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疾病常見“特效穴”薈萃![]() 后溪穴——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轉載 ![]() 后溪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于督脈小腸經。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適合經常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發育中的孩子,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也有保護視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有一位外地的學生告訴我,當地有位治療腰間盤突出的中醫名家,每次給病人治療時,都會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扎上幾針,然后貼上一種特制的膏藥,最后在后溪穴上扎上一針。有些經年不愈的重癥患者,經過這番治療,短時間內就恢復健康了。他覺得很老先生的膏藥很神奇,準備拜老先生為師,學這個治療腰間盤突出的絕招。 聽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說,“這種絕活兒我也會,而且比他還簡單。其實在腰部局部扎針、貼膏藥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輔助療法,真正管用的是扎在后溪穴上的那一針。扎針有個小竅門,進針之后邊捻轉邊提插,同時讓病人活動腰部。”學生聽后恍然大悟,“我怎么就沒想到呢?!” 道家醫學里是非常注重后溪穴的。它可以直接通到督脈上去,屬于八脈交匯穴里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針灸是比較專業的治病手段,如果大家只作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后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后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掌指關節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后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后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這個動作不需要有意識的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鐘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這個簡單的治頸肩腰椎病的方法,我把它叫作滾揉后溪穴。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非常好的療效,對保護視力也很好。以前工作繁忙時,我每天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也有十一、二個小時,但多么多年來我的視力、頸椎都沒有問題,靠的也正是這個方法。 其實二十多年前,我初行醫的時候,頸椎病是四十歲以后的人的專利,但現在不是了,二三十歲的頸椎病患者到處都是,我甚至見過的頸椎病的小學生!原因很簡單:伏案久了,壓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調理,所以頸椎病提前光臨了。不僅僅得頸椎病,長期伏案的白領、職員或者搞文字工作的,老早就腰也彎了,背也駝了,眼睛也花了,脾氣也糟了,未老先衰,沒有足夠的陽剛之氣。這是當今多數人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 看到這些問題,很多人都說,這是腦力勞動的結果,腦力勞動也是很消耗人的;人們以為近視僅僅是由于眼睛離書本或電腦屏幕太近所致。其實不盡然,當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于是,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就彎了,人的精神也沒了。人體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眼睛也需要靠陽氣來溫煦,僅僅是眼睛疲勞,可能不能導致近視;真正導致近視的,是眼睛在缺少陽氣溫煦的情況下過度疲勞。 這一系列問題,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過一個穴,也就可以全部解決,這個穴就是我們說的后溪。這是小腸經上的一個穴,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臨床上,頸椎出問題了,腰椎出問題了,眼睛出問題了,都要用到這個穴,效果非常明顯。它可以調整長期伏案或在電腦前學習和工作對身體帶來的一切不利影響,只要堅持,百用百靈。 我們想想,當我們坐在電腦旁閱讀文件的時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離鼠標,一手仍在鍵盤上吧!