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菩提醫燈講脈

     山東中醫竹林 2015-05-24

    菩提醫燈講脈

     (2014-04-21 07:07:14)
    分類: 中醫色脈

    1.脈合五行生克學說

    2.脈診總按,三部總看。

    3.升降出入,一氣周流。

    4.表里陰陽,浮沉遲數大小有力無力,脈之八綱。四診合參。

    5.脈象與脈位。

     

    詳解脈象如下。

     

    首先要認識脈象。每種脈有他獨特的形態,這是學脈的基本功,但這一步卻十分不容易。需要在取象比類和體驗、領悟中反復穿梭,才能從“指下難明”到“胸中了了”。

    我們先來說說脈象。每一種脈都有它特有的形象,正是這種形象,卻有著令人難以捉摸的奧秘,這也是王叔和為什么說“脈理淵微,其體難辨”“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緣故。
    脈象二十七種,先來說說浮脈。歷代名醫名著所記載的都是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進行描述的。如《內經》說:“浮脈,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聶聶,如循榆莢。”《脈經》說:“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脈決》說:“如水漂木。”《脈決精要》說:“浮在皮毛,如水漂木,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四言舉要》說:“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這些要如何體會呢?有用榆莢、鳥背上毛來形容的,有用枯木浮水來形容的,有直接用舉按的有余和不足來形容的,要真正意義上體會浮脈的精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綜合這些論述,我們不難發現,所謂浮脈,就是指脈象應指的體象出現在肌表的淺層,手指不須用力便可觸到脈搏的跳動,就像輕輕地摩撫著舒緩的羽毛一樣柔軟,一樣輕清,又像漂浮在水中的枯木,向表面浮動的力量較大,向下沉降的力量較弱。
    預知其他脈象體象,敬請等待下回分解。

    我們先逐一從二十多種脈的體象來說,上面講述了浮脈的體象,現在說說沉脈的體象。先來瞧瞧古人是如何描述沉脈的?王叔和說:“沉脈,重手按至筋骨乃得。”楊氏說:“如綿裹砂,內剛外柔。”李時珍說:“如石投水,必極其底。”李延昰說:“沉行筋骨,如石投水,按至有余,舉之不足。”從這幾點來看,大多以如石投水作為形態的象征。我們如果玩過石沉水底的游戲,就能體會到石頭在水中下落的哪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是沉脈的體象。用書面語描述,沉脈的體象就是——必須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間才能觸得到它的搏動,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卻剛勁有力,猶如石居綿中,又因脈搏出現在軟滑的部位,就像水里的石頭一樣,必須摸到水底,才能摸到。
    真正的脈學,也屬于高境界的東西,不在書本上,那是講傳承的。你就是把二十七種脈象倒背如流,也難逃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怪圈,因為你不懂指位,沒有明師教你真實的三部九侯,紙上學禪,盲人摸象,畫餅充饑。
    真正的脈學,也屬于高境界的東西,不在書本上,那是講傳承的。你就是把二十七種脈象倒背如流,也難逃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怪圈,因為你不懂指位,沒有明師教你真實的三部九侯,紙上學禪,盲人摸象,畫餅充饑。
    有網友在問脈法中“上下來去至止”六字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放到后面再討論。首先還是要對脈象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刻骨銘心的體驗才是上道
    前面講述了浮脈和沉脈的體象,現在接著講遲脈的體象
    遲脈的體象歷代醫家大體都說的一致,如王叔和說:“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意思是說,脈以一息四至為平,遲則以息三至,且脈來遲滯而不能中和,這就是氣不振發,行不如度的征象。又如李延昰說:“遲脈屬陰,象為不及。”遲脈的出現,體現“陽氣不足,陰氣有余”,所以屬陰。從這個角度分析,遲脈的體象主要在于至數,一息三至偶爾一息四至(每分鐘64次)便是遲脈。然而遲脈并沒有這么簡單,其脈體應該是脈小而衰,有怠惰的感覺。綜合這幾種形象,才可以說了解了遲脈的真諦。單純說一息三至就是遲脈是不全面的。
    遲脈所主的寒并非緊脈所主的寒,,,

