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悲,孔子的仰慕者之一。一天,他奉魯公之命去拜見孔子。孔子的門徒通知了孔子,孔子讓門人告訴孺悲,他生病了。當門人剛出房門的時候,他便彈起琴瑟,讓孺悲聽見。這是《論語》中的一個小故事。故事很短,卻引起我們無數遐想。 比較主流的解釋是孔子的又一種待人方式,是不言而教的啟發式教育。這種解釋有其合理性,以生病為托詞不見孺悲,卻又彈琴讓他知道沒病,是在啟發孺悲好好思考孔子這樣待他的原因。這種啟發式教育,對于孺悲來說,也許是好事,激起他自省自悟的信心和毅力,奮發圖強,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學術水平,以獲得孔子的認可和肯定,下次相見的時候,不會退避三舍。或許對孺悲來說,讓他在傲慢、自負之路上越走越遠,從仰慕者到敵視者,成為孔子遠行之路的絆腳石。 這個故事也給我們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道不同不相為謀,并旗幟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教育家,首先是一個身心健全、充滿張力的人,面對著一個肩負魯公之命的孺悲,用智慧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難得可貴。也讓我們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從中也讓我們體會到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跟著孔子學習。同時對于孺悲來說,這件事對其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試想一下:一個傲慢的人在這樣的情境下,所給他帶來的將是從未有過的難堪與尷尬。 我們在這個故事中也看到了因材施教,孔子這樣對待孺悲,是在非常了解孺悲這個人的基礎上所采取的舉動。孺悲是一個傲慢的人,同時對孔子有著世人都有的景仰??鬃拥呐e動無疑會讓他有所思考,這樣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教育,不僅僅在學校,社會更是個大學校,學會做人,是人生中一門最重要的功課,老師,更需要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給我們的孩子們以正確的人生指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