保持這個姿勢不動,人都變僵了。這時,不妨靈活一點,把手解放出來,讓雙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揉一揉,每次刺激三到五分鐘,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這是毫不耽誤時間的,因為這時候,眼睛該看什么還可以看什么,不耽誤。 大家可以試一下,堅持一天這樣做下來,肯定到了下班的時候腰不會酸、脖子不會累,視力疲勞會很大程度上的緩解。每天堅持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頸椎輕松挺直,同時,你會發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為忙,總是忘記做這個動作怎么辦呢?我建議,可以定個鬧鐘,每隔一個小時提醒我們揉動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這么一點時間還是能抽出來吧。何況,每小時這短短的三分鐘,拯救的是我們的健康! 凡是到我這里來看頸椎病、腰椎病的人,我都建議他們這樣去用后溪穴,效果都非常好,很多病人反映,這樣做比去按摩院按摩頸椎腰椎要管用得多。有位三十歲的白領對我說:“本以為骨骼已經定型慢慢要生駝背的,但最近感覺背明顯比以前直了。”我說,當然,年輕人駝背不是因為骨骼定型,脊柱是一節一節的,是活動的,怎么可能隨便定型呢?關鍵是你背上氣機不暢,經脈阻滯,才出現駝背的跡象的,一旦這個氣機通暢了,你的背自然就直起來了! 我還要特別把這個方法介紹給正在讀書的小孩子。這些孩子很可憐,從小學到高中,小小年紀就承受這么沉重的學習壓力,我們可不希望他們一輩子戴上近視眼鏡,更不能讓他們在沉重的壓力下失去朝氣,成為小駝背。作為一個被人稱作養生治病的大夫,我想這是我能做到的。 其實我也是受益于后溪穴的。很久以前,我就養成了揉后溪的習慣,隨時隨地,有空就揉一揉。比如,我開車的時候,如果碰見路上堵車,或是紅燈亮了,也會把后溪放在方向盤上來回滾揉幾次,很舒服,甚至很瀟灑。這時候,別人在著急上火,而我在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正脊柱、利眼目,受用無窮。一不起急,二不發火,精神振奮。這么一來,有時候居然覺得堵車也堵得很值! --------------------------------------- 乳腺增生.腫塊特效穴 轉載自 華子 乳腺增生.腫塊特效穴,第4腰椎后正中線旁開1.5寸,用酒精棉擦,皮膚顏色紅色重的,用1.5寸針刺用力1分鐘,刺骨膜,癥狀重的當時即效,疼痛大減,腫塊變小,癥狀輕的,無疼或由小變沒,需加中藥配合。 第4腰椎后正中線旁開1.5寸,無準確的地方,因在它的1.5寸左右用酒精 搽一片,最紅的地方便是針的穴位,直刺應是髂骨上,我不知李柏松老師的八字治療法,是偶爾發現并經常用,本不打算寫出來,只因發了幾個貼,斑竹不給加分,只好把最拿手的,最有效,而且自己發現的,提供給大家,想的是能加分,有用過的如果感到滿意,請支持我,申請給我加分,給我動力,我會把自己有效的經驗,傳給大家.謝謝! ------------------------------------ 各種疾病常見“反應點”薈萃 -------轉載自 Felicial 1頭面軀體痛證 頭痛:壓痛點的陽性率最高的部位有:肩胛內角區、肩胛崗下區、肩胛內緣區、鎖骨下緣中點區、劍突區等。或在“耳后三焦區” 內有敏感點或壓痛點(多為痙攣性結節或纖維)。 頸推病:頸推病患者常在頸、背部(多在大椎穴周圍或頸椎增生部位)出現“黨參花樣”“花斑樣變”的反應點。此反應點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約有1mm寬的邊,邊緣較為整齊,邊的顏色稍深于正常皮膚,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現其它反應點。刺激反應點可以治療頸推病。如果“黨參花樣變”恰好在痛點上,治療效果會更好。 肋間神經痛: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點。 肱骨外上髁炎:多數病例在肩胛骨內角附近或內下方可查到軟****的異常變化,或有結節,或有條狀物,或有陷下感,或與健側對比有明顯的壓痛。當強刺激背痛點后,如局部表皮出現淤斑或皮下軟****表現出炎癥反應,則對肘部的鎮痛效果更佳;同時,隨著背部壓痛程度的減輕或消失肘痛也將逐漸減弱或消失。 腰痛:反應點在腰椎皮膚上,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隱約可見。或在脊椎從懸樞穴按壓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壓痛點。 膝痛:多數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刺激該部位可產生顯著的鎮痛效果。 踝關節扭傷:在患踝同側腕部能找到1一2個壓痛點(患者傷后腕部并不感到有痛點,外踝扭傷一般在同側腕部的尺骨莖突有壓痛點,內踝扭傷可在同側腕部的撓骨莖突處發現壓痛點。 2內科病證 面肌痙攣:天容穴與天牖穴之間,多有壓之有酸脹感的反應穴。 不寐:膀胱經背腰部第一側線上多有的敏感點、結節和條索狀物;陽性反應點在心俞、神道、厥陰俞、膏育、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等腧穴上多見。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厥陰俞穴部位出現質為中等硬度的圓形結節外,還會因不寐的證型不同,而在與證相關的經脈線上或腧穴部位出現不同類型的陽性反應。