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國
魏 元帝
曹奐(246——302)
曹奐,曹魏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位五年,受制于司馬昭、司馬炎父子,最終拱手讓出皇冠,成了曹操的不孝子孫。
甘露五年(260)五月初七,魏國當時的皇帝、史稱高貴鄉(xiāng)公的曹髦,因為忍不住一時之忿,貿(mào)然率眾討伐相國、晉公司馬昭,結(jié)果中途被殺。
這是震驚朝野的巨變,讓早已企圖改朝換代的司馬昭左右為難:是立即篡位,還是暫緩登基?立即篡位,可能引起天下震蕩,司馬昭忍痛割舍了這個念頭,決定在曹家子弟中另立一人為帝,作為緩沖,以暫時掩蓋自己不可告人的圖謀。
司馬昭選中的皇位接班人是曹璜。他的父親是燕王曹宇,名氣不大,但曹璜的祖父卻名滿華夏,就是曹操。司馬昭選中他,是貪其年幼,時年十五歲,易于控制。
當時曹璜的爵位是常道鄉(xiāng)公,遠在外地。司馬昭指示兒子、中護軍司馬炎親自前往迎接,實際上是押送,兼有考察之意。如果曹璜對侄兒曹髦之死有半點怨言,或是對司馬父子心存不滿,等待他的就不是紫禁城,而是斷頭臺。好在這個半大小子要么沒心沒肺,要么城府很深,一路上并無出格的言語,終于平安到達首都洛陽。
此刻魏國皇帝位子空著,名義上的最高領導是郭太后。司馬昭為了收買人心,平息輿論,穩(wěn)定時局,主動要求辭去相國、晉公等職務、封號及其他政治待遇,得到了太后的批準。在司馬昭看來,這些官銜、封號如囊中之物,想要就要,想扔就讓,反正魏國的事都是自己說了算,只是與郭太后客氣一番。
對于新皇人選,郭太后無話可說,說了也沒用。好在這個曹璜是自己死老公明帝曹睿的堂弟,按照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他還是可以當曹睿的接班人,自己仍能以嫂子的身份當一回太后,享受“國母”的待遇。唯一讓郭太后感到不爽的是曹璜的名字,她覺得有文章可做。
“璜”的意思是“半壁形的玉”。郭太后借口此名不甚吉利,有不完整的意味,便給曹璜改了名,叫曹奐。“奐”的含義是“盛、多”,寓意曹家天下昌盛,曹氏子孫繁多。此名一出,滿朝歡喜,齊贊太后圣明。其實,按照中國傳統(tǒng),起名或改名是長輩的權利。郭太后想以此暗示曹璜,俺是你的長輩,你要好生孝敬俺,給俺養(yǎng)老送終。讓郭太后沒有想到的是“奐”與“換”同音,不久就改朝換代了。
景元元年(260)六月初二,曹奐正式登基。他這個皇帝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給司馬昭加官進爵,為司馬家取代曹氏做鋪墊。
曹奐上臺后的第三天,下詔恢復司馬昭此前所辭的一切職務和封號,司馬昭沒有接受;第二年八月,他又求司馬昭出山,仍被拒絕;第四年,即景元四年正月,曹奐第三次讓司馬昭擔負相國、晉公,還是沒有得到響應。
司馬昭不急于當相國、晉公,源自兩條:其一,經(jīng)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兄三人十數(shù)年的經(jīng)營,司馬家族的勢力空前膨脹,朝中、宮中、地方皆是司馬家的天下,尤其是軍隊牢牢掌握在司馬家族手中。沒有刀把子是萬萬不行的。其二,司馬昭在等待機會,思謀著干一件大事來轉(zhuǎn)移全國對前任皇帝曹髦之死的記憶,同時為自己篡位加分。
景元四年(263)八月,司馬昭兵分三路,討伐蜀漢。此時的西蜀,諸葛亮已死多年,后主劉禪庸懦無能,軍無斗志,所以魏兵所向披靡。捷報傳來,曹奐論功行賞,第四次請司馬昭為國效力,司馬昭這才老實不客氣地戴上了相國、晉公的大帽子。
僅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劉禪出降,蜀漢滅亡,司馬昭這次可立了大功。曹奐當然不傻,于景元五年(264)三月,封司馬昭為晉王。“王”與“帝”只差一步,司馬家的皇帝呼之欲出。很不幸,司馬昭與其父司馬懿、其兄司馬師一樣,沒有活著當皇帝的命。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馬昭突然中風,一命嗚呼!
司馬昭死后 ,其長子、撫軍大將軍司馬炎繼承王位。這個長發(fā)垂地,雙手過膝,貌似瘋了的黑猩猩,可沒有他爹的耐心,僅僅過了四個月就逼著曹奐讓了位。
下了臺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錦衣玉食,安享人生,只是沒有自由。太安元年(302),曹奐去世,終年五十六歲。司馬炎的傻兒子、晉惠帝司馬衷還不錯,給了曹奐一個“魏元皇帝”的謚號,讓他當了一個地下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