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積論治小兒咳嗽 林利華 廣西桂林英山柴油機總廠醫院 病因病機 咳嗽雖為肺系病變,然各種引起肺氣宣肅失常的病因皆可致咳,如《素問》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之論,說明其他臟腑受邪皆可波及肺,致肺氣宣肅失常而發生咳嗽。顯然小兒食積傷及脾胃,亦可影響及肺而致咳嗽。 由于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決定了食積在兒科的發病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岳全書》所云:“蓋小兒之病,非外感風寒,則內傷飲食。”又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功能薄弱,易為乳食所傷;加之乳食不加節制,恣食生冷肥甘及難以消化的食物,均可損傷脾胃,遂致飲食停滯,積而不消,食積乃成。又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貯于肺,壅阻氣道;或食積日久,郁而化熱,灼津為痰,上犯于肺,均可致肺氣宣肅失常,而引發咳嗽,此即食積咳嗽。前人于此已有相關論述,如《醫宗金鑒》明確指出食積咳嗽為“食積生痰熱熏蒸,氣促痰壅咳嗽頻”,并注曰:“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熱氣熏蒸肺氣,氣促痰壅,頻頻咳嗽。” 臨床表現 食積咳嗽為兒科常見病,一般起病緩,病程長,除咳嗽外,多兼有食積郁熱的表現,且多數患兒先有食積表現,后發咳嗽。其咳嗽每于進食或感受外邪后發作,且以夜間或黎明為著,誠如《丹溪治法心要》所云:“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流入肺經。”另外,食積咳嗽患兒喉間多有痰鳴聲且吐黃痰,《幼幼集成》有“因宿食而得者,必痰涎壅盛,喘息有聲”之論。對食積咳嗽伴有的食積化熱癥狀,臨床尤當細辨,以腹脹納呆,噯腐口臭,手足心熱,大便干結或便秘,舌偏紅、苔厚膩,脈滑數為多見。 治療方藥 對食積咳嗽的治療,《醫學入門》提出:“食咳,因食積生痰,痰氣沖胸,腹滿者,二陳湯加厚樸、山楂、麥芽。”《醫宗金鑒》謂:“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便溏者,以曲麥二陳湯消導之。”臨床亦有主張以保和丸加減治之。可見醫家對食積咳嗽的治療,不出消積、宣肺之法。在食積咳嗽的發病中,食積為本,咳嗽為標。余對此類患兒,多宗消食化積為本、宣肺止咳化痰為標的治法,基本方藥:焦山楂、炒檳榔、炒萊菔子、連翹、枇杷葉、桔梗、苦杏仁、白前、前胡、瓜蔞。每日1劑,水煎,分服,療程以7天為宜,臨證多收佳效。待積消咳止后,可酌進香砂養胃丸、健胃消食片等以調理脾胃,并囑患兒節制飲食,以利其脾胃功能的恢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