    點評

    菩提醫燈講脈
    文子醫生  明白您的意思了:遲脈是陽虛的寒,不似緊脈的風寒有拘急得感覺.但是如果陰盛脈中血多,難道指下不能感到陰實嗎?  詳情 回復 發表于 2013-8-2 19:56:53
    脈中自有天地,察象還需明理
    明白您的意思了:遲脈是陽虛的寒,不似緊脈的風寒有拘急得感覺.但是如果陰盛脈中血多,難道指下不能感到陰實嗎?謝謝老師夸獎!那就是說遲脈跳動無力但按之殷實。明白了
    浮沉遲數四脈被一些醫家譽為四大綱脈,實際上是這四種脈最好掌握,事實上,這四種脈要掌握其中真諦,還真不容易。前面已經講過了三種脈象的體狀,現在繼續來說說數脈的形態
    對于數脈的形態,《素問》的形容是:“脈流薄疾。”就是略有躁疾之象。《脈經》則認為:“數脈,一息六至。”明確指出一呼一吸六至為數脈。這二點并不能完全賅括數脈。而《脈決匯辨》則形容的比較到位:“數脈屬陽,象為太過;一息六至,往來越度。”從脈象來講,數脈在指下的感覺有那么一點猴急猴急的感覺,這種躁疾已經打破了緩和的氣勢,所以認為是太過,一呼一吸脈來六至,往來比較急迫、越度,但整個脈流后還是暢快流利的。
    古人說“微妙在脈”,豈非虛言。
    浮沉遲數四個脈是最簡單的,都有它獨特的形態,后面的那些脈的體象就比較復雜了,尤須要像閣下這樣用心體會的人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
    我們現在已經講完了四大綱脈的體狀,我們也該回顧一下四大綱脈的各自的形態。
    浮脈的特點:脈象應指的體象出現在肌表的淺層,手指不須用力便可觸到脈搏的跳動,就像輕輕地摩撫著舒緩的羽毛一樣柔軟,一樣輕清,又像漂浮在水中的枯木,向表面浮動的力量較大,向下沉降的力量較弱。
    沉脈的特點:脈象應指的感覺就像水里的石頭一樣,必須摸到水底,才能摸到,也就是必須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間才能觸得到它的搏動,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卻剛勁有力,猶如石居綿中。
    遲脈的特點:一息三至偶爾一息四至(每分鐘64次),且脈來遲滯而不能中和,且脈小而衰,有怠惰的感覺。
    數脈的特點:一息六至,略有躁疾之象,往來比較急迫、越度,雖然打破緩和的體象,但整個脈流還是暢快流利的。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學脈者,必先明象,之后才可入診。
    脈診頗為玄妙,本文便是師承秘法的再現。民間中醫秘而不宣,但為了讓更多人掌握脈法真諦,冒著被師父罵的風險,也要傳承岐黃脈法秘要。若能使人學得脈學真諦,也不枉吾輩良苦用心了。
    脈學這一門對辨病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古人曰,診病者唯色脈也。脈也有理法,理通者,脈法成也。然若僅記脈名及主病,是遠不能對付臨診之萬變,面對臨診所得之脈與書中所述證狀的不對應,縱然脈經倒背如流,也胸中了了,指下難明。
    緊脈為寒,我說可以是熱。太陽病,脈浮人所共知,那么太陽為什么是浮脈,為什么不能是沉的呢?病在陰為何脈沉,為何不能是浮?人之血氣運行在什么樣狀態下,會出現什么脈,而不是癥狀。四時之氣對脈的影響。這才是我們所要學的。

    點評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意見提得太好了,后面肯定會講到這些的,
    閣下所說的脈形,其實就是脈象,又稱脈體,這是了解脈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至于脈象的主病啊,還有什么方藥啊,這些都是后話,首先必須要把脈象了解的十分透徹,之后再了解脈證、脈方等,就比較容易了。
    現在來說說滑脈,對于滑脈,其形態比較復雜。王叔和認為滑脈的形態是“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如珠之應指”。李時珍認為滑脈的形態為“漉漉如欲脫”。李延昰說的概念則更為準確,即“盤珠之形,荷露之義”。也就是說,滑脈的體狀是:往來流利而不澀滯,猶如盤中之走珠,荷葉上的露珠,旋轉輕脫,一往無前,其形象反復旋轉,圓活自如,一來一往,一前一后,總是持續不斷,極其流利。
    滑脈的體狀并不好掌握,如果要體會到滑脈的體狀真相,建議找一個比較好的實踐對象,即女子懷胎三月左右,身體健康而沒有任何疾患的,多體驗一下此時孕婦的脈象,便能準確的洞悉滑脈的真諦。
    替替然,主要指脈流連貫,猶如一串如環無端的佛珠。
    漉漉,本意是象聲詞,像似水流的聲響,也指水濕流動。但在這里的本意是晶瑩潤澤,旋轉圓活。
    脈摸不準就很難斷病,更談不上用藥處方了,有的病人很刁來看病什么都不說,只叫你打脈,每次診病給考試一樣,其是說白了,有一些人就是想來看你的笑話,根本不是來治病,中醫的難點就在這兒,久兒久之也無所謂了,就讓人咸到無奈又可氣又可笑,這就是中國人,學中醫者不可不知
    李月池曰:“少陰動甚,謂之有子。尺脈滑利,妊娠可喜。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 ”一般而言,在懷胎三月時最能體驗滑脈真諦,而之后,滑脈中就兼有躁疾的成分,尤其是在懷胎五月。所以,要體檢滑脈 
    滑脈的體狀不容易掌握,但有可供實驗的對象。然而澀脈的體象比滑脈更難掌握。


