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經行身痛是指伴隨月經周期而身體疼痛戒肢體痹痛者.亦稱“經行遍身痛。。
[歷史沿革] 、 早在《女科百問》即有。經水欲行.先身體疼痛。的記載,主要責之于陰陽氣血之盛衰,謂:“外虧衛氣之充養.內乏榮血之灌溉.血氣不足,經候欲行,身體先痛也。.并以“趁痛飲子”治療。《陳素庵婦科補解》提出:“此由外邪乘虛而入.或寒邪.或風冷,內傷沖任,外傷皮毛,以致周身疼痛。”龔信在《古今醫鑒》認為本病因“勞力太過”或“情志所傷”。《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根據身痛在經后,經前辨虛實,指出:“經來時身體痛疼,若有表證者.酌用前麻黃四物、桂枝四物等湯發之:若無表證者.乃血脈壅阻也……;若經行后或血去過多者,乃血虛不榮也。。在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病因病機] 其主因是素本血氣不足.營衛失調,筋脈失養.或因夙有寒邪稽留,經行則乘虛而發,臨床常見的則有。 一、血虛 素體血虛或大病久病.失血傷津致氣血虛,經行時陰血下注,肢體百骸愈乏營血灌溉充養.而致不榮而痛。 二、血瘀 體虛、或經期產后,寒濕之邪乘虛內著.稽留于經絡關節之間.寒凝血瘀,經行時氣血欲下注胞宮,而經脈滯阻,不通則痛,故經水欲行而身先痛也。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臨床表現:每值經行前后,周身關節酸楚,疼痛不適,血虛者多痛在經后,伴肢體麻木乏力;血瘀者.痛在經前者居多。 本病也可因素有痹證,而遇經行,其證加重者。 二,鑒別診斷 與外感身痛鑒別;經期外感風寒,亦可有身痛.但有表證可辨.且無周期變化。 [辨證論治] 本病主要因血虛,經脈失養,或體虛外邪內侵,所致氣血不和,營衛失調而身痛,故治療總以補虛養正為主.佐以祛邪.使氣血調和.營衛充沛. 自無疼痛之虞。 一、血虛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行肢體麻木疼痛,肢軟無力.月經量少,色淡質清。 2.全身癥狀:面色無華,體倦肢軟.舌質淡紅,脈細弱。 3.證侯分析;營衛虧虛,筋脈失于濡養,經行愈惑不足,故見肢體疼痛麻木。氣血虛弱.則肢軟無力,血海空虛則月經量少,色淡質清。面色無華,體倦肢軟.舌質淡紅,脈細弱皆營血不足之證候。 (二)治療 1.治則:養血調營,柔筋止痛。 2。方藥:(1)當歸補血湯(《蘭室秘藏》)加白芍、雞血藤、丹參。當歸 黃芪 方中當歸、白芍,雞血藤、丹參養血活血,柔筋止痛;黃芪益氣生血。 (2)黃芪建中湯(《醫宗金鑒》): 黃芪 肉桂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棗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肉桂配白芍加姜、棗調和氣血營衛。甘草配白芍緩急止痛。全方和陰陽,調氣血.使營衛得諧,氣則得充則痛自愈。 、 二、血瘀
(一)辨證 1.婦科證侯特點:經行腰膝、肢體,關節疼痛,瘦楚不適,得熱則減.遇寒則重.伴經期推遲.腹痛,經行有塊、量少。 2。全身癥狀:平時肢體麻木或酸軟無力,舌紫黯或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3。證候分析:寒濕乘經期、產后留滯經絡關節,寒凝血瘀,經水欲行則經脈滯阻.不通則痛,故經行身痛.寒則喜溫,故熱則痛減,寒則痛甚。寒邪阻滯胞絡,氣血運行不暢,則經期推遲,腹痛,量少有塊.舌質黯.脈沉澀或弦緊.瘀滯經脈.則肢體麻木戒痰軟無力。 (二)治療 1:治則:養血活血,散寒止痛。 2:方藥:可用趁痛散或羌桂四物湯。 (1)趁痛散(《婦人大全良方》) 當歸 黃芪 白術 炙甘草 桂心 獨活 牛膝 生姜 薤白 方中黃芪、當歸益氣養血,白術.甘草健脾益氣,桂心、獨活、薤白溫經通絡。牛膝補肝腎。全方重在益氣養血,散寒止痛.使氣順血和.則痛自除。 (2)羌桂四物湯(《醫宗金鑒》)。 四物湯加羌活、桂枝以溫通經絡。 本型病癥可表現在平時疼痛較輕,經行則劇烈疼痛,亦按此治療。 . 。 [結語] . 經行身痛雖有虛實兩型.但以體虛為本。治療以調和氣血、營衛為主。 [文獻摘錄] 《古今醫鑒。婦人科》:行經之際,與產后一般,將理失宜,為病不淺……若其時勞力太過.則生虛熱,亦為疼痛之根;若喜怒則氣逆,……逆于腰腿心腹背脅之間,遇經行時則痛而重,過期又安。 經行身痛系因血虛經脈失養,或寒凝血瘀,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以經期或行經前后,周期性出現身體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癥。相當于經前期綜合征。 診斷依據 1.行經期間或經來前后,肢體疼痛酸楚或麻木不適,呈周期性發作2次以上者。 