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1:黑板 1. 黑板上可打上暗格,包括田字格、四線三格等,便于學生板書的整齊與美觀。 2. 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使用“3色粉筆”,普通板書用白色、重要內容用黃色、糾錯訂正用紅色。 3. 提高黑板使用率,每節課各小組至少要使用3次黑板:自學時,讓潛能生“爬黑板”;合學時,小組邊討論邊板書;檢測時,同層次的學生在黑板上“對抗”。 4. 教師要訓練學生的板書速度,盡量讓他們做到板書又好又快。 5. 學生的年級不同,板書的側重點與要求也不同:小學階段可以提前板書、規范書寫,初中階段可以提煉核心步驟與關鍵詞,高中階段可以考慮用符號代替文字。 6. 各小組的組名、組訓等內容可以在黑板上固定呈現,還可以增加包括“班務”“天氣”等內容的“溫馨提示欄”。 7. 好的板書要確定主題,圍繞主題分層設計,還要突出板書內容的內在邏輯結構。內容方面,既要呈現課內的基本知識點,還要走出課本,對知識進行延伸與拓展。設計時,應該注重色彩感與畫面感,將抽象思維與感性思維外顯到黑板上。 細節2:卡片 1. 提示卡:如果學生展示時語言不簡練或主次不清,教師可以遞上“提示卡”進行提醒。 2. 備忘卡:學生可以提前將展示要點寫在“備忘卡”上,如果展示時有遺忘的內容,就取出來迅速看一眼。“備忘卡”是脫稿展示前的輔助工具。 3. 展示卡:教師可以為每個小組成員發2-3張展示卡,展示一次收回一張,沒有展示卡就不得展示,這種做法可以避免課堂上的“明星展示”現象。 4. 筆記卡:學生可以將同學發言的重要觀點以及教師點撥拓展的內容整理在“筆記卡”上,以備復習之用。 5. 抽題卡:教師將課堂問題的題號寫在“抽題卡”上,讓各小組通過抽簽決定展示的內容及順序。 6. 問題卡:卡上可注明展示的問題及要點評的問題,小組不僅要研究本組展示的問題,而且還要研究點評的問題,這就避免了點評時無思考、低水平發言的弊端。 7. 激勵卡:教師可以在卡片上印一些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獎勵給表現出色的學生。卡片應有層級,設立兌換關系,構成評價的鏈條,起到累積激勵的作用。 8. 學情卡:教師可手持小卡片,隨時記錄學生在合學、展示時存在的問題,確定下一階段追問或點撥的方向。 9. 心情卡:在班級中設計一棵“心情樹”,課前學生可將自己的心情用不同顏色的小卡片代表,懸掛在“心情樹”上,教師可以根據“心情卡”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 10. 漂流卡:各小組將本組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寫在“漂流卡”上,各組之間相互傳遞,實現課堂上的跨組交流。 細節3:交流 1. 小組記錄:小組交流時,將觀點記錄在筆記本或小黑板上。 2. 張貼記錄:討論結束后,將小組觀點貼在墻壁上。 3. 全班交流:全班學生共同了解、分析、學習其他小組的成果。 4. 完善觀點:分享結束后,學生回到本組,再次交流討論,完善本組成果。 5. 問題園:放置自己不清楚,想與其他學生交流的問題;放置自己清楚,但感覺非常有價值,應該與大家分享研究的問題。“問題園”還應留出“回應欄”的位置,便于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探討交流。 細節4:發言 1. 輪流式發言:按縱向或橫向順序輪流發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研討和展示的機會。這種方式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經常使用。 2. 復述式發言:全體學生共同復述其他人答題時出現的精彩答案,既體現了精彩共享的原則,也起到了及時鞏固的作用。這種方式多用于綜合訓練環節。 3. 辯論式發言:一個學生的發言引起爭議,其他學生以此為基礎,展開辯論。辯論會引起激烈的橫向交流,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5. 點將式發言: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點3個能分別代表優秀生、中等生、潛能生水平的學生進行典型發言。 6. 推舉式發言:在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根據巡視中掌握的情況,指定意見相左的兩組代表發言,通過爭論達成拓展思維、解決問題的目的。 