例如:證屬陰虛火旺之不寐,常伴有肝俞穴下條索狀結節質中等硬度;腎俞、脾俞穴下有圓形結節質軟;太溪、太沖、三陰交等腧穴壓痛反應明顯等。 胸痹心痛心悸:患者在心前區胸骨左緣第3、4肋間天池穴及靈墟、屋翳等穴附近有壓痛部位。重度持續性竇性心搏徐緩者,而在印堂穴內右上方有反應點中,在該處用皮內針向下刺入留針后,心率均能增加。冠心病體表壓痛點在膻中穴和左側心俞穴偏左1.5 cm處最為明顯,并稱之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訴胸痛、心悸、氣促的心臟病患者左3,4肋間內側檢測出反應點的頻率很高,且病情減輕則反應減少。在頸椎兩側距椎體0.5-1cm處,用拇食指腹循攝按壓,有酸痛、麻脹反應者。心絞痛患者,多在T2有壓痛陽性,并于T2手法按壓治療心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電圖有改善。心動過速患者其頸前反應點多在胸鎖乳突肌下1/4前2cm處。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多有背部脊柱兩側的陽性點。 胃脘痛: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3-5胸椎棘突之間有敏感點。用拇指間斷點壓敏感點,有一種酸痛兼舒服的感覺,同時胃脘部疼痛緩解或減輕。或按壓脊柱,按壓時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體后關節可發出“喀啦”的響聲,若有響聲治療效果則明顯。同時在背部的督脈區,華佗夾脊及膀胱經上,找出疼痛的敏感點、敏感經,進行重點按壓、按摩、敲打等。 痢疾:急性菌痢壓痛點一般在三陰交、地機、陰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一橫指處。 3婦科病證 不孕癥:軀干前部皮膚有緊張性增強的部位(多以募穴為主)。在起效的同時患者軀干前部緊張性增強的部位亦會恢復正常。 痛經:痛經患者多有蠡溝穴壓痛,蠡溝穴壓痛緩解程度與痛經緩解程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同側前臂有敏感點(按壓時,患者自覺有酸、麻、憋脹感向乳房部傳導的部位,多在間使穴上1寸左右)。在患者肩胛區內可探及2一3個陽性反應點或瘀血點,個別陽性點在肩胛區以下。反應點局部紅腫、壓疼明顯,其周有星狀放射線。華佗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7胸椎之間)及乳腺腫塊相對應的壓痛點或皮下按壓有腫塊結節處。 4皮外科病證 痤瘡:痤瘡病人通常的反應點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為數個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紅色、棕褐色或暗紅色疹點,或為數小片與正常皮膚相比較顏色較深的區域,直徑在1厘米左右,壓之不退色。刺激此反應點可以治療痤瘡。 痔瘡:痔瘡病人在背腰皮膚的反應點通常稱之為“痔點”。“痔點”范圍多在上起第7頸椎棘突平面,下至第5腰椎棘突平面,兩側至腋后線,但多見于中下部。“痔點”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大,略帶光澤,多為暗紅、棕褐色,壓之不退色,有的痔點還長有一根毫毛。找點困難時,用兩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則痔點常可出現。如果背部找不到痔點,就選其壓痛最敏感的一點,那便是痔點。痔點越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齦交穴處或上唇系帶下部有粒狀或片狀突起的白色小點或圓長不規則的小結節,稱之為“痔瘡結節”。刺激“痔點”或(和)“痔瘡結節”可以治療痔瘡。 “痔點”顏色越深,說明痔瘡程度重,病程久。齦交穴處“痔瘡結節”: 60%的痔瘡患者在齦交穴處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狀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贅生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針直接挑刺此贅生物,效果尤佳。 5五官科證 麥粒腫: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為穴。肩部的第七頸椎至第九胸椎之間,尋找略高起皮膚呈紫紅色粟粒大小的反應點,有一個或幾個,且壓至褪色,放松即速復原。對側背部肩腳區找淺紅色稍高于皮膚、小米粒大、壓之不退色的反應點。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后線范圍內尋找到的粉紅色或暗紅色充血性疹點,有的隆起如粟米狀,有的稍扁平,直徑約0. 5--1mm,以1個多見,偶可見2-3個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 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個向下按壓,選出脊柱壓痛最為明顯的一個棘突。 花粉癥:上肢肺經的尺澤穴到少商穴之間有壓痛、硬結的反應點。 急性扁桃體炎:多在背部至陽穴穴區有陽性反應點。 