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北大舉辦講座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學生,他問我:“老師,你說是認真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樣子,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后對他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跟著給了他我的網志地址。最后,我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么重要。” 到書店里看看吧!在某個專柜或者專區里,有多少書的書名中有“人脈”二字?太多了。《人脈:關鍵性關系的力量》、《人脈圈:人脈決定輸贏,人脈決定命運》、《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贏在人脈》、《打造黃金人脈》、《90秒建立職場人脈》……書名中有“人際關系”的就更多了。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在“當當網”上搜索“人脈”,可以找到521個結果,搜索“人際關系”,可以找到4949個結果,而搜索“成功”,可以找到53879個結果…… 隨處可見的胡說八道基本上都沒有什么區別,反正都是胡說。以下從某本書里摘錄的文字是還不算最過分的:
而在一小段文字里面可以做到謬誤連連,其實也不是很容易。
除了“腐敗”之外,在正常的世界里,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意見是否會被采納,在正常的世界里,關注點應該是那個意見本身的道理吧!如果那個意見考慮得非常周全、有明顯的好處,會有那么多人反對嗎?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我們愿意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了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盡管并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系。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幼兒園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嗎?答案并非肯定。 我曾經有機會、也恰好愿意多花一點心思與我遇到的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我沒過多久就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我發出詢問后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之后我問他:“為什么你認為那個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么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躊躇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她覺得你好看嗎?”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里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么問題了。 基于種種原因,生活中廣受歡迎的人總是少數。但同樣基于種種原因,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數派們是如何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從小強的這個事例里就可見一斑。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跟他“換”。注意這兩個詞。 我們暫且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或者常人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并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他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可以和他“公平交換”的人,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沒有玩具,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于“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但手里沒有的玩具,所以,他也愿意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然后,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么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會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持續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于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就有這樣的橋段:棺材鋪的老板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柯里昂替他出氣并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后,教父柯里昂終于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可以想見,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是在校園這個“交換”本質體現得不是那么明顯的地方,同樣性質的行為也并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與其他系公認的另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并成為“死黨”,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僅舉一例。
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都很優秀才會非常要好,進而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反過來說,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往往并不“低調”,也不“平易近人”。他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他們無形中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這些人當中不多見的那些心態平和者,一般都是經歷了波折,才終于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他們發現,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于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于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并非來自我沒有“樂于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想多了之后,我甚至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于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就主動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了。說起來好笑,我自己的智商實在是有限,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過“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從這個層面上講,的確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會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會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這也體現了常言說的“事多故人離”。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狀況使他們只能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發展到最后,極有可能導致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他們每次落空的交換都會進一步給自己造成損失,使他們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繼而使他們淪為“索取者”的可能性更高——惡性循環。 還有一些人,過分急于建立所謂的人脈,甚至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這樣的人,例如“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這 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過于渺小,所以才希望借助其他力量。而一個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欲望就會顯得越發強烈。這些人的特征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這些“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而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里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里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里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李想)…… 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靠白手起家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輕易從零開始積累,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與學識,是一定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個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辛苦,說出來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卻遠比多數人想象中來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能想明白或者輕易預見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夠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被其他認為是優秀者。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將來自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層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將是“樂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這個人是被我們找來提供幫助的。 甚至,這些優秀的人會獲得意外的幫助。一個優秀而有價值的人,自會引來很多其他的優秀而有價值的人主動為其提供幫助,而這時候的幫助往往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會在救死扶傷之后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一樣,那些品質磨煉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就已經足夠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悅了。同時,被幫助的一方也正因為并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又因為“溝通成本幾近于零”,整體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個中生活智慧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脈——如果人脈真像傳說中那么重要的話。其實,我總覺得關于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虛無縹緲,不過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罷了。 特別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須與任何人打交道了。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并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想提醒讀者: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身邊所有人的關系。瀏覽一下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了?我至今只聽兩三個人這樣回答我:“最長時間沒聯系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而這些人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固執且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共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在小說《女心理師》的自序中曾經提到:
我由此領悟,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把時間花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于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人和那件事都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足以寫兩本書的話題。礙于篇幅,我只能提供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并不那么容易的建議了:
摘自《把時間當作朋友》,第七章:應用,第6節:人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