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晉、陜歷史名城八日游(三)襄陽城池 華夏第一
襄陽,湖北省省轄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 城區面積僅次于武漢的第二大城市。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從鐘祥到襄陽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找的預定的酒店,放下行李后,就馬不停地趕到了襄陽老城的鼓樓十字街。

襄陽鼓樓(也稱昭明臺)是襄陽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古城正中,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鼓樓也是襄陽古城標志性建筑。是襄陽古城內最繁華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現襄陽博物館也在其中。

十字北街北臨漢門,南至十字街口,呈南北走向,全長860米,寬12米,據稱是全國最長的仿古文化一條街。
北街囊括了昭明臺、銅堤巷、單府、單祠、 楊家花園及臨漢門等名勝和古建筑。
古巷內的襄陽三十三中學,還建立新牌坊一座。

近年來,對70年代的一些舊書感了一點興趣,整個70年代是我成長的少年兒童時期,人到中年,已喜歡懷舊了。

在這逗留一會兒舊書,沒有收獲到什么寶貝舊書。

北街的盡頭就是襄陽城門,襄陽城位于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城約始筑于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門洞旁一組銅制雕塑,反映襄陽老城過去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場景。

小北門又稱臨江門,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墻保護最好。

此段城墻、城樓1956年就被定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哪以后一直得到很好保護,2001年升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物。

購買了登城門票后,我們登上了襄陽城樓。

站在城墻上,腳下就是漢水上昔日繁華的北門碼頭,現在幾乎看不到船只的影子。

從北門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古城中心的襄陽鼓樓。

北門城樓里有襄陽作為中國歷代軍事重鎮的歷史介紹。

襄陽歷史文化名城的簡介。

襄陽城約始筑于西漢高帝六年,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雄據漢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

歷史上在襄陽發生的一些戰役。

1948年7月,擔任攻城作戰的人民解放軍某團根據襄陽的地形特點,集中兵力,首先劈開琵琶山,奪取距城最近的真武山,打開走廊要道,直逼城下,使外圍山頭上的守敵統統失去防御能力。僅用八天就攻破了城池,活捉了康澤,解放了襄陽,把“固若金湯”的國民黨軍漢水防線擊潰。

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用土層層夯筑,外用大塊青磚壘砌,城高且固。
城墻寬10米左右,從上面看確實顯得非常寬闊。
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且深,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滟,儼若平湖,可供泛舟,全國罕見。城池堅固無比。

東晉時梁州刺史朱序鎮襄陽時,前秦苻丕來攻,序母韓夫人登城巡視,見西北角城垣防守薄弱,遂領女婢及城內婦女于此斜筑新城一段,后此角果被攻破,幸賴新筑之城垣,方擊退攻城之敵,因稱此段城垣為夫人城。

西段城墻開了一個便捷的小城門,方便市民出城至護城河休閑。

西門的護城河橋,1948年,解放襄陽西門登城突破口就在這兒。

走過西門護城河橋,坐公交車來到了距襄陽城約13公里的古隆中風景區。晉永興年間至今,隆中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因諸葛亮“躬耕隴畝”劉備“三顧茅廬”引發《隆中對策》被世人稱為智者搖籃,三分天下的策源地。是葛亮青年時代(17-27歲)和其叔父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10年之久隱居地。

可惜由于景點離城較遠,在我們趕到時,剛好閉園,甚為可惜。

無奈之下,只能在景區門口拍照留念。

來這里公交車上特別擁擠,滿車幾乎全是學生, 原來湖北文理學院就坐落在隆中風景區邊。

到諸葛亮讀書的地方上大學是湖北文理學院招生的一句口號,你別說還是有點宣傳力。現在大學校園還是較為開放的,雖然古隆中進不了了,但能進一所美麗校園參觀參觀也是一點彌補。
學校的塑膠大操場非常的棒。

學校也是一所老學校,前身是創辦于1958年的襄陽師范專科學校;1966-1978年,武漢大學襄陽分校在此設立;1998年3月,襄陽師范專科學校、襄樊職業大學、襄樊教育學院合并組建襄樊學院;2000年,湖北工藝美術學校整體并入;2012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湖北文理學院。所以在校園里還能見到一些老校舍。

