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同,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學生在家完成知識學習,課堂變成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答疑的場所,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具有很強互聯網基因的企業正是借助翻轉課堂的理念走到了線下,它們希望通過學習流程再造來改變傳統教學弊端。但互聯網是否能重塑教育的規則?翻轉課堂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個性化的智能教育? 線上:進行個性化“診斷” 多數家長并不真正關心“翻轉課堂”概念本身,他們真正在意的,是孩子能否受益。而僅僅把優質教育資源搬到網上,那是十年前網校的做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今天家長和學生的需求。 單詞比賽、語音聽說,閆女士三年級的女兒在同學家接觸到這些“互動游戲”后,開始走進翻轉課堂。閆女士告訴記者:“通過這種方式,女兒每天用20-30分鐘學習英語而且非常主動地完成各種"任務"。” 老師會關注學生在網上做了哪些練習,取得多少分數,而這些內容也將成為他們面授時備課的重點,并進行集中指導和講解。閆女士將這樣的授課老師比喻為醫生,有通過診斷對癥下藥的意思。 閆女士還發現,與每年15000元甚至更高的少兒英語培訓相比,翻轉課堂的費用便宜些;而與滿足應試需求、適合沖刺階段的一對一培訓相比,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漸進式學習。 初一學生家長王先生認同這樣的觀點。他說:“在線學習本身可以讓孩子享受最優質的師資資源,而且節省去輔導班來回路上的時間。孩子每天做完作業后,會花費半小時到一小時進行在線學習,這種方式讓她明白"我會學習"和"我怎么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程度的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程度和習慣來學習線上課程,還可以通過論壇交流、筆記分享等方式輔助理解。 此外,翻轉課堂中數據分析的應用也讓學習過程變得可控和透明。阿帕圖英語CEO倪金磊告訴記者,教師教學經驗和水平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講得好也不等于學生吸收好。互聯網早已解決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的問題,如今它試圖通過個性化的數據分析來判斷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知識,系統會跟蹤、分析,并進行過程性評估。 北京四中網校教研院院長李永表示,互聯網為傳統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提高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在線的測評系統可以檢測出學生具體哪一個知識點存在問題,就如同教師手中多了一種科學“儀器”,來判斷每一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不僅關心自身教學過程,也開始關注每名學生的知識吸收過程,而這兩個過程共同決定了學生學習效果。 線下:改變面授內容和形式 采訪過程中,倪金磊不止一次提到翻轉課堂對于教育流程的再造作用。翻轉課堂究竟會帶來哪些更多的改變? 用倪金磊的話來說,翻轉課堂是將教師傳道、授業的過程轉移到了線上,而線下教育則更突出學生互助和教師解惑的價值。這不是誰取代誰的關系,而是從結構上拆解了過去不夠透明的教學過程;利用互聯網進行規模化教學的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面授的內容和形式。 事實上,在還沒有翻轉課堂這個概念的時候,在線教育培訓企業就已經開始了相關實踐。 北京四中網校自2001年成立開始,從課程錄播、文本課程到互動直播,從不斷完善交互體驗到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游戲式”練習,從應試答疑到在線批改作文……李永發現,優質教學課程,尋求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這些還遠遠不夠。他說:“中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引導,自控能力還沒辦法讓家長完全放心。” 基于此,北京四中網校2009年開設了“四中龍門愛學課堂”,試圖讓線上課程“落地”。 線上線下結合的理念固然很好,但實際操作層面還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面授怎么做。如果從任北大在線CEO開始算起,倪金磊在在線教育行業已經有了十多年的從業經驗,但他仍將自己四年前就開始的面授培訓探索概括為“試錯”過程。 倪金磊表示:“剛開始我們組建10人小班,由于學生水平存在差異,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我們又開始嘗試一對一授課方式,漸漸意識到培訓市場存在補差和培優模式,一對一本身不太適合我們所做的培優市場,因為學生的英語學習缺乏互動。最后,確定了今天使用的4-6人小班模式。” 教師授課之前的備課過程,已經變成了“備”學生。專業學科之外,教師的協調、溝通和引導能力成為關鍵。 具體細節方面,李永介紹:“老師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和進度,引導學生本周應該進行哪些知識點學習和測試,鼓勵學生結成小組相互督促線上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會在網上留下痕跡,比如他做過什么題,正確率怎么樣等。學生帶著問題聽課自然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師在課堂中會鼓勵學生在班級中展示分享自己的學習難點,互助解決問題。課堂,不再是"一言堂"。” 記者短評:線教育的拼圖 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讓網絡公開課誕生;直播、在線提問和學習社區,讓互動學習變為可能;數據分析,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多了一個評判工具……細細觀察不難發現,在線教育產品的發展和探索都基于解決教學層面的問題。現階段,在線教育從業者意識到,無論在線教育如何發展,中小學教育階段的面授不可取代,因為教育活動本身不僅是知識點教學,還是師者言傳身教的過程,線上線下結合就成為必然選擇。可關鍵是如何結合? 線上學習知識、發現問題,線下解決問題的翻轉課堂模式只是其中一種可能。它看上去很美,但是老師線上“跟蹤”是否及時,線下“反饋”是否有效,還有待時間的檢驗。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定位”和“行為分析”的前提是大量的數據積累。雖然現在還不能說數據足夠客觀和精準,但總歸已經“在路上”。在線教育的每一個模塊(互動體驗、課程質量等)都像一塊拼圖,需要有機結合和共同作用,且缺一不可。互聯網思維中追求“專注”和“極致”的理念如何運用到教育領域?這一過程中傳統培訓企業和互聯網企業大概不是誰取代誰、誰顛覆誰的問題,而是特長之爭。“拼圖”,少了任何一塊都不行。 (北京參考記者 凌云)來源參考消息·北京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