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 | 中文名稱 | 詞義解釋 |
chain reaction | 鏈式反應 | 見核裂變。 |
Chandrasekhar | 錢德拉塞卡 | Chandrasekhar,Subrahmanyan,錢德拉塞卡,薩布拉曼揚(1910-95),出生在印度的美國天體物理學家,以其對演化晚期的恒星,特別是白矮星的理論研究和關于黑洞的數學理論最為著名。 錢德拉塞卡1910年10月19日生于當時屬印度、現為巴基斯坦領土的拉合爾。1930年畢業于馬德拉斯大學。由于正規物理課程太陳舊,錢德拉塞卡通過閱讀大學圖書館學術雜志上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魏納·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和歐文·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的研究論文以及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的專著《原子結構和光譜線》,自修了量子理論的新物理學。他在念大學本科時就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憑著這項工作他獲得赴英國學習的獎學金。 1930年7月,在駛往英國的輪船上,錢德拉塞卡用他掌握的量子物理學知識進行了一些計算,證明白矮星僅當其質量小于1.4倍太陽質量時才是穩定的,任何恒星在演化結束時的質量若超過這一數值(現在叫做錢德拉塞卡極限),將無限制地坍縮下去。 錢德拉塞卡的結果沒有得到他在劍橋的研究導師拉爾夫·福勒(Ralph Fowler)的特別重視,但這位年輕的印度研究生獲準將它發表在1931年的《天體物理學報》上。他在1933年快滿23歲時完成博士學業,被錄取為劍橋三一學院的特別研究生。 質量大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老年恒星必然無止境坍縮(成為我們現在稱之為黑洞的東西)這一斷言,使錢德拉塞卡陷入了同1930年代英國天文學偉大老前輩亞瑟·愛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的沖突之中。1935年愛丁頓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對這一思想加以嘲笑。部分由于這一沖突,錢德拉塞卡離開了劍橋轉往芝加哥大學工作,他覺得“我沒有必要老是這么戰斗。我宣布我是對的,其他人全錯了。我應該寫一本書,我應該說明我的觀點,然后我就離開這個課題。” 說話算話,錢德拉塞卡寫出了他的書(《恒星結構研究導論》),他轉而從事別的事情,從此形成了他一生的工作模式。他往往在一個特定研究領域工作數年時光,寫一本有關該課題的大部頭著作,然后轉到一個新領域。這樣,他研究了恒星動力學、恒星大氣及其他課題,1960年代做出關于廣義相對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應用的第一流研究,1970和1980年代則是黑洞的數學理論。他充分地施展了他的才能;錢德拉塞卡因其成就獲1983年諾貝爾獎,那是獎勵他關于黑洞的最新研究和他對白矮星穩定性的首次重要研究的——當然,他在那次海上航行時所做的計算早就得到了進一步研究的支持。 雖然白矮星和黑洞之間有一個中間階段(中子星),但錢德拉塞卡在1930年代是正確的,他當時說,一顆質量超過某個確定數量的死亡恒星必定無限制地坍縮。 1936年后,錢德拉塞卡終其一生都在芝加哥大學和所屬的葉凱士天文臺工作,1953年成為美國公民。同年他擔任《天體物理學報》主編,任職到1971年。盡管他在1930年代與愛丁頓有過對抗,他還是充滿感情撰寫了關于這位偉大天文學家的傳記,稱他是“他那個時代最卓越的天體物理學家”。 錢德拉塞卡于1995年8月21日因心臟病發作逝世。 |
Chandrasekhar limit | 錢德拉塞卡極限 | 一顆白矮星在自身重量作用下不致坍縮為中子星或黑洞所能夠擁有的最大可能質量。它幾乎準確等于1.4倍太陽質量。另見錢德拉塞卡、奧本海默-弗爾科夫極限。 |
