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在4000多年的高度發達文明下,各個時期的建筑也燦若群星。遺憾的是,我國一直沒有保護遺產的習慣,歷朝歷代的戰爭,新的統治者總是以摧毀舊朝的建筑為快,不管是宮殿、廟宇,還是陵墓, 所以,雖然歷史這么悠久,且文明從未中斷,但是留到我們現代中國人面前的遺存,確是相對非常少的。而且,由于我國建筑大多以土木結構居多,而木結構古建筑保存不易,流傳下來最為難得。連永樂年間始建的故宮三大殿,都多次遭遇雷火,毀壞又重建。何況其他民間建筑。因此,目前我們能見到現存的古代木結構建筑,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所幸的是,在我國華北西北部分地區,由于地理和環境因素,加上一些運氣成分,至今,還保留了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總共約有八處(五處確認,三處推斷),唐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筑已沒有存世。今天讓我們隨著“愛塔傳奇”一起去看看這八座中國古代木建筑中的珍寶。 現存的八座唐代木結構古建筑(以下簡稱唐構): 一、山西五臺南禪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 二、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唐大和六年(832年) 三、山西澤州青蓮寺藏經閣,唐大和七年(833年) 四、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五、甘肅敦煌莫高窟196窟檐,唐景福二年(893年) 六、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推斷唐代 七、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樓,推斷唐代 八、山西平順天臺庵大殿,推斷唐代 這八座唐構全部是單體建筑,其中五座有具體年號且與建筑形式相符。八座中有六座在山西,一座在河北,一座在甘肅。 一、山西五臺縣南禪寺大殿 地點:山西忻州市五臺縣西南的東冶鎮李家莊村,距縣城有二十余公里 時代:唐建中三年(782年) 南禪寺的現存建筑中只有正殿是唐代建筑,兩廂等為明清增建。 南禪寺大殿發現于五十年代,在西縫梁架平梁下皮有墨書題記:“因舊名峕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重建殿法顯等謹志”,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隨著后代發現的不斷增多,證明南禪寺大殿的建筑形式與題記年代是相符的,南禪寺大殿也是現存最早的有明確年號題記的木結構古建筑。 南禪寺前檐柱頭鋪作 南禪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出雙抄,第一跳偷心,第二跳頭上令栱托橑風槫,耍頭批竹形,前后檐柱頭鋪作第二跳華栱為殿內四椽栿梁頭伸出砍成,山面柱頭鋪作丁栿伸出檐外為耍頭。 大殿梁架為四椽檐栿通搭,梁頭伸出檐外為第二跳華栱,梁與枓栱合為一體是唐構普遍采用的手法,而且除天臺庵外都是第一跳里外傳均為華栱,第二跳上為梁頭,或為華栱或為華頭子,這種結構在后面幾座中會頻繁看到,而傳世的宋代木構中卻沒有一座同類結構。 四椽栿之上用了一條繳背,伸出檐外為耍頭,繳背之上立駝峰托平梁,兩端用托腳,平梁上叉手承脊槫。發現之處平梁上原有蜀柱、大枓,七十年代維修時認為是后代添加的去掉了。 南禪寺山面柱頭鋪作 這是南禪寺山面的柱頭鋪作,外觀和前檐柱頭鋪作相同,但結構已有很大不同,這里梁頭(丁栿)伸出的是耍頭,而前后檐梁頭(四椽栿)伸出的是第二跳華栱 南禪寺大殿轉角鋪作,七十年代維修時追求檐角平直屋檐壓低,椽子與橑風槫打架 南禪寺大殿第二層柱頭方之上使用駝峰和大枓托壓槽方,駝峰和大枓之間使用了一塊皿板,這也是現存木構中最早的皿板使用實例,另外柱頭皿板最早的應用實例是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 南禪寺大殿不僅保存下來完整的唐代木構,還保存下來17尊唐代彩塑和一座小石塔,檐下用雙抄,唐代風格,2011年8月7日被盜,這是被盜前的照片 -------------------------- 二、山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地點:山西運城市芮城縣龍泉村北的高地上,縣城以北三公里 時代:唐大和六年(832年) 廣仁王廟現在僅存一座唐代正殿和一座清代戲臺,廟內現存兩塊唐碑,一塊唐元和三年(808年)《廣仁王龍泉記》,講述引龍泉水灌溉的事;另一塊唐大和六年(832年)《龍泉記》,記述重修廣仁王廟的經過,碑文中“劃除舊屋,創立新祠,素捏真形,丹青四壁”,可知大和六年新建了廟宇,這也與現存廣仁王廟正殿的建筑特征相吻合。 