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民國篆刻流派與名家(圖文)

     mlml988 2015-03-24

       文章作者:劉紹剛

        清王朝的推翻,中華民國的建立,使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轟然倒塌,各種新思想、新學派流入中國,給傳統文化以巨大的沖擊。以“五四運動”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使民主、科學的思想滲入到了更多中國人的心中,在學術、藝術界的各個領域里,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引領風騷的大師級人物。然而,整個社會的大變革,似乎對印壇的影響甚小。篆刻藝術遵循著其內在的規律,平穩而不失亮點的向前發展著。縱觀民國時期的印壇,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

        晚清四家中,吳昌碩所出最晚,他一直生活到民國時期,同時對民國印壇的影響也最大。他的雄強、渾厚的印風,對民國時期的印人予以極大影響,“吳派”篆刻傳人在民國印壇中幾乎占了半壁江山。黃牧甫取法三代金文及漢金文入印,其爽利的刀法,在數百年印林之中幾乎無人可以匹敵。他所創立的“黟山”一派,在民國印壇上是可以與“吳派”相抗衡的一宗。吳讓之、趙之謙的印章雖未以流派形式流傳,但也被各家所吸收;在圓朱文創作上,趙時、王福廠各領風騷,并能有超越前人之處。晚清四家之外,被陳介琪、潘伯寅等金石家所激賞的王石經,以摹仿秦漢印、無半點時人習氣而著稱,其后續者,也延綿不絕,在印人之中別開一席。民國時期的印壇,是“百花齊放”的時期。

        與皖、浙二宗“各領風騷數百年”相比,民國印壇是多家并立,風格各樣,印人們大多不宥于某家某派的藩籬,而是轉益為師,兼容并蓄,后世印學研究者,有時很難把某一位印人歸入某家某派之中,馬國權在論及近代印人時,就曾感嘆道:“印人對印藝的研求,主要來自師承,也有轉益為師,形成師承的交叉重疊;私淑同樣可以成才,且有泛濫諸家而一爐共冶者,亦有印風前后更迭,判若兩人者。類此比比皆是。因此,要把印人歸到某一流派去,殊非易事。”(《近代印壇鳥瞰》——《近代印人傳》代序)因此,對民國印壇流派的劃分,亦是見仁見智。難以一家之言定論。下面,僅將民國印人分為以下四派,以門派為綱,兼述其屬下印人。

        一摹印派

        自明清以來,在吾衍之《印學三十五舉》的影響下,印人均以“印宗秦印”相標榜,治印也幾乎可以與“摹印”劃上等號。然而或因識見不廣博,未得秦漢之遺韻,或各出己意,在印章上另辟蹊徑。除明代朱簡、汪關之外,能得秦漢遺規者甚為罕見。清末民初的王石經,則是在追摹秦漢上卓有成就的一位大家。

        王石經(1833—1918),字君都,號西泉。山東濰縣人,與陳介祺(簠齋)同里,并從之游,因此能得見陳氏家藏璽印近萬方及各種金石拓本,眼界不可謂不富。所作摹秦漢印,得規矩、清雅之風,端莊大方,與流派印中求新、求變、追求個人風格的主張截然相反,這大概與收藏家兼金石學家陳介祺的影響有關。陳介祺嘗言:“至漢印,人止知爛銅,而不知銅原不爛,得其刀法愈久愈去痕跡則自佳,此所常與西泉共論者也。”王石經的印章,力矯浙派的切刀營造破碎而求“古樸”之弊,刀法整飾。在陳氏的眼中,趙之謙印章中的“個性、風格”都在“時人習氣”之列,因此他以為“西泉似不讓叔也”(《秦前文字之語·致潘祖蔭書》)。王石經的印章,最受收藏家、金石家的喜愛,潘祖蔭見到王石經自輯印冊,“亟推為天下第一。”(《西泉印存》宋書升序)足見在許多金石收藏家的眼中,摹秦漢最為正統。

