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 旦 大家看到這個字了嗎? 就是一個日,下面一橫 這一橫,就是地平線 這個日,就是太陽 日月為之易 懸象莫大乎日月 對不對 日月就是陰陽 就是白晝 白晝與什么有關(guān) 與太陽有關(guān) 太陽在地平線往上升,陽旦 往下降,陰旦 大家要知道,我們漢文化 說這個時間 夜半子時 雞鳴丑時 平旦寅時 日出卯時 食時就是辰時 包括隅中、日中、日(日失) 晡時 日入 黃昏,人定 在漢朝,是這樣來說這個時間的 用12地支能對得上 那么,來看這個陰旦,陽旦 這是指天象,天文 經(jīng)曰: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那么在人體 也有陰陽 陰陽二氣 人體三焦相火,主一身之氣 黃芪,平補三焦 聽過嗎? 柴胡 那么有少陽證狀,就是火郁啊 小柴胡治什么 不僅和表里 大劑量的柴胡甘草的功效,跟你打利巴韋林一樣 小柴胡湯,柴胡用半斤 普通折算,要用到24克 那么,柴胡這個藥 你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他說,去寒熱邪氣 普通在春,秋二季采挖 時醫(yī)稱疏肝升陽,治肝郁氣滯 那么 我們知道六經(jīng)氣化 六經(jīng),外邪進入人體,他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 一般病邪在三焦,都從火化 都表現(xiàn)出熱象 就是功能亢進 功能亢進,從哪里表現(xiàn)? 比如,吃的多, 或者,尿黃 或者,大便秘 或者,出血 或者眼睛發(fā)紅 或者,流鼻血 或者,脈象弦急 或者,脈數(shù),大 根據(jù)不同的情況 表現(xiàn)出這樣的狀態(tài) 對不對 那么,有客熱 清一清 但是 大家要注意 不同的藥 他有不同的性、氣、味 學(xué)中醫(yī),講四氣、五味,歸經(jīng) 那么,比如,氣比較竄的藥 他偏于升 性重的人,相對緩、慢一些 味輕的,比較淡 味重的,容易走里 一般來講,酸苦涌瀉為陰 辛甘發(fā)散為陽 不同的藥,這個狀態(tài)不同 藥性也不同 比如,柴胡 微苦,微寒 當(dāng)然,他的氣,有一股香氣 氣、味不同 如果你用的重 也就是用的藥量大,他偏重于味 如果用的量小啊,他輕質(zhì)的 偏重于疏散 所以,我們看一個藥 也要有陰陽的概念 不單獨的說,用量 還要看配伍 包括這個藥,他如何煮 這個很重要 如何炮制 那么 我們以前講過 一味人參,國人一看人參,都知道大補 而蘿卜呢 蘿卜的補,知道吧 如果來化驗化學(xué)成份 蘿卜、人參,能差多少 對不對 可是,自然造物 人參吃多了,生痰 我眼見的,吃人參吃多了,長脂肪瘤 就在皮下,一硬塊 去檢查,就是脂肪 那么,蘿卜,也叫萊菔 蘿卜子,叫萊菔子 吃蘿卜,可以消食,去積,去痰 助消化嘛 那么,國人的大廚們 煮肉的時候,放蘿卜了 如果放人參 不如放蘿卜 對不對 年齡越大的人 講究七損八益 人參很重要,可以補 蘿卜也很重要 吃了得消化 不消化,一切白搭, 怎么進去,怎么出來 對吧 現(xiàn)實問題 那么黃芪 這個藥 關(guān)于性味的部分, 大家可以看一下陳士鐸的本草新編 可以體會,這種性、味、氣、歸經(jīng) 用量 因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這一部分,能否找到 大家找就知道了 包括傷寒論,他沒有專門講藥性,上來就是方 包括,用散、丸、湯 都不同的 輕則用散 重則用丸 通常用湯 你看古人救人,都制丸, 比如象東垣,制腎氣丸救人,制作丸子,如梧子大,急下多少丸 是這樣的 那么煮湯就快多了 為什么沒有煮湯,而要做成丸 這個過程,肯定要比煮湯慢了 古時候,沒有粉碎機,對吧 要用藥碾子,再碾,還要篩 是不是 復(fù)習(xí)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包括十九病機 