更多廣仁王廟的照片 >>> 廣仁王廟正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五間,進深四椽,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雙抄偷心,無令栱,第二跳華栱為梁頭伸出,殿內四椽檐栿通搭前后檐,駝峰大枓承托平梁,兩側用托腳,平梁之上蜀柱、叉手、捧節令栱托脊槫。 廣仁王廟前檐柱頭鋪作,雙抄無令栱,短替木托橑風槫,第二跳華栱為殿內四椽栿梁頭伸出 廣仁王廟的梁架結構,四椽檐栿通搭。這張是用廣仁王廟正殿梁架制作的掃盲圖 廣仁王廟的四周枓栱外觀相同,但結構有不同,前后檐是梁頭(四椽栿)伸出為第二跳華栱,而山面的梁頭(劄牽)則是壓在兩跳華栱之上 廣仁王廟柱頭鋪作 廣仁王廟正殿六十年代曾經維修過,如今已過去四十多年,如今殿頂已有不少滲漏的地方,椽子已現明顯糟朽,需要維護下瓦面了 嵌于墻上的唐大和六年(832年)《龍泉記》碑,廣仁王廟的身份證,2012年12月4日被盜,十幾天后被追回 廣仁王廟清代戲臺上的一段雕花闌額也于2012年前后被盜 -------------------- 三、山西澤州青蓮寺藏經閣 地點:山西晉城澤州市東南15公里的硤石山腰 時代:唐大和七年(833年) 青蓮寺分為上寺和下寺,相距約五百米,藏經閣位于青蓮上寺,是一座兩層木樓閣,寺內現存唐大和七年(833年)《青蓮寺古德高僧記》碑,記載“并造閣一所,兼素畫彌勒”,這個記載時間與現存的建筑形式相符。 前梯形頭者為《青蓮寺古德高僧記》碑 青蓮寺保留下來的碑刻眾多,從這些碑刻考證可知藏經閣宋、金、元、清均有較大修繕,如今普拍方一下多位后代抽換,但二層梁架保留了完整的唐代特征,十分難得。 青蓮寺藏經閣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柱頭鋪作為五鋪作單抄單昂,梁頭伸出檐外為華頭子,當心間和兩次間各用一朵補間鋪作,兩稍間無,為五鋪作雙抄,殿內梁架四椽檐栿通搭,梁頭壓在第一跳華栱之上伸出檐外為華頭子,以駝峰和昂尾共同托舉平梁。 藏經閣柱頭鋪作 藏經閣梁架結構 --------------------------------------------- 四、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縣城東北約三十公里 時代: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佛光寺東大殿是1937年梁思成先生發現的唐代建筑,根據大梁上的題記可知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與建筑形式相符。佛光寺坐東朝西,東大殿為正殿,另外寺中還存有金代的文殊殿和眾多的明清建筑, 佛光寺東大殿采用五脊頂,面闊七間,進深八椽,是現存唐構中體量最大的,無普拍方,柱頭鋪作七鋪作雙抄雙昂,其中第二跳華栱為梁頭(乳栿)伸出,補間鋪作雙抄,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后乳栿用四柱。 佛光寺東大殿的梁栱結構,下面一條梁頭作為昂的最前端支點,上面一條梁壓住昂尾,兩條梁與當中斜置的昂共同組成一個杠桿結構。 東大殿柱頭鋪作,第二跳華栱為梁頭伸出刻成 東大殿的補間鋪作,相交于柱頭方上而未落于闌額,根據敦煌壁畫還原一下,原構應該是通過直枓或駝峰或人字栱落于闌額上,可能是后代維修時省略了 東大殿轉角鋪作 大佛光寺 -------------------------------- 五、甘肅敦煌莫高窟196窟檐 地址:甘肅敦煌莫高窟 時代:唐景福二年(893年) 敦煌196窟檐的建造年代是根據窟內壁畫的繪制年代推導而來,壁畫與窟檐同期,唐景福二年(893年)前后,與現存建筑相符。 這座窟檐只有一個建筑前檐,而且頂部損毀了,現在的屋頂是五十年代簡易搭上去的,但現存的梁、柱、枓栱的結構完整保存了唐代信息 196窟檐面闊三間,前檐用八棱木柱,重楣闌額,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已不完整,可見櫨枓之上橫出泥道栱,正向前出為窟內乳栿梁頭砍成的華頭子,再往上的部門已經沒有了。如果還原回去,應該是乳栿之上置劄牽,華頭子之上為一道斜置的昂,昂尾壓于劄牽之下 ------------------------------ 六、山西長子布村玉皇廟前殿 地址:山西長治市長子縣布村,縣城東南約十五公里 時代:推斷唐代 前面五座都是有具體的建造年號且與實物相符的,還有三座沒有具體的建造年號題記,根據建筑形式推斷為唐代的,布村玉皇廟前殿即為其中之一,我個人認為前殿的建造年代或早于南禪寺大殿,有可能是現存最早木結構古建筑。 