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道路 注定是孤獨的 前段時間,實習生小天被畢業論文(導師)虐得慘不忍睹,1稿2稿3稿……終稿,終稿1,終稿2。。。(現在想想,仍然心有余悸) 而超模君就一臉不屑:你試過當眾被導師手撕論文么? 小天:這。。。(是要給我講故事了嗎?) 超模君:就是今天要講的這位孤獨的天才。 1910年10月19日,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出生在英屬印度的旁遮普地區(現在的巴基斯坦)的一個名門家庭,家境優渥。
拉曼 起初,錢德拉只是在家里學習,直到12歲,在去到清奈的高中就讀。在學校里,錢德拉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數學才華尤其突出,在當地有神童之譽。出于對數學的興趣,錢德拉了解到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并把他作為自己的偶像,立志成為數學家。 不過,在父親的堅持下,錢德拉轉而學習物理,并于1925年進入到清奈院長學院物理系學習。數學天賦好,物理自然上手也快,再加上錢德拉本身勤奮好學,錢德拉很快成為物理系的佼佼者,并開始在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1928年,著名物理學家索末菲來到院長學院訪問,一眼便相中了錢德拉,還把自己將要發表的關于費米-狄拉克統計的論文送給了錢德拉,幸運的是,錢德拉是世界上首次閱讀此論文的人之一。
就在這一年,經常去讀書館學習的錢德拉,偶然間看到了英國物理學家福勒(Fowler)的《論致密物質》以及愛丁頓的《恒星的內部結構》,他被論文中的內容深深吸引,開始了解到白矮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地愛上天文物理。
由于錢德拉的成績異常突出,印度政府專門為他設立了獎學金,資助他去英國深造,而這正是錢德拉所希望的,因為英國劍橋有他喜愛的福勒和愛丁頓。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1930年,19歲的錢德拉大學畢業,已經被劍橋大學錄取,并于7月31日登上去英國的輪船。 在那個時候,從印度去英國需要長達18天的海上航行,勤奮的錢德拉表示絕不能就這樣白白浪費掉這十幾天,便帶了偶像愛丁頓的《恒星的內部結構》來解解悶,并且打算重新計算福勒的推論(電子是非相對論性的粒子并遵循牛頓定律,白矮星的密度同它的質量的平方成正比),試圖將因相對論所引起的變化加入到福勒理論中,期望求出福勒理論的一個簡潔的、相對論性推廣。 福勒 輪船上,當其他人都沉浸在美酒、音樂和舞蹈的狂歡中時,錢德拉沉迷于他的演算,算著算著,竟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在當時,恒星的白矮星階段被認為是一切恒星演化過程的最終階段,但是此時此刻的錢德拉通過計算,發現并不是所有恒星都能演化成白矮星,當恒星質量超過某一上限時,它的最終歸宿將不會是白矮星!并且錢德拉初步計算出這個上限就是1.44倍的太陽質量!(后來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 恒星演化 錢德拉深知這個發現會引發一場天文物理的革命,便滿懷激動的心情將這些相關計算記錄下來。
到達劍橋大學之后,錢德拉十分幸運地跟著他的偶像福勒一起進行研究工作。剛開學的時候,錢德拉就把他在來英途中所算出的結果給福勒看,希望得到福勒的認可。 然而,福勒對錢德拉的結果表示強烈懷疑,也不同意資助錢德拉的文章在皇家學會發表。 無奈之下,錢德拉只好將文章改投美國《天體物理學報》雜志。結果,該雜志將文章交給了完全不懂天文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卡爾·埃卡特審閱,一年之后,終于將錢德拉的文章發表了,但卻沒有引起任何關注。。。 后來,錢德拉又將關于白矮星質量上限的計算遞交給自己的另一位偶像——愛丁頓。
愛丁堡的重視讓錢德拉有點受寵若驚,但同時也鼓舞了之前屢屢受挫的錢德拉。 錢德拉埋頭苦干四個月,終于完成了白矮星的完整理論,并將此寫成了論文,隨時準備著發表。 1935年的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錢德拉進行了長達30分鐘的演講(在愛丁頓的強烈建議下,皇家學會終于同意給這位年輕人由之前15分鐘的增加到30分鐘),躊躇滿志地將自己關于白矮星的發現公布于眾! 然而,在錢德拉作完報告后,愛丁頓走上講臺,立馬將錢德拉的講稿撕成兩半,宣稱這完全是謬論!
從此,錢德拉就與愛丁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而當時人們對愛丁頓的話深信不疑,在這場關于恒星演化的爭論中,都毫不猶豫地站在愛丁頓這邊。愛丁頓的權威無法忽視,就連量子力學的幾位大牛玻爾、狄拉克、泡利盡管私底下認可錢德拉的理論,也不愿公開聲明支持錢德拉。 黑洞物理學研究就因為這樣而停滯了30年。。。 被愛丁頓公開抨擊多次之后,錢德拉已經無法在英國立足,只好去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另尋出路,并且決定放棄對關于白矮星的研究課題。 至于為何離開自己一直研究的領域,錢德拉是這樣說的:
就是因為愛丁頓的打壓,讓錢德拉意識到,一個人不能總在一個領域霸占權威,因為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在功成名就之后,還能長久保持謙虛好學的精神,甚至還會阻礙一個年輕人的發展。 從此,錢德拉便形成了每當在一個領域做出成績之后,就毫不猶豫地放棄,轉而去研究另一個領域的作風。 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初期,由于愛丁頓等英國天文物理權威人士的抨擊,盡管錢德拉教學嚴謹,板書講稿整潔優美到可以拿去印刷出來,還是沒有幾個人去聽他的課。 而當時令錢德拉經常不惜幾百英里的車程去到芝加哥大學上課的兩位學生,就是中國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3年,錢德拉因對“恒星結構和演化中物理過程重要性的理論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沒錯,就是53年前錢德拉在赴英的旅途中所計算出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此時的錢德拉已經年過七旬,兩鬢斑白,顫抖著手,接過了這個遲到了53年的榮譽,終于得到認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