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和下泄溫清吐補,“醫門八法”,是中醫治病的八種基本的治法,雖然每種方法都自成一體系,但不同方法亦互相交融匯通。除了醫門八法之外,中醫還有一個“八”,這便是“八綱辨證”。 那么,何謂“八綱辨證”呢? 所謂“八綱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得來的信息,根據人體正氣的盛衰、病邪的性質、疾病部位的深淺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其中,醫圣張仲景又將陰陽列為總綱,統領表里、寒熱、虛實三對綱領,故又有人稱八綱為“二綱六要”。 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 論病之情,以寒熱表里虛實陰陽八字統之; 論治病之法,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這就是“八綱辨證”。 八綱辨證之 表里 那么,什么是中醫所說的“表里”呢?本期將為大家作詳細介紹。 “表里”是八綱中辨別疾病部位深淺和病情深重程度的一對綱領。表里的概念大家可能會誤以為是日常生活中的“外里”,其實不然,表里是相對的概念。某一個部位相對另一部位來說可能為表,相對另一部位來說可能變成里,具體相對如下:
一般而論,從病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里,病較深重。 古人云:“病入膏肓”,即是說病邪如果由表入里了,那么病也就加重了。治病的時候,也常會將病邪由里驅出,所以說病邪在越表面,病越輕,某種程度上也是沒問題的。一般來說,病在皮毛、肌表、經絡的,病情較輕;病在五臟六腑、血脈、骨髓的,病情較重。 《素問·咳論》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這種皮毛受邪之病證,屬于表證范圍。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治則。這是表證辨證治療的發源。 中醫根據病發部位,又將疾病分為“表證”和“里證”,下面分別簡單介紹。 表證是指病邪(所謂六淫之邪)從皮膚或者口鼻侵入,在人體肌膚、經絡部位引起的疾病,通常表證的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位較淺,最典型的例子有風寒感冒等。 表證的病機是六淫之邪(中醫所說的“外邪”,從外界侵入的病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侵入人體,阻礙了衛氣(相當于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積于體內而發熱,并且由于病在表,體內陽氣不能順利到皮膚溫暖皮膚,因此人會感到寒顫、怕冷。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病邪在皮毛、口鼻,自然導致鼻塞、咳嗽等;若病邪在經絡,則氣血流行不暢,不通則痛,故會有頭痛、身痛等癥狀。 表證可分型為: 表寒:風寒外襲,正邪相爭于肌表。癥見惡寒重、頭痛身痛明顯,舌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表熱:風熱之邪侵犯肺衛。癥見惡寒輕、發熱、咽紅而痛、舌苔薄白黃、口渴、舌質偏紅、脈浮數。 表虛:風邪侵犯肌表,衛外功能不固,癥見惡風甚、汗出、脈浮緩。 表實:風寒外襲,正邪交爭,衛陽緊固腠理。癥見惡寒重、無汗、頭身痛、脈浮緊。 里證是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直接侵入臟腑等),以及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所致的、病在臟腑、氣血、骨髓等的一類證候。臨床表現多樣,有病程較長和病位較深的特點。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里證的原因大致有三種:一是病邪由表入里,由表證發展成里證;二是病邪直接入里;三是由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 里證可分型為: 里寒:外寒傳里,或陽氣不足。癥見畏寒喜暖,四肢不溫、口不渴、惡心嘔吐、腹痛泄瀉、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遲。 里熱:外邪入里化熱,或熱邪直中臟腑,或五志化火。癥見不惡寒、反惡熱、高熱、口渴、煩躁、汗出、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洪數或沉數。 里虛:臟腑陰陽氣血不足,其功能減退。癥見:神疲懶言、聲低氣怯、食少納呆、腹痛喜按、頭昏、心悸、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沉弱。 里實:外邪入里,結于胃腸,或由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癥見: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手足心汗出、舌苔厚燥焦黑、脈沉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