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體成形術自 80 年代問世以來,由于其治療的微創化,局麻下即可完成,大多老年人均能耐受的優點使其作為老年人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措施,目前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但對于椎體成形術(PVP)治療骨質疏松性壓縮性骨折(OVCF)后緩解患者疼痛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大部分學者認為其作用機制和灌注骨水泥后骨折椎體微動穩定性的維持,防止骨折椎體進一步塌陷,骨水泥的熱性和化學性神經殺傷作用等幾個因素相關。 按照其疼痛緩解機制,可以想象的是骨水泥的填充量和疼痛的緩解程度一定存在一定的相互關系,但目前尚缺乏大量相關報道,即使目前存在的有限報道,兩者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十分明確。 為進一步明確骨水泥注射劑量和疼痛緩解程度之間的關系,來自 leiden 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相關研究。選取 2002 年 8 月 -2009 年 10 月間住院的 106 個行 PVP 治療的 OVCF 病人,治療節段共 196 個,對病人的腰背部疼痛情況進行持續隨訪。隨訪指標包括術前,術后 1 周,術后 1 月,術后 3 月,術后 12 月患者腰背部疼痛及新發椎體骨折情況。將隨訪病人的疼痛分為治療有反應(術后腰背部疼痛 <6 分)和無反應者(術后腰背部疼痛>6 分)。 隨訪結果顯示約有 27.3% 病人沒有獲得滿意的效果(表 1),術后評分較高(圖 1),對這些反應較差的病人而言,其骨水泥注射劑量占椎體體積百分比(CVBF)較有反應者低(0.15 VS 0.21,p=0.002)。研究者發現,對行 PVP 治療患者而言,緩解疼痛需要注射的骨水泥量有一個最小的數值,但是骨水泥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劑量的骨水泥在緩解疼痛的同時,可能造成較多的并發癥,如肺栓塞,骨水泥滲漏。研究者總結疼痛緩解有效的患者,其最佳 CVBF 為 24%,該數據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表 1:研究的人口學數據 該研究同時還發現術后 CT 檢查顯示骨水泥滲漏的比例高達 73%,術后 1 年內在 35 個病人中出現 60 例新發骨折,其中 34 例在治療的鄰近節段。滲漏的比例較以往認識的要高很多。并且 CVBF 和骨水泥滲漏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編者按: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人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是一個較為微創的方法。目前應用較多。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發現,病人疼痛主要表現為脊柱節段運動時的疼痛,如臥床到起床的過程中,或彎腰過程中,而靜息時疼痛表現不明顯。對大部分病人而言,行椎體成形術治療疼痛,我們臨床觀察到的結果是疼痛緩解明顯,病人術后第二天即感覺疼痛明顯緩解,基本不影響日常生活,所以對作者提出的治療疼痛有效和無效的標準(疼痛 評分 >6 分及小于 6 分),編者持保留意見。所以編者認為由此而得出的椎體內骨水泥注射的分數比的推論是否恰當也尚值得商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