    QQ截圖20131206133320.jpg

        摹秦漢一路印章,本不應在流派之中,原因有二:一則摹印之印人并不以風格、個性相標榜,而專以得秦漢形神為上,二則此路印人亦不需有師承相授,只要是在治印上的觀點相同,便會殊途同歸。近代摹印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或各有師承,或參以流派,像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所摹古璽漢印具佳。然而亦參照了趙之謙,也有借吳昌碩印意之作。再如王大炘、丁輔之、馬公愚,北京冰社中人丁佛言、姚華、周希丁,羅振玉門下的容庚、商承祚等人,都在镕秦鑄漢的摹印一路上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此路的殿軍,則應屬羅福頤。

        羅福頤(1905—1981),大收藏家、金石家羅振玉的后人,家學淵源,少時即摹秦仿漢。稍長即編篡《古璽文字征》(后修訂為《古璽文編》)、《漢印文字征》,在印章考證上著力甚多,著述亦富。所摹漢印,取平正、渾厚一路,刻古璽,則取寬邊細朱文,羅振玉為其輯成《待世軒仿古印章》一冊,王國維作序,稱其“所作于古人之準繩規矩無毫發遺憾,乃至并其精神意味之不可傳者而傳之。”

        摹印一路,使“印宗秦漢”名至實歸,為眼光較“老”的收藏家、金石家所鐘愛。然而此路摹印家,一則僅得秦漢鑄印之端莊平正,殊乏生動、自然之致;二是在刀法上缺乏挺利、爽快,往往是修刮過多,缺少神采。所以此派印章素不為藝林人士所賞。然而印壇之中,各家對印章的理解與認識不同,才造就出各種風格與流派,像王石經的光潔,可矯浙派之破碎,其純仿古法,可矯流派之習氣,而羅氏于印史研究與文字編篡之功大于摹印,對后學之裨益,又何嘗讓于時賢?

        二吳派

        在民國印壇上,吳派影響之大,是其他流派所不能比擬的,原因有幾點:一是吳昌碩是晚清四家中唯一一位活到民國的大家。從68歲到84歲,在印藝上正是高峰時期,加之被推為西冷印社的社長,可謂印壇上的“執牛耳者”,在印林的地位、影響幾乎無人可比;二是他的印章渾厚蒼勁,即得漢鑄印之妙,又融入了石鼓文的筆意,匋文的厚重。晚清四家中,吳讓之、黃牧甫刀法的凌利,幾乎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吳昌碩則別出新意,以鈍丁治印,營造出一種蒼茫的質感。鄧石如、吳讓之的“印從書出”,在吳氏的鈍刀下,出現了一種新的意境,作為一個膽識超人的書畫家,他在篆刻藝術上也充分表現出了過人之處,其論印詩中,將其心跡表露無疑:“不知何者為正變,自我作古空群雄”,“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詩文書畫有真意,貴能深造求其通。”(《刻印長古》)。他的印章,與其書法和寫意畫風格一致,渾然天成,其書畫影響即大,印章也就隨之流布,在中國近代的藝術史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

        吳派印章的傳人極多,形神具似吳昌碩的,有王個簃、諸樂三、樓邨等人,而徐星州、錢瘦鐵、趙云壑等亦各得一端,而稍別于吳氏。趙石(古泥)及趙氏弟子鄧散木,將倉老的圓轉渾樸的筆意化為方折,將漢印封泥的寬邊,殘破刻意揉入印中,別創“虞山派”,評者多病其造作,是將吳派的某些缺點放大了而已。吳派傳人中堪稱大家者,當推陳師曾與沙孟海。

