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現行中醫基礎理論把五行定義為金、木、水、火、土5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定義是事物本質的反映,把五行看作5種基本元素,這是從西方近代科學構成論的角度來看中醫五行的本質。所謂構成論是指世界萬物以一種或幾種單一的始基物質構成,事物的多樣性可由基物質的數量和組合方式得到說明,如在古印度哲學中認為地、水、火、風4大物質因素構成萬物;又如古西臘的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論認為:火、氣、水、土是不可變化的原始實體。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原子是不可變化的原始實體。原始實體在統一力量的作用下彼此結合,創造出不同的物體;而在分裂力量作用下,物體就被分解成最初的成分。因此,古印度“四大”理論、西方四元素論、原子論是構成論概念。現行中醫基礎理論無疑受這一觀點影響,筆者認為如何看待中醫五行學說本質,應追本溯源,從其源流及《黃帝內經》對五行學說的運用中去分析。
![]() 1 中醫五行學說的源流
中醫五行學說來源于哲學的五行學說,哲學五行學說的源頭有二:一是《堯典》(殷末周初成書)、《夏小正》(相傳是夏代歷法)反映出的遠古及夏商時期時令、月令思想;二是《左傳》《國語》中反映出的五材說,后《尚書·洪范》在五材說的基礎上發展出反映事物性質的原始五行說。戰國中期托名管仲所作的《管子》提出“精氣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分陰陽,陰陽二氣的運動產生四時的生長、收藏現象,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于是以氣為物質基礎融合了時令、月令思想和原始的五行說,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五行配位圖式。圖示中以事物的時空位置及事物性質整合自然界和人類活動,是五行學說思想的集中體現。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編寫的《呂氏春秋》則繼續完善了這一五行配位圖式,西漢初期淮南王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首次明確表述了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西漢中期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則在天人相應思想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論,把五行學說運用于倫理道德領域,五行配位圖式由此統攝了物質與精神世界。《淮南子》《春秋繁露》的成書標志著哲學意義上的五行學說發展完備,當時的醫家迅速吸收并運用其指導《黃帝內經》的寫作,《黃帝內經》借用五行功能特點認識、分類機體臟腑官竅、肢體百骸等,并與自然界諸事物相聯系,形成了以五藏為核心的天、地、人三部一統的藏象系統模型,分別為東方肝木、南方心火、中央脾土、西方肺金、北方腎水等五系統,其特點是將人的生命現象納入五行配位模式之中,實現了哲學五行學說與人體科學、醫學的結合,便形成了中醫的五行學說。
2 中醫五行學說的屬性
2.1 五行的時空屬性《堯典》載,帝堯任命羲和為掌管歷法的官員,負責觀測天象活動,制定歷法,以“敬授人時”,依時組織農事活動;帝堯還安排羲和四子分別至東、南、西、北四方測定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四時日影。這種安排反映了四方與四時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初步形成了春——東、夏——南、秋——西、冬——北的時空配位。此外,文中還把物候、農事及社會活動同星象、太陽運行、季節、方位等時空因素緊密連接在一起,描繪了一副天人相應的畫面。這種以時空屬性為載體整合世界萬事萬物的思想正是后來《夏小正》《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其他時令、月令文獻中所體現的五行配位圖示的萌芽,諸五行配位圖式中皆以四時、五方、時辰、節氣等時空因素對事物性質、物候、方位、音律、顏色進行統攝,因此,時空屬性是哲學五行的重要屬性。
中醫五行學說繼承了《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五行配位圖式,在此基礎上將五臟、五體、五竅、五華、五液、五志等機體結構與功能同四時、五方、節氣、時辰等時空因素,及五行、五氣等自然界現象聯系起來,構建了天、地、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其中時空因素依然是統攝因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這里肝木系統以方位東方為統攝,其余各系統仿此,反映了五行學說的空間屬性。又如《金匱真言論》日:“五臟應四時。”《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心者通于夏氣,肺者通于秋氣,肝者通于春氣,脾者通于土氣,腎者通于冬氣。”《四氣調神大論》日:“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些論述反映了中醫五行學說的時間屬性,綜合起來可以看出時空屬性是中醫五行學說的基本屬性。
2. 2五行的功能屬性