    我們現在來看看澀脈的體狀。我們打開歷代脈學大師留下來的典籍,我們不難發現,澀脈,的確不一般吶!《黃帝內經》中對澀脈的描述是“三五不調”,意思就是規律性不太強。《脈經》對澀脈的描述是:“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意思是說澀脈的體象兼有細脈、遲脈、短脈、散脈的特點,脈流的來去比較艱難滯澀,而且至至似乎有歇止的形態。《脈訣》對澀脈的形態描述為“如輕刀刮竹”,以刮竹刀輕輕地刮著竹子,哪種感覺是什么?篾匠最清楚,哪種澀滯的感覺顯現的比較明顯。通真子(劉玄賓)說:“如雨沾沙。”這個是形容澀脈有一盤散沙之意。李時珍對澀脈的形容是“如病蠶食葉”,這可謂是比較傳神的說法,把澀脈所包含的形態全都包含進去了。李延昰對澀脈的形態描述為:“遲細而短,三象俱足。”他認為澀脈具有遲脈、細脈和短脈三種脈象的形態。綜合起來,澀脈的形態為五種形象的綜合,所謂五種形象,即“如病蠶食葉”,“如輕刀刮竹”,“如細雨沾沙”,“如楊花散漫”,“似止非止、三五不調。
    “病蠶食葉”的懶散體現了似止非止的意象;“輕刀刮竹”的澀滯體現了脈流艱澀、往來困難的體狀;“楊花散漫”的飄蓬體現了澀脈的既脈律不齊、又脈力不勻,脈率既可疾數、又可遲緩;“如雨沾沙”體現了澀脈的指感既不   
    閣下認為脈學須依附臨床,這一點是對的。但脈學的確在宮廷和民間最厲害。閣下所說的滑脈和數脈二脈的相兼主病,而這里目前只解析脈象。還沒有到主病的這個階段。先把二十七脈的脈象講透徹之后,會再來講述二十七脈的所主病癥,以及更深奧的問題。
    脈學的師承以及脈學的入門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謝謝閣下的關注,希望共同為脈學的發展奉獻力量
    澀脈的體象可以通過觀摩篾匠刮竹和病蠶食葉來體會其中真意。
    現在來說說虛脈。
    虛脈從字面意義上看,似乎就是脈搏力度不夠,這在王叔和的《脈經》中可以找到佐證:——“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王叔和將虛脈的形態概定為遲脈、大脈與軟脈三種形態的結合,并描述了這種脈象的指下感覺——隱指豁豁然空。而李時珍則進一步指出:“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類谷空。”意思是說虛脈是屬于浮取遲大,按之無力,沒有邊際。而李延昰則是將他們的觀點進行了一個綜合,即:“虛合四形,浮大遲軟;乃乎尋按,幾不可見。”意思是說虛脈兼有四種脈象的特征,屬于復合脈。事實上,虛脈并不止兼有四種形態,而是兼有虛弱之象的全部特征,表面上看,虛脈的體狀有中空不足之象,專以軟而無力而得名,其來浮大遲軟,稍重按,便全然無力,在手指下有一種隱隱蠕動,豁然空虛的感覺,這只是虛脈的軀殼。而其靈魂尚在體狀中仍然顯著一種不足的形態。
    氣血及津液的虛證都可以見虛脈。在盛夏暑月,傷暑之人也可見虛脈。
    現在來說說實脈的脈象特征。
    實脈與虛脈有著一些對應關系,虛脈的脈象所體現的是一種虛弱之象,而實脈則與之相對,所表現的是一種脈體強壯之象。王叔和認為實脈的體狀為:“浮沉皆得,脈大而長,應指愊愊然。”意思是說,實脈的體狀無論是浮取還是沉取,脈象都是力度較大,闊度很大,指下搏堅感較強。這一點基本上后世醫家都不出叔和規矩。如李時珍所說的“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幅幅強”,李中梓與李延昰所說的“實脈有力,長大而堅;應指愊愊,三候皆然”。事實上,實脈的體狀中尚且缺乏一個很重要卻隱藏的很深的元素——那就是脈來太過。這一點恰好與虛脈相對,虛脈是脈來不及。
    對于實脈蘊含著脈來太過的這一觀點并非筆者所創,其實早在《脈經》中就有相似的論述,如“血實脈實,氣來實強,是謂太過”。這一點對于理解實脈十分重要,但后世醫家皆忽略了這個環節。包括脈學領域頗具影響力的李氏三醫家(李時珍、李中梓、李延昰)都只是蜻蜓點水般論述,并非深入研究實脈的這一體象特征。
    總而言之,實脈的體象真諦在于:脈象有力、脈體闊大,浮沉上下內外力度均較強,且有搏指之感,在細心體察實脈時,會有一種脈來太過的感覺。歸納一下便有十六字真言:脈象有力、脈體闊大、浮沉搏指,脈來太過。
    總之,澀脈比滑脈更難體會。而且道具也不是那么好找。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領悟能力,并結合一些診斷案例進行摸索與反思,才能求得脈學真諦。
    脈學分脈位和脈象兩部分,當代人偏于研究脈象,不注重脈位的研究,那不是倒立行走嗎。你那問題貌似簡單,但能問倒幾乎所有的“脈神”。脈位的印證要大量的實踐,從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閣下何必如此偏激,而且脈學根本就不止分為脈位與脈象兩部分。這些還只是脈學的一個基礎。閣下之言,真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嫌。
    脈象是脈學中最難掌握的部分,也是至關重要的部分,所以這里才先將脈象逐一剖析。
    虛實二字乃脈之真諦