    QQ截圖20131206133342.jpg

        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以字行。其父陳三立、弟寅恪均一代鴻儒。幼承家學,喜書畫,自日本留學歸來后,先后在江蘇、北平等地任教,授課之余寄興丹青。因喜愛吳昌碩之書畫印,室號“染倉室”。印章能得倉老之古拙而去其霸悍,得其厚重而益之清雅。姚華嘗謂:“師曾印學源于吳缶翁,泛濫于漢銅,旁求于鼎彝,縱橫于磚瓦匋文,蓋近代印人之最博者。”陳氏因其學養深見識廣博。在晚年印風求變,刀法參牧甫意,爽利光潔,不事修飾,篆法亦歸于平正,在漢銅、匋文之間,幾將為印林別樹一幟。可惜天不假年,僅以48歲之盛年便駕鶴西歸,一時藝林乃整個文化界都為之痛惜不已。其友人姚華及門人等集其印成《染倉室印存》8卷流傳于世,甚為后世評印者所推重。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書齋榜“蘭沙館”,是倉老晚年的入室弟子,書法篆刻學吳昌碩,能不囿于門戶,又拜同里趙時為師,篆刻取法甚高,面目亦不一,學趙時能得其靜穆而無文弱之嫌,學吳派能得其清勁而無粗獷霸悍之病,學古璽漢印能有樸厚之意而絕不呆板,業師蔣峻齋極為推許,以為倉老弟子中取法乎上者,當代唯沙孟老一人。沙氏1925年輯《蘭沙館印式》一冊,1927年撰《印學概論》,1940年撰《沙村印話》,其治學嚴謹,對篆刻史論多有高見,晚年任西泠印社社長,成為印壇盟主。

        吳派印章的出現,是與倉老的寫意畫及書法相匹配的,此類印為寫意畫家所鐘愛,如果把國畫的寫意、工筆之論挪到印章中,吳派堪稱印壇中的“大寫意”。然而在“大寫意”的路上,還有一位比吳倉老走得更遠,并獨立門戶,這便是膽識超人的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后易名璜,號白石,以號行。其學木工10余年,后學詩文書畫。1919年,白石56歲時寓居北京,得陳師曾、徐悲鴻之推重,畫遂為世所知,自述其學印歷經四變:見丁、黃印譜,得其門徑。后數年,得《二金蝶堂印譜》,方知老實為正,疏密自然,乃一變,再后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后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白石翁治印,能不落古人窠臼,沉著痛快,縱橫自如,霸悍之中,又不失天真爛漫,為數百年印壇中吹入一陣勁風。印人楊仲子評其印云:“齊白石力量有余,若再加書卷味,則為完全無缺之人”是不為摯友諱言之評也,然而若有書卷氣、金石味的人,恐怕也沒有白石翁的膽識,能創出單刀直入、痛快自然的一派新風來。

    QQ截圖20131206133432.jpg

        白石之印世稱“齊派”,于近代書畫印最服膺吳昌碩,曾有詩云:“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暮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其畫屬大寫意,印亦在大寫意。沙孟老《印學史》將其附入吳倉老之后,而未單立一派,自有寓意所在。

        三黟山派 

        黃牧甫早年師法鄧石如、吳讓之,后取法趙之謙,在趙氏“印外求印”的倡導下,博取三代金文與漢金文入印,加之以凌利無比的刀法,終于自成一家。喬大壯在為《黃牧甫印存》所作《黃先生傳》中寫道“余觀近世印人,轉益為師固己,若取材博則病于蕪,行氣質則傷于野,能事盡矣,而無當于大雅,兼之而盡善者,莫如先生。”黃氏小吳昌碩6歲,卻于辛亥革命前4年去世。然其印風卻在民國時期形成與吳派相抗衡的一派,師法者不乏其人。

        黟山一派之傳人,有弟子李尹桑、易孺、鄧爾雅等人,李尹桑(1880——1945),原名茗柯,以字行,為黃氏入室弟子,其治印純守牧甫家法,為黟山派的薪火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所作古璽,刀法精到,不事修飾。黃賓虹、趙時等書畫印中高手,亦向李氏求印,足見其印藝之精,深得同行之稱許。李氏可惜少有創見,未能自立一家門戶。