有人在討論 你學(xué)習(xí)標(biāo)、本、中,六經(jīng)氣化 就明白,他在講什么 所以 歷來醫(yī)家,都很重視病機 雖然沒有明講,但你明白病機,就會找原因 醫(yī)宗金鑒 有四診要訣 里面就有這一部分 放在運氣部分來講 渾然一體,不可分割 包括你用黃芪,柴胡 講黃芪、柴胡 不是說不可以放一起用 我今天就自己開了一方 就是因為長期坐車啊 一天坐十幾小時車 連續(xù)坐幾天 屁骨這一塊,肛周這一塊,濕濕的 弄不好就有痔瘡,或者肛周濕疹 實際,就是我以前說過我開悟中醫(yī)的這個病:濕氣下行 濕氣下行的根本,就是中、上焦氣不足 那么,看病越來越簡約 不會這個那個 直接來看,這個氣 中上焦氣不足 就是要補中氣,補上焦之氣了 一個方子,我發(fā)上來 共3劑,實際,只吃了一頓,已經(jīng)好轉(zhuǎn)八成 剛好今天大家講到黃芪、柴胡 這個方是這樣的 做為學(xué)習(xí)和交流 黃芪40g 柴胡30g 黨參30g 茯苓30g 白術(shù)30g 甘草10g 升麻10g 懷山30g 陳皮10g 炒槐米10g 這個方劑,很簡單 用了一個什么方 四君子湯 大家挑出來 黨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 用了升麻,用來發(fā)所謂陰火,提升中氣 那么四君子,是用來土生金的,通過健脾補氣,然后補上焦之氣 黃芪,用來補三焦 而又用了柴胡 柴胡而且用量不輕,30克 來干什么? 大家猜一下,暫時買個關(guān)子 懷山呢? 陳皮呢? 炒槐米呢? 放炒槐米,是因為,用紙的擦屁骨,稍微有點血 怕出痔瘡吧 東跑西跑,吃火鍋啊 隴南的大紅袍,麻辣的四川味來幾頓 就變這樣了 吃了過隱啊 出汗 蘭州,弄不好還要下雪啊,有時候毛毛寸 過去隴南,武都這些地方,都快收麥子了,麥子都黃了 國家大了有好處 跑幾天,都感覺到四季 四季的變化,有可能,在一天就體驗完畢了 那么,燥性的東西,吃多了,會怎么樣對吧 有痔瘡的人,吃一些燥熱的東西,就容易復(fù)發(fā) 問題就在這里 容易引起血燥, 對不對 但是,根本原因,在于中上焦氣不足 那么黃芪來平補三焦,用到40克 柴胡,用來輕三焦的郁火 張錫純有一個方子,升陷湯 他在用黃芪的時候,用到柴胡,桔梗來提升 當(dāng)然,黃芪的量重,柴胡,桔梗用的量很輕 又加了知母,來去這個黃芪的偏性 黃芪這個藥,生、熟用都不同 當(dāng)然,也有很多種類 我們甘肅這邊用的,以隴西黃芪為主 味甘,微溫,這是普通的說法 你自己試試 黃芪用來煲湯,對吧 藥膳常用的 象朱良春,不是有個食療的 黃芪煮水,來熬粥 那么,這個藥量,就很重要了 包括性味的搭配 所以,明白這一點,去看古人的方子 哦,張景岳的,治療老年便秘的濟川煎 濟川煎,沒有黃芪,有升麻,對吧 當(dāng)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 你看,升藥,降藥,放在一塊用 補、瀉也放在一塊 所以,用藥,要達(dá)其意 你用二、三副藥解決的事情 絕對不要用五六副 對不對 柴胡,黃芪 實際上,傷寒金匱,這些藥,是最常用的藥 常用的藥也一樣,或者不常用的 都要掌握這個 那么這個應(yīng)用 不光是背背藥性 還是不會用 要對照著,這一個藥,基本的方劑,都出現(xiàn)在哪里 方劑用量 怎么用 怎么炮制,怎么煮 要去對比,找出異,同點 內(nèi)經(jīng)不是說: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 這幾句玉版要論的話,是內(nèi)經(jīng)的核心 就是要學(xué)會這種方法 比如揆度,,,就是權(quán)衡啊,如何度量,如何分析,如何把握 奇恒,奇就是不同的,奇怪,就是不同,才奇怪對不對 恒,就是常的,不變的,相同的 就是如何找出異同點, 要用什么方法? 