布村玉皇廟除唐代的前殿(玉皇殿)外,還有一座后殿(三清殿)推斷為金代,后殿旁的東朵殿有元代風格,廟內其他建筑都是清和民國補建的 玉皇廟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前檐用四根八棱內顄石柱,其余檐柱均為未經雕鑿的粗石柱,闌額被鋸掉,從石柱的安裝孔看有可能是重楣,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出雙抄,只在前檐柱頭鋪作上斜置兩條昂形構件,昂嘴伸出部分也被鋸掉。 前殿后檐柱頭鋪作,梁頭(劄牽)出第二跳華栱 前殿山面柱頭鋪作,梁頭(丁栿)出第二跳華栱 前殿梁架為三椽栿對后劄牽用三柱,兩條梁在內柱上平接。所有柱頭鋪作第一跳里外轉都是華栱,第二跳華栱為梁頭伸出,前檐是三椽栿梁頭,后檐是劄牽梁頭,兩山是丁栿梁頭。 前殿前檐的兩根角柱上各用了一塊皿板,柱是八角內顄,皿板同樣是八角內顄,可知與柱同期,這是現存唐宋建筑中唯一的柱頭皿板應用實例,也是玉皇廟前殿有可能早于南禪寺的證據之一。前面提到南禪寺大殿也有皿板,是使用在柱頭方之上的駝峰上,不是柱頭皿板。 玉皇廟前殿大約在金元時期經過了較大改造,加高了駝峰和平梁上的蜀柱,增加了系頭栿,改造的目的是增加瓦面坡度以利于走水,唐代建筑舉折較小,不利于走水,類似的改造還出現在天臺庵和青蓮寺前殿。雖然經過后代改造,玉皇廟前殿的柱網、枓栱、主梁仍保留了完整的唐代特征,仍可斷為唐構。布村玉皇廟的幾座大殿全部失修嚴重,屋頂都塌了大洞,為了推動這座廟的修復我先后十三次來到這里,這是2013年1月15日第十三次來到布村玉皇廟,前殿和后殿已經搭上了防雨棚。 布村玉皇廟前原有一座石獅,2011年6月去時尚在,2012年再去的時候已經丟失了 -------------------------------------- 七、河北正定開元寺鐘樓 地址:河北石家莊正定開元寺內 時代:推斷唐代 開元寺鐘樓是梁思成先生三十年代發現的,當時第二層已經過清代改造,八九十年代維修時又按照“恢復歷史原貌”思想重置了第二層,現在看來第二層得算訪古建筑,不用考慮了,第一層仍保留了濃厚的唐代特征。 開元寺鐘樓面闊三間,平面方形,無普拍方,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雙抄無令栱,短替木托橑風槫。第一跳里外轉都是華栱,第二跳為梁頭(乳栿)伸出檐外。 鐘樓一層內部設四根內柱,通過乳栿與四面柱頭鋪作鏈接,轉角處用遞角栿,四根內柱之間形成一個空心,用以懸掛大鐘。 第二層屋頂經過清代和現代改造,已無法還原它的本來面目,但第一層的柱網、主梁、枓栱等斷代所需考慮的必備因素仍保留了完整的唐代特征,所以第一層仍可斷為唐代建筑。 開元寺鐘樓上下兩層柱的連接方式沒受改造影像,檐柱用纏柱造,內柱用插柱早,保留下來珍貴的應用實例。 ----------------------- 八、山西平順天臺庵大殿 地址:山西長治市平順縣王曲村,縣城以北約三十公里 時代:推斷唐代 天臺庵僅存一座正殿,推斷為唐代建筑。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檐栿通搭,無普拍方,僅在前檐當心間有一條補間鋪作,從外形和材質看都是后代維修時添加的,柱頭鋪作是枓口跳的形式,即殿內四椽栿伸出檐外為一跳華栱,無令栱,以短替木托橑風槫。漏斗口內橫向直接用柱頭方,柱頭方上隱刻泥道栱,現存八座唐構中唯有天臺庵采用了這種結構。 天臺庵也經過后代不少改造,且應該是發生在明清時期,四椽栿上托平梁的駝峰被換成了更高的蜀柱,角梁后尾入蜀柱和丁栿后尾入四椽栿的結構形式應該也是后期改造所知,但柱網、枓栱、主梁仍保留了唐代特征,仍可斷為唐構。 天臺庵梁架結構 角梁后尾入蜀柱,丁栿后尾入四椽栿,這種結構疑為后代改造所致 天臺庵正殿前原有一對石獅,2011年五一前后丟失 ----------------------------- 從上面可以看出八座唐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梁頭全部伸出檐外參與枓栱結構,或為華栱或為華頭子,除天臺庵為只有一跳華栱的枓口跳外,另外七座更是高度相似,全部是梁頭壓在第一跳里外轉華栱之上伸出檐外,其中五座梁頭為華栱,兩座梁頭為華頭子,而這種結構形式在唐代以后的五代、北宋、金代、元代的建筑中再無一例應用實例。 唐代是中國古代建筑最為發達繁榮的時代,有理由相信建筑形式也是多樣化的,也應該會有突破上面結構形式的建筑出現,尋訪古建筑魅力無窮。 聯系方式|微信:lishipulpit 請加入QQ群:299840896 想每天收到歷史講壇的好文,請在“微信”搜:lishijiangtan |
|
來自: 昵稱22551567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