五行來自五材,五材是直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及制造其他生活物品最基本的五種材料。對木、火、土、金、水這些物質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國語·鄭語》日:“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等合,以成百物。”說明五材是古代人民制作百物、維持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尚書·洪范篇》則首次明確指出“五行”內涵為金、木、水、火、土,日:“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曰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以革作辛,稼穡作甘。”文中還指出了五行的性質和性味,即五行的功能。之后,《管子》配位圖示認為:春氣日風,風生木;夏氣日陽,陽生火;中央四時風雨生土;秋氣曰
陰,陰生金;冬氣日寒,寒生水。風是一種陽氣,寒為陰氣,中央四時風雨為陰陽和平之氣,故陽氣生木與火,陰氣生金與水,陰陽平和之氣生土。《管子》根據五行的陰陽屬性把五行納入五行配位圖示之中,陰陽屬性即氣的寒熱升降屬性,是功能屬性的高度提煉。《呂氏春秋》五行學說提出了“四季盛德觀”,認為春季其德在木,春季萬物生發與木條達升發之性相通;夏季其德在火,夏季溫熱與火之炎上性質相通;秋季其德在金,秋之涼肅與金之斂降性質相通;冬季其德在水,冬季閉藏與水之封藏性質相通。
中醫學借用木、火、土、金、水5類物質的特性、分類方法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藏象系統,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從功能上解釋為:心陽有溫煦作用,似火之炎上,故心屬火;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濡養全身之功似土之稼穡,故脾屬土;肺以肅降吸人自然界清氣似金之收斂,故肺屬金;腎藏陰精潤澤五臟,故腎屬水;肝主疏泄,升發氣機似木之喜條達舒暢,故肝屬木。五臟與五行相配,取決于功能特點,這反映了五行的功能屬性。
2.3 五行的關系屬性
五行的關系即五行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包括五行每一行的內部及五行之間的聯系。《淮南子》在氣象學中發現了五行生克的機制,對五行相生相克關系首次作了明確表述。《天文訓》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地形訓》日:“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薺冬生仲夏死。”《春秋繁露》總結了五行生克的常規機制,即“比相生、間相勝”。對于五行各行內部同類諸事物的聯系,《呂氏春秋·應同》提出了自然界事物存在同類相招的現象,即“類故相召,氣同聲合,聲比相應”;《春秋繁露》則指出“同類相動”,即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而動,其互動的媒介是氣。《黃帝內經》綜合了五行生克思想與同類相動思想,提出五大藏象系統中每一系統內部各事物存在通應關系或相生關系。其中天人之間即五臟與自然界聯系部分主要為通應關系,以肺系統為例,肺與自然界聯系鏈為肺(小腸)一秋季一燥一西方一白色一辛味一商音,其要素之間關系為通應關系;而機體結構內部聯系部分,即五臟與五體、五竅、五華、五液、五志等機體功能與現象的聯系,主要存在著相生關系,即衍生或促進的關系,以肺系統為例,肺一大腸一皮一鼻一毛一涕一悲一手太陰經聯系鏈中存在著相生關系。中醫學認為:五臟系統之間則存在著相生相克關系。相生關系指五臟系統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助長的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素問·五臟生成論》......日:“心......其主腎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腎......其主脾也。”此外,在《黃帝內經》運氣七篇中對五行生克關系有新的發展,提出了亢害承制、五行乘侮勝復等復雜關系。
2.4五行的精神屬性
在古代典籍中《春秋繁露》首次將人的情志納入五行配位圖式,《王道通三》日:“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又日:“喜氣為暖而當春,怒氣為清而當秋,樂氣為太陽而當夏,哀氣為太陰而當冬。”71因此,董仲舒提出喜、怒、哀、樂等情志與四時之氣一樣具有陰陽屬性,不同季節通應著不同的情志,故五志也可納入五行配位系統中,這對同時代創作的《黃帝內經》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黃帝內經》則認為肝之志為怒,與春木相應;心之志為喜,與夏火相應;脾其志為思,與長夏土相應;肺之志為悲,與秋金相應;腎之志為恐,與冬水相應。故五行并不只是代表物質,還可代表精神情志,五行具有精神屬性。
3 中醫五行學說的本質
從中醫五行學說的源流與屬性看出,中醫學認為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氣是萬物本原,在氣的層次有構成論傾向,但在陰陽層次已是一個性質概念,五行更是一個性質概念,具有時空、功能、關系、精神屬性。其中時空與功能屬性是五行的兩個根本屬性,關系屬性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屬性,五行可以表示物質,也可表示精神。因此,其本質不能以構成論思維方法來定義,不能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4 小結
五行學說根本內容是在天人相應基礎上概括出來的五行配位圖示,是五大分類系統,金、木、水、火、土是從天、地、人五大分類系統中抽取出來的總代表,是五大類事物的“象”,《素問·六節藏象論》日:“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充分說明了中醫五行的本質是“象”,所謂“象”,即觀物取象,是人腦在事物表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其各方面信息的綜合抽象與概括。本研究認為:中醫五行可以定義為五行學說,把世界萬事萬物根據其屬性分為五大類,五行是這五大類事物的“象”,是對這五大類事物功能、時空狀態、彼此之間關系的綜合反映。
