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苦惱于督促孩子學習時,你苦口婆心,他無動于衷。什么時候能夠變“要孩子學習”為“孩子要學習”呢?苦逼家長們的這一愿望其實可以不再是夢想,重要的是你需要更多與孩子交流的智慧。今天分享的“椰殼效應”就有這樣神奇的魔力—— 我們在培養孩子時,總喜歡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要求孩子做到什么,不做什么,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導致孩子口服心不服。如果家長能融一分智慧,換一種方式,也會產生像這樣的“椰殼效應”。“椰殼效應”真有這樣神奇的魔力嗎? 什么是椰殼效應 一個孩子很不喜歡吃飯,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一次,孩子的父親帶回了一個新穎別致的椰殼。孩子看到椰殼后愛不釋手,父親就把椰殼鋸成兩半,給孩子當吃飯的飯碗。結果,孩子愛上了吃飯,問題迎刃而解。這一現象被稱為椰殼效應。椰殼效應說的是只要父母找到正確的方法,孩子的厭煩心理就能迎刃而解。同樣是吃飯,用孩子喜歡的椰殼當碗,他就能吃得興高采烈,而用普通的飯碗,孩子就不愛吃飯。它妙就妙在變“要孩子吃飯”為“孩子要吃飯”。 案例重現 8歲的女兒最近這段時間不愛學習,不是回到家就忘了作業這回事,就是作業寫到一半,就想看動畫片玩游戲,心思全然不放在學習上。孩子的爸爸看見了,又是著急又是擔憂,責備的話脫口而出:“你怎么回事?說過多少遍了,做完作業再玩,你怎么就是不聽?”面對父親的責備,女兒總是不耐煩地扭動身子。 原因分析 女兒之所以排斥爸爸的提醒,那是因為女兒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愛意,而是責備。父親在責備她不聽話,不長記性,不愛學習和做作業。雖然她迫于父親的威嚴不能反抗,但還是通過身體的扭動來表現內心的排斥和不耐煩。相對于直接的斥責,也許和風細雨的解說更有效。 為家長支招 1、換一種方式,用“智慧”要求孩子 如果家長能融一分智慧,換一種方式,也會產生像上面講的“椰殼效應”。如案例中,當女兒再次企圖逃避做作業時,媽媽對她說:“今天晚上我給你講你愛聽的白雪公主的故事,這個故事很長,可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你最好把作業做好,免得還要留一段故事到明天講。”讓女兒感受到了媽媽的關心,勢必會將家庭作業做得又快又好。 2、做個有心人,以孩子的興趣作動力 自古以來,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造成孩子厭學的情緒。如果父母在要求孩子學習時,了解孩子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自主學習,利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并且給孩子以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何愁孩子不喜歡學習,何愁孩子會厭惡或躲避學習? 不妨多問孩子,細心觀察,看看孩子是在和同學一起學習時更有效,還是自主探索答案的方式更適合?每個父母都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制造這樣的“椰殼效應”,讓孩子徹底擺脫厭學心理,愛上學習。 3、用耐心陪伴,把枯燥變得有趣而向往 在學校,很多老師也經常會利用寓教于樂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家庭教育中也需要運用寓教于樂的方法,比如:化枯燥的歷史課堂教學為去博物館參觀,化機械的死記硬背為親子之間的背誦競賽……寓教于樂,孩子的興趣馬上就會被激發起來,學習效果也會更佳。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應該融入耐心,細心捕捉生活中的“椰殼”,選擇恰當的時機將之做成“碗”,以便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寓學于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