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皇宮位于涉縣西北約10公里的鳳凰山上,距邯鄲百余公里,相傳是“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處。媧皇宮始建于北齊文宣帝時,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的古建筑,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媧皇閣外的山崖上,有北齊摩崖石刻群,刻有《法華經》 《神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盂蘭盆經》、《十地經》等十部真經,洋洋灑灑 13多萬字,字跡工整秀麗,有“天下第一壁經群”之稱,對研究我國佛教歷史、書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
實用信息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地址:位于涉縣西北約10公里的鳳凰山上 門票:60元/人,學生持證半價 開放時間:08:30-17:00 交通:從邯鄲客車站乘坐到涉縣的客車,票價約20元/人;到涉縣縣城后有面包車前往景區,票價3-5元/人,車程大約十幾分鐘,也可打車前往。 景區電話:0310-3922355 投訴電話:0310-3897869(涉縣文物旅游事業管理局)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景區前可以停車,停車收費;景區距離縣城大約十幾分鐘的車程, 涉縣縣城的旅游服務設施都很齊全。 住宿:景區內不能住宿,只能返回縣城住宿,涉縣縣城的一般標間價位在120元/間。 周邊景區:九龍槐景區 熊耳開法寺 清泉寺 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韓王山 九峰山
景區地圖
 媧皇宮方位交通地圖(點擊查看大圖)
景點相關資料 媧皇宮位于涉縣西北約10公里的鳳凰山上,距邯鄲百余公里,相傳是“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處。 媧皇宮始建于北齊文宣帝時,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的古建筑,現有房屋135間。媧皇宮建在山勢陡峭的山腰上,主要有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等大小 12座建筑。媧皇閣是媧皇宮的主體建筑,坐北朝南,高達 23米,是四層樓式結構,布局奇巧。第一層內供奉有女媧神像,二至四層均設有走廊,可以登臨遠望。 媧皇閣外的山崖上,有北齊摩崖石刻群,刻有《法華經》 《神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盂蘭盆經》、《十地經》等十部真經,洋洋灑灑 13多萬字,字跡工整秀麗,有“天下第一壁經群”之稱,對研究我國佛教歷史、書法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媧皇宮是我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筑,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往返鄴城至晉陽所建的又一離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媧皇宮初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后經歷代修茸、續建,現有建筑房屋135間,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山上山下兩組建筑。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向上繞行十八盤石徑,便可到達最高處的媧皇宮。 媧皇宮,是為祭祀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而修建的。據《淮南子·覽冥訓》、《路志》、《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對于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 媧皇宮古跡始建于北齊,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據這里碑文記載,此處古跡最早創建于漢文帝時,但當初規模很小,僅有“神廟三楹”。另據《涉縣志》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以鄴為都城(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自鄴至晉陽,往來于山下,“遂起離宮,以備巡幸”。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里較大規模地修建了媧皇宮,并在山麓開鑿石室,內刻佛像,以后又將佛經“勒之巖壁”。到明代又陸續修建了不少宮宇,清代又曾大規模重修。累經歷代迭次修建,這里漸而成為占地1.5萬多平方米的一組建筑群。
媧皇宮建筑布局 媧皇宮后山建筑媧皇宮的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依山就勢,匠心獨運。它由四組建筑組成,每一組都各具神韻,自成一體,又和整體格局和諧統一。山腳三處建筑,自下而上,依次為朝元、停驂、廣生三宮。朝元宮(十方院),因其為山前首廟,遂名朝元(1938年被日寇焚燒),停驂宮(歇馬殿)是一行宮,為圣駕及香客休憩處,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媧皇誕辰之日,民間在此宮舉行眾神慶壽之儀。這個宮(歇馬殿)的山墻上,畫有媧皇宮全景和一幅壁畫:“伺輦圖”。一輛華貴的車輦上坐著女媧,神龍牽車,仙女陪伴,天兵護衛,騰云駕霧,馳騁萬里長空,是一幅珍貴的藝術品。廣生宮(子孫殿),為一座神廟,乃神話傳說中求子之場所。停驂、廣生二宮,各有正殿、配殿,分別為懸山、硬山式建筑。由山腳向上繞行十八盤后,過廣生宮便是“奶奶頂”即媧皇宮所在。 媧皇宮是最后最高的一組主要建筑,于鳳凰山崖險峻陡峭之處就勢筑臺而建,媧皇閣(三閣樓)居中,梳妝樓、迎爽樓分立左右,鐘鼓二樓南北對峙,還有六角亭、靈官閣和題有“媧皇古跡”的牌坊等,各選其位,呈點綴之態,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諧對稱,又不拘一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風格。 媧皇閣(三閣樓),坐東面西,為媧皇宮主體建筑,古有“倚崖鑿險,杰構凌虛”之稱,它懸空而立,高達23米,為歇山斗拱硫璃瓦頂。該閣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分別名之為“清虛”、“造化”與“補天”。各層均三面設廊,背倚懸崖,用鐵索將閣與崖壁所鑿八個“拴馬鼻”相系,若游客盈樓,鐵索即伸展,繃如弓弦,樓體前傾,因而又被稱作“吊廟”、“活樓”,構思奇巧,為建筑史上動靜結合的杰作。