媧皇宮又稱媧皇圣母廟,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索堡鎮(zhèn)鳳凰山。媧皇宮現(xiàn)在的建筑建于明萬歷年間,宮內(nèi)有北齊刻經(jīng)洞兩個,共刻有經(jīng)文十三萬一千余字,是中國現(xiàn)存面積最大的北齊摩崖石刻。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涉縣媧皇宮是中國最大、最早的奉祀上古天神女媧氏的古代建筑,修建于公元6世紀(jì)。迄今已有1400多年地 歷史,為文宣皇帝高洋在位時(公元550—560年)所建的途中憩息之行宮。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jīng)數(shù)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筑,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jīng)。 現(xiàn)有建筑房屋135間,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分為山上、山下兩個建筑群。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媧皇宮修建在山勢陡峭、地勢險峻的山腰上,在一處平臺上面修建有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水池房及山門等座建筑。 媧皇閣(三閣樓),坐東面西,為媧皇宮主體建筑,古有“倚崖鑿險,杰構(gòu)凌虛”之稱,它懸空而立,高達23米,為歇山斗拱硫璃瓦頂。該閣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分別名之為“清虛”、“造化”與“補天”。 摩崖石刻《法華經(jīng)》和《深密解脫經(jīng)》。字體工整,挺拔秀麗,為北齊時所刻。在奶奶頂門內(nèi)石壁上,有北齊碑一通,正面刻有“古中皇山”四個大字。在山崖上,有明萬歷年間“天造地設(shè)之境”的大字石刻。此外,還有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媧皇宮古樸清幽,歷史悠久,對研究歷史、書法、石刻藝術(shù)及佛教淵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為女媧誕辰,女媧祭典之日。是時全國多地的人以及海外華僑前來祭拜華夏族人文先始。涉縣媧皇宮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影響地域最廣的奉祀女媧的歷史文化遺存,被譽為“華夏祖廟”,為全國祭祖圣地之一。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