高校的餐廳現已基本現代化了。

校園里面以新華書店命名
的書店已經較為難見了。

學校三國歷史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相得益彰,這是校園山坡路邊的襄陽歷史文化名人雕塑。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朝著名詩人,出身于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恒產的書香之家。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鑒定家、收藏家。

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隆中精神為學校的校訓。

學校寬闊而巨大的校園廣場,非常的氣派。

黃昏下的大學校門,寧靜致遠哦。

第二天一大早打的來到了著名襄陽漢水大橋,又稱漢江一橋,是焦枝鐵路上關鍵工程和特大型鐵路公路兩用橋梁之一。焦枝鐵路是當年三線工程重要的組合工程之一,為了確保焦枝鐵路全線按時通車,大橋局采取了“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辦法,將橋址選定在地質條件較好、水流順直的襄陽樊城之間河道最窄處。1969年11月1日,焦柳鐵路全線破土動工,云集沿線的百萬筑路大軍,展開會戰,呈現出“人民鐵路人民建,千軍萬馬戰焦枝”的動人景象。1970年4月26日,在慶祝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的同時,襄陽漢水大橋鐵路橋通車。同年5月20日,襄陽漢水大橋公路橋通車并舉行了通車典禮。1970年7月1日,焦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僅用短短8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條全長800公里的鐵路。

當湖北省委把焦枝線建成通車的喜訊報告給毛澤東時,毛澤東十分高興地說,修鐵路還打了人民戰爭呀!周恩來總理也肯定了修焦枝路是大打人民戰爭的勝利。這一天,在湖北襄陽和河南南陽等地分別舉行了通車典禮,黨中央發來了賀電,贊揚“創造了修建鐵路史上的奇跡”。從10月1日起,按照保密鐵路交付鄭州鐵路局臨時運營。實際上,從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毛澤東就住在武漢東湖,時刻關注焦枝鐵路工程項目。這對于高層決策者、特別是參加三線建設以及“漢江一橋工程”建設的領導者們起到了極大的鼓舞和推動作用,從而加速了工程建設的進程。紅五星是文革時期大橋的時代標志之一,現在在我看來顯得非常親近。

襄陽地區的三線建設規模大、規格高、速度快、品種多、質量好,這與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的多次關注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此期間,三線建設在鐵路方面的投資較大,當時全國共新修建了10條干線,而襄陽就有襄渝和焦枝兩條干線鐵路,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大橋北逸下的襄陽橋隧車間,戰備時期建造的大橋搶修單位。

靠近大橋的襄陽市第二中學,是“漢江外灘”的一所明珠學校。學校創建于1949年(解放前是昭明學堂),是市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公辦普通中學。

襄陽市二中內的山陜會館是襄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時稱關帝廟,道光三年(1823年)再次重修山陜會館,并于正殿之右新建熒惑宮、增建花園和香積禪寺(僧房)等,經過123年的不斷修建經營,山陜會館建筑群總面積達到了數千平方米,殿閣樓堂100余間,達到史上最大規模。只是不是節假日,學校不開放。

從漢水大橋一路沿樊城老市區往火車站方向返回酒店,市區老字號襄樊飯店,70年代是當時襄陽最好的飯店,現在已經不怎么起眼了。但畢竟有著一段輝煌歷史。

改造后襄陽人民公園,也是市中心最大的景觀綠地。

公園中的襄陽青少年活動中心,不知為什么變成了影樓啦?

早晨,公園廣場上市民們在做著不同的休閑運動。

仿照重慶模式建立的街頭交巡警平臺,保障了城市的治安穩定。

大型的多路口立交橋造型不錯,不顯難看。

看清地圖上的涂鴉了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改造一新漂亮的襄陽火車站,我們就有從這里坐火車趕赴下一個目的地南陽。

火車上,鐵路旁的農田里一長段漂亮、壯觀的水渠很是引人注目,應該也是那火紅年代
的杰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