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極具影響力,他逝世后,美國宇航局(NASA)以他之名命名了一個軌道天文臺,以此紀念他。 ![]() 圖解:1983年,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在獲得諾貝爾獎不久后與媒體見面。 在美國宇航局網頁上,“致天體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他'被世人稱為錢德拉’,該詞在梵語中意為'月亮’或'發光的’”。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于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拉合爾,當時屬于英屬印度。美國宇航局稱他是“20世紀杰出的天體物理學家之一,同時也是最早將理學研究與天文學研究結合起來的科學家之一?!贝笥倏迫珪a充道,他與威廉·A·福勒同獲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這個重大發現而誕生了當前公認的大質量恒星后期演化階段理論”。 ![]() 據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網站上的文章介紹,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 1931年至1935年間,他證明了一個上限——現在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指成為白矮星的最高質量。文中解釋道“這一發現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基礎,因為它證明了比太陽更大的恒星必須爆炸或形成黑洞”。然而,當他首次提出該理論時,遭到了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內的眾人反對,“他們不相信錢德拉塞卡的研究結果,即恒星不可能坍縮成一個點”。 ![]() 錢德拉在為諾貝爾獎委員會撰稿時描述了他是如何接觸研究項目的,他寫道:“我的科學工作遵循固定的模式,有研究目的,主要是通過觀察后的得出觀點。在實踐中,這個任務包括我選擇的(經過一些考驗和磨難)某個環境,這里適合歷練,并且與我的愛好、能力和氣質相容。經過幾年的學習,我覺得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知識,并且證實了自己的觀點,我有一種將這些觀點從各個層次梳理并公之于眾的沖動。 ![]() 我的一生可分為七個時期:恒星結構,包括白矮星理論(1929-1939);恒星動力學,包括布朗運動理論(1938-1943);輻射傳遞理論,包括恒星大氣理論和氫負離子的量子理論以及行星大氣理論,包括照明理論和陽光照射天空的極化(1943-1950);流體動力學和水磁穩定性,包括瑞利-貝納德對流對流理論(1952-1961);橢圓形平衡數的平衡和穩定性,部分與Norman R. Lebovitz(1961-1968)合作;廣義相對論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1962-1971);和黑洞的數學理論(1974-183)。” ![]() 1999年,也就是錢德拉塞卡于1995年8月21日去世的四年后,美國宇航局為紀念他而發射了一個名為錢德拉的X射線天文臺,用于研究宇宙天體的X射線輻射。 相關天文知識 錢德拉塞卡極限(The Chandrasekhar limit)指穩定的白矮星的最高質量,目前公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約為1.4 M (2.765×10^30 kg)。 ![]() 圖解:白矮星模型的半徑相對于質量圖。 白矮星主要通過電子簡并壓力來抵抗引力坍縮(相較于通過熱壓抵抗坍塌的主序星)。錢德拉塞卡極限是指恒星核心中的電子簡并壓力不足以平衡自引力的最高質量。因此,質量大于極限的白矮星會受到進一步的重力坍縮,演變成不同類型的恒星殘骸,如中子星或黑洞,質量低于極限的則成為穩定的白矮星。[4]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JEFF GLORFELD- cosmosmagazine-墜星河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內聯系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翻譯:天文志愿文章組-墜星河 審核:天文志愿文章組- 終審:天文志愿文章組-PN結 排版:天文志愿文章組-零度星系 美觀:天文志愿文章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原文來自:https:///space/science-history-the-astrophysicist-who-defined-how-stars-behave (必須保留原文鏈接!!) 本文由天文志愿文章組-墜星河翻譯自cosmosmagazine的作品,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于三十日以內聯系運營者刪除。 注意:所有信息數據龐大,難免出現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海涵以及歡迎斧正。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轉載請取得授權,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