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調節法于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一種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甚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認知調節法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自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善其行為狀況和情緒狀態。 由于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邦其“減輕痛苦”;而有些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調節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不良的情緒或行為。 認知調節的關鍵是找到人們所持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因為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就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認知調節法的基本步驟主要有: (1)要指出其思維方式、信念不合理之處,幫助他們弄清楚為什么會這樣,怎么變成了現在這樣,講清楚不合理信念和他們的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 (2)要指出,他們的情緒困擾之所以持續至今,是由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導致的。 (3)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幫助其認清其信念之不合理,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信念,幫助他們使某種認知層次產生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環。 (4)不僅要幫助其認清并放棄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從改變他們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來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犧牲品。 ◆認知調節法案例 王剛,男,16歲,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初二時被送往寄讀學校。上幻兒園時阿姨說他笨,媽媽也認為他比其他孩子反應慢,小朋友和同學都喊他“傻子”。他說:自己很難過很自卑,識字少,不敢讀書,作業也不會做;個子小,常受欺負,幻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兒,諒他們也不敢欺負我!” 初步分析: 王剛的問題已初見端倪:他處于別人的不良暗示中不能自拔,其潛意識里感到別人對他的評價不公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兒,諒他們也不敢欺負我!”說明他想改變自己的不利地位,卻又找不到好辦法,就幻想改變當時不可能改變的客觀條件,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說他不能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和歸因。但潛意識里他又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受人重視。 父母和其本人都一再強調,剛入幼兒園時阿姨就說他笨,唱歌不會,跳舞不會,做游戲不會。在幼兒期,王剛的這些能力差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是班內年齡最小的,其母親講,因沒人看孩子,一歲八個月時就把他送到幼兒園;二是父母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幼兒園老師沒有經過認真分析,就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笨,父母也隨聲附和。王剛不斷將這種不良暗示內化,產生自卑心理。這種不斷內化的自卑左右著他的思想,指導著他的行為,使其不斷遠離真實的自我。“我是個笨孩子!”他每做一件事前都這樣不自覺地給自己暗示和強化。這種心理上的枷鎖使王剛的聰明才智不能發揮,身心民展受阻。 通過王剛和家長的反映可知,王剛的自卑是由于幼年時不合理的暗示和評價引起的。采用認知調節法,可以讓他找到問題的癥結,意識到真實的自我。只有這樣,他才有重塑自我的思想基礎。 第一步,找出王剛的不合理信念,如:“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兒,諒他們也不敢欺負我!”以及認為自己很差勁等想法,并讓他認識到這些信念是不合理的。 第二步,指了王剛的自卑就是由這些不合理信念所致。以及自卑和這些不合理信念之間的關系。 第三步,初步消除思想顧慮,用認知調節法幫助他尋找自卑的原因。 王剛的自卑源于幼時外界的評價與他本身的客觀情況不一致。他智力正常,還處在少年發育期,可塑性很大。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讓他看到真實的自我,初步解除他思想上的顧慮,并用認知調節法啟發誘導他,讓他找到最初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次失敗的原因。例如: “王剛,你說上幼兒園時阿姨就說你笨,你能具體說出哪一次使你最傷心嗎?”:“有一次,阿姨讓我們用積木搭一座房子。別的小朋友都搭好了,我總是搭不好,阿姨就收走我的積木,說我笨。可我覺得好像就差那么一小步了。” “只有一小步不會,說明你大部分都能做好。你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搭好了,心里越著急,最后一步就越不容易做出來,這很正常。更何況,老師的話也不一定都對。” …… 第四步,幫助王剛改變認為不如人的不合理信念,做事時多考慮自己的優點,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并學會用合理、積極的信念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