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現行中醫基礎理論把五行定義為金、木、水、火、土5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定義是事物本質的反映,把五行看作5種基本元素,這是從西方近代科學構成論的角度來看中醫五行的本質。所謂構成論是指世界萬物以一種或幾種單一的始基物質構成,事物的多樣性可由基物質的數量和組合方式得到說明,如在古印度哲學中認為地、水、火、風4大物質因素構成萬物;又如古西臘的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論認為:火、氣、水、土是不可變化的原始實體。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認為:原子是不可變化的原始實體。原始實體在統一力量的作用下彼此結合,創造出不同的物體;而在分裂力量作用下,物體就被分解成最初的成分。因此,古印度“四大”理論、西方四元素論、原子論是構成論概念。現行中醫基礎理論無疑受這一觀點影響,筆者認為如何看待中醫五行學說本質,應追本溯源,從其源流及《黃帝內經》對五行學說的運用中去分析。
![]() 1 中醫五行學說的源流
中醫五行學說來源于哲學的五行學說,哲學五行學說的源頭有二:一是《堯典》(殷末周初成書)、《夏小正》(相傳是夏代歷法)反映出的遠古及夏商時期時令、月令思想;二是《左傳》《國語》中反映出的五材說,后《尚書·洪范》在五材說的基礎上發展出反映事物性質的原始五行說。戰國中期托名管仲所作的《管子》提出“精氣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分陰陽,陰陽二氣的運動產生四時的生長、收藏現象,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于是以氣為物質基礎融合了時令、月令思想和原始的五行說,形成了一個初步的五行配位圖式。圖示中以事物的時空位置及事物性質整合自然界和人類活動,是五行學說思想的集中體現。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編寫的《呂氏春秋》則繼續完善了這一五行配位圖式,西漢初期淮南王劉安組織編寫的《淮南子》首次明確表述了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西漢中期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則在天人相應思想基礎上提出天人感應論,把五行學說運用于倫理道德領域,五行配位圖式由此統攝了物質與精神世界。《淮南子》《春秋繁露》的成書標志著哲學意義上的五行學說發展完備,當時的醫家迅速吸收并運用其指導《黃帝內經》的寫作,《黃帝內經》借用五行功能特點認識、分類機體臟腑官竅、肢體百骸等,并與自然界諸事物相聯系,形成了以五藏為核心的天、地、人三部一統的藏象系統模型,分別為東方肝木、南方心火、中央脾土、西方肺金、北方腎水等五系統,其特點是將人的生命現象納入五行配位模式之中,實現了哲學五行學說與人體科學、醫學的結合,便形成了中醫的五行學說。
2 中醫五行學說的屬性
2.1 五行的時空屬性《堯典》載,帝堯任命羲和為掌管歷法的官員,負責觀測天象活動,制定歷法,以“敬授人時”,依時組織農事活動;帝堯還安排羲和四子分別至東、南、西、北四方測定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四時日影。這種安排反映了四方與四時之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初步形成了春——東、夏——南、秋——西、冬——北的時空配位。此外,文中還把物候、農事及社會活動同星象、太陽運行、季節、方位等時空因素緊密連接在一起,描繪了一副天人相應的畫面。這種以時空屬性為載體整合世界萬事萬物的思想正是后來《夏小正》《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其他時令、月令文獻中所體現的五行配位圖示的萌芽,諸五行配位圖式中皆以四時、五方、時辰、節氣等時空因素對事物性質、物候、方位、音律、顏色進行統攝,因此,時空屬性是哲學五行的重要屬性。
中醫五行學說繼承了《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五行配位圖式,在此基礎上將五臟、五體、五竅、五華、五液、五志等機體結構與功能同四時、五方、節氣、時辰等時空因素,及五行、五氣等自然界現象聯系起來,構建了天、地、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其中時空因素依然是統攝因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這里肝木系統以方位東方為統攝,其余各系統仿此,反映了五行學說的空間屬性。又如《金匱真言論》日:“五臟應四時。”《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心者通于夏氣,肺者通于秋氣,肝者通于春氣,脾者通于土氣,腎者通于冬氣。”《四氣調神大論》日:“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些論述反映了中醫五行學說的時間屬性,綜合起來可以看出時空屬性是中醫五行學說的基本屬性。
2. 2五行的功能屬性
五行來自五材,五材是直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及制造其他生活物品最基本的五種材料。對木、火、土、金、水這些物質材料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國語·鄭語》日:“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等合,以成百物。”說明五材是古代人民制作百物、維持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尚書·洪范篇》則首次明確指出“五行”內涵為金、木、水、火、土,日:“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曰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以革作辛,稼穡作甘。”文中還指出了五行的性質和性味,即五行的功能。之后,《管子》配位圖示認為:春氣日風,風生木;夏氣日陽,陽生火;中央四時風雨生土;秋氣曰
