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激惹綜合征臨床主要分為肝郁氣滯證、肝郁脾虛證、脾胃虛弱證、寒濕困脾證、腸道津虧證、寒熱錯雜證、脾腎陽虛證、食滯胃腸證。治療應根據邪正虛實,分別采用疏肝、理氣、健脾、化濕、祛寒、生津等治法。虛實錯雜者,應當扶正與祛邪同用。肝郁氣滯本證常見于病程早期及女性患者。大便秘結,欲解不能,腹脹腹痛,疼痛多為絞痛或脹痛,攻竄不定,每遇情志不舒即發作或加重,舌苔薄白,脈弦。 治則疏肝理氣。 方藥六磨湯加減。藥用沉香6 克(后下),木香12 克,檳榔12 克,烏藥12 克,積實10 克,生大黃6 克(后下),郁金12 克,厚樸9 克,獲荃12 克。 肝郁脾虛本證常見于青年女性患者。腹痛腹瀉常發生于抑郁、惱怒、情緒緊張之時,瀉后痛減,疼痛多在小腹部,胸脅痞悶,脅痛腸鳴,暖氣,矢氣頻作,傷感易怒,喜嘆息,納食欠佳,舌苔薄白,脈弦。 治則抑肝扶脾。 方藥痛瀉要方加減。藥用白術15克,白芍巧克,黨參15克,佛手5 克,防風12 克,陳皮9 克,郁金10 克,甘草6 克,柴胡12 克,偎木香9 克,偎葛根10 克。 脾胃虛弱本證常見于察賦不足或勞倦思慮之人。飲食稍有不慎(如進食生冷、粗糙、油膩等物),即可導致排便次數增多,便質塘薄或完谷不化,并常夾雜白色私液,院悶不舒,或有腹部隱痛,痛而喜按,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健脾滲濕。 方藥參荃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20 克,黃蔑巧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砂仁3 克(后下),陳皮6 克,桔梗5 克,扁豆20克,蓮子肉15克,惹芭仁30 克,蕾香12 克,甘草6 克。 寒濕困脾本證常見于久居寒冷潮濕之地及過食生冷油膩之人。體胖,口中赫膩,納呆,泛惡欲嘔,頭身困重,院腹脹悶,腹痛便塘,舌淡胖、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溫中除濕。 方藥厚樸溫中湯加減。藥用厚樸9 克,陳皮9 克,木香6 克,干姜3 克,草豆落6 克,獲等9 克,甘草3 克。 津虧熱結本證常見于病程日久的老年患者、產后失血的婦女及感染性疾病發熱后的患者。腹部痞滿脹痛,大便秘結,或者糞便如羊屎狀,日排數次卻排出不暢,可在左下腹觸及條索狀包塊,面紅,潮熱,汗多,心煩,口干欲飲,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 治則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加減。藥用大黃6 克(后下),虎杖20 克,火麻仁30 克(打),杏仁15克,白芍15克,積實10 克,厚樸9 克,白蜜30 克。 寒熱錯雜本證常見于病程遷延日久或治不如法,錯用寒熱之品者。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錯,大便夾雜豁液,煩悶納呆,口干,舌紅苔膩,脈弦滑。 治則平調寒熱,益氣溫中。 方藥烏梅丸加減。藥用烏梅9 克,黃連3 克,黃柏9 克,花椒4 克,制附子3 克,炮姜3 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獲荃12 克,當歸6 克,白芍15克,甘草6 克。 脾腎陽虛本證常見于票賦不足及久病體虛之人。腹痛便塘,食少腹脹,久瀉,兼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邊有齒痕、苔薄,脈沉細弱。 治則溫補脾腎。 方藥四神丸加減。藥用補骨脂12 克,肉豆落6 克,五味子6 克,吳茱英3 克,大棗3 枚,生姜3 片。 食滯胃腸本證常見于飲食無規律或暴飲暴食之人。腹痛腸鳴時作,瀉下臭如敗卵,瀉后痛減,夾雜未消化之物,院腹痞滿,暖吐酸腐,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則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藥用山碴12 克,神曲12 克,陳皮9 克,萊旅子15克,半夏9 克,獲荃12 克,連翹9 克。 |
|
來自: 天涯待歸客 > 《中國科學社自然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