chaos | 混沌 | 由簡單嚴格定律實際支配的系統中發生的不可預見和不規則的行為方式。混沌是由這種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性引起的,這些條件的微小變化都將導致很不相同的結果。這是介于完全可預見行為和完全無規行為之間的中間狀態。 舉一個對初始條件極端敏感的例子。如果你試圖將一支鉛筆豎立在它的尖端上,鉛筆總是會倒下;但是,即使它嚴格遵守引力定律,你也永遠無法預言它將怎樣倒下(只要你誠實無欺地試圖完美地豎立它)。 氣候系統常對初始條件極為敏感,這里有一個混沌的經典例子在起作用,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這個效應是說,巴西一只蝴蝶拍動翅膀可能改變非洲暴風雨系統的發展趨勢。 混沌使得不可能在不知道開始時系統中每個物體所有性質的準確數值——如系統中每個物體的精確位置和速度——的情況下預言某些系統將如何發展。對于天氣預報,這意味著要知道空氣中每個分子的位置和速度,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原則上也不可能,理由不單單是我們缺乏測量裝置;見量子理論)。 如果誤差引起系統行為變化不大,那它就是可以預言的。天氣有時可以預報,有時卻是混沌的,這就是天氣預報成了藝術和科學的混合物的原因。 在天文學中,混沌對太陽系天體軌道的計算特別重要。它使預報一個天體——例如一顆受到諸如巨行星等其他天體引力影響的一顆彗星——的準確軌道成為不可能。你可以隨心所欲計算越來越遙遠未來的軌道,但隨著計算的初始條件誤差影響的累積,它們將偏離真正軌道越來越遠。 |
charge | 電荷 | 某些基本粒子相互之間產生電力的一種性質。電荷分為兩類,被隨意地稱之為“正的”和“負的”。具有同類電荷的兩個粒子(如兩個電子)互相排斥,具有相反電荷的兩個粒子(如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互相吸引。后來,基本粒子的一些其他性質也被給予類似名稱,如色荷。(見夸克。) |
Charon | 冥王衛一 | 也譯為卡戎,冥王星的衛星,1978年由美國海軍天文臺的詹姆斯·克里斯蒂(James Christy)發現。冥王衛一在離冥王星19 400公里的軌道上每6.4天運行一周。它和冥王星一樣,是由水冰和凍結的甲烷構成的。冥王衛一的直徑約1 300公里,大于冥王星的一半。勿與半人馬星(Chiron)相混。 |
Chiron | 半人馬星 | 1977年查爾斯·科瓦爾(Charles Kowal)在土星和天王星軌道之間發現的一顆超彗星,或冰矮天體。半人馬星繞太陽運行一周要50年,它的直徑至少200公里。它可能是具有相似軌道的冰狀天體帶中最大和最亮的成員之一。勿與冥王衛一(Charon)相混。 |
CHON | CHON | 對生物有機體最重要的四個元素碳-氫-氧-氮的英文首字母縮略詞。讓紫外輻射或電火花通過盛有水(氫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和氨(氫和氮的化合物)的混合物的密封長頸瓶,這樣的實驗已經生成了更復雜的化合物氨基酸;氨基酸本身是組成蛋白質的砌塊,因此只差一步就到了生物體的分子。這個簡單的實驗證明一個事實:長頸瓶中的四種元素在生物體結構中占統治地位。 每一個活著的人含有大約65%的水,但甚至另外1/3的身體也主要由與水的成分相同的元素氫和氧的原子,再加上碳和氮所組成。你身體的多達96%是由CHON構成的。氫來自大爆炸,宇宙中到處都是;碳、氮和氧躋身恒星內部核合成的最豐富產品之列絕非偶然。生命在其進化過程中利用了能夠得到的材料,而生命形成的某些步驟可能是在含有與長頸瓶中相同成分、且不缺少紫外光的星際云中發生的。 見宇宙豐度、胚種廣布假說。 |
Christie,Sir William Henry Mahoney | 克里斯蒂 | 克里斯蒂,威廉·亨利·馬霍尼爵士(1845-1922),英國天文學家,1881年成為第八任皇家天文官,1910年從該職位退休。他把格林尼治皇家天文臺的工作擴大到傳統方位測量以外的領域;為加強天文臺的觀測設備,他增加了一臺孔徑28英寸(71.1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和其他儀器;他倡議每天觀測太陽黑子和恒星的光譜學研究。克里斯蒂把該天文臺改造成了天體物理學中心以及守時和航海天文機構。 |
chromosphere | 色球 | 見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