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生姜瀉心湯 旋復花代赭石湯(2013-06-05 15:01:31)1.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黃芩3兩,干姜3兩,人參3兩,甘草(炙)3兩,黃連1兩,大棗12個 2.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生姜(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 干姜(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 3.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四兩) 黃芩 干姜(各三兩)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4.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5.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胡希恕:1.干噫食臭是個關鍵點,要用到生姜瀉心湯,而不是半夏瀉心湯。 高建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