之,當先救里。新舊同病,治有先后,先治卒病,后治痼疾。飲食與調護就是“各隨其所得”。審因論治的原則,“當隨其所得而攻之”。還有一個就是臟病治腑,腑病治臟,兩個意思都含在其中。道理是一樣的,就是要看它,什么病邪和什么病邪結合,病在哪里,然后再針對性的治療。 五、轉歸和預后,包括“卒厥”,浸[jin]淫瘡,這個也是判斷預后,對雜病治療也很重要。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