    點評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更進一步說,陰陽兩個字,更是脈中真諦。
    前面講述了浮沉遲數滑澀虛實八種脈象,此八種脈象在民間又稱為八大綱脈。脈象之中的經緯、綱目于此八脈中可見一斑。然而,僅僅掌握八種脈象,顯然于臨床中仍是難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于是,二十七脈的重要性猶如張藝謀先生導演的電影之名——《一個都不能少》。
    我們接下來討論洪脈的體狀。從字面意義上看,洪脈有如洪水奔涌之狀方是真諦。究竟能否顧名思義,我們不妨把鏡頭移回古代圣賢名醫。王叔和對洪脈的形態描述為“指下極大”;《素問》對洪脈的形態概定為“來盛去衰”;通真子認為洪脈的體狀為“來大去長”;李延昰認為洪脈的形態為“洪脈極大,狀如洪水;來盛去衰,滔滔滿指”。綜合而言,便可知洪脈(又叫鉤、大脈),脈體闊大,如洪水之奔,有盛滿之象,來時勢極充盛,去時緩緩減弱,要較長的時間內才能消退,洪脈的形象,猶如萬物的生長,繁茂萋萋,在季節與夏天相應。如果在春溫春生,秋涼秋收,冬寒冬藏的時令見到洪脈,這便是陽熱亢盛的征兆。特別是寒邪遏抑陽氣,火熱內郁的時候,就應該升陽散火,這是勿庸置疑的。
    也就是說,洪脈的脈象真身當是猶如洪水奔涌,又如潮汐之盛衰;二者相合,當是洪脈真諦。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壽小云的心理脈學,源自于古代的病因脈學;齊向華的辨證脈學從脈絡上看是集合壽小云的心理脈學與金偉的金氏脈學。這些脈學都是中醫正統脈學的一個分支。可供參考。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閣下說的也并非沒有道理,脈象與脈位是相輔相成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舍棄其中任何一個,都是難以達到較高境界的。民間中醫師承的脈法就是要求一步一個腳印。不能舍近求遠,也不能好高騖遠。首先得把基本功扎牢。只有建立在扎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上,一切創新才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在來談談微脈的形態。顧名思義,微脈,當是微弱之脈。但究竟是一種怎么樣的微弱呢?這便是學習微脈時所需要搞明白的地方。先看看圣賢大醫們如何詮釋。王叔和認為:“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點出了微脈的形態是極細而軟,就是很細很細又有點軟弱,那究竟軟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若有若無。王叔和的論述基本上對微脈的描述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概定。元代醫家戴同父認為微脈兼有“細而稍長”的形態,這一點的確補充了王叔和對微脈的論述。然而仍有一點沒有點名。清代醫家李延昰綜合前賢的說法,創造性地他提出“微脈極細,而又極軟;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張仲景以“瞥瞥如羹上肥”形容微脈的軟而無力,又以“縈縈如蠶絲”形容微脈的細而難見,王叔和認為微脈隱隱約約,似有似無。戴氏認為微脈隱約可見不曾斷絕,李時珍用“潎潎”形容微脈的輕軟無力,稍加重按則似有似無,極其細弱,這就是微脈的真言。特別是李延昰用“似有若無,欲絕非絕”八個字來形容微脈,如此描述,最為傳神,妙不可言。脈象似有似無,欲絕非絕,纖細柔弱,不絕如縷,便是微脈的核心體狀
    菩提醫燈講脈
    菩提醫燈  微脈的真諦就是“似有似無,極細而軟,欲絕非絕,不絕如縷”,這十六個字足以概括了。
    現在來說說弦脈。在眾多脈象中,弦脈屬于不好掌握的脈象之一。古代人常常稱弦脈為玄脈。為什么玄呢?是因為弦脈所需要的抽象思維更為強烈。先還是來看看古人對弦脈的認識吧。古代元典《素問》對弦脈的形態以“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八字作為賅括,而我國第一本脈學專著《脈經》則更為形象,指出“如張弓弦”為弦脈的真諦。而《諸病源候論》在王叔和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這也算得上是一大進步。《脈訣》認為弦脈“狀若箏弦”,我想彈過古箏和古琴的人們可能更容易感知手指在琴弦上的感覺。《脈訣刊誤》說則認為弦脈具有“從中直過,挺然指下”的形態,點明了弦脈的長而硬,具有一定的守位范疇。無論是弓弦還是琴弦,弦脈的形態都兼有緊張感,也兼有一定的張弛度。也就是說,弦脈就像琴弦一樣挺直而且略帶長象,且有兩個特點:一是挺直而長,具有極穩重的搏動,而不會輕易的變換(即“端直以長”、“按之不移”、“從中直過,挺然指下”);二是張力較大,具有兩端繃緊,而緊張度大大增加(即“如張弓弦”、“狀如箏弦”、“綽綽如按琴瑟弦”)。結合這兩大特點,細細推求,那么弦脈的形象真諦也就呼之欲出了。