縱觀媧皇閣,嵌于絕壁,雕梁畫棟,登樓遠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帶,堪稱“天造地設之境”。 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筑,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跡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于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余。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筑、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跡始于崇佛刻經,而后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并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媧皇宮內室走廊媧皇閣亦稱三閣樓,坐東面西,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從下向上依次名之為"清虛"、"造化"、"補天",通高23米,建筑式樣為歇山頂,七踩三下昂斗拱,龍形要頭,屬典型的清式建筑,是媧皇宮的主體建筑。它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巖、下設深壑,猶如桂殿蘭宮嵌于絕壁,故有"倚崖鑿險,杰構凌虛,重碧燦然,坐若霞蔚"之贊。其天然獨特的地勢妙不可言,巧奪天工的建筑風格堪稱一奇。各層均三面設廊,背依懸崖,以九根鐵索將樓體系于崖壁,據傳游客盈樓時,鐵索即啷啷作響,故素有"話樓"、"吊廟"之稱。 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摩崖刻經共有六部,分五處鏤于崖壁上,刻經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刻石1187行,共刻經文137400余字,字體為魏碑字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跡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 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涉縣媧皇宮,為國家 AAAA 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北齊,是神話傳說中女媧氏 “ 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 的地方,由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和媧皇宮四組建筑組成,占地面積 550 畝。計有古建筑 135 間,北齊石窟 3 個,北齊摩崖刻經 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體,是我國最大的奉祀中華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筑群,自古就有 “ 蓬壺仙境 ” 之美譽。其中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跡之精髓, 共有六部:《思益梵天所問經》、《十地經》、《佛垂般涅 槃 略說教誡經》、《佛說盂蘭盆經》、《深密解脫經》、《妙法蓮花經》。 刻經面積 165 椒矯祝 ?nbsp;5 處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經文 13.7 萬多字,字體有隸、楷、魏碑體, “ 銀鉤鐵畫,天下絕奇 ” ,堪稱藝術珍品,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也是我國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佛教早期典籍中彌足珍貴的資料,對于研究中國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書法鐫刻演變歷史有著重大意義和價值,經考證為 “ 天下第一壁經群 ” 。主體建筑媧皇閣共分四層,通高 23 米,擁群峰以渲勢,依懸崖以據險,奪天工以稱奇,臨清漳以蘊秀,涵攝了山川之鐘秀,匯集了古建之精華,玉宇懸空,瓊樓聳翠,上臨危巖,下瞰深壑,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觀之一,素有 “ 活樓 ” 、 “ 吊廟 ” 之美稱。
山下建筑 媧皇宮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朝元宮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 年),重修于清咸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停驂宮建于清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重修于清咸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廣生宮建于元末明初,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清咸豐三年(公元 1853 年)兩次重修。
山上建筑 媧皇宮為代表性建筑,由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樓、鼓樓、山門、牌坊、皮瘍廟等古建組成。 媧皇閣座東面西,共分四層,歇山琉璃剪邊頂建筑,一層為拜殿,二、三、四層分別為“清虛閣”、“造化閣”、“補天閣”。梳妝樓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重修于清咸豐三年(公元 1853 年)。鐘樓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 1606 年),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造一高 1 米多、口徑 1 米的八卦鐵鐘懸掛其中。鼓樓建于明萬歷十四年(公元 1586 年),共分三層,總高 15 米,是通向媧皇閣的重門,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 1610 年),樓內置直徑為 0.68 米的大鼓。皮瘍廟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 1573 — 1620 年),重修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 眼光洞、蠶姑洞和拜殿三處石窟均鑿于北齊,蠶姑洞鑿于北齊天保年間(公元 550 — 559 年),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蠶姑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的結尾部分。眼光洞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面闊 2.6 米,進深 2.35 米,高 4 米,面積 6.11 平方米。內雕眼光奶奶石造像,內刻佛經《十地經》。拜殿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 555 年),是最大的一處石窟。
