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旸 大學主攻英美文學,30歲赴加拿大留學,40歲走上創作路,定居海外多年的作家張翎被問及“為何不用英文寫作”時,給出的答案是“在第二語言里無法找到母語那種恣意橫行的自如感”,甚至她還會在寫作中如“獵犬般警惕”洋腔,盡可能避免歐化語言。日前,張翎與《收獲》執行主編程永新對話思南讀書會,探討“離去也是回家的一種方式”。來滬后,張翎把10部作品版權贈予上海作協旗下的華語文學網。 11月,張翎長篇新作《陣痛》摘得華僑華人文學獎大獎。但據她透露,頭幾年在海外寫作時,仿若身處一座孤島。張翎認為這種距離又不完全是件壞事,“距離有時候能提供合理性的審美空間,讓我看到塵埃落定的清晰和整體感。童年、故土、母語,是一串特殊的生命密碼,已經永久地融匯在一個人血液中。故土對作家來說,是最原始也是最持久的靈感源泉。” 聊及目前的創作狀況,張翎談到,我筆下書寫的世界,是某個自己想象力創造出來的“第三國度”。她聲稱在這里找到了“淺淺的根”,“我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丟掉根的現實,只能借助第三個國度這個視角,希望寫作里面能夠帶出一點點不同的東西。” 講到張翎及其作品,不得不提及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電影正是根據張翎小說《余震》改編,曾獲亞太電影節最佳影片等多個獎項。此外,她的《空巢》等作品也被搬上銀幕。一次在與友人嚴歌苓的交談中,兩位女作家達成共識:影視為文學做廣告是件好事。關于影視和文學的關系,張翎認為,當今閱讀興趣總體下降,小眾的文學與大眾的影視媒介相較,在影響力上的確存在巨大差別。一部叫座的影視作品,通常能引起大眾對原著的閱讀興趣,為小說及作者贏得更多讀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影視替文學打了廣告。張翎對影視改編帶給作品的廣告效益心存感激,但她也希望藉由影視認識她的朋友,最終能進一步閱讀其文學作品,“從而把我作為獨立小說家來深入了解。” 在影視改編制作方面,張翎自認是門外漢。“一部小說完成后,就成了脫離母體的嬰孩。他會走什么樣的路,以怎樣的姿勢出現在影視或其他形式作品里,這是我完全無法掌控的。”因此,張翎稱已作好心理切割,“小說一旦離開,我會設法忘記,專心把自己投擲在下一本書的創作過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