    要說難以掌握的脈象中,要數緩脈最讓人難以直窺真諦,也許有人會說,緩脈不就是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四次嗎?非也!為什么會有人認為緩脈就是脈搏一息四至呢?那是因為王叔和與戴同父的言論讓他們深信不疑的緣故。王叔和認為緩脈“去來小駛于遲”,比遲脈稍微快一點的就是緩脈,似乎一息四至或者五至比較妥帖,這在戴同父的言論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認,戴同父直截了當的說緩脈“一息四至”。但事實上,歷代醫家都以為緩脈為胃氣的脈象,豈能以一息四至來賅括胃氣的有無?對于這一點,蔡西山一語捅破蒙在緩脈玄機上的那層窗戶紙,即:“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筆者仿佛研究,發現這一句話竟無一字可以刪減,簡直是一字千金啊!然而,緩脈的形態描述后世醫家仍在繼續探索,如滑伯仁說:“如微風輕飐柳梢。”楊玄操說:“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滑伯仁與楊玄操皆以微風擺柳來形容緩脈,筆者曾經常到河岸邊觀察和感受微風拂柳的體象,發現緩脈作為胃氣脈的時候,還真有哪種猶如微風吹動柳枝哪種飄然之感,那是一種“意思欣欣,悠悠揚揚”的感覺。而一向以太素脈見長的張太素卻獨辟蹊徑,認為緩脈的真諦應該包含“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在內,那種從容不迫的感覺被勾勒地惟妙惟肖。
    縱觀歷代醫家對緩脈的描述,可謂是語語自肺腑出,字字從實踐中來,但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如王叔和與戴同父意在說明緩脈的至數;張太素把它比作排列在織機上還沒有把機軸轉緊時的經線,說明緩脈的從客不迫;而“初春楊柳”和“柳梢”說明緩脈搏動的柔和,“舞風”和“微風輕飐”說明緩脈的和緩以及應指浮沉;然而蔡西山則綜合他們的宗旨,把緩脈形容的惟妙惟肖,它一息四至,恰似春風里搖曳不停、翩翩起舞的柳梢,有一種輕盈柔軟,寬舒和緩,悠悠揚揚的形象。這也是胃氣充盈的反映,也是中醫學中的“神”的真實見證。倘若將古人對緩脈的認識能夠融為一爐,那么掌握胃氣脈就如同吹糠見谷了。
    現在來說說長脈的形態。對于長脈而言,需要了解正常的長脈與異常的長脈。《黃帝內經》所說的“如揭長竿末梢,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基本上對長脈的平脈和病脈作了簡要的概括。也就是說,正常的長脈的脈象是:不大不小,過于本位,柔和、安定、條達、應指柔軟,有如手持長竿的末梢的感覺。異常的長脈的脈象是:不大不小,過于本位,應指硬直不柔和,雖然首尾相稱,但是沒有柔軟感,猶如拉直的繩索一般,往來硬而端直。對于長脈的形態,李延昰所言極為傳神,即:“長脈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要分辨正常與異常的長脈,唯在應指柔和與不柔和上作文章了。
    孫思邈大聲疾呼:夫脈者,醫之大業也。
    現在來說說短脈的形態吧。
    很顯然,一提到短脈,大家都會與長脈對比起來。事實上,二者也的確是一對對舉之脈。長脈過于本位,短脈不及本位。然而,短脈與長脈雖是對舉之脈,但其獨特的脈韻卻又與長脈不同,正如王叔和所說:“應指而回,不能滿部。”意思是脈搏比較文靜,才會出現應指而回的現象,這就猶如一些女孩子一看到電視劇中熱戀男女親吻的鏡頭就立刻扭頭一般,而不能滿部,顯然是氣機缺少,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正如一個十分饑餓的人叫他去負重,他肯定是力不從心的。當然,王叔和此說還不能完全賅括短脈的形態,李時珍所說“兩頭縮縮名為短”,點明了短脈是兩頭底下、中間隆起的。李延昰則綜合了他們的觀點,指出:“短脈澀小,首尾俱俯;中間突起,不能滿部。”這樣,短脈的形態就呼之欲出了:短脈的體象就是兩頭沉下,中間獨浮,尺寸部位顯得不滿足,其博動比較短暫,剛一應指,便立即回避。
    本人認為:1;脈診是中醫特有的診病方式之一,本不應分啥派,只要脈理清楚,利于辯證就好。
    2,不要神化脈學,四診和參才利于減少誤診。中醫貴于辨證精確。不應拿脈技賣弄。呵呵,只是個人看法,權當拋磚引玉。嗯。有道理。弄白脈學是怎么回事,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脈學。
    現在來說說緊脈吧。