        易孺(1874—1941),初名廷熹,后名熹,又更字孺,號大廠。曾問學于牧甫,于李尹桑相友善,后印風取法封泥將軍印及古璽,因曾游學京滬,不免受時風——吳派影響,能有自然率真之趣,卻乏嚴謹樸茂之風,與李氏之嚴守家學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嶺南印壇上,與李尹桑、易孺鼎立的黃派傳人,還有鄧爾雅。鄧爾雅(1883——1954)原名溥,又字萬歲,以號行。其小學功底即深,又富才情;詩書畫印兼擅,印學見識頗高。學牧甫凈潔簡煉之意,“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其收六朝碑字入印,有似元押者,雄強又不失含蓄,做造像印,規矩而不失生動,實于黃派有發揚光大之功。其甥容庚先生初從其學書治印,后專治古文字學,成一代學者。  在黟山派的后學中,卓然自立門戶,將黟山派印藝推向一個新高峰的,當屬華陽喬大壯。

        喬大壯(1892—1948),本名曾劬,以字行。幼承家學,博涉經史詩文,又能法文,曾與徐旭生共譯《茶花女》,尤長于詩詞駢文,被唐圭璋贊為“一代詞壇飛將”,有《波外樓詩》、《波外樓樂章》梓行。民國初年,與魯迅和陳師曾同供職于教育部,其喜好治印,概與陳師曾的影響不無關系。喬公于印藝最推崇黃牧甫,私淑黃氏,卻頗能自出機杼,尤其在博取金文入印上最有心得。喬氏治印,自知刀法難比黃牧甫,于是在篆法章法上用功至大,每一條線的曲直俯仰,每個字的倚斜姿態,均能別出新意。嘗語其高足蔣維崧曰:我是“印章設計師”,可見對篆法章法布置的自許。喬氏視治印為余事,一生治印不逾千方,1947年,自沉蘇州河后,弟子蔣維崧和曾紹杰出資,友人秦彥沖董事印成《喬大壯印蛻》2冊。潘伯鷹為之作序盛贊之:“余愛其所治印,溯乎古初逮于今日,未見有過之者也。”蓋其學養與藝術天分,非古代工匠、印人所能比肩之故也。后沙孟海作《印學史》,于近代印人中,僅舉喬大壯、齊白石、趙時和王禔,當是喬派知音。喬派印章,惜其流布不廣,弟子中僅蔣維崧能傳其衣缽,曾紹杰則另有所成。

    QQ截圖20131206133444.jpg

        蔣維崧(1915—2006),字峻齋,號歸網室。1934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時值喬大壯受徐悲鴻之聘任教于藝術系,遂從壯翁學習篆刻,得壯翁真傳。1936年參加藝術系成績展,喬大壯和胡小石為之題詩,作品得到時任藝術系主任徐悲鴻的賞識。1937年,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蔣氏的作品是參展的唯一一件篆刻,香港鄧昌成君在《印林》中言:“蔣在繼承喬大壯之巧思清麗外,更博取金石銘刻,變牧甫之險絕峭拔為洗煉婉暢,形成自我之清峻雅潔風。”是識者之論。喬門另一弟子曾紹杰,初學壯翁面目,后學宋元朱文,及擬宋元九疊篆入印,最得其神髓,曾氏后入臺灣,為臺灣印學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黟山一派,出入秦漢而富于變化,取金文等金石文字化入印章,古樸而不徒殘破,清新而又不失古意,用字講究,非深究古文字學而又不甘于摹古者所能。故為學者所喜。其中鄧爾雅、喬大壯和蔣峻齋,皆精研六書,博通新學,方能出新有成。

        四新浙派 

        以丁敬、黃易為代表的西泠八家,世稱西泠印派或浙派,自乾隆后期至清晚期,取代皖派,在印壇之中為主流印派,鄧石如一出有稱為“新徽派”者,以別于何震等人的“舊皖派”,今所言“新浙派”,亦即有別于以西泠八家為代表的“老浙派”。此派的代表人物趙時、王福廠等人皆浙江人,稱為“新浙派”是以地分,趙、王等人皆以細朱文名世。沙孟老將他們列入“細朱文名家”之中,亦不失為一種劃分方法。新浙派之中,趙時年紀最高,其對近代印壇之影響也較大。