陰,陰生金;冬氣日寒,寒生水。風是一種陽氣,寒為陰氣,中央四時風雨為陰陽和平之氣,故陽氣生木與火,陰氣生金與水,陰陽平和之氣生土。《管子》根據五行的陰陽屬性把五行納入五行配位圖示之中,陰陽屬性即氣的寒熱升降屬性,是功能屬性的高度提煉。《呂氏春秋》五行學說提出了“四季盛德觀”,認為春季其德在木,春季萬物生發與木條達升發之性相通;夏季其德在火,夏季溫熱與火之炎上性質相通;秋季其德在金,秋之涼肅與金之斂降性質相通;冬季其德在水,冬季閉藏與水之封藏性質相通。
中醫學借用木、火、土、金、水5類物質的特性、分類方法形成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藏象系統,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于肝、心、脾、肺、腎五臟,從功能上解釋為:心陽有溫煦作用,似火之炎上,故心屬火;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濡養全身之功似土之稼穡,故脾屬土;肺以肅降吸人自然界清氣似金之收斂,故肺屬金;腎藏陰精潤澤五臟,故腎屬水;肝主疏泄,升發氣機似木之喜條達舒暢,故肝屬木。五臟與五行相配,取決于功能特點,這反映了五行的功能屬性。
2.3 五行的關系屬性
五行的關系即五行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包括五行每一行的內部及五行之間的聯系。《淮南子》在氣象學中發現了五行生克的機制,對五行相生相克關系首次作了明確表述。《天文訓》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地形訓》日:“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秋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薺冬生仲夏死。”《春秋繁露》總結了五行生克的常規機制,即“比相生、間相勝”。對于五行各行內部同類諸事物的聯系,《呂氏春秋·應同》提出了自然界事物存在同類相招的現象,即“類故相召,氣同聲合,聲比相應”;《春秋繁露》則指出“同類相動”,即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而動,其互動的媒介是氣。《黃帝內經》綜合了五行生克思想與同類相動思想,提出五大藏象系統中每一系統內部各事物存在通應關系或相生關系。其中天人之間即五臟與自然界聯系部分主要為通應關系,以肺系統為例,肺與自然界聯系鏈為肺(小腸)一秋季一燥一西方一白色一辛味一商音,其要素之間關系為通應關系;而機體結構內部聯系部分,即五臟與五體、五竅、五華、五液、五志等機體功能與現象的聯系,主要存在著相生關系,即衍生或促進的關系,以肺系統為例,肺一大腸一皮一鼻一毛一涕一悲一手太陰經聯系鏈中存在著相生關系。中醫學認為:五臟系統之間則存在著相生相克關系。相生關系指五臟系統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助長的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素問·五臟生成論》......日:“心......其主腎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腎......其主脾也。”此外,在《黃帝內經》運氣七篇中對五行生克關系有新的發展,提出了亢害承制、五行乘侮勝復等復雜關系。
2.4五行的精神屬性
在古代典籍中《春秋繁露》首次將人的情志納入五行配位圖式,《王道通三》日:“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又日:“喜氣為暖而當春,怒氣為清而當秋,樂氣為太陽而當夏,哀氣為太陰而當冬。”71因此,董仲舒提出喜、怒、哀、樂等情志與四時之氣一樣具有陰陽屬性,不同季節通應著不同的情志,故五志也可納入五行配位系統中,這對同時代創作的《黃帝內經》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黃帝內經》則認為肝之志為怒,與春木相應;心之志為喜,與夏火相應;脾其志為思,與長夏土相應;肺之志為悲,與秋金相應;腎之志為恐,與冬水相應。故五行并不只是代表物質,還可代表精神情志,五行具有精神屬性。
3 中醫五行學說的本質
從中醫五行學說的源流與屬性看出,中醫學認為氣生陰陽,陰陽生五行。氣是萬物本原,在氣的層次有構成論傾向,但在陰陽層次已是一個性質概念,五行更是一個性質概念,具有時空、功能、關系、精神屬性。其中時空與功能屬性是五行的兩個根本屬性,關系屬性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屬性,五行可以表示物質,也可表示精神。因此,其本質不能以構成論思維方法來定義,不能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4 小結
五行學說根本內容是在天人相應基礎上概括出來的五行配位圖示,是五大分類系統,金、木、水、火、土是從天、地、人五大分類系統中抽取出來的總代表,是五大類事物的“象”,《素問·六節藏象論》日:“藏象何如?岐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為陽中之太陽。”’充分說明了中醫五行的本質是“象”,所謂“象”,即觀物取象,是人腦在事物表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其各方面信息的綜合抽象與概括。本研究認為:中醫五行可以定義為五行學說,把世界萬事萬物根據其屬性分為五大類,五行是這五大類事物的“象”,是對這五大類事物功能、時空狀態、彼此之間關系的綜合反映。 |
|
來自: johnney908 > 《讀醫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