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有詩書氣自華”出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當時,貧困的董傳與之相隨,情感甚篤,蘇軾次年回長安后便作此詩抒懷。這是一首普通的寄情之作,但這句詩卻成為千古名句,世代傳頌。
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說一個人只要飽讀詩書,學識淵博,便自然會表現出文人的優雅舉止和翩翩風度。這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標準寫照。蘇軾在這句詩里告訴人們:知識能夠讓生命進入更深刻的內層,使心靈放出奕奕神采,揭示了知識與人文氣質、風度之間關系。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志士無不在這條道路上不懈追求,其中不乏佼佼者,達到了令后人仰慕的境界。東晉的陶淵明,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棄了仕途而隱居山間,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雖然生活貧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但他寫下的樸實詩文中無不體現了他深厚的文化內涵,并且散發著一種令人折服的藝術魅力,令人贊嘆不已。這皆因他腹有詩書千百篇,書籍使他的心乃至靈魂都得以升華。他窮困潦倒,但他的氣質卻是千金也無法得到。貧困者如此,富有者亦然。納蘭性德出身于貴族家庭,但是他“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寶貴而以貧賤可安者。”正是因為他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非凡氣度。正是這樣,納蘭性德的作品流傳千古,在無數的心靈中引起共鳴。 腹有詩書不僅能讓了貧困者和富有者均拋棄世俗的糟粕,成為一個精神高尚的人,而且當你不被他人相信,遭到懷疑時,腹有詩書氣自華!它會給你堅持下去的勇氣。在牛頓生活的時代,人們對于世界,對于宇宙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當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后,質疑,嘲笑如同海嘯一般,翻天覆地席卷而來。但是,牛頓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在經歷了許多年之后,人們認識到他的正確,在欣賞他研究成果的同時,更加佩服他矢志不移的氣質與品質。 是的,詩書能讓我們感覺到堅持的力量和對生活的領悟。讀一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體會主人公保爾那鋼鐵般的意志力,可以讓我們在遭受挫折時,更加堅強起來;翻一翻朱自清的《匆匆》,去感受時間的流逝,生命的短暫,可以讓我們在對未來感到迷茫時,重新振作起來。人的一生總會遭受挫折,布滿坎坷。司馬遷遭受宮刑卻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歷史巨著《史記》;海倫凱勒雙耳失聰,卻不屈服命運,勤奮學習,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正是這些杰出人物的事跡,讓我們通過讀書懂得人生總會有痛苦的章節,總會有驟然翻起的濁浪,懂得人生的真諦在于勇于戰勝挫折,化痛苦為力量。 詩書不是陳設在書架上,不是堆放在書齋里,為了達到“氣自華”而博覽群書,固然可嘉,但更為重要的是:詩書裝進肚子里,要通過消化變為自己的。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了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了翅膀。”這都是哲人們總結出的真諦。孤獨中,書是朋友,使我們平淡的生活豐富多彩;得意時,書是諍友,使我們浮躁的心平靜如水;失意時,書是良師,使我們頹廢的生活日漸昂揚。 美,世人都愛。它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端莊的容貌和漂亮的服飾;一是潛在的氣質。前者是可視的,后者則是人們通過心靈的感受去感知的。良好的氣質對于一個人,特別是年輕人,遠比漂亮的服飾、顯赫的社會地位和貧富身份要貴重得多。我們追求美,追求形式美和內在美的完美結合。只要我們擁有了滿腹詩書的修養,氣質自然就可以彰顯于周圍,“氣”自然就“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