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皇宮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皇山上,是全國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始建于北齊,即公元550年到公元577年,至今有1400多年歷史。今年的國慶節難得偷閑三天出游,一為散心,二為觀景。淅淅瀝瀝的小雨始終伴隨媧皇宮的來回。 媧皇宮俗稱“奶奶頂”,這里群山疊翠,流水環繞,風景秀麗,為涉縣古八景之一。媧皇宮依山就勢,巧借天然,人稱之為“天造地設之境”。這里不僅建筑宏偉獨特,而且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了國內罕見的摩崖刻經,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后,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和鳥獸魚蟲,可是惟獨沒有人類,天神女媧就按照自己地模樣摶黃土創造了人類。由于大地非常廣袤,摶黃土造人又累又慢,女媧就將一根藤條伸到泥潭中,然后舉起沾滿泥漿的藤條向大地揮灑,這泥點濺落到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 正當女媧為自己的發明高興時,一場災難卻突然降臨。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瞬時間變了模樣,天塌了,地裂了,山林燃起了大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媧看到自己創造的人類遭受如此大的災難,難過極了,她決定挺身而出拯救人類。可是怎樣才能補好殘破的蒼天呢?女媧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涉縣鳳凰山一帶是最好的煉石補天之地,于是她迅速來到這里,開始煉五色石修補蒼天。果然,天上的窟窿很快就補好了。可是女媧怕天會再崩塌下來,就斬下一只大龜的四只腳,以鳳凰山為中心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撐了起來。從此“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后人為了紀念女媧,就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建起了媧皇宮。 補天湖 補天湖 補天湖 各種稱號 媧皇宮設在山勢陡峭、地勢險峻的山腰上,寬廣的平臺上建有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皮瘍王廟、水池房及山門等大小12座建筑。現有建筑房屋135間,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為山上、山下兩個建筑群。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媧皇宮修建在山勢陡峭、地勢險峻的山腰上,在一處平臺上面修建有媧皇閣、梳妝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及山門等座建筑。 雨中的山谷中空氣清新 朝元官 朝元官 干凈的道路,濕漉漉的,小雨來的正是時候 '女媧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秋雨一下就好幾整天,飄飄灑灑的,淅淅瀝瀝的落下來,使我想起一個成語是,你看啊!那秋雨猶如花針和絲線,好像在天地之間密密地織起一起。 浮雕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又稱媧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女媧人首蛇身,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后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本人協同家人驅車350公里,只為一睹她雨中的芳容。 拾級而上,在這細雨綿綿之中 碑林 路上很少遇到游客,下著雨,空氣特別好 我對秋雨,有種說不出的情感。秋雨,沒有春雨般細膩溫柔,也沒有夏雨般豪爽熱烈,卻是如此地寧靜、典雅。秋雨中,我領略到了一種煙霧般的渺茫,一種水晶般的清爽。 秋雨,不像夏天那樣奔放,也不像春雨那樣充滿生機,而是如針似的細。一滴滴細膩的秋雨灑落在樹上、大地上,眼前的一切構成了一幅純靜的畫面。秋雨滋潤萬物,它使大地煥然一新,一塵不染。 我欣賞秋天的風高云淡,我更沉醉于秋雨的清雅脫俗。 這山路也叫做十八盤 回望補天廣場 抬眼望懸崖峭壁上的亭臺樓閣 此時雨下的大起來,從山神廟的屋檐下可以看到連成線的秋雨 步步抬高 路上這樣的題字不多 山門坐東朝西,有三孔磚砌拱門組成。兩邊兒對聯寫著:鳳山名隆仙島;神仙勢壓十洲。橫批是:蓬壺仙境。進了門是木牌坊,上額書寫“媧皇古跡”。 媧皇宮是最后最高的一組主要建筑,于鳳凰山崖險峻陡峭之處就勢筑臺而建,媧皇閣(三閣樓)居中,梳妝樓、迎爽樓分立左右,鐘鼓二樓南北對峙,還有六角亭、靈官閣和題有“媧皇古跡”的牌坊等,各選其位,呈點綴之態,全部建筑布局合理,既和諧對稱,又不拘一格,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風格。 補天廣場,補天湖 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筑,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 懸空寺媧皇宮旁邊的北齊摩崖刻經群是媧皇古跡之精髓,共有6部,刻經面積165平方米,分5處刻于崖壁之上,共刻經文13.7萬字,是我國現有摩崖刻經中時代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媧皇閣是媧皇官建筑群的主體建筑,它依著山崖峭壁修建,共分為四層。第一層是拜殿,拜殿之上又建了三層樓閣,總高23米。媧皇閣背靠懸崖,用八條鐵索將樓體系在懸崖峭壁之上。素有“吊廟”、“活動樓”之稱。媧皇閣底層為石窟,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是媧皇宮最早的建筑之一。 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為此處古跡之精髓。摩崖刻經,共分五處鏤于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余。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 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從國內現存的北齊石刻看,內容多與佛法有關,在當時雕佛刻像之風較盛,但以巨大的工程來摩崖石刻藏經,還很少見,可以說,無論在石刻建筑、藝術價值和藏經內容上,媧皇宮的摩崖刻經均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也是北齊文化的一個縮影。 同時也可看出,媧皇古跡始于崇佛刻經,而后才立廟拜神,這也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的特點,即崇佛與崇神并舉的多種崇拜的宗教觀念,所以,從摩崖刻經到媧皇古建也是中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一個形象的見證。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巍峨的太行山 雨小了,山上而游客開始陸續下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