7. 背誦式發言:在課堂學習得出明確結論后,特別是有關概念、原理、法則、公式的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背誦式發言,幫助學生鞏固成果、強化記憶。 8. 中心式發言:一個學生進行重點發言,其他學生對發言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補充。 9. 配對式發言:對子之間先進行簡單交流,然后把意見帶到小組中討論。這種發言形式適用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探究。 10. 循環式發言:組員輪流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下一個發言的學生除了表明自己的觀點,還需要對前一個發言學生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括。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平等競爭、相互啟發。 細節5:話語 1. 如果同伴缺乏自信,可以這樣鼓勵:“沒問題,試一試!”“回答錯了也沒有關系。”“其實你講得很不錯,請繼續!” 2. 面對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這樣說:“沒關系,我們一起看一看……”“你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這一點我也同意。”“我感覺不太完善,我來補充一下……” 3. 面對發言時間太長的同學,可以這樣說:“我們是不是請某某先講一講?”“我們給某某一個發言的機會,好嗎?” 4. 發言結束后,可以這樣總結:“與上一次相比,你的進步太大了!”“這一點(幾點)與我想的完全一樣。”“你們幾個人的觀點整合在一起就更全面了。” 5. 面對相同的意見,可以這樣鼓勵對方:“我同意他的意見。”“我與他的看法一樣。”“我支持他的觀點。” 6. 面對完全不同的意見,可以這樣說:“我與他的想法不同,我講一講我的觀點……不知是不是合適?”“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因為……”“我認為你的觀點存在這些問題……” 7. 爭論時的用語:“就聽我們兩個爭論了,大家也講一講。”“你同意誰的觀點?”“我不同意你們兩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我認為你們兩個實際上講的是一個問題……” 8. 如果沒有聽清楚,在詢問同伴或老師時:“對不起,我沒有聽明白,能不能再講一遍?”“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9. 向別人求助時:“對不起,打擾一下,我有一個問題想請你幫助一下。”“我還是沒有聽明白,你能不能再講一講?”“你能不能換一種方式給我講一講?” 10. 點評用語:“我是某組的某某,我來給你點評。你的優點是……你的缺點是……通過你的展示我學會了……我給你的建議是……”“你展示得很精彩,給我很大啟發。”“你朗讀的時候很有感情,完全把我們帶到文章中了。”“你在課外做了許多準備,搜集了許多資料,這一點我要向你學習。”“你們小組的同學團結協作、分工明確,很有效率!”“你這次發言進步很大,請大家給點掌聲!” 11. 展示時提示同學聚焦:“請大家把目光投向這一自然段……”“請大家再看看這里的描述……”“請大家和我一起讀這個句子……”“這個地方最能引起我的思考,請大家把目光集中到這句話上。” 12. 展示結束可以說:“大家對我們的發言還有什么疑問嗎?”“大家覺得我講清楚了嗎?”“我的發言完了,大家還有什么要問的嗎?”“謝謝大家的鼓勵!” 細節6:傾聽 1. 聆聽:聽人發言要專心,眼睛要注視對方,以微笑、點頭表示感興趣或贊同;深度聆聽時,應該邊聽邊想,記住要點,考慮對方的表述是否符合實際;別人發言時,不要隨便插話打斷,如果有不同意見,應該在耐心聽完后再提出。 2. 說明:先準備后發言,不信口開河;談看法時要有根據,把理由說清楚;如果別人提出疑問,要針對問題耐心解釋,盡可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 3. 求助:如果學生遇到自主學習無法解決的困難時,可以向同學請教,但一定要說清楚自己的具體問題所在。 4. 