    緊脈的形態,主要在“緊”字上做文章。怎么個緊法呢?《素問》指出:“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意思是說緊脈有剛勁的形象。張仲景則用“如轉索無常”來形容緊脈,意思是猶如繩索的轉動一般,具有繃緊的感覺;王叔和則說“數如切繩”,意思是猶如手指按在繩索上的哪種感覺,與仲景的意思一脈相承;但二人卻終究不肯說破,朱丹溪則是一語捅破玄機,則說“如紉箄線,譬如以二股三股糾和為繩,始得緊而成繩”,就這樣,緊脈的形態就更加惟妙惟肖了,也就是說,緊脈除了剛勁有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它在指下的搏動,令人有一種左右旋轉而緊急的感覺,好像摸到無數次轉動的繩索,又好像是在按切繩索;又好像摸到聯綴竹木筏的繩索那樣地緊急有勁。換句話說,緊脈不僅來往有力,還有繃急、絞轉,梟動夭矯的形態。這個在民間更容易理解,因為民間有不少自己制作繩索的經歷,但凡見過的,自然不會忘記。倘若城鎮之人未曾見過如何制作繩索,不妨去買一根較粗的繩子來,看看制作過程中那股絞動的勁兒,那緊脈的形態就躍然紙上了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周學海在脈學四種種說,李時珍與脈學有何發明?殊不知,李時珍造下如此下里巴人的作品,為脈學的傳承可謂是點燃了星星之火。
    張仲景對于傷寒雜病以及方藥卻有大的貢獻。對于脈學也有貢獻,但后世脈法并不以仲景脈法為宗,為什么呢?為何以叔和的脈法為宗?很顯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個大醫可能在某一個領域的成就很深,但并非是面面俱到。
    前面已經講到了緊脈的體象。現在來講講芤脈的體象。
    芤脈的體象究竟是什么樣子呢?我們還是從古典醫籍中進行梳理吧。王叔和給芤脈的體狀所下的定義是——“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意思是脈象的部位在浮分,輕手可得,且脈搏的力度不足,若稍微重按,指下的感覺就變成了中空外實。這一點基本上是對芤脈的體狀有了一個奠基性的概定。劉三點進一步補充道:“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用慈蔥(分蔥)來類比芤脈,主要是說重手按之的那種“中央空、兩邊實”的感覺,并用“指下成窟”來形容“有邊無中”,恰到好處,李時珍也對此持相同意見。然而李延昰在他們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如說“芤乃草名,絕類慈蔥,浮沉俱有,中候獨空”,他不僅強調用如按慈蔥來形容芤脈的正確性,又提出從另一個角度對芤脈體象的思考,即是“浮沉俱有,中侯獨空”,這樣一來,芤脈的形態就有點立體感了。綜合言之,芤脈的體象是兩邊都有,中央獨空,像慈蔥(分蔥)一樣,手指剛接觸它的是上面的蔥皮;稍用力按,正當蔥的空心之處,重力下按,又觸到它下面的蔥皮,與此同時,在重手按脈的時候,芤脈還有指目的兩邊感覺充實,而指目的中央感覺空虛。如此,一個具有3D立體感的芤脈就栩栩如生了。
    前面講了芤脈的體狀,現在來講革脈的體狀。
    對于革脈的體狀,朱丹溪以“如按鼓皮”來形容,把革脈的中空外急的形象描述的較為妥帖。李時珍認為“革脈芤弦自浮起”,傳承了張仲景對于革脈的認識(“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也就是說革脈為芤脈與弦脈的結合體,而李延昰則認為“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恰如其分的勾畫了革脈的形象,如鼓皮外而繃急,內而空虛。李延昰的這一說法宗法于《甲乙經》的“渾渾革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涌泉,出而不返的意思),但仔細考察“涌泉”一詞,就得出了結論: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數,且滑且搏(這是有病之革脈);再看“弦絕”,則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且絕無根蒂(這是無根之革脈)。這便是革脈的一體兩面,需要認真對待。
    回顧一下,前面已經講到了革脈。現在來講述牢脈的形態。
    牢脈的形態究竟是個什么樣子呢?先看看王叔和脈經中是怎么說的?“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王叔和首先是從部位立論,“似沉似伏”,將脈動應指的深度概定在沉與伏之間,也就是說牢脈只會在沉候出現,不見于浮分,緊接著用“實大而長,微弦”來形容脈搏的力度,既有點搏指,又有點弦急。再看看清代大醫李延昰如何說,“牢在沉分,大而弦實;浮中二候,了不可得。”這幾乎是秉承叔和之學,其意已是十分明確。要想洞察牢脈脈象之真諦,就得對牢脈之牢字,有深刻的認識,牢脈有深居在內的體象,就好比樹木以根深為牢,因深入于下方顯蒂固根深;監獄似禁囚為牢,因深藏于內才能牢不可破;張仲景說“寒則牢固”,說明牢脈又有堅固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說,牢脈實際上是兼顧了三種含義,根深為牢,內伏為牢,堅固為牢。綜合而言,牢脈在極沉的部位出現,頗近于伏,有實大而長,而且弦急的樣子,體狀深在而且堅實,牢不可破。
