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詮 重刻真詮小引 先君蚤歲得真詮一書,奉為養生正宗。精神漸旺,定當總卯。 即蒙指示,洎先君晚年,復題簡端曰:平生閱歷四方丹術甚多,迷謬錯出,不如此書潔凈精微,可以守約自得。叮嚀切摯,留藏篋衍。歲月荏苒,楮墨糢糊,恐日久失傳,因重梓之以承先君遺志,愿與識者共證焉。 康熙庚寅孟冬朔詠真山人彭定求識 真詮序 修煉之學,其道有二,文始經曰: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忘精神者,虛極靜至,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此虛無大道之學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體,火符以為用。煉精成炁,煉炁成神,煉神還虛,此以神馭炁之學也。學虛無大道者,雖不著于精炁,然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有無隱顯,變化莫測,其壽無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舉上而兼下也,以神馭炁,則著于精炁矣。然保毓元和,運行不息,沖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神,長生不死。是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虛無大道,是法身上事。以神馭炁,是色身上事。此二端雖大小不同,然惟此為金丹之真諦,大道之正宗。體之有益,修之則成。非若旁門小術,勞而無功者比。昔余初遇我祖師時,求示長生之學,我祖曰:長生之學,有真有偽。偽者方士之術,真者道上之道。余遂受教,幸得超凡夫、方士之術。如食草木之,實服金石之精,以及采陰補陽之法是也。道士之道,忘精神與見精神二端是也。從乎術,欲求乎長生,必反自伐其生。從乎道,不惟長生,而直證無生。真偽道術之懸殊,具正眼者,自能辨之。獨是古來道書,充棟古之仙師。設為種種譬喻,借物立名,借名寓意。固以真道難言,要亦包含影略,不欲明言之耳。奈何后之學者,泥文執象,譬喻上重添譬喻,緾裹滯著,益增垢穢。是以裒集群書,平易切實者采之,支離煩碎者刪之。復為注解,隱微闡揚宗旨,編成一書,分作三卷。令學者閱之,胸中湛然明凈。屏除一切跡象,專于精氣神上著力進步,庶道可明,仙可成矣。分別正道,自知旁門小術之非。剖明實學,便識證果成真之路。使希仙者不致問道于盲,是編實有小補云。 遇真記 予臥病九江西林寺,有黃冠來憩宇下,漫就之,察其氣象似有道者。問其年,八十九年。其生天順之六年,其祠簿則成化七年所給也。豐神磊落,如四十許人,種發被耳未盡皤。問其名,曰:葆真子陽道生也。 予曰:“先生之齒,長矣。而其神觀不衰,意者有長生久視之道乎?長生久視可學乎?”。 葆真子曰:“君之貌類儒者,亦知孟子之言乎?”曰:“妖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修身詎有外,于存心養性耶。存心養性則能立命,立命者,造化在我,長生烏足以盡之。故凡求長生者,皆以妖壽二其心者也。” 予愕然曰:“孟子之言則然矣,然玄宗之所謂學天仙者,非歟”。 葆真子曰:“皆人也,皆冠、皆履、皆行、皆止、皆默、皆語、皆生、皆死、而獨曰仙是有以異乎人也,皆仙也。而獨曰天仙是有以同乎天也。天者,尊而無上,神而莫測者也。今夫人亦甚眇矣,所以可為天仙者,以其心,天之心也。心,天之心,必復其性之初。不復其性之初,則汩于情之未。復性,所以之。天汩情,所以之。人之人也者,猶夫人也。凡吾之所存無,以甚異于人,而乃欲超乎人。其于天,未有萬分之一相應也。而曰我烹、我鉛、我煉、我永天仙矣,不亦謬乎?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天道者,天心也。夫能心天之心,然后能行天之行。中庸之能盡其性,則可與天地參。子儒者,曷不蹈之”。 予曰:“即如子所云,玄宗奈何以養性為孤陰,而謂其無成?” 葆真子曰:“此非知道之言也,性即道也。陰陽氣也,二俱不離,亦不雜以性為孤陰,是以氣語道也。且性也者,無極之真,太虛之靈,二五之精。天之靈為上帝,其次為日月星辰。地之靈為后土,其次為社。山之靈為山神,水之靈為水神,草木昆蟲之靈為草木昆蟲之神,人之靈獨異乎哉?而曰孤陰,是不見性者也。故曰非知道之語也。” 予曰:“然則奚為而可?” 葆真子曰:“子獨察夫子之用心,其同乎人者幾?其同乎天者幾?去其人,就其天心,無不天乃所以為真人。人之至寶于真也,斯可語于天仙矣。” 予不覺爽然自失,匍匐起,再拜之曰:“先生殆非黃冠者流也,予今乃知玄宗之的。” 葆真子曰:“此非道生之說也,道生,受諸太虛。太虛,受諸寥陽。寥陽,受諸洞真。洞真,受諸云峰。云峰,受諸長春。長春,受諸重陽。”又曰:“吾有真詮二卷,巵談一卷,子試觀之。” 翌日,吾且之廬山,觀天池返。乃就女取書以行,遂行,挽之不可。予慎藏其書以竢然,竟不返。嗟夫,予不識葆真子之果為何如人也。今其書具存予,惜其抱斯懿而不顯于世,故為之刪潤而傳之,玄同子桑喬子木甫記。 嘉靖辛亥歲八月一日 玄家正眼目錄卷上會論 忘精神而超生之道 道詮三則 極玄宗旨 淘煉功夫 助機要語 卷中會論 見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原二則 太極體用陰陽之說 大丹取法造化之說 丹基二則 爐鼎之說 一點落黃庭之說 丹材六則 元炁為生身處之說 元精之說 元精即淫佚精之說 元炁生元精之說 去情義以養元和之說 修丹須斷欲之說 丹樞四則 元神用藥材之說 元神即思慮神之說 玄關一竅之說 大丹本柄之說 丹用五則 玄牝之說 橐籥之說 六十卦喻火候之說 年月日仁義喜怒賞罰喻火候之說 意為媒之說 卷下會論 丹事二十四則 安爐立鼎 入藥發端 產藥川源 坤為道廬 陽施陰受 凝神入炁穴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下手之功 胎息 失天 陽生 采取 定乾 黃道 火候 溫養 刑德 沖和 煉神 結丹 脫胎 還元 性命雙修 重刋道藏輯要 真詮卷上 葆真子陽道生傳本 守綱道人彭定求校正 按《修仙辨惑論》、《上品丹法中和集》最上一乘與《指玄篇》白雪、虛無、黃芽、圓覺之說,似皆知虛無大道之妙,但見地不徹,想像湊合。