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專題】聆聽打工媽媽的聲音2015-05-10 來源:破土特稿 作者:廣東木棉
母親節又到了,不同的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可是,感恩之余,我們有沒有關注母親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實際上,母親們需要的不是康乃馨、小禮物,也不是幾句甜蜜的祝福,而是關懷,是陪伴,是生活點滴的關注。可是,有這樣一群母親,她們沒有母親節禮物,沒有子女的陪伴,有的只是牽掛、無奈與糾結。她們就是打工媽媽。
中國目前有2.6億農民工,6000多萬名留守兒童和3000多萬名隨遷兒童,這些數字意味著中國有數千萬的打工媽媽。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走進她們,了解她們,聆聽過她們的心聲?
今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就讓我們一起聽聽她們的故事,體味她們生活里的酸甜苦辣。
一、 生育保障,太難得到
生育是大多數女人需要經歷的過程,一個冒險的過程。在這個孕育新生命的過程中,女人需要關照與呵護,然而打工女性卻很難得到保障,反而面臨重重問題。
2014年3月,佛山一家NGO組織對121名外來生育女工的調查顯示,只有29.9%的女工購買了生育保險。許多女工因生育被企業辭退或主動辭職,這一比例高達45.4%。
很多打工媽媽的工作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以及服務業,這些行業普遍存在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勞動保障不到位、存在工傷職業病隱患等問題。因此,懷孕女工很難正常工作,于是大多數人選擇辭職,有些人則因公司的逼迫而辭職。
然而,辭職之后,準媽媽們無法享受此前購買的生育保險的各項福利待遇,由于復雜的程序,也很少有人去申請享受丈夫的生育保險。雖然有部分人回到老家后享受到了新農合的生育保險,但是大多數人都要自己承擔生育費用以及生育前的產檢孕檢費用。辭職后,由于產期和哺乳期沒有任何收入,整個家庭的經濟重擔落到了男性身上,這加重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也使女性在經濟上更加依附于男性。
于是,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有些女性為了能夠減輕家里的負擔,挺著大肚子仍然堅持上班,直到臨近生產,她們才離開工作崗位。小玉就是其中一個,懷孕后她沒有辭工回家,而是繼續在產線工作,為了能夠多點收入,她自愿請求加班,甚至寫了承諾書,若出現意外,與工廠無關。
我國《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和《勞動法》都有特別規定,以保護女職工的權益。本來經濟壓力就大的打工者家庭,比其他家庭更迫切需要享受國家的生育保障,然而,對于底層勞動者來說,低廉的工資、現實的壓力,讓她們不得不“自愿”舍棄這些保護。
在生育保障的大門前,打工媽媽們只能望洋興嘆。
二、 母子分離,無可奈何
為了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很多媽媽不得不踏上異鄉的打工路,成為打工媽媽。在極低的工資收入、較高的生活成本和嚴格的戶籍制度的限制下,她們不能親自照顧自己的孩子,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托付他人。
長期的母子分離使孩子疏于照顧,不僅對他們的教育、健康以及性格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造成影響,也給本應親密無間的母子之情蒙上陰影。阿美離開家后,每個星期都會打電話回家,但有時候小孩坐著看電視,不去接。由于長期分離,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一角處于缺位狀態,導致母子感情淡薄。母子分離對于母子雙方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雅兒半夜聽到鄰居的小孩在哭,就會馬上驚醒,然后想到“我自己的小孩去哪里了”,許久才反應過來,自己已經離家很久了。
令人心酸的是,打工媽媽外出往往是為了小孩,她們所掙的錢基本上都會寄回家里,只給自己留下很少的一部分。雖然很舍不得把小孩放在農村老家,但是為了生活,為了孩子,還是要出來打工,因為“如果不出來,孩子的生活開支誰來承擔,孩子上學的費用誰來出,以后他們還要結婚,怎么辦”。打工媽媽們的考慮無非是孩子,她們擔憂的也是孩子的現在和未來,為了孩子,她們愿意奉獻自己,也不得不犧牲難得的母子相聚。
從萬千打工媽媽和孩子的分離,我們可以窺見整個中國農民工的生產體制——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的分離。外出打工的勞動者獲得的只是最基本的生存工資,而由于戶籍制度等限制,無法獲得城市居民同等的國家福利,他們的生育、教育、住房、醫療等方面只能由農村承擔。他們工作在城市,卻無法在城市安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城市只是掙錢的地方,然而他們卻并沒有掙到多少錢。
在經濟驅動下的這種勞動力生產與再生產的分離,引起了多少家庭的分裂,制造了多少的打工媽媽與留守兒童?我們無法數清,更無法衡量這種分離背后的痛。
三、 雙重勞動之辛:工作與養育
據統計,我國有3581萬流動兒童。由于義務教育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農民工的子女因為沒有流入地的戶口,便無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負擔的教育經費,于是這個經費就只能由農民工家庭來承擔。
流動兒童如果要入讀本地學校,需要提供至少六個證件:小孩出生證明、居住證、房屋租賃合同或購房合同或房產證、家長一年以上的社保證明或營業執照、小孩戶籍地教育主管部門開具的《就讀證明》、計劃生育證明,很多家長因為提供不了足夠的證件,孩子被擋在公立學校的門外。