媧皇閣 媧皇宮樓閣共為三層:一層名為“清虛閣”,二層名為“造化閣”,三層名為“補天閣”。通高23佘米,由九根鐵索將樓體系在崖壁的八個“栓馬鼻上”。因三閣摟緊依懸崖,腳下沒有渾厚的根基樓上站滿人后,樓身就會前傾,給人顛悠的感覺,因而被人們譽為“活樓”,“吊廟”。總之,媧皇樓閣是一個“倚巖鑿險,結構凌虛,地勢獨特,巧奪天工,妙不可言的好去處。為此,國家文物古建筑專定羅哲文教授對媧皇宮樓閣建筑有這樣的評價:“上世紀80年代,我曾寫了一篇《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觀》的文章,”把媧皇宮與長城,趙州橋,料敵塔等建筑稱為中國古建筑之精華,中華文明的形象化標志。媧皇宮作為道教宮觀,又與民俗佛教等其它東西結合在一起,這在古建筑的樓閣中完全是一個杰作。作為國家4A級景區之后,聲名已遠傳海內外。因此,每至春暖花開,四方游人,絡繹不絕,日流量有時達到近萬人。
摩崖刻經 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跡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于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余。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筑、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跡始于崇佛刻經,而后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并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摩崖刻經是我國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媧皇古跡之精髓,它是北齊文化的一個歷史縮影,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摩崖石刻《法華經》和《深密解脫經》。字體工整,挺拔秀麗,為北齊時所刻。在奶奶頂門內石壁上,有北齊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歷年間“天造地設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歷史悠久,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鑿壁古碑 鑿壁古碑位于山上牌坊外右側山崖上,刻于北齊天保年間,通高 4.33 米,寬 1.33 米,依山鐫刻,龜座、蛇身、龍頭。
女媧補天故事傳說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鳥獸魚蟲,可是惟獨沒有人類,天神女媧就按照自己的模樣摶黃土創造了人類。由于大地非常廣袤,摶黃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媧就將一根藤條伸到泥潭中,然后舉起沾滿泥漿的藤條向大地揮灑,這泥點濺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 正當女媧為自己的發明高興時,一場災難卻突然降臨。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時間變了模樣,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媧看到自己創造的人類遭受如此大的災難,難過極了,她決定挺身而出拯救人類。可是怎樣才能補好殘破的蒼天呢?女媧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縣鳳凰山一帶是最好的煉石補天之地,于是她迅速來到這里,開始煉五色石修補蒼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補好了。 可是女媧怕天會再崩塌下來,就斬下一只大龜的四只腳,以鳳凰山為中心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撐了起來。從此“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為了紀念女媧,就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建起了媧皇宮。
其實,女媧造人、補天都只是傳說而已,所謂的“后人”建媧皇宮,事實上就是北齊的高洋皇帝為自己建起的又一所離宮。由于群山疊翠,風景秀麗的鳳凰山,是高洋皇帝往返北齊都城鄴城與晉陽的必經之地,加之高洋皇帝生性奢侈,又愛大興土木,尤其喜歡刻經雕像,所以就選擇鳳凰山興建了媧皇宮。
媧皇宮女媧文化節 媧皇宮文化節女媧乃中華人文始祖之一,位于涉縣清漳河畔、中皇山峭壁上的媧皇宮始建于北齊年間,距今已有1450余年,是我國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祀奉女媧的古建筑群,人稱“活樓吊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弘揚女媧精神,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涉縣縣委、縣政府定于每年9月25日至10月10日在本縣舉辦"中國·涉縣女媧文化節"。 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主要有:擬在4月份舉辦"中國女媧文化高層論壇研討會",邀請古文化專家、歷史學家、旅游界、旅游策劃界、建筑界、新聞界等高層次人員或專家參加,重點研究女媧文化的內涵和定位及如何利用女媧文化節開發涉縣旅游等問題。7月中旬,擬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大型新聞發布會,屆時邀請全國各大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絡傳媒公司等單位參加,發布首屆中華女媧文化旅游節的舉辦時間、地點和活動內容等。9月25日,隆重舉行首屆中華女媧文化旅游節開幕式,開幕式后舉辦大型的文藝表演。9月26日,在媧皇宮舉行政府公祭儀式。 在文化節期間相繼舉辦河北省攝影家看涉縣攝影比賽、登山比賽、涉縣山地車比賽、邯鄲市百名長壽老人游涉縣活動、空中看涉縣等活動;邀請周邊省、市、縣旅行社總經理組織召開旅游聯誼會,推介涉縣及周邊地區旅游線路和景點,與各家旅行社互簽地接協議,以達到客源共享、優勢互補、增進友誼、增加效益的目的;組織召開項目招商洽談會、農副產品交易會,以節為媒,招商引資,提高縣域經濟開放度。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10年12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