反思:認真思考別人的意見,從而修正或補充自己原來看法中不正確、不完善的地方;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認識,接納與自己不同或相反的看法。 5. 自控:服從安排、遵守紀律,不隨便離開座位,不講與學習無關的話;小組討論時,有秩序地發言,聲音要輕,不能影響其他小組的討論。 6. 幫扶:關心同學,及時了解同學的困難;幫扶時要向同學說清發生困難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7. 支持:對別人的正確意見或精彩見解以點頭、微笑、鼓掌等方式表示贊賞。 8. 說服:在仔細觀察分析別人發言和操作的基礎上,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先肯定對方發言中正確的一面,再糾正錯誤的地方;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 9. 建議: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設想、看法、理由,以及具體的行動方案。 10. 協調:小組長要關注小組討論的氣氛以及每個組員的發言狀態,善于根據學習任務引發話題;當組員思想開小差、違反紀律、討論偏離中心議題、態度不端正時,小組長應予以阻止;在小組組員意見產生分歧時,小組長要引導組員求大同存小異。 細節7:評價 1. 知識與技能:我能向其他小組介紹我們組的觀點;我敢于接受其他組的挑戰;我們小組最后形成了統一的觀點。 2. 過程與方法:我貢獻了我的觀點;我的答案與他人不一樣時,我去尋找原因所在;我不理解他們的回答,我去詢問;當我需要幫助時,我可以向別人求助。 3. 情感態度價值觀:我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見,我總能得到同伴的鼓勵,我喜歡今天的課堂學習。 4. 小組合作:大家都有發言的機會;大家都能注意傾聽其他人的發言;遇到不理解的問題,我們會主動詢問,也能得到幫助;我們討論的聲音沒有影響其他小組;我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合作任務。 細節8:手勢 1. 學生討論手勢語:選擇題用伸1根至4根手指分別代表ABCD;判斷題用手指做成“√”或“×”狀,分別代表正確與錯誤;用右手大拇指向上舉高、不動、向下分別代表完全明白、似懂非懂、根本不懂。 2. 小組學情手勢語:組長右手平放,左手一個手指向下表示請求幫助;右手不斷搖晃表示請勿打擾;招手表示討論已完成,愿與教師分享;彎曲食指表示討論已結束,請布置新任務。 3. 課堂氣氛手勢語:剛上課時全班學生喊班呼,配上一個動作;在小組合學結束時,喊組呼配上小組設計的動作;評出優勝小組、展示明星后,學生鼓掌或伸大拇指表示祝賀。 4. 教學自動化手勢語:教師伸一個指頭表示獨學開始;教師伸兩個指頭表示轉入群學;教師五個指頭全部伸出表示開始合學;教師快速擺手表示快速聚焦,進入展示環節。 細節9:檢測 1. 練習題設計要照顧學生差異,可以分為必做題、選作題,也可以根據難度、題量,設計套餐式作業。 2. 可以讓對子之間互相出題:潛能生抄題、中等生選題、優等生編題。出題的過程就是再次消化知識的過程。 3. 教師可以讓學生用雙色筆進行“四步訂錯”:找出錯題原因,寫出正確答案,找幾道同一類型題目進行鞏固練習,整理該題涉及的知識點。 4. 課堂檢測時間必須有保證,要讓學生按時按量、規范獨立地完成檢測練習。 5. 要做到點點清、堂堂清、日日清。“三清”要有層次性,能幫助學生構成知識體系。 6. 除了布置讓學生獨立完成的作業,還可設計一些需要通過小組合作才能完成的題目;除了書面作業,還可以設計一些需要動手操作、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作業。 7. 在完成單一學科作業的前提下,年級組還可以圍繞一個主題,讓學生進行跨學科整合的研究性學習。布置題目時,可以讓各小組承擔課題,自己選擇選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分析數據。最后,小組組員分工撰寫結題報告,并在班級中進行展示。 9. 班級可以建立學科網站,任課教師將預習作業、相關材料在網上發布,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資料、解決疑難。 10. 學生可以在作業后面設計一個表格,填寫自己有把握答對的題、沒有把握的題、感到困惑的題。 (作者:河南省封丘縣實新學校校長 王紅順) |
|