6其它: 戒斷綜合征:******依賴者脊柱陽性反應點:壓痛點出現較集中的部位在T5一T7棘突下,T5、T6、T7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單一出現壓痛。壓痛點的疼痛程度隨軀體癥狀的緩解,逐漸減弱。每個患者最敏感的部位是至陽穴。至陽穴及其周圍敏感區 神經官能癥:其痛點主要集中在督脈的神道、靈臺、至陽穴(有的兼有第4、第8 胸椎棘突下壓痛)。隨著疾病的好轉,痛點的數目也逐漸減少,痛點的疼痛程度也逐漸減輕.肩周炎的特效治療匯總(精選) 1.奇穴---一針治愈肩周炎壓痛點,囑病人連咳三聲進針,強烈的酸麻脹感并同時伴隨活動患肩,位于內關上八寸,左右各一.祖傳的非常有效 。 2.條山穴治肩周炎:一針海外揚名 。 92年,到新加坡的朋友家,正趕上朋友的大姨子來訪.她當時提到自己患肩周炎多年.西醫治療不見成效.我問她愿不愿意試一試針灸療法?她非常好奇,表示愿意試一試.我讓她抬高右臂看看.她只抬到前胸上下就抬不上去了.我當即取出一支六寸長的毫針,在她患側腿上的條山穴刺進去.由于針感強烈,病人大叫一聲.我讓她再抬臂試試,她一下就抬到頭頂部位.在場的一片驚呼:神了! 條山穴既條口穴透承山,一針兩穴. 為什么條山穴能治肩周炎呢?條口和承山一屬足陽明胃經,一屬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在肩部的走向路過缺盆而絡督脈的大椎,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于肩部.兩穴經氣上行同交于肩,所以治療肩周炎有奇效. 從古人的著作中也可發現,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重要論述.《素問.五常政大論》謂:“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靈樞.終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升降出入是人體氣機功能運動的基本形式,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素問.六微旨大論》).這樣在治療上就構成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凡是通過藥物.針灸下取以治療上部病證,上取以治療下部病癥的方法都屬于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之列.它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依據人體經絡.臟腑及氣機升降的調節機能而確立的法則,不同于通常按疾病部位而因勢利導的方法. 3.肩周炎奇效穴 肩周炎病程較長雖可自愈但患者痛苦難當.我治療此病單取一穴我給命名為 肩周炎穴<自創>.此穴位于足三里下1.5寸.病人仰臥位 取三寸針同側取穴 針尖在脛腓骨之間游離滯針術捻針10分,以針感傳至足底過電感為最佳, 囑患者活動患肩 留針30分.在患肩做些放松手法 基本一次就可痊愈. 我臨床使用很久了效果奇佳各位同人不妨試試另外此穴還對各種腰痛有很好得了效,只是手法稍有變動,治腰痛針尖向上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試試吧各位. 4.介紹本人多年來針灸治療肩周炎一經驗方法 現介紹本人多年來針灸治療肩周炎一經驗方法,雖不為我所創,但用之臨床,其效確如創制者所言甚佳,我并在“百度”中搜索相關內容尚未發現有此報道. 遼寧王艷春以臨床摸索發現的肩陵穴[陰陵泉穴下九分處],治療肩周炎有效率100%,治愈率96.7%.首創效著.前無記述,后有先贊獎.美國有《屯間報》.香港之《明報》均有報道,曾獲市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其法是:捻轉提插,得氣為要,活動關節最佳;以左治右,上病下取. 個人體會:該法用于肩周炎初起者效果更好,輕者一次,重者不過三次,我一般留針15~30分鐘,但必須配合活動患處關節.有時遇有復發或頑固者,配合經驗方肩周炎藥酒方服用月余效果均很好. 5.肩胛部疼痛--速效治療法 近期連續治療六位肩胛部疼痛的患者,效果非常好,整理出來,請同道老師評議. 一位患者疼痛四個多月,吃藥,針刺,貼膏,拔罐不見好轉,一位患者疼痛兩年多,諸法皆治未能奏效,四位急性發作第二天治療,其中一位到醫院拍片診斷為頸椎增生,經醫院醫生在頸部推按治療,疼痛加劇,導致頸不能活動.我用以下方法進行治療: 1,按患側胸前與肩胛對應部位的痛點,找到特痛點按5-10分鐘; 2,按健側尺澤穴5-10分鐘. 效果:點按胸前痛點,點到痛止.(從陰引陽,不知對不對)尺澤屬肺經,主氣主節(我的理解) 急性發作患者均兩次治愈,四個月患者三次治愈,兩年患者五次不再疼痛.(治后疼痛發作均較以前大大減輕.) 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很多,簡取了一些取穴少適用性強的方法貼出來,希望能對各位有幫助!有的方法我親自試用過,確實有很神奇之處!比如在對側下找陽陵泉的壓痛點,囑病人連咳三聲進針,強烈的酸麻脹感并同時伴隨活動患肩,病痛立減8成,這個實例是2周前剛治療的一患肩周炎1年之久的病人,3次徹底治愈! 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穴,效驗之果取此意吧,無論怎樣治療只要能更快的減輕病人的痛苦就是好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