對比法,類比法,分析法,歸納法,演繹法,推理 最后,就明白了 如果把握不清楚,就有問題,就失機 失什么機,失掉天機 天機不可泄漏 天機,就是用藥規(guī)律 這是對藥說 對人體的生理,病理,乃至天文,星象也是一樣 但,你在應(yīng)用的時候,再不能一個一個 而是象寫文章一樣, 行云流水 靈活應(yīng)用 方自法出,法自勢立,勢自道生 自然就明白,跟挑西瓜一樣 哦,這個西瓜肯定甜 這個是皮厚 這個還沒熟 對不對 不是說,一個方劑,他是死的 是當(dāng)量 比如,小柴胡,柴胡用到24克 你三歲小孩,也這樣用嗎? 如果是一個身體虛弱的人,鏡面舌,出現(xiàn)柴胡證 有可能,不用柴胡,用桑葉,菊花 明白吧 那么人家說的柴胡劫陰 講的就是這個 比如虛人,你吃了柴胡不管用 用輕的藥,慢慢緩和,哎,這樣,病反而好轉(zhuǎn)了 這個需要把握,也是功夫啊 比如 大家可以去查 蒲輔周 老先輩 他用一杯淡淡的龍井,來治病 救一個久病的 用過很多藥,無效 就用一杯龍井,淡淡的 一聞那個味兒,精神就來了 什么原理? 是不是? 那么,一體的 再說陳皮 陳皮可以化痰吧 而且,他可以行氣 補氣要行氣 補血要行血 以通為補,重在流通 懷山的目的,就是陰陽同補 吃山藥,大家都知道 特別是生的山藥 一切開,有涎,很粘 偏于陰的部分,而且偏于收 如果再一炒 那么炒,利于消化 而且,他可以去火氣,就是稍燥了 那么懷山 說懷山 不能不說一說四大懷藥 懷山藥、懷牛膝、懷地黃、懷菊花 所謂四大懷藥 當(dāng)然,以懷山不代表 有人寫懷山,也寫成淮山,或者懷藥,淮藥的 仲景,包括傷寒,叫薯蕷 有薯蕷丸,一味薯蕷粥 經(jīng)典的用法 還有地黃丸 治虛損百疾,五勞七傷, 去風(fēng) 補腎、脾、肺,也可補心氣不足 也可以止瀉 與黃芪配伍,可以治消渴 或者用山藥,配合補脾腎的藥,治哮喘這些 增強免疫 吃山藥,洋芋 紅薯 他們都是薯類 蛋白,淀粉量比較重 從氣的角度,偏于收 用來補益 如果用的量大,往往要加行氣藥 那么,行氣 行氣,也是多方面的 氣是什么? 簡單來講 就是流通的這個狀態(tài) 那么空氣對流運動才可以見 對不對 加強流通性 不是死的 比如免疫差的也好 或者身體虛 比如,有傷口 不容易長好 除了炎證的因素 有可能是氣血虛 精氣虧虛 特別精氣虧虛 說山藥,切開粘粘的,有涎 可以補精 炒了,燥一些 去其偏性 所以,往往用炒懷山 這一個炒 一個山藥,用炒 還有,用新的,舊的 新的,當(dāng)年的 舊的就是跨年度 可以看一看,對不對 一聊時間過得很快 東拉西扯,大家斟酌 做交流,不發(fā)表見解 愿大家六時吉祥、如意、自在。晚安! 昨夜說黃芪、柴胡 意尤未盡 柴胡,可以疏肝 大家都知道 實際,是改善內(nèi)分泌 即人的三焦系統(tǒng) 傷寒有一方,曰柴胡桂枝湯 即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和方 治太陽、少陽兩感 太陽少陽并病 太陽少陽合病,應(yīng)該這樣,講錯了前面 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 外感,有肢節(jié)煩痛 嘔吐啊 心下肢結(jié) 嘔吐,圓運動的口訣總結(jié)是嘔為膽逆,吐為胃逆 嘔吐,表里不和,以柴胡和之 比如桂枝湯證 頭項強痛而惡寒, 傷寒怎么說,12個字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fēng),翕翕汗出 后面加上,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如果惡心的厲害,桂枝湯加柴胡,是不是 就知道,這個逆 柴胡桂枝湯,也是調(diào)整人體表里,人體體溫的一張方 現(xiàn)代有些醫(yī)家講,是在中樞神經(jīng) 用來調(diào)整人體的體溫 包括一些免疫性的疾病 但中醫(yī)不這樣講 兩張方,都是和方 桂枝湯,是和營衛(wèi) 小柴胡湯,是和陰陽 都有生姜、甘草、大棗,,,大家知道這三個藥 不同的桂枝、芍藥 在氣化 太陽寒水,少陽相火 整體出現(xiàn) 氣化,有標(biāo)、本、中 這是從病理上來說 也是運氣的一部分 