2.局部無紅腫,關節無畸形。無嚴重外傷、風濕痹及其它疾病史。 證治概要 經行身痛的主要病變在于營血的失調,致使經絡營衛筋肉失和。其致病原因,有大病久病之后,失血傷津,或經期、產后寒濕之邪乘虛內著等。其病機主要關鍵在于血虛血瘀。臨床辨證時,首先應區別虛、實。其治療原則應以調氣血,和營衛為大法。實證祛瘀血以通利血脈,虛證補氣血以濡養肢體。 分證選方 . 一、氣血虧虛證 [主癥] 經期或行經前后,肢體酸痛麻木,神疲乏力,經行量少色淡。舌質淡,苔薄,脈細。 [治法] 補氣養血,通痹止痛。 [常用方]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黃芪30g,芍藥20g,桂枝10g,生姜5g,大棗4枚。水煎服,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若關節痛甚者,酌加防己、延胡索以滲濕止痛。 2.腰腿痛甚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補肝腎。 3.偏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山茱萸以養血益氣,緩急止痛。 4.煩躁口渴,夜寐甚差者,加鉤藤、炒丹皮以清肝平肝。 [按語] 1.本證不同于一般痹證,應在扶正通絡的前提下,借用痹證方藥以通絡祛邪。臨床上當靈活變通。切勿拘泥。 2.本方若加用秦艽、當歸、雞血藤等,可增強養血活血,溫通經絡之功。 3.本方心肝郁火,血滯脈道所致者忌服。 [參用方]
1.沙冰驗方(《全國中醫婦科驗方集錦》):絡石藤、干地黃、桑寄生各15g,防風、海風藤、生黃芪、川芎各lOg,羌活、獨活各5g。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養血益氣活絡。主治:經行時肌肉關節酸痛者。 2.羌桂四物湯(《醫宗金鑒》):當歸、川芎、熟地黃、赤芍各9g,羌活、桂枝各6g。水煎服,每日工劑。功用:和血祛風,疏通經絡。主治:血脈壅阻之經行身痛,無表證者。 3.起痛湯(《嵩崖尊生全書》):當歸6g,甘草1.5g,白術、牛膝、獨活、肉桂各2.4g,薤白8根,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l劑。功用:溫經活血,消滯止痛。主治:婦人經行身痛,因氣血虛弱,經絡阻滯所致者。 二、寒濕凝滯證 [主癥] 經期或行經前后,關節疼痛酸楚重著,腰膝尤甚,得熱則舒。月經后期,量少不暢,色暗有塊。苔薄白,脈沉緊。 [治法] 養血祛風,散寒除痛。 [常用方] 趁痛散(《經效產寶》)。 當歸、白術、牛膝各lOg,黃芪15g,桂心、炙甘草、獨活、薤白各16g,生姜3片。水煎服,經前、經期每日1劑。 [辨證加減] 1.形寒肢冷,關節酸楚者,去桂心,加川桂枝、赤芍、白芍、羌活以溫經散寒。 2.疼痛頗劇,舌苔白膩者,加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藥以活血散寒止痛。 3.腰膝酸軟,小便較頻者,加川續斷、杜仲、骨碎補以補肝腎。 [按語] 1.本方陰虛火旺者忌服。 2。臨床可見少數病人的病情與心肝氣郁有關。故用本方治療時如能配合心理疏導,解除思想顧慮,穩定情緒,則效果更好。 [參用方] 1.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川I芎6g,桃仁、紅花、當歸各9g,炒五靈脂、沒藥各6g,香附3g,牛膝9g,地龍、秦艽各6g,羌活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劑。功用:活血祛風,通絡止痛。主治:婦人經行身痛屬經絡痹阻,血脈不通者。 2.烏金散(《女科萬金方》):厚樸、羌活、獨活各6g,陳皮、白芷、白茯苓各4。5g,桔梗、蒼術各3g,當歸、枳殼、半夏各4.5g,白芍、官桂、麻黃各4g,牛膝2.7g,甘草2.4g。分作3劑,每劑加生姜3片,蔥3根,空腹熱服。每日3次。功用:養血溫經,行氣通絡。主治:婦人經行身痛,手足麻痹,或生寒熱,頭痛目眩。 3.曹靜安驗方(《全國中醫婦科驗方集錦》):功勞葉15g,白茅根、土茯苓各30g,百部、土牛膝各12g,桃仁6g,紅花4.5g水煎服,每日工劑。功用:清熱利濕,活血和絡。主治:經前2—3天兩下肢紅、腫、熱、痛。 4.肖龍友治經前腿腳痛痹方(《中醫婦科驗方選》):沙參、牛膝、桑枝、茵陳、當歸、白鮮皮各12g,地黃12g(砂仁拌),六曲、赤茯苓、赤芍、炒谷芽、甘草各9g,生藕節5枚。水煎服,每日1劑。功用:清熱涼血,健脾和絡。主治:經行腿腳上生疙瘩,痛癢異常。 療效評定 1.治愈:經行身痛消失,無周期性發作。 2.好轉:經行身痛減輕,或身痛止后經行3次內又復發。 3.未愈:經行身痛未減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