于是,私立學校成為不得已的選擇。可是,高昂的學費和各種費用卻給本就拮據的家庭增加了更大的壓力。通常,私立學校不包吃住,一個學期要2000到3000元學費,甚至更高。就連普通的幼兒園,一個學期也要5000元左右的學費。
在城市,除了教育費用以外,如果孩子沒有醫保,醫療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好多打工媽媽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孩子生病。孩子每生一次病,可能要花費一個月的工資,這對于整個家庭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孩子讀書之后可以購買少兒醫保,看病會便宜很多,但是申請少兒醫保,需要計劃生育證明,如果沒有,孩子依然無法享受城市少兒醫保。
相對打工媽媽的收入來說,在城市撫養小孩的負擔比把孩子留在家鄉要沉重得多。然而,除了經濟壓力外,打工母親在工作之余還要照顧小孩,這無異于打兩份工。工作與照料孩子的雙重壓力是每一個把孩子留在身邊的打工媽媽不得不處理的問題。
回憶起打工時候帶小孩的經歷,胡姐覺得日子真的無法只用辛苦來形容。那時候工廠沒有假期,除了法定節假日,平時都沒有休息日,經常晚上到11點半才下班。胡姐沒什么時間照顧孩子,工資不高而且常常受氣,但為了維持家庭的生活,也為了小孩子能在附近穩定地上學,胡姐只好咬著牙做下去。同為打工媽媽的小芳,由于工作忙,常常顧不上女兒。把女兒帶到城市的日子,小芳身心俱疲,經濟壓力也大,苦撐了很久還是不行。考慮再三之后,小芳決定不久后送女兒回家,讓她在老家上學。
為了不讓家庭分裂,很多打工者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各種制度性障礙將打工家庭隔絕于城市生活之外,過高的生活成本和各種條件限制,使打工媽媽無法將孩子帶到城市照料,更無力承擔孩子在城市的教育、醫療等開支。此外,由于傳統的性別分工,女性往往在家務勞動以及孩子的照料中,承擔主要的責任,很多打工母親不僅要在工廠進行繁重的工作,回到家之后,還要承擔主要的家務勞動。這種雙重的壓力,讓很多打工媽媽不堪重負。
四、性別暴力何時休?
在生產領域,打工媽媽與男性一樣受到生產的束縛,在再生產領域,打工媽媽要承受生育帶來的苦楚,也要承受撫養孩子的壓力,不僅如此,她們還會遭到來自丈夫的暴力。
家庭暴力是不少打工媽媽面臨的問題,她們長期忍受家暴帶來的痛苦。在丈夫眼中,她們只是自己的附屬和私有財產,一無是處,如果不順從丈夫的心意就會遭到暴力對待。有時,打工媽媽們實在看不過丈夫的不良習慣(如沉迷賭博),稍微多說幾句,便會遭致丈夫的拳腳相加。甚至在遇到丈夫出軌時,打工媽媽也不敢抱怨,不然吃虧的還是自己。面對家暴,打工媽媽們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著。
據深圳市婦聯一份數據表明,2007年至2010年三年受理的家暴求助者中,非深圳戶籍女性約占72%。深圳市2012年頒布《深圳經濟特區性別平等促進條例(草案)》,提出公安、法院、民政、婦聯、性別平等促進工作機構等組成的臨時庇護系統,為家暴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醫療救治、心理咨詢等服務。然而,外來女工群體的家暴受害者一直處于關愛的真空地帶。
除了家庭暴力,性騷擾也是外來女工(包括打工媽媽)面臨的另一大性別暴力。據深圳一家NGO的調查顯示,有七成女工曾經在廠內遭遇過不同程度的性騷擾,但差不多一半的處理結果是不了了之。
雖然打工媽媽走出家庭參與工作,其經濟地位的改善有助于其家庭地位的提高。但是傳統的父權文化,仍然蔓延在各個角落,生育上的男性偏好、就業上對女性的歧視、對女性身體的物化、家庭暴力、性騷擾、性侵等性別暴力依然困擾著很多的女性。但這個社會問題,卻丟給每個個體去承擔,打工媽媽深深地陷入到這種文化當中,傷害無處不在。
五、 未來在哪里?
對于打工媽媽而言,農村還是城市,留守還是出去,是個兩難的選擇。留守農村老家,可以照顧家人和孩子,可以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建立親密的母子關系,可是這樣一來,自己的一生都在圍繞家庭和孩子團團轉,感覺不到夢想與希望,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收入微薄,沒有自已的時間,沒有自由的空間。在城市打工,可以通過工作增加經濟收入,可以發現自己的價值,可以在下班之后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卻不得不面臨母子分離的困境,承受對子女的思念之苦,感受無法照顧和教育孩子的缺憾......
對于當下,打工媽媽們左右為難,除了糾結,就是無奈。因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于未來,她們很迷茫,不知道將去往何處,不知道未來可以做什么。
對于那些在外多年的打工媽媽而言,城市是她們“暫時的家”。她們無法建立起歸屬感,無論待了多久,都只能是異客。她們想留下,但是憑借現在的工資,根本買不起房子。如何在城市立足?
可是,回去農村的希望又很渺茫。老家的房子已經不能住了,村里的人也基本都搬出去了,已經無家可歸,還回得去嗎?如果可以回去,回去之后又能做什么呢?大多數打工媽媽都有回鄉創業的設想,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做什么好,對未來既迷茫又無奈。
結語
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受這個時代的外在環境影響。對于普通的打工媽媽來說,她們來自傳統性別文化盛行的農村,來到這個市場經濟發達的城市工作,又備受國家體制影響,不同身份角色在她們身上交織:女性、農民、工人,這些身份共同編織出她們的人生遭遇,建構出她們的生活際遇。
從打工媽媽的講述中,我們看到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她們遭遇的不公:作為女性,她們遭受性別暴力;作為農民,她們遭遇社會福利的差別對待;作為工人,她們遭到資本的剝削。在這三重壓迫中,她們堅強生活,她們蝸行摸索。
今天,我們借著這個特殊的日子,關注打工媽媽的遭遇,傾聽她們的故事,感受她們的悲喜,向她們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