上攀性學,不能純至。下戀命宗,諸喻二俱失之矣。虛無大道,豈容有一毫夾雜哉! 忘精神而超生之道 道詮 極玄宗旨 趙古蟾心書曰:三教之道,同一心地法門。修仙者,修此而已。舍此而他求,皆旁蹊曲徑,苦己而勞形,終無所成。 夫心先天地而獨存,歷事變而不朽。先際無始,后際無終。廊徹玄通,靈明虛湛。所謂體也,遍周沙界。所謂用也,運用無方。靈變莫測,所謂神也。又曰:神者,性也。張紫陽悟真篇后序曰:欲免大患,莫若體夫至道。欲體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按心者,道之所自生,道之所自成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為,頓超彼岸。奈何世人性根迷鈍,執其有身,惡死悅生,卒難了悟。是以黃老悲其貪著,以修生之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然。豈若虛無大道,明心見性之學,為一了百了哉。 淘煉功夫 李清菴道德經會元曰:夫道始于無,始名于無名。擬議即乖,開口即錯。若說有道,道是恁么?既不可道,何以見道?畢竟如何即是?須索向二六時中,與居服食處,回頭轉腦處,較勘這個巍巍地,活潑潑地,不與諸緣作對的是個恁么。較勘來,較勘去,較勘到較勘不得處,忽然摸著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這個原是自家有的,自歷劫以來不曾變滅。 按:此是了心之功,甚簡易直截。譬如失卻鑰匙,尋來尋去,忽然摸索著,其慶快,當何如? 德之一字,亦是強名。不可得而執持,不可得而形容。凡存施設,積功累行,便是不德。若只恁么,不修習,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來,終身無德矣。信得及的,把從前學解見知、聲聞緣覺,一切掀倒。向平常踐履處,把個損字來受用。損之又損,到損不得處,自然玄德昭著,方信無為之有益。 按:此是治行之功,凡修行須行解相應,若專務校勘,而業習不除,終難入道。蓋至道雖無修無證,而塵心要日損日消。 司馬子微《坐忘論》曰:第一斷緣簡事。斷緣者,斷世事之攀緣也。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恬簡日就,塵累日薄。跡彌遠俗,心彌近道。 或顯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遺問慶吊,以事往還。或假修隱逸,惟希升進。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并巧運機心,以干時利。湥妨正業,皆應絕之。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舊緣漸斷,新緣莫結。修道之人,莫若簡事。知其閑要,識其輕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藥。眾皆徇之,自致亡敗,何迷之甚也。 第二治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所以學道之初,須要安坐,收心離境,心無所有。因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受染,蒙蔽漸湥。流浪日久,遂與道隔。若凈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無復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守根不離,名曰靜定。日久病消命復,復而又續,自得知常。知則無所昧,常則無所變。出離生死,實由于此。 夫欲修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干心。然后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惟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法道安,心貴無所著。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令心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住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知矣。 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 除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 凡心躁,靜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或息之而不得,或暫得而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汗流,久久柔軟,方乃調熟。勿以暫收不得,遂廢平生之業。 少得靜,己則行住坐臥之時,涉事喧閡之處,皆須作意安之。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縱得暫安,還復散亂。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和馴熟,自得安閑。無問晝夜,行住坐臥,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若心得安,即須安養,莫有惱觸。