禎田小品:一個記者的“尷尬”突圍 文/李德平 在娘子關內,有很多作家靠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文壇打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劉慈欣、小岸、郭禎田等人的作品就給我留下良好的印象,他們在三晉文壇上綻放出的紅碩花朵,一次次點燃了我對曾經發生過百團大戰的這塊土地的想象。 雖然早就知道錢鐘書那句流傳很廣的話:吃雞蛋又何必一定要見那只生蛋的母雞!可我的心里還是一直在想,什么時候能見一下這些作家啊?終于在一次意外的邂逅中,認識了郭禎田老師,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我原來一直就是他麾下的一名小兵啊! 郭禎田生活在山城陽泉這塊“彈丸之地”,限制了在其他影響較大的報刊上發表文章,所以文學影響力并不曾隨著他的文學品質而并駕齊驅,這是所有生活在小地方作家共同的“災難”。陽泉是一個以煤炭為主的工業城市,在煤炭強勁的支撐或擠壓下,經濟的轉型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一直故步自封,舉足不前。在陽泉,明顯的特征就是書店太少,或者說像樣的書店不多——在我看來,靠賣教輔書籍為主的書店壓根就不叫什么書店。 看一個作家的成就,從他的文化資源上就可以窺見一斑,這是評價一個作家最簡便的方法。看一看本地書店,你就會知道本地會產生什么樣的作家、作品。但在《站在后臺看人生》這本集子中,你會看到萬花筒般色彩斑斕的文化資源,在書中,不止一次地出現過魯迅、董橋、錢鐘書、陳丹青、王小波等人的身影,是他們豐富了作家本身的藝術素養,為進一步提升奠定了強勁基礎。 一個不閱讀的作家是寫不出什么好作品的,你指靠不上。 郭老師每周至少寫一篇小品文,而且一直在網上書店購書閱讀,從未間斷。作為一個地域性作家,與全國接軌,我覺得最好的捷徑就是網上購書、閱讀,因為只有把自己放在“全國”這個序列之內,你才能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重,競爭壓力有多么大,挑戰會多么強,動力會多么大。像陽泉這樣的小地方,作家要實現質的飛躍,是十分困難的,因為外界的挑戰微乎其微。正因為這樣,讀郭禎田的小品才更令我感到驚喜和欣慰。 當一個有理想的新聞從業者熱血散盡、激情退去的時候,內心必然會進行著一場艱辛的突圍。在開了兩年的小品專欄中,我們看到郭禎田游離于新聞與時評之外的小品文中所表現出來的困惑與不安。這些隨筆文字其實和梁實秋等人提倡的小品文有著一定的距離,雖然文字幽默有趣,但骨子里多的還是一個知識分子對世道人心的追問和批判。 這種追問和批判,緣于一個知識分子對人生百態和世道人心的不能忘情。《站在后臺看人生》一書,分為“人微言重”、“書齋癡話”、“夢中憶舊”、“保留節目”等四輯。如果依據寫作時間先后看,“保留節目”是作者以前的作品,更接近雜文寫作,其他三輯更像小品文。 另外,如果感興趣,歡迎大家關注我編輯的《陽泉貧說》微信公眾平臺,掃描下面這個二維碼關注即可。 “陽泉貧說”(yqpsldp)致力于打造山城陽泉的時政、經濟、文化言說品牌,堅持原創、精致、品位。如果你喜歡看陽泉本土作家作者的原創文章,請加關注。如果你有關于陽泉的原創好文章,可以給我們提供過來(郵箱為lishi320@163.com),我們將擇優發表(最好附一張個人照片和幾行作者簡介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