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醫的辨證法則確實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還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這么多的辨證,怎么弄得明白?其實中醫的辨證歸根結底就是八綱里面的六個字——表、里、寒、熱、虛、實。陰陽是個招牌,辨證的落腳點關鍵就是這六個字。這六個字我把它再簡化就歸結為兩點:第一是性質,病邪性質是寒邪還是熱邪,還是風邪,還是燥邪,還是濕邪,還是痰飲,還是瘀血,這個性質要搞清。第二是部位,中醫講的部位不是西醫講的解剖部位,中醫是講臟腑,是講心臟系統、肺臟系統、肝臟系統、脾臟系統、腎臟系統,或者是在上、在下,在表、在里,在哪條經脈,這不就是部位嗎?說得具體一點,臟腑、經脈、表里、上下,這就是我們要講的部位。這些知識如果沒掌握,就治不了病。因為中醫用藥有入臟腑的,有入經的,有走表、走里的,有走上、走下的。對病變性質的診斷尤其重要,本來是個熱證,還給他吃干姜、附子,那不是害人的醫生嗎?八綱辨證也好,臟腑辨證也好,三焦辨證也好,衛氣營血辨證也好,六經辨證也好,都是圍繞這兩方面來進行的,一個是性質,一個是部位。只要把這兩方面抓住了,辨證的基本要領就掌握了。其實這是一個捷徑,也可以說是一個秘訣,這是我幾十年臨床摸出來的一個秘訣,這個秘訣從哪來?從理論和實踐不斷結合印證中來。首先我把這些辨證方法全部掌握熟練了,在臨床上摸索摸索,逐漸發現原來規律是這樣的。就與鑰匙開鎖是一樣的,鑰匙放進去鎖就開了,你用錘子打都不一定能打開,就這么一個道理。
辨證就這么兩點,一個是診斷的功夫要到家,一個是思維方法要準確,這樣才是真正的辨證。辨證只是我們中醫的一手功夫,這個功夫你掌握了,下一步就為施治提供了準確的前提和依據。
施治如果跟不上,病也照樣治不好,所以施治這塊也很重要。我經常講,這就像是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我們一個是辨證,一個是施治,“兩手”都要“硬”。施治的重點在哪兒?比如這是一個表寒證,我就辛溫解表;這是一個風熱證,我就辛涼透表;這是一個內熱,我就清熱瀉火。這似乎只是文字功夫,所以我們現在的一些病案、報道就注重這東西,只是文字功夫,文字以后就是空架子,就沒有了,這就落到虛處了,沒落到實處。你文字寫得再準確,病人發高燒了,40度,清涼解毒,退燒消炎,文字寫得再好,卻退不了燒,因為施治沒落到實處。這是個死道理,關鍵在哪?關鍵在用方,我們治病的關鍵是方,而不是法,也不是藥。方的前提是法,但法的后面要選一個很準確的方。我就舉例講一個風寒感冒,最簡單的風寒感冒,假如我和學生小劉,小劉得了風寒感冒用什么方,比如我得了風寒感冒用什么方?又有一個小孩得了感冒你用什么方?這就有區別,這就是奧妙所在,這就叫因人因證選方。我得了風寒感冒,我是一個大虛體,我絕對不能用麻黃湯,絕對不能用荊防敗毒散,至少我要用人參敗毒散,或者用玉屏風,或者用新加桂枝人參湯。你們年青人得了風寒感冒,輕則用荊防敗毒散,重則用麻黃湯,這就不一樣。如果這個人是產婦,你還能不能這么用?當然不能這么用。怎么用呀?或者用新加桂枝湯,或者用人參敗毒散,所以選方非正確不可,辨證論治的關鍵就在于兩手要銜接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