少得安閑,即堪自樂。漸漸馴狎,惟益清遠。 如有時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復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性,為子傷本,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煩邪亂想,隨覺則除。若聞毀譽、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將心受。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即是非善惡,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內心既無所著,外行亦無所為。非凈非穢,故毀譽無從生。非智非愚,故利害無由撓。實則順中為常,權則與時消息。茍免諸累,是其智也。若束心太急,則又成疾,氣發狂癡。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適。 若非時非事,役思強為者,自為不著,終非真學。何耶?心如眼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動亂。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難得定。有如良田,荊棘未除,雖下種子,嘉苗不茂。愛欲思慮是心荊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永斷覺知,入于忘定。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元來不別。若惟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誤爾。若遍行諸事,言心無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極非。真學之流,特宜戒此。 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 第三真觀。夫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守其本。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息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可觀妙。 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須當虛襟以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燥,若因事煩燥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又曰:唯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無事,心常安泰。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跡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前雖斷緣簡事,若病有難除者,但依法觀之。如色病重者,當知染色都由想爾。想若不生,終無色事。當知色想,外空色心,內忘妄想。心空,誰為色主?經云:色者,想爾想,悉是空,何關色也。 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刎,而乃引他刀,以自割其頸也。他自為惡,不遣我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故見為惡者,不須嫌。為善者,不須慕。何以然耶?同障道故(此言本體與他人之善惡無異,非以好惡、真心為可泯滅也)。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之與命,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惟有智者善達之。樂天知命,故不憂,何貧病之苦也。莊云:業入而不可舍。經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業。由此言之,真命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勛一立,榮祿終身。今有貧病,惱亂我身,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凡苦事來迫我心,不以此觀而生憂累,如人逢賊,不立功勛,棄甲背軍,逃亡獲罪,去樂就苦,何足憫哉。貧病交苦者,當觀此苦,由有我身,若無我身,患無所托。 第四泰定。無心于定,而無所不定,名曰泰定。 制而無著,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真定也。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惡,故來就喧。以無著為真常,以有事為應跡。 第五發慧。莊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心為道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今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雪柔埏,復歸純靜。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 慧既已生,寶而懷之,勿以多智而傷于定。