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錦華 由于遼、金歷代皇帝大都崇尚佛教,而大同地區本來就是中國北方沙門興盛之地,于是在大同再次掀起了一個大規模興建佛寺的高潮。除了眾所周知的華嚴寺、善化寺等經典建筑外,精巧玲瓏的觀音堂、幽雅俏麗的禪房寺等一座座寺院建筑一時都興建、擴建、整修起來,為西京大同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如今,雖然有些建筑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了往日的風貌,有的甚至已蕩然無存,但仍有許多精美的遺存散落在大同各處,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靈丘覺山寺塔:位于靈丘縣覺山寺內,建于遼大安六年(1090年),為平面八角十三級密檐式磚構塔,總高44.23米。全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其中,塔身第一層由塔壁和內室組成,南北開券門,東西為磚雕隔扇假門,內室中心柱兩面雕有臥佛和千手觀音,四周繪有60余平方米壁畫;其上12層均為實心。 覺山寺磚塔精美壯觀,各種磚雕流暢洗練,無一雷同,是遼代塔類建筑中的精品。據記載,明代天啟年間,靈丘發生7級地震,覺山寺殿堂樓閣全數倒塌,唯該塔安然無恙,巍然獨存?,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云寺:坐落于渾源縣東坊城鄉荊莊村,創建于金大定六年(1166年)。大云寺原是一座小型寺院組群建筑,坐北向南,中軸線上原有兩進院落、三座殿宇,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鐘、鼓樓東西矗立,左右廂房圍抱,占地約30畝?,F大云寺僅存一座大雄寶殿,殿內現存元代壁畫,為重彩平涂聚墨碾子畫,以朱紅、石藍為主色,貼金。 過去在渾源縣諸多廟宇中,除恒山廟群外,當推大云寺,為北方名剎,詩人元好問、旅行家徐霞客都曾在此駐足。清代書法家趙之謙稱其為“名與天同輝”,能“興雨蒸云”?,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房寺磚塔:聳立于大同城西南30公里處的丈人峰頂上,因其為禪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禪房寺塔。 據《大同府志》載,禪房寺塔為遼代建筑,為六角七級實心磚石結構,塔高20米,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除塔剎為鐵鑄外,其余均為磚石結構。其中,塔座為須彌座,用規整的長方石料砌就,石間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每塊石上雕有蓮花、牡丹、童子等,六個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鐫刻有一佛二菩薩的浮雕一幅,再上還有蓮珠束腰兩層,并雕有蓮瓣等。塔座如此高大繁復,在其他地方少見。塔座以上是仿木結構的磚砌塔身,第二層塔壁每面各設門式小窗和四欞小窗,乍看起來十分逼真,其實是虛設的雕飾。以上各層結構相同,只是每層逐漸向里迭收而已。 禪房寺塔造型美觀,穩健大方,形如筆鋒。由于它高高聳立于山頂之上,襯之以青嶂疊翠和飄渺的云煙,更顯得挺拔秀美。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圓覺寺塔:位于渾源圓覺寺內,但當年的寺院已毀,僅存寺塔,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圓覺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層,密檐飛拱,通體磚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結構建筑。全塔分為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其中塔座為須彌座,最下部疊澀數層,逐漸內收,束腰兩層磚砌,雕刻歌舞伎樂、力士和動植物圖案,對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別是北方民族歌舞、樂器有一定價值。塔身下直、上尖,呈圓錐形;塔頂上端安裝蓮花式鐵剎,再上為覆缽、相輪、寶蓋、寶珠。鐵剎尖上有一只造型精美的鐵鳳,可隨風轉動,既是風向儀,又是避雷器,實屬古代罕見的翔鳳風向標。 觀音堂:位于大同市城西8公里的佛字灣附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大同縣志》記載,觀音堂始建于遼代重熙六年(1037年),遼末保大二年(1122年)毀于兵火,明宣德三年(1428年)修。關于觀音堂的始建還有一段故事,據該寺現存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碑文記載,“云中城以西越十五里之遙有觀音古剎。流傳原地名蛤蟆石灣,怪物擾害其間,民生不寧,道路阻塞。遼重熙六年六月又九日忽大師現丈八金身,偕左右菩薩明王,從秦萬佛洞飛往水門頂山頭,從此妖魔降滅,地方寧謐。由是大眾鳩工立寺”。 該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沿中軸線分布著戲臺、觀音殿、三真殿、鐘鼓樓和碑廊等,自前向后逐層升高,別具一格。山門前建雙面三龍琉璃照壁一座,壁身長12.2米,高6.7米,色彩鮮艷,氣魄雄偉,為大同市唯一的一座雙面琉璃照壁。 摩崖“佛”字雕刻:位于大同城西8公里、觀音堂西北約300米處的北崖上,其地因名佛字灣。該字約2米見方,為正楷,書法剛直、蒼勁有力,為不可多得的摩崖石刻。有關“佛”字的傳說很多,據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認為此“佛”字為遼代遺物。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此之外,遼代還曾對當時的武州川石窟寺(今云岡石窟)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并于窟前造十座寺院,綿延數里,規模宏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