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中實線箭關方向表示相生,虛線箭頭方向表示相克。
|
|
肝虛病的治法分析:
|
|
①補土榮木(木克土),補土制水(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
②清金益木。(金克木)
|
|
③滋水涵木。(水生木)
|
|
④子令母實。(木生火,木為母火為子)補心血清心火以護肝
|
|
第一條第三段:虛實異治——雜病的治療總則。
|
|
“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
|
已病防傳:
|
|
①肝病傳脾是有條件的:肝實證(邪氣盛則傳,虛則不傳),傳脾(臟虛則受邪,實則不受邪)。泄肝實脾,泄肝顧脾。
|
|
②脾旺不受邪(重要立論)。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
|
|
③肝虛治法(五行生克制化原理)。A.治未病是一條綱領性的意義。B.知傳是治未病的前提。C.整體調節是治未病的關鍵。D.五行學說(醫用時,整體的調控系統,使之自穩)。
|
|
第一條,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
|
第二條,發病與早期治療。
|
第二條
|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多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傳藏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藏腑之文理也。
|
|
原文第二條分析:
|
|
1.原理: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
|
2.三條①經絡受邪,(正氣無力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②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正氣尚能抗邪),為外皮膚所中也。③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
|
3.防病原則和早期治療:養慎(內養正氣,外慎邪氣),防病慎疾的最高原則。
|
|
第一條及第二條的意義:
|
|
①體現了一個觀念:整體觀念(人體內部,人與自然)。
|
|
②揭示了二個傳變規律:臟腑;經絡傳臟腑。
|
|
③“三條”為“三因”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
|
④闡述了一個重要的思想:預防醫學思想,治未病。無病防病,已病防傳,早期治療。
|
第八條
|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
|
|
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是在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
第十三條
|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
|
|
師曰:頭痛,頸、腰、脊、臂、腳掣痛。
|
|
陰病十八,何謂也?
|
|
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藏病各為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女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
|
原文分析:
|
|
霧邪(清邪)傷于上,傷皮腠;濕邪(濁邪),傷于下,流關節;風邪(大邪)中表中前,令脈浮;寒邪(小邪)中里中暮,令脈急;宿食(馨飪之邪)從口入,傷脾胃。
|
病機
|
(原文第十、十一、十二)
|
第十條
|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
|
|
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
第十一條
|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摶,血氣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
|
|
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府即愈。
|
第十二條
|
問曰:脈脫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謂也?
|
|
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即死。
|
|
原文分析:
|
|
厥陽獨行——陰氣衰竭,陽失依附,有陽無陰,有升無降。
|
四診舉例
|
(原文第三、四、九、七)
|
|
1.望診:望氣色(面部,鼻頭),望形態。
|
第三條
|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
|
|
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痓,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
|
原文分析:青——痛;黑——勞(腎之色外露,或有瘀血);黃——便難(與脾胃有關),寒飲(脾運失司);白——亡血;色鮮明者——留飲;色赤——風。
|
|
望形態:
|
第六條
|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
|
原文分析:慢性呼吸疾病,涉及肺、脾、腎。急則治標治肺,緩則治本治脾腎。哮喘緊急情況下可針足三里,上病下取效果很好。
|
|
2.聞診:聞聲音(第四條),聞氣味(見肺癰)。
|
第四條
|
師曰: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
第五條
|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
|
3.切診(原文第九、七)
|
第九條
|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
第七條
|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
|
原文分析:春季,肝旺,色青,脈弦,為隨其色。色白,脈浮,則是肺乘肝,可用清金平木法治療(如:化肝煎)。
|
|
化肝煎:(青皮、陳皮、芍藥各6g 、牡丹皮、梔子(炒)、澤瀉(血見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g、土貝母6~9g)
|
論治原則
|
(原文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
|
第十四條
|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
|
|
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
|
原文分析:表里同病,當分緩急。“治虛證者,以養正為急,正氣不固,則無以御邪而卻疾,治實證者,以逐邪為急”。
|
第十五條
|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
|
原文分析:痼疾——舊病,卒疾——新病。新舊同病,宜分先后,先治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
第十六條
|
師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
|
原文分析:飲食與調護。所得——適應病情的飲食起居的因素。近其所喜,遠其所惡,適其所宜,是促進疾病向愈,防止病情惡化的基本原則。
|
第十七條
|
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馀皆仿止。
|
|
原文分析:所得——病邪相結合,臟病治腑(臟腑相合),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
|
1.豬苓湯(豬苓、澤瀉、茯苓、阿膠、滑石各1兩)育陰,清熱,利小便。(熱邪、水邪)。
|
轉歸與預后
|
(原文第十一、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