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以自覺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為主要癥狀特征。 發作時,常伴見腹痛、胸悶氣急、心悸、驚恐、煩躁不安,甚則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氣上沖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熱等。古病名,見《靈樞》、《難經》、《金匱要略》,《醫宗金監》等,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金匱要略》稱之為“奔豚氣”。豚,即小豬。奔豚一由于腎臟寒氣上沖,一由于肝臟氣火上逆,臨床特點為發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作過后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 從證候表現看,類于胃腸神經官能癥,而出現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或痙攣狀態。 病理病因 有因驚恐憂思損傷肝腎,結甚之氣沖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復因汗出過多,外寒侵襲,汗后心陽不足,腎臟陰寒之水氣乘虛上逆,以致氣從少腹上沖,直達心下。本證發病,多與心、肝、腎三臟有關,并與沖脈的關系尤為密切。 預防: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灸太沖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針灸資生經卷四》:奔豚,灸氣海百壯。或期門、或關元百壯。《針經摘英集治病直刺訣》:治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氣沖腰痛,不得俯仰,灸足陽明經氣沖二穴……可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次針三里二穴而愈《針灸逢源卷五》:奔豚氣,從少腹起,氣上沖胸腹痛:腎俞、章門、氣海、關元、中極《神灸經綸卷三》:脅痛,奄奄欲絕,此為奔豚,急以熱湯浸兩手足,頻頻易之。氣海、關元、期門、竅陰。 飲食保健砂仁食療作用: 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芳香行散,降中有升。凡脾胃氣滯濕阻所致脘腥脹痛、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者,多與木香同用,并隨癥配伍其他藥物;若惡阻偏寒者,可配生姜汁;偏熱者,可配黃芩、竹菇等,以助消熱安胎之力。此外,本品溫降之功尚可用治奔豚氣痛,每與小茴香、吳茱萸等溫里散寒藥同用
一、“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該條原文是論述奔豚氣病的病因和癥狀,并指出奔豚、吐膿、驚怖、火邪等病的發病機理都與心有關。 二、“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湯方“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1、桂枝能降氣治沖逆。 2、桂枝加桂湯能治奔豚,然此奔豚必須是有表證之奔豚。無表證則用苓桂棗甘湯。 3、加桂是加強解表,以降逆。 4、按第15條的說法,此奔豚是人體機能強的人正氣回擊的表現。人體機能強,故可稱解表。 5、此為軸輪并運之法,軸者,甘、姜、大也;桂、芍為降逆解表,為輪也。 各家論述】 【仲景原書條文】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第4條: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該條論述因誤治而導致奔豚氣病的證治。 四、“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茯苓半斤,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桂枝四兩。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各家論述】 1.《注解傷寒論》:本方用茯苓以伐腎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水氣。煎用甘瀾水者,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