    前面已經講到了牢脈的形態,現在來說說濡脈的形態。早在西晉時期的王叔和就對濡脈的形態概定為“極軟而浮細,如綿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翻譯過來就是:濡脈在浮部出現,極其細軟無力,就像綿絮那樣飄浮在水面上一樣,只能用手輕輕地接角它,稍稍重按,便摸不著了。后來,李時珍進一步補充了濡脈的形態,即“如水上浮漚”,這個比喻更為形象,把濡脈比作飄浮在水上的水泡一般,是那樣輕巧,細軟,重按則破了。王叔和和李時珍的說法已經基本賅括了濡脈的形態特征,后世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繼續對此作了補充,即“濡脈細軟,見于浮分,舉之乃見,按之即空”,也就是說濡脈只能在浮候可見細軟之象,中、沉候都不可見。總之,濡脈的體象是浮細無力,極其軟弱,必須輕手細審,才能摸到它,真好像飄浮在水面上的綿絮或水泡,稍微重一點的力量就無法承受,指下感覺就顯得模糊了。
    莫將滑數同一類,數脈唯看至數間。滑脈主要是脈搏的流利度,而不看至數。而數脈則主要是至數,然后世脈搏的躁疾。
    軟即是柔和度的一種,手指按在桌子上那肯定不是軟,按在棉被上,那可以說是軟。手指按在棉花上,那感覺就是軟。
    前面講了濡脈的形態,現在來講講弱脈的形態。從字面意思來看,弱,必然是弱小之意。那么,弱小的脈又該如何定義呢?從形體的角度來看,顯然是脈搏應指的力度衰小,這在王叔和的《脈經》里已有明證:“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翻譯一下,就是:弱脈沉細而極其軟弱,須用力重按才能接觸到,若在浮部輕取,是摸不著它的。后世醫家皆沒有超出叔和范圍,也就是說,弱脈的真諦便是:沉而且細、且小、體不充、勢不鼓。相對于有力的脈象,弱脈的力度真是弱爆了。
    如果看過電視劇《大長今》的人,或許會看到長今診察散脈的情景。劇中說散脈不容易把出來,實際上也是如此,散脈的確不容易識別。不信的話,我們就跟著中醫歷代經典的腳步去看看。王叔和評價道:“大而散,有表無里”;崔氏認為散脈具有“渙散不收”的特性;柳氏說得更為詳細,如:“無統計,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渙之象”;李延昰綜合各家學說,認為散脈的形象是“散脈浮亂,有表無里,中候漸空,按則絕矣”。我們仔細來分析,就會明白:叔和的話倒是字字斟酌,崔氏所說表明散脈為浮大而無根,只得大義,但未能講得透徹;柳氏用“楊花散漫”形容散脈輕飄而無根,用“至數不齊”形容多少不一,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補充了叔和未發明的旨意,深得散脈之神。
    總而言之,散脈的形象不外乎兩大特點:一是脈的搏動極不整齊,毫無規則,不是來多和(或)快去少和(或)慢就是去多和(或)快來少和(或)慢,也就是脈搏至數不齊,一來一去,不十分清楚;二是浮而虛大,好似楊花的飄散無根,漸輕漸有,漸重漸無,毫無根蒂,散漫到了極點。
    這樣的脈,得多在臨床中摸索,并不斷地取象比類,以求最佳感觸,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中醫診法14種,聽說過嗎,?閣下說的是頭診、面診、鼻診、耳診、眼診等14種診法嗎?是從頭腳的診斷方法。
    接上文,上文講了散脈的形態。接著講細脈的形態。從字面意思來看,細脈似乎就是脈體很細的脈。究竟這樣理解對不對呢?我們首先還是不妨來回歸經典。從王叔和的《脈經》中了解到,所謂細脈,就是:“小大于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翻譯一下,就是說,細脈的形象,比微脈稍大一點,在指下感覺到只象一根絲線那么小,而且軟弱無力。這里需要注意一下,“小大于微”,意思是比微脈稍微大或者粗一點,也就是說要了解細脈的脈象,先必須了解微脈。微脈的形態前面已經講過了,這里不妨復習一下,微脈的真諦是:纖細柔弱,無力之極,不絕如縷。細脈比微脈略大,不僅是從力度上的,而且從指感上也是有區別的。細脈與微脈雖似而卻有不同之處:細脈盡管細小,卻始終都可明顯的摸著它,不象微脈那樣模糊不清。李延昰在《脈訣匯辨》中說:“細直而軟,累累縈縈,狀如絲線,較顯于微。”與叔和之意一脈相承,點明細脈的形態不僅是像象絲線那樣細,而且軟弱無力,顯得十分困乏(累累)的樣子,雖然極其細軟,但是在深沉部位卻是不斷的搏動著,指下始終可以明顯的摸到它,絕沒有中斷的時候,所以不致于舉按模糊,這樣細脈的形象與微微的形象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
    二十七脈,講到細脈了,后面也就沒有幾個了。現在來說說伏脈吧。大家可能能夠從字面上看出點什么端倪來。想必大家對埋伏、潛伏等詞是比較熟悉的吧。那么伏脈究竟是個什么意思呢?事實上,伏脈就是脈位埋藏的比較深,至于它的體狀,王叔和是以“重按著骨,指下裁動”來形容的;戴同父卻是以“脈行筋下”來描述的;而李延昰則是更為明確,即:“伏為隱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也就是說,伏脈的伏,就是深藏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測出伏脈的體象,伏脈在浮中沉三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必須推筋至骨,才能盛覺到脈搏在深處隱隱約約的脈動。
    數脈,一般每分鐘搏動超過86次的都可以稱之。通常,我們以大于90次每分的稱之為數脈。
    怎樣才能學到這種傳承的脈象

