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是什么意思 公歷和農歷是什么意思 農歷是中國長期采用的一種漢族傳統歷法,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活動,故“文革”時改稱農歷,沿襲至今實際上農歷與陰歷是不同的。陰歷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又有夏歷、漢歷等名稱。農歷是中國目前與公歷并行使用的一種歷法,雖然人們習稱“陰歷”,但其實是陰陽歷的一種,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歷法的陰歷。 除了清明節是按照農歷二十四節氣的“清明”制定的以外,中國其他傳統節日是以農歷日期制定的,至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多仍慶祝農歷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農歷,又稱夏歷、漢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主要歷法規則由中國漢族經歷多個朝代所制定,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二個普通月另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于12個朔望月為一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那么每年的平均日數就接近365。2422日。置閏規則為以不含二十四節氣之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由于1回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個回歸年的話正好余出46個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置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復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產生19年7閏的規律。此外,附加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征,指導農業等事。所以,農歷既有陰歷又有陽歷的成分。 舊歷、老歷、陰歷也是指農歷。但舊歷、老歷只是相對新歷(即公歷)而言,并非正當稱謂。而陰歷事實上是按月亮的月相變化來安排的歷法,與農歷含有陽歷性質的事實不符,應該棄用。 |
|
來自: 昵稱13460646 > 《季節時令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