非生慧難,慧而不用,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慧而不用,為無道過,故得深證真常。又曰慧而不用,益資定慧。善巧方便,惟能入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則傷定,傷定則無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莊云:古之知道者,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智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恬與智,定慧也。和理,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積久自成道德。 第六得道。山有玉草木,以之不雕。人懷道,形體以之永固。資熏日永,變質同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心惟道德。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于神,顯則神同于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癰。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云:身神并一,則為真身。西升經云:身神合同,故能長久。 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于形,淺則惟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致早終,經云尸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得道之人,身心有五時七候。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宿疾并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夭傷,還原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形,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自云慧覺,復稱成道,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按:司馬所言事心之功,始終完備,條理精密。雖不如前二段直捷,然循而行之,即入勝定。且無一言及于鉛汞、龍虎,見趣尤為卓越,豈惟羽流所當宗,亦吾人事心所不可闕也。 盤山語錄曰:修行人,當立決定志,時時刻刻精進煉心,不預未來,不可內存勝心,便望超脫。 修行人,當觀此身,如牽牛入屠市,步步近死所。以死為念,事事拼割,雖境物紛華,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它?以此煉心,故見功疾。 修行之人,每于動處、靜處,一切境界里,行住坐臥,念念在道,逢魔不變,遇害不遷。安穩處如此,險巇處亦如此。拼此一身,更無回顧,精進直前,生死不懼,便是個有志的人也。(以上言立志。) 凡初學修煉心地,須把從來私情眷戀、圖謀計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的心,一刀兩段著。又把所著的酒色財氣、人我是非、攀緣愛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罷盡。外無所累則身輕快,內無染著則心輕快。內外輕快,久久純熟,自無妄念。更須時刻護持照顧,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塵垢凈盡,一物不留,他時自然顯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個無上道人也。 修行人,須把從來心上染習偏重的念慮,著功夫,用氣力鍛煉割舍去,乃至此身限到,也要舍。況心念上的俱是虛妄。須一一除盡,便無煩惱障礙也。 身外一切事物,不足留心。眼前來往,與蚊蟲相似,拂去則快。便自心上難遣的,猛力遣去,那里便是輪回種子也。 二六時中,理會自己心地。看念慮生時,是邪是正。邪念即便泯滅著,正念則當用著。不論晝夜,時時刻刻,動里靜里,把這一片頑心,裂教粉碎去。 隨過即追,追之又追,以至絲毫不存,本源清凈。 絲毫之過,必除。細微之功,必積。 一斬齊斷,一念真常,永劫綿綿,乃無變壞。(以上言治心) 若在萬塵萬境里面,往來纏縛,雖要應和,須作得主,不一向逐之去,如護眼睛,但有纖塵,合眼不受。如此保護,久久見功。但心有受,便被他引將去,便作主不得。 修行人煉心應事,內先有主,自在安和。外應于事,百發百中。粉骨碎身,惟心莫動。至如何者為先?何者為后?俱是假物,有甚定體。心要死,機要活。只就目前緊處應將去,平平穩穩,不動不昧,斯所謂常應常靜也。 物來要識破,境到要應過 修行人,外緣雖假,不可不應。應而無我,心體虛空。事來無礙,則虛空不礙萬事,萬事不礙虛空。如天地間萬象萬物,各有動作,俱無障礙。若心存我相,事來必對。便有觸撥,急過不得。筑著磕著,便動自心。自心既動,平穩不得,雖作苦終日,勞而無功也。 居大眾中,及有作務,專防自心,不可易動,常搜己過,莫管他非。(以上言應事) 按:棲云所言:剛果決烈,直下一刀兩斷。大修行人,事心當如此。若不奮決定志,厲剛果氣,只恁悠悠度日,是人雖曰修道,而抖擻不下,擺脫不開,終為妄緣纏繞,流入情見,生死輪轉不停,道不可得而成矣。 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于空。 按:此是遣有歸空之事。凡人內而心上有許多攀緣妄想,外而形上有許多榮辱利害,遠而一切物上有許多貪求染著,著之則為三件。總之,著了一個有。