    點評

    菩提醫燈講脈
    天外蟬音  修煉真功,貫通經絡,再看機緣。
    仔仔細細的,那不可能,僅開了一貼,空間里找,給了個輪廓,悟性高者,可參出端倪,三部九侯,內經20章,專門有講。
    接上回。前面已經講到了細脈。現在來說說伏脈。對于伏脈,我們先從字面上看,就應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所謂伏,就是潛藏的意思。那么這種脈象是不是一如其名呢?我們先來看看脈學的開山祖師王叔和怎么說?王叔和說“重按著骨,指下裁動”,意思是需要用力往下按,比沉脈的力度還要大,才能感覺脈搏在指下隱約跳動。元代醫學家戴同父繼續補充道:“脈行筋下。”意思是說脈的跳動在筋膜之下,可見其深藏的程度。清代醫學家李延昰說“伏為隱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基本上與王叔和、戴同父的保持一致,只是更加具體、更加形象了。由此可見,伏脈的體象就是,伏脈在浮中沉三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必須推筋至骨,才能盛覺到脈搏在深處隱隱約約的脈動。真真切切的“深藏不露”啊!
    二十八種,就是在李時珍二十七種的基礎上加上“疾脈”。 
    前面已經把伏脈的形態描述講明白了。現在來講動脈。這個動脈不是西醫所說的動脈與靜脈的概念,而是一種脈象。那么動脈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可以說,動脈有點不好把握。我們先來看看《瀕湖脈學》是怎么說的?李時珍說:“動乃數脈,見于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也就是說動脈為數、緊、滑、短四脈相合的一種脈象,脈搏鼓擊有力,無頭無尾,如豆大隴然高起,搖動不休。這從指感上就有一定的難度,且與短脈有一定的聯系,但又有區別,但總之一條,動脈有搖動不安之狀。我們再看看《脈訣匯辨》怎么說?李延昰說:“動無頭尾,其形如豆;厥厥動搖,必兼滑數。”意思是說,動脈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兩頭俯下,中間突起,極與短脈相類,但短脈為陰,不兼滑數。這里把動脈與短脈做了一個比較,動脈的搖動不安,再兼滑數,便是真諦。王宇泰又說“陽生陰降,兩者交通,上下往來尺寸之內,方且沖合安靜,焉睹所謂動者哉!惟夫陽欲降而陰逆之,陰欲生而陽降之,兩者兩博,不得上下,擊鼓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這也是動脈的真實寫照啊。觀上述三家之言,基本上對動脈的形態就能把握了!
    二十七脈的脈象基本上快要到尾聲了,現在還有三個與眾不同的脈象,但這三個之間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三脈就是促結代三脈。我們先來說促脈的脈象。我們先從字面來看,促,有急促的意思。那么促脈是否也是脈搏跳動急促呢?我們先別太快解開謎題,還是先從經典領域來看,正如王叔和所說:“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翻譯過來就是,促脈為脈流薄極之中偶然出現歇止的脈象,但這種歇止的次數的多少極不規則、且脈搏的一來一去的搏動較快。王叔和的這一說法基本上是無以復加了。但是我們想把這個用一個生活的例子來詮釋,讓大家更容易感同身受,那就當屬黎氏所說的:“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把促脈比作是正在快步走的人偶爾跌跤一樣,十分貼切。弄明白這些,基本上就把促脈的脈象的要領掌握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五月天天天综合精品无码|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 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老司机导航亚洲精品导航|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 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视频| 午夜三级A三级三点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影视 |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中文字幕久久国产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国内自拍|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女人碰碰碰视频播放|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性无码专区无码|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 VA在线看国产免费| 中文字幕在线国产精品|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A男人的天堂久久A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农村妇女高潮大叫|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天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