三焦者,水、火之道路也 人體無處,不是水、火之功用,也無處不是三焦之發(fā)用 三焦主一身之氣,為命門相火之用 那么有郁火,首在三焦 那么一身之氣,三焦受邪,必然是熱象 我們昨晚講了,熱象 那么,采用什么藥,對吧 不一定,就單獨柴胡 任何方子,都是有常有變的 有人把傷寒的方子,奉若圭皋 藥不能替,量不能改 方無不善代之藥,醫(yī)無可善代之人啊 比如黃芪 黃芪,可以平補三焦 也可以補益衛(wèi)氣 我們說營衛(wèi) 那么,什么是營衛(wèi) 在內(nèi)經(jīng),有營氣、衛(wèi)氣循行 水谷精微,化生精氣 靈樞經(jīng)所謂: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靈樞經(jīng)還這樣說:谷入于衛(wèi),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衛(wèi)行脈外。 營衛(wèi)的概念,大家要清楚 那么,我們致用 營衛(wèi)者,經(jīng)絡(luò)之氣血也 經(jīng)絡(luò)者,真氣之道路也 真氣者,人體之能量也 人體的能量如何而來啊 一是吃的飯,喝的水 飲食,對吧 再下來 人體吃的東西,必須要進行化學(xué)、物理的轉(zhuǎn)化 把吃的食物的能量,通過人體的消化、吸收、運輸、呼吸……新陳代謝的過程, 那么人吃的食物,需要不需要呼吸的氧氣啊 對吧 真氣 這樣是更全面的 簡單的看,就是氣血 水谷入胃,化生氣血 氣血通一身嘛 那么通常也這樣說:衛(wèi)氣、營血 那么,挖文化的根子 營、衛(wèi)這兩個字 是從古代的軍隊來的 那么,也是一個比喻,類比的概念 營衛(wèi),簡單來看,就是軍營護衛(wèi) 營門衛(wèi)士 靈樞經(jīng)還說:營衛(wèi)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 故奪血則無汗,奪汗則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 那么,致用,以氣血 黃芪,可以補衛(wèi)氣 或者補肺氣 那么對應(yīng)來說 六經(jīng)藏象,或者五藏體色表 一個道理 肺氣,肝血,心神,腎精 皆以土氣為用 所以,講氣血,是根本 無非氣血發(fā)用 矛盾不矛盾 不矛盾 所以用藥,需要不需要明白生理 可見而知 那么,再回過頭來看陽旦,陰旦 都是在講,氣的狀態(tài) 陰陽者,升降也 講氣,必然含血 氣血升降 水火交變 叫一物一太極,一物自八卦 太極是模型 八卦是工具 先后二天,太極遍含 太極初動,動者為陽,靜者為陰 先天不動,后天要動 先天為體,后天發(fā)用 萬物不離體用 不離陰陽 不是光眼見的就是陰陽 陰陽以象,陰陽以氣 察氣觀象,這是陰陽的本質(zhì) 察氣觀象,口訣不完整 察氣觀象度其勢,巒頭理氣各所宜 九宮飛星年年轉(zhuǎn),不出太極河洛理 那么,大道至簡 由繁致簡難 由簡致繁易 學(xué)之致繁,用之致簡 學(xué)之至繁,用之至簡 到最后,就看氣血升降,陰陽表里 寒熱虛實 那么話說八綱,出自許學(xué)士許叔微之手 發(fā)揚傷寒,焉然成一學(xué)派 后世謂之八綱辨證 無不從卦出也 傷寒九十論,好書 讀傷寒,不讀許學(xué)士的傷寒九十論,不讀醫(yī)宗金鑒傷寒要訣,有點說不過去的 道是不可分的 這正是中醫(yī)的神奇之處 老子曰:道可道 所以,從哪個方面注解,都是有道理的 但是,跟吃飯一樣 吃米飯,吃面,都飽肚子 殊途同歸 哪條最快 水、陸、空 當(dāng)然是空 飛過去 怎么樣飛過去 飛在虛空 學(xué)習(xí)也一樣 不靠二尺五 數(shù)術(shù),就是飛行系統(tǒng) 一念之達(dá) 就是仲景在傷寒論序文中引用孔圣人的話:生而知之者 生而知之者上,學(xué)則亞之 孔子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我是屬于困而學(xué)之者 病而學(xué)醫(yī) 死都不知道咋死的,就是屬于困而不學(xué) 荀子《勸學(xué)》 曰:學(xué)不可以巳 青,取之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不臨深溪,焉知地之厚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 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 順風(fēng)而呼,聲非疾也,而聞?wù)哒?/FONT>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勸學(xué)》,當(dāng)然精彩啊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積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駑馬十架,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知,金古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以寄身,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鼯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 故,君子結(jié)于一。 這是易經(jīng)要義啊 君子之道 小人,有二心 君子,只有一心 常曾聞:二心小人,一心君子 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陰陽相勝之道,昭昭乎進象矣! 君子勸學(xué),推薦給大家 又是薦書 不是有人要求薦書 就推薦一些千古奇文給大家 以承我中華之絕學(xué)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 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 學(xué)也者,固學(xué)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 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 全之盡之,然后學(xué)者也 荀子勸學(xué),透盡天機 再發(fā)一段 最后一段 學(xué)易之人,必背之 除了系辭要熟讀 勸學(xué)要背誦 比道德經(jīng)更明了 道德,陰符,一體一用 勸學(xué)具焉 勸學(xué)致用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 思索以通之 為其人以處之 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 使耳非是無欲聞也 使口非是無欲言也 使心非是無欲慮也 及至其至好之也 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聲 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 群眾不能移也 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 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而后能定 能定而后能應(yīng) 能定能應(yīng),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荀子勸學(xué),千古奇文 大家看一看 ---2015.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