        趙時(1874—1945),字叔孺,以字行。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以書畫篆刻為業自給。在海上吳缶老雄居藝壇之時,能在印林中別樹一幟,實屬不易。其印學由趙之謙上溯秦漢,下及宋元朱文,以靜穆、溫潤之風,與吳氏之雄強、粗曠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漢白文印,在趙之謙和黃士陵之間,以平正和典雅取勝,而所刻細朱文,較元代朱文印更加典雅文靜,俯仰長短合度,沙孟海曾贊其細朱文“刻畫之精,可謂前無古人,韻致瀟瀟,自辟蹊徑。”其篆刻集有《二弩精舍印譜》刊于1941年。其弟子多人,以陳巨來和方介堪對印學貢獻最大。

        陳巨來(1905—1984),以字行,室名安持精舍。19歲時即師從趙叔孺學印,后幸識畫家吳湖帆,得見其所藏書畫,猶以所見印譜為多。其所見印拓,以毛筆雙勾摹拓成《古印舉式》,足見其致力之工。所治圓朱文,秀雅恬靜,叔孺許為“近代第一”。名畫家如張大千、溥心畬以及書畫收藏家張伯駒等,紛紛延請其治印,為近代能以印藝自給的專業印人,在書畫界頗有影響。所治之印亦宜于鈐于圖書古籍之上,所以甚受書畫家、收藏家喜愛。

        方介堪(1901—1987),名巖,以字行。12歲習篆,稍長即赴滬拜趙叔孺為師,學習古璽和漢印,也多雙勾精摹。漢印之中,長于摹擬玉印及鳥蟲書,1931年輯300余方玉印成《古玉印記》。而鳥蟲書印更是精妙無比,聞師長在抗戰前囑方介堪治印,其刻鳥蟲書印不寫印稿,談笑之間一揮而就。余聞之驚羨不已,其熟練程度令人難以想象。有印譜多部刊行,其弟子韓天衡、林劍丹等人亦以書印名世。

    QQ截圖20131206133455.jpg

        說到新浙派,除趙時一門外,王禔是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王禔(1880—1960),原名壽祺,號福廠,以字行,10余歲即以書法篆刻聞名。25歲與葉銘、丁仁、吳隱等創設西泠印社。1913年,與唐醉石、馮康侯等任鑄印局技正。其治印不宥門戶,浙皖二派皆有心得,融匯吳讓之、趙之謙的細朱文印為一爐,自成一家,尤精于細朱文多字印,或線條疏密均勻,工致大方,或擬趙之謙之分紅布白,自然純正。沈禹鐘《印人雜詠》云:“法度精嚴老福廠,古文奇字最能諳。并時吳、趙能相下,鼎足合分天下三。”與王福廠同時的葉銘、丁仁、吳隱、唐醉石等尚存“老浙派”的面貌,但自與王福廠等創辦“西泠印社”,此后印學滋有新面目,不可以老浙派視之,亦當納入新浙派之中。 

        “新浙派”中以專業篆刻家居多,趙時和陳巨來俱為專業印人,王福廠和唐醉石都在民初有鑄印局任職之經歷,此數等印人劃為一派。唯趙、陳等人的印章娟秀文雅,王、唐等人的印章工致大方,風格小異,卻均以細朱文印逾于前人。縱觀民國印壇,名家輩出,各有所擅,在篆刻藝術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以數千字之文,豈能盡數?其中北平名家壽璽(石工),以刻甲骨文入印的簡經綸(琴齋),治印格調清雅脫俗的弘一法師,以學者兼及治印名世的聞一多、齊燕銘等等,均為一時俊彥。馬國權作《近代印人傳》收印家125人,孫詢著《民國篆刻藝術》收印家128人,本文所論及印人尚不足以上二書十之一二。實是限于篇幅,所議印人,力求公允,雖有見仁見智之論,并無揚此抑彼之意。還望方家不吝指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久久免费精品国自产拍网站| 亚洲旡码欧美大片|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无码精品国产D在线观看| 无码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亚洲精品天堂一区二区|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另类|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久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影院| 卡一卡2卡3卡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结果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无码H黄肉3D动漫在线观看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国产成人MV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区一区二|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最新中文乱码字字幕在线|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少妇无套内射中出视频|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一| 高清无码爆乳潮喷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软件下载|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