所以古仙教人修行,須先去有。若不著在有上,自然是空。心無其心者,一切妄想攀緣算計皆是虛幻,并無實性。從幻緣起,亦從幻緣消,覓個真實處,了不可得,故曰心無其心也。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者,形與物不久敗壞,終歸于無。此觀察之慧也,悟也,既能悟,則自然離幻境。其諸顛倒、妄想不待除而自無。心念皆空,故曰惟見于空。乃智度之事,非尋常沉空滯寂之學也。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按:此是遣去空字也。當其著有時,要得這空字,力及至能空,則其胸中止有這個空字矣。即這空字反為吾心之障礙,何也?此所謂執藥成病,修行人若執著其空,則與著有的人一般。所以古仙又教學人并遣去這個空字。故云:觀空亦空,空無所空也。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按:此是又令遣無也。空既遣去,成一無了。然尚知個無,則這知無的亦是病痛處,所以亦須忘之。蓋大修行人,不可有一毫執著。才有執著,不問所著的是有、是空、是無,俱成系縛。故必盡遺之,然后為妙也。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按:到此,則無可遣,純全一味性真之發,澄澄湛湛,不出不入,故云:湛然常寂也。 按:此言論空字功夫,先從慧入,極高玄妙。復提出一悟字,尤得要領。此下二節,卻成剩語,不錄。 按:以上數章或繁或簡,或淺或深,或縷析條分,或總言統論,或自始至終,或就中闡發,總皆淘煉心性之功,期合虛無大道之妙。志于學者,融會貫通而修之,庶幾,于道不遠矣。 助機要語 關尹子文始經曰:善去識者,變識為智。 張紫陽金丹直指曰:以事煉心,情無他用。心不留事,一靜可期。 虛靜天師心論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白玉蟾玄關顯秘論曰:無心于事,無事于心。 邱長春鳴道集曰:一念不離方寸是真空。 云門曰: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入乎大定,七百年老古錐也妙哉! 郝太古語錄曰:靜處煉炁,鬧處煉神。 劉赤腳開迷語錄曰:須向一針一草上,降伏其心。 須要情識兩忘,漸歸于道。識是生死種子,若心上含著識,則因境生情。若內無境,則外境依何而生?外境不生,則內境不出,內外安靜。 心殺境,則仙。境殺心,則凡。 譚長真水云集曰:凡人輪回,生死不停,只為有心。德山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則脫離生死。所以悟人修行,割愛棄情,摧強挫銳,勤于降伏。滅除眾生不善心,要見父母未生時本來面目。 劉長生語錄曰:心上通得一物,出得一物殼。通得萬物,出得萬物殼,方證虛無之道。若不能通,便處無為,名曰頑空。 無垢子清凈經注曰:聰明上士,猛然省悟,全身放下,如父母未生前相似,一無所著,心源自然清凈,真性自然顯煥。 王重陽全真集曰:凡降心之道,若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杏杏冥冥,不內不外,無絲毫念想,此為定心,不可降也。若隨境生心,顛倒尋頭覓尾,此名亂心,敗壞道德,損失性命,不可縱也。行住坐臥,常勤降伏,聞見覺知,此為病矣。理性如調琴弦,緊則有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則琴可矣。又如鑄劍,鋼多則折,錫多則卷。鋼錫得中,則劍可矣。調煉真性者,體此二法。 王棲云盤山語錄曰:大忌說人長短是非,及人間興廢。 有一分功夫,便有一分勝心。有十分功夫,便有十分勝心。既有勝心,即有我相作大障礙,如何到得心空境界。須要重添決烈,把自己身心挫在萬物之下,常居人后,自念千萬不如人,然后可以遣卻矜勝之心。 靜中境界,甚有多般,皆自己識神所化,因靜而現。古人云:凡所所相,皆是虛妄。心欲遣識,識神尚在。便化形象,神項鬼面,惑亂心主。若心主不動,見如不見,體同虛空,無處捉摸,自然消散。以無境可魔,無物可壞也。 又曰:寂然不動,豈有魔魅?妄心未盡,故顯此相。性體湛然,則自泯矣。 初機出家,磨煉塵心。乍得靜境,便生別個景象,神頭鬼面,若有承認之心,即便著邪。若不除去,養成心病,無法可療。 或問:“出家人學公案及看經書者云:古教中照心,是否?”師云:“修行人本煉自己,從凡入圣,卻不肯以為事,只向他人言語上、文字里做活計,尋行數墨,費盡工夫,濟恁么事。及至閻老來喚,一句使不得,一字也使不得。”又曰:“只這一點主張形骸的一點靈明,自古及今,清凈常然,更嫌少甚。自己理得明白,便是超凡入圣的憑據。若信得及,便截日下功,理會自家公案,更數他人珍寶作恁么。” 集要篇曰:試嘗自審曰,妄想念息乎?外塵緣簡乎?觸諸境不動乎?黑白無差別乎?夢想不顛倒乎?方寸恬愉乎?于是可以測人,道之淺深矣。 按:以上并虛靜之門戶,大道之簽蹄,下手要機,盡言無隱。循而行之,可決日計功,但患志不立耳。人或有病,其無所著者,殊不知,道本無著。而欲以有著求之,是欲適燕而南行也,愈勞而愈遠矣。學人之心,當如虛空,方可入道。但有所著,即成病患。及其厭之,而欲去之,挽于已成,倍難為力。故莫若慎于起始,始無著,則終無病癥。不可苦其難能,而求一枝一節之易為,以自弊也。 或問:虛無大道可長生否?子曰:“老子曰:生吾者,道。活吾者,神。若能存神,雖在死氣之關,能令七祖枯骨皆有生炁。文子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氣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又曰:神不注于外,之謂神全,神全之謂德。由是言之,虛無者,信長生第一義也。然全神而長生,自致可也。若求長生,則著于長生矣。老子曰:我尚自頭白,誰能得久全?劉長生曰:奈